答:能注意到這個問題,并有反思意識,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也不難。至于目的,可能不僅在于“不傷害學生的個性表達”,更應當注意要讓學生的學習個性獲得發(fā)展。
我很理解這位老師的苦惱。教習作,如果一個老師把學生教得百人一面,他會不會覺得自己的教學像一臺印刷機?教師不要總盯住“評價”“過關”“達標”,要尊重差異,注意保護學生作文的積極性。為學生未來著想,重視自由思想的價值,讓他們成為“我”。教師的指導與評價會影響學生,適度的指導對學生有積極的作用。評價時的一句肯定、一點惋惜、一個修改建議,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老師要盡自己的努力,保護學生的自由思想,這是一種寶貴的生命源泉,要盡可能讓它有更長久的活力。
教學指導有必要,可是,方法單一或是指導過度,會造成學生的思維停滯,出現(xiàn)同質(zhì)化。教學的“讀寫結(jié)合”,要在選材立意等方面拓展學生的思維,學會借鑒,更注意“我的”生活、“我的”情感態(tài)度,讓習作成為“我的”自由表達。再就是注意評價的導向。教師的習作講評可以展示并肯定多樣性,要盡可能減少模式的展示,讓學生愿意嘗試用不同方式表達自我。
既然生活豐富多彩,那么小學生為什么會寫得“差不多”?有可能是教學指導過于細致,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過于注意老師選擇的“佳作”,不知不覺,也就進了“模子”。在作文講評中,教師是不是可以多肯定一些學生的特別之處,比如,一個不同的視角,一個別致的段落,一個有意思的句子,等等,讓學生獲得一些啟發(fā)—— “我也有那樣的經(jīng)歷”“早知道把開頭一段刪掉就好了”“那個場面,我能比他寫得生動”“下回作文要把那件事寫出來”“我要是把當時心里想的全部寫出來,老師也許更驚喜”。小學生的寫作狀態(tài),老師們應當會揣摩,不要急,慢慢來,隨著年級升高,也許他就能寫一點屬于“我的”文字了。
兒童作文,往往會借著有限的表達經(jīng)驗寫自己的生活。開始時,學生都會“直說”,很快,他們了解并熟悉各種各樣的“套路”,往往也就從俗了。有時看小學生代表在各種節(jié)慶上的祝詞,不但幾十人一個樣,十幾年、幾十年竟然也差不多!人們未必喜歡“社會語文”模式,但是它“省事”。可是,如果從人的學習利益去觀察,是不是會感到一點悲哀與無奈?很多老師當年是不是也從那條“陳舊的老路”走過?如果我們不覺醒,沒有反思,教學也就很難改進。兒童對“社會語文”不會太抵觸,畢竟他涉世不深。 教師自身要有抵制腐朽文風的意識,要告訴學生,那些是沒有生命力的套話、空話,“那不算作文”。
不能禁錮兒童的思想。如果小學生作文內(nèi)容或形式有些特別,老師不要大驚小怪,有時要順其自然,兒童往往有自己的思維與寫作邏輯,他一定有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如同兒童繪畫,明明是任意涂抹,他能解說:這就是太陽 ,那就是汽車,那就是花……沒有規(guī)定輪子一定要畫得那么圓,沒有人規(guī)定太陽不能是綠的。就像豐子愷漫畫《“西邊出個綠太陽,我抱爸爸去買糖”》,新奇無比的兒童思維非常寶貴。再長大幾歲,童真、童趣消退,也就意味著人長大了。如果老師是個天生的“匠”,一定要讓兒童把輪子畫得很圓,合乎“規(guī)”,一大堆規(guī)規(guī)矩矩套在兒童身上、灌進腦中,將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掃而光,他以后畫什么都追求 “像”,世上就沒有畢加索了。
寫得“太像了”,完全符合要求了,創(chuàng)造思維也就沒有了。有天分的兒童往往被磨得循規(guī)蹈矩,“匠氣”就會伴隨其成長。小學生作文不過是練習,應當多嘗試,允許自由習作,甚至允許他失敗。
答:是有不同,日常作文教學中的評價是教學任務,競賽與中高考作文的“評價”功利性強,教學價值極其有限。
學生學寫作不是為了參加競賽,中高考作文的評價有很多偶然性,不足為訓。再說,中高考作文的底子在“日?!?,無論如何,作文教學不要過早考慮中高考,語文教師倒是應當思考中高考作文評價的改革。
單元教學有既定的習作學習目標,評價要針對學生習作是否合要求。中年級的習作和練筆,要考慮大部分學生的實際狀態(tài),只要“合格”,即應肯定。講評時,教師可注意在“合格”的前提下,對有特色、有獨創(chuàng)性的習作予以鼓勵。
作文競賽不同于平時的作文,要排出名次,是“爭奪”;在競賽命題范圍內(nèi),沒有“統(tǒng)一規(guī)格”,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揚長避短,表現(xiàn)個人最好的狀態(tài)。但是,小學作文最好少搞競賽,防止滋生學生的功利寫作意識。
中高考作文,是“不自由”狀態(tài)下的寫作,是在規(guī)定的時間按照規(guī)定的要求作文,和日常作文教學的能力要求有比較大的差距,評價方面也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我有高考作文閱卷復查工作的經(jīng)歷,在全部試卷中,所謂“滿分作文”只有萬分之一(甚至三萬分之一),所以不宜看得很重要。有些作文能力很強的學生,在中高考作文時并沒有什么明顯優(yōu)勢。考試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那些“比武”得勝者,往往采取“不在乎”的態(tài)度,或是別出心裁,讓閱卷人佩服。很多高考作文得高分的學生,并不以此為傲,得高分,未必反映思維與表達水平。以此為教學依據(jù),會導致學生作文過早應試化,不利于思維表達的發(fā)展與提升。
不僅小學教學,中學教學也不要瞄準中高考作文,重要的是讓學生“不怕作文”,愛寫、會寫,積累經(jīng)驗。當然,也應當指出,那些平時作文能力強的學生,中高考時一般不會被埋沒,好的作文底子,會受用一生。
日常作文的批改評價,教學要講分寸,要用不同的方法鼓勵學生。比如“小組推薦”,讓學生推薦不一般的、讓他們感動的、有趣味的作文。評價交流中,引導小學生能“說出一點好處來”,比如“他選取的材料和大家不一樣”“這一段特別讓我感動”“他寫了大家沒有發(fā)現(xiàn)的細節(jié)”,等等,這是重要的教學契機,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意識。
借這個話題,也說一點觀念問題,即,教師的作文評語,究竟是為誰而寫的。
評語的對象是“這一位”,是特別為這一位同學的作文而寫的,至于他是否拿去和他人分享,是另外一回事。這篇習作很感人,構思有新意,表達有講究,還有幾個好句子,結(jié)尾的收束干凈利落,等等,總之,有值得肯定之處;或者還有些遺憾,某個方面可能需要修改,某個段落能否再充實點內(nèi)容,某句話能不能說得委婉一些,等等,都是為“這一位”思考的。在“這一位”同學能接受的范圍之內(nèi),教師寫了評語,當然有用。至于競賽作文評語,甚至中高考作文評語,往往是從社會傳到學校當作“范例”的,是不是有教學價值,是不是能對你的“這一位”甚至“我的班”有什么用,我沒有把握。坦率地講,我以前也寫過競賽和高考作文評語,我也用心地寫了,但只是出于閱卷組、評審組或是主辦單位給的“任務”,我認為和自己的日常作文評語有很多不同,畢竟我在教的是自己的學生,一個個的“這一位”。
教師了解自己學生的作文水平,這和“競賽”“中高考作文”不同。我改自己學生的作文,我了解這位學生平日的習作狀態(tài)(我甚至在布置作文題時,就能想象他會怎樣寫),我知道他需要什么樣的引導和啟發(fā),我了解他需要什么樣的題目才能激發(fā)靈感,我甚至能想到“寫哪一句話”的評語,能讓他興奮或深思。比如,我在某同學作文的某一段旁批了個“可惜了!”—— 其他同學即使用心揣摩,也可能不得要領,但“這一位”則醍醐灌頂,馬上就明白缺失了什么,什么地方大意了,心有靈犀一點通。
那么問題也來了:“教學常規(guī)評比”“作業(yè)質(zhì)量抽查”“業(yè)務考核”……別人看到學生作文本上“可惜了”三個字評語,會作何感?或又有好事家長發(fā)帖舉報“學生辛辛苦苦寫一篇作文,老師只批三個字,不負責”,不明真相的路人遂群起攻之譏之……我們一些老師,往往就是這樣被壓制成平庸之輩的。人們可不知道那有感而發(fā)的“可惜了”三個字,遠遠勝那中規(guī)中矩的三百字廢話評語!
當然,也有學生不太了解教師的意圖,他需要多一些指導,然而這也不是評語寫得長能完全解決的。
老師通過教學與學生溝通,學生也會逐漸了解老師,有時,一個贊賞的表情會讓學生回味無窮。我上大學時,有位代課老師為我的作文寫了八百多字評語,極盡贊美,我很感激他那么用心地看我的作文。但有位老師在另一篇作文后批了句:“失望。比你以前的作文差。”—— 她沒教過我,只是幫助我的老師改作文(唯一一次),可她竟然看過我以前的作文!我當時覺得,她那樣直說也很好,也就是說,她認為我“以前”寫得好,我也因此沾沾自喜。
小學生也會這樣。即使寫的作文評語比較簡潔,只要學生能明白教師的意思,只要學生能保持習作的愉快就行,其他人看不懂沒關系。
教育教學管理者,有些是行家,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有些善于學習,一點就通。最怕的就是妄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有些管理者非要老師們“作文評語不少于一百字(或二百字)”,有必要嗎?※
(未完待續(xù))
(王棟生,江蘇省特級教師、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原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