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洲
我主編縣屬的一個內(nèi)部刊物,因經(jīng)常與作者商討改稿問題,認(rèn)識了不少文友。后來,通過添加微信和建群交流,不少成了生活中的朋友,又大多生活在縣城里,白天不見晚上見,即使用一個隱喻很深的昵稱說話,還是掩藏不住骨子里的性格和習(xí)慣性的腔調(diào),也掩蓋不住生活中的喜好和在交際圈里的關(guān)系,說著說著就站到一起去了。
有時,大家也在群里展示一些個人的作品,質(zhì)量肯定好不到哪兒去,算是自娛自樂吧!一不留神,把“鄉(xiāng)土文學(xué)”鋪在家鄉(xiāng)濕漉漉的水田邊寫成了“鄉(xiāng)土話”。好呀,接地氣,這才是地方特色文化!也難怪,就這么大點兒的一個地方,對精神食糧的要求也沒那么精細,有就好。再說,本地“文豪”就那么幾個“老朽”,過去有一兩篇文章付印正經(jīng)刊物,至今都已紙面發(fā)黃了,后起之秀也就那么三兩個,學(xué)問深的也不會在這淺水里游來游去。所以,大家都在半斤八兩之間。因此,一篇“大作”粘貼出來,大家往往盡說好話,實在覺得違心不想說,點個贊也算是對熟人的支持和捧場。否則,到自己展示“拙作”的時候沒一個人說話,多冷清!
我是群主,很少說話,我怕我隨便插嘴就會有“表態(tài)”的嫌疑。我是那個內(nèi)刊的主編,從事紀(jì)檢工作的父親常常提醒我,說:“自己編的刊物,自己不要在上面發(fā)稿,像狐貍和烏鴉請客,沒出息……”所以,刊物出版了二十多期,上面沒有我的一篇文章。
我也是一個“多產(chǎn)作家”,說實話,自以為是的文章脫稿之后總悄悄地投出去“碰碰運氣”。結(jié)果,哈,沒有結(jié)果。三個月之后,放到自家的群里展示,嘿,一片喝彩聲!我數(shù)過,本群一百二十二個群員,經(jīng)常出來說話的有三十多人,幾乎都說了好話。我著實很高興,高興之余又想,寫不出來看得出來,太常識了,若是能有一位編輯如此叫好,我怕早不是縣級作家了!我不得不站出來說話,懇請大家提出寶貴意見。不少人都發(fā)一個抱拳的表情,而不說話。只有一個老友說:“我要能批評您的文章,不就能做縣刊的顧問了嗎?”有一次,在街上見到那家伙,問之,他說:“誰不想在你的手里發(fā)文章,批評你的文章還不是班門弄斧?”
后來,我的文章還是常常放進朋友圈里展示。因為,除了以此方式發(fā)表就只能放進U盤里毫無意義地收藏,或一鍵刪除。而在發(fā)表后的黃金時間里看著那些“爆豆子”般的點贊和一些與文章內(nèi)容大相徑庭的留言,雖然讓我一時面紅耳赤,但靜下來還是有點兒成就感。時間長了,已逐漸習(xí)慣把一篇篇文章粘貼上去之后,等待著那一陣應(yīng)有的點贊和喝彩!
突然,一個叫“貓頭鷹”的人留言:“錯別字一篇比一篇多了,能有進步嗎?”
看到這則留言,那天晚上這個群里再沒有人說話了……冷靜下來,我把全群一百二十二個群員想了一遍,有一百多個都是我熟悉和比較熟悉的人,至于這個“貓頭鷹”是怎樣進群的,我不得而知。有心把他踢出去,又怕顯得我報復(fù)心切,便一直留意這只“貓頭鷹”的動靜。然而,他再也沒有出來說話。
之后,我平靜下來想,“貓頭鷹”說的似乎也沒錯:錯別字一篇比一篇多了,能有進步嗎?我們每做一件事,如果不為進步,那還有什么意義?我想,“貓頭鷹”一定是一個正直的人,否則除了自己的父母,誰會這么一針見血地批評你!
秋天到了,父親讓母親把他的棉衣找出來,母親找棉衣時還從箱底找出了父親的一頂鴨舌帽。父親把那頂鴨舌帽戴在頭上,彎下腰,手搭涼棚做了一個“老頑猴”的動作,逗得母親笑得險些背過氣去,說:“還裝,就是不裝,戴上這鴨舌帽也活脫脫像一只貓頭鷹?!?/p>
我頓時有靈魂出竅之驚悚:不為找到了“貓頭鷹”而意外,而是身邊有那么多“好友”為我喝彩,卻只有父親道出了“皇帝的新裝”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