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玲
小時候父母不在身邊,我是奶奶帶大的。。。奶奶的外貌并不出眾,臉上遍布皺紋,頭發(fā)略短,滿頭白發(fā)中夾雜著一些烏絲,指甲里還殘留著豬食的殘渣,久而久之,指甲縫里全是黑乎乎的東西,可她卻毫不在意,依舊用手抓東西吃,絲毫不介意別人投來的異樣眼光。
奶奶是個很摳門的人,平時親戚送的糖果通通藏起來;有什么稀奇且珍貴的吃食,她總能留到過期。平日里,只要有人買了吃的,她就把腦袋向前一探,故作好奇地問這是什么,然后拿起一塊嘗嘗,也不管別人同不同意,吃完后匆匆用手一抹,轉(zhuǎn)身離開。
奶奶喜歡炫耀,通常是拿子孫們炫耀。記得那段時間她嘴上總掛著一句:我孫女,冬梅那個三女兒,今年英語考了全校第一呢”,是的,表姐足夠她炫耀一陣了,然后臉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仿佛考了全校第一的是她自己。(習作一開篇就直接寫出“我”與奶奶的關(guān)系,“我”從小是奶奶帶大的,為后面的故事埋下伏筆??山酉聛韺懙膮s都是奶奶的“不好”:“指甲縫里還殘留著豬食的殘渣”,可間小作者觀察仔細,間接寫出了奶奶的勤勞樸素;一個“抓”字體現(xiàn)了其摳門的一面,為后面預留給“我”作鋪墊;一個“抹”字寫出了奶奶不顧別人的感受,大大咧咧的性格一覽無余;喜歡炫耀,逢人就夸她的孫女。)
我很喜歡吃板栗,奶奶便拖著疲憊的身體為我去打。記得山上那幾棵板栗樹原先是沒有的,是她為我而種,每到成熟季節(jié),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她面前??吹轿铱释难凵瘢攵?,抄上家伙,拉著我,背上筐,來到板栗樹下,看準板栗的位置,“啪、啪、啪”,只見她橫著竿子,對著板栗與枝條的交界處用力一揮,板栗便一個個乖乖地滾到了地上。等到差不多了,她又趕忙跑去把一顆顆小刺球夾起放入筐內(nèi),不一會兒,就已收獲滿滿。
(因為小作者喜歡吃板栗,所以奶奶特意為她種了板栗樹。接下來一系列的動作,一方面寫出了奶奶動作的嫻熟,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方面體現(xiàn)出奶奶千辛萬苦種板栗打板栗為的就是讓“我”吃上板栗,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親情不言而喻。)
我們回到家,把板栗倒在屋外的地上,奶奶戴上手套,熟練地將板栗的刺外套脫去,露出深棕色的“毛衣”,洗凈板栗,將“毛衣”劃開一個小口,就可以上鍋煮了。片刻后,板栗就可以出鍋了,掀開鍋,撲面而來的先是一股熱氣,然后才是板栗的香味兒。將它們倒入盤子里,等至冷卻,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忍住不吃,不然受罪的可就是舌頭了。奶奶會先用手試一試溫度,捏在手里再吹幾口,然后一顆一顆喂給我,她好似不會累,手中的動作從未停下,直到我說:不吃了。她才拍拍手,把板栗端走。
(接下來又是一系列嫻熟的動作,“脫、洗、劃、掀、倒、捏、吹、喂、拍”,寫的很真實,很有畫面感。這些細節(jié)把奶奶慈祥、柔情的一面刻畫出來了,人物形象更加立體。)
后來我長大了,離開了奶奶,跟隨父母來到城市讀書。我本以為這會是我的解脫,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好像越來越理解她了。我突然記起了她的“雙標”:藏起來的糖是為我留的,每年供奉祖先時都是第一個為我祈福,但現(xiàn)在她留給我的,只有袋中的板栗。不變的是板栗,變了的又是什么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明白了奶奶對“我”的愛,也寫出“我”對奶奶的牽掛。)
又到一年板栗成熟季,奶奶啊,我多么希望我的身邊有你在,那個愿意為我“雙標”的你,抑或是那個為我扒板栗的你,就像兩個板栗仁一樣依偎在一起。
(結(jié)尾直接抒情,最后一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我”的愿望以及對奶奶的思念,既照應了前文,又點明了題旨。)。
【湖南懷化市鐵路第二中學】
總評
小作者用飽含深情的文字回憶了自己與奶奶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字里行間體現(xiàn)了奶奶對“我”的愛以及“我”對奶奶的思念。
習作值得同學們借鑒的地方如下:
1.欲揚先抑。習作前半部分滿是“我”對奶奶的嫌棄,后半部分通過“板栗”寄托了“我”對奶奶的感情。人物性格有缺點,人物情感有變化,自然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
2.詳略得當。習作詳寫的是打板栗、煮板栗、奶奶喂“我”板栗的事情,字里行間流露出奶奶對“我”的疼愛,為“我”后面懷念奶奶作鋪墊;略寫的是“我”對奶奶的嫌棄,內(nèi)容安排主次分明。
3.描寫豐富。習作運用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描寫來凸顯奶奶的形象。尤其是喂“我”板栗的過程,“捏、吹、喂、拍”等動作,把奶奶對孫女的疼愛融入到這幾個動作中,讓讀者心生感動。
4.思路清晰。奶奶是中心人物,板栗是中心事件,“打板栗——剝板栗——洗板栗——煮板栗——喂‘我吃板栗”,敘事過程非常完整。
(江文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