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惠梅
最熱的日子里,我終于迎來了暑假,對于每天工作長達十四個小時的寄宿制學校老師來說,現(xiàn)在一天的時間都屬于自己,近乎奢侈。日子竟然顯得漫長,每個躲避酷烈炎陽不外出的下午都仿佛長得沒有了盡頭。這從三月就開始遙望等待的盛大節(jié)日終于來臨,我在這時,開始一年一度最安靜的閱讀。
這座南方小城,夏日溫度普遍在35℃以上,那扇西向窗戶的玻璃被曬得燙人手,空氣溫熱如同粵人喜好的熱湯,人泡在其中,汗出如漿昏然欲睡。我常常坐在餐桌前,一邊大杯大杯喝白開水,一邊劃拉下一張書頁。
雖然性情不算浮躁,然而寧靜是久違了的,有些陌生,樓道里傳來陣陣笑語,手機時時振動的提示,仍把我裹挾在洪潮般的信息流中,放下書要走出去的沖動三番四次追索著,逼迫著,將我從文字中一次次剝離出來,一個熾熱如這盛夏氣溫的問題懸在心頭:是該這樣安然地讀梭羅?還是該用這些時間去加班去掙錢去創(chuàng)造更加現(xiàn)實的利益,在更寧靜美好的環(huán)境里再來讀這本書,而不是現(xiàn)在!
可是,此時我手里抓著這本《梭羅日記》,仿佛安迪緊緊握著那把鶴嘴鋤,這是惶然無措屢屢向灼熱堅硬的現(xiàn)實投降的我擁有的一劑清涼散,是治療浮躁的唯一解藥,只有在這文字中,我才找到慰藉,能在快快快中喘息片刻。
于是強迫自己坐下來,坐在椅子上,努力壓下再次站起來的沖動,一再提醒自己,不要停,請試著不停地讀下去讀下去,讀梭羅的書,他的日記、還有那本《瓦爾登湖》,還有《野果》。
這是讓人寧靜的文字,出自一個自由、獨立、睿智的美國男人之手,他的風采穿越近兩百年時光的幽暗隧道,在他處處珠璣的寶藏文字里光華照眼。
總是遙想1845年。32歲的梭羅將背影留給擁擠的文明社會,只身一人,帶著一把斧頭走向大自然,住進了瓦爾登湖畔的小屋。
這一住就是兩年,直到1847年返回康德科。從1845年7月起,梭羅日記里就有了大自然的無限魅力。只活了44歲的他此時正處于生命的頂峰狀態(tài),日記里處處能讀到熱情飽滿、元氣充沛的文字,他對大自然充滿的勃勃生機做了詳盡描述。
7月5日:關(guān)于林中小屋的描寫。這是上午的書寫,對林中小屋中的晨暉尤為贊賞:“它們的周圍在拂曉時分似乎擁有更為鮮艷的曙光氛圍”。心境平和,身體健康的人對自然光線的變化非常敏感。
7月7日:仍然無限留戀小屋的晨昏時光,包括晚上坐在門邊上的自由想象。
就在這個月里,一個蘋果以它純真無邪的撲鼻香味陪伴著梭羅在田野上漫游,他想到諸神的賜予,倍感萬物的美好,滿懷感恩之心,“以另一種方式攝取營養(yǎng)”。這種謙和感恩對于物質(zhì)需求極其貪婪的現(xiàn)代人來說簡直就不可思議――誰會去感恩一個蘋果?即使對一輛豪華汽車感興趣也不過是三五個月而已??!所以我們的天空只會越來越低,滋養(yǎng)靈魂的時光越來越少,心靈世界越來越蕪雜。人群被挾持在潮流中洶涌向前,顧不上審視自己內(nèi)心的真正需求,顧不上思考匆忙腳步走向何方,體重不斷超標,營養(yǎng)卻在流失。我們很忙,從早到晚,連每頓飯吃東西都會計算時間?!坝袝r候我們發(fā)覺自己吃飯的時候匆匆忙忙,簡直莫名其妙”,梭羅用“粗魯”責備人們吃飯時的倉促和匆忙,這個詞多好,把心靈越匱乏,越需要大量物質(zhì)填補的掠奪者的樣子描畫在眼前。我不正是“粗魯”者中的一個嗎?吃下頓飯時根本想不起來上一頓吃過什么,因為熱衷于扮演世俗安排確定的角色,心的自由一別經(jīng)年,獨特奇異的經(jīng)歷失之交臂,只一味地覺得還需要去賺更多的錢,去買更多的東西。這顆心紛雜凌亂,像旅游區(qū)的山間小溪,粼粼清波上漂灑著許多刺眼的白色垃圾。從來不敢仔細去想將來有一天,生命暮年的自己,坐在屋檐下,回想這匆忙一生,除了努力工作認真賺錢之外,還對生存過的空間了解過些什么,熱愛過什么!
南風從陽臺進來,時不時掀動放在餐桌上的書頁,仿佛在一行行的文字中找尋著什么,這襟懷瀟灑的朋友,是在書頁中找尋梭羅傳遞的精神密碼嗎?突然發(fā)現(xiàn),我那道自以為構(gòu)筑得高大堅固的心靈防御墻根本就不堪一擊,一念之間就會崩潰坍塌,隨波逐流的泡沫浮泛地向前漂著,輕而易舉就淹沒了精神世界的深流,這深流的力量日漸枯寂難以為繼,軟弱暴露無遺。而梭羅正好和崇尚物質(zhì)追求速度的現(xiàn)代相背而行,城墻可以崩塌,鐘樓已成廢墟,深邃美麗的靈魂卻如夜晚綴滿星辰的高遠天空,優(yōu)雅,從容,高貴;他的精神質(zhì)地如同漢白玉一樣,底紋清晰而晶瑩,格外引人遐思。
8月,他繼續(xù)沉浸在大自然堪稱經(jīng)典的杰作中,“盡管遂心如意卻啞口無言”。在23日的記敘中,他又一次反復告誡自己:“為什么不過一種艱苦的和特殊的生活呢?”生命,古代藝術(shù),人的進程,活的目的這些探索人生的問題被他敏感的大腦反復思索,“高尚的生活是持續(xù)和不間斷的,至少要以更長的半徑活著”“讓白天照亮你吧,讓黑夜為你秉燭”。這樣的句子到處是,鉆石一樣在文中閃爍光芒。
時間延伸到1851年7月19日,梭羅34歲。
這一天,他獨享靜穆,審視自己的生命歷程,“生命幾乎完全沒有伸展開”。這本來是一棵擎天蒼松,必是森林里風姿特秀的那一棵,可惜風霜的摧折太過頻繁,他來不及伸展開枝葉就被疾病奪去生命。我只能通過歷經(jīng)遙遠年代的文字回響來推測這棵大樹曾經(jīng)覆蓋過大地的幽幽綠蔭,華蓋如云。他說他的生命“在多么大的程度上還是萌芽狀態(tài)!”他多么珍惜這頑強而鮮活的生命,“生命的長度連讓人取得一項成就都不夠,”可是他又是知足的,因為他“讓一個人按他所聽到的音樂節(jié)拍行走,無論怎么樣都是適度的?!币驗閻?,因為珍惜,即使不完美,也是最好的。
生命足跡延伸到了最后階段,剩下的十年,梭羅繼續(xù)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漫游。早年對自然物候的濃厚興趣已經(jīng)初見端倪,此時更在行動中加以實踐。他總是在午后出門散步,不管是烈日當空還是細雨霏霏;他甚至在帽子上做了一個小盛物架,用來盛放野外收集的植物標本。這個不怎么為美國人所理解的孤獨的梭羅,如果是出現(xiàn)在我的生活中肯定也是個怪人,未必能讓我引之為知音。遠離人群的他把自己交給了大自然,洞曉自然密徑的人也接受了自然的慷慨饋贈。他筆下的野草莓香氣馥郁——“也許,那來自泥土里的芬芳,是千百年圣賢的哲理名言在那里醞釀而成。雖是花開后便結(jié)的果,但我沒有觀察到草莓開的花。不過,可以肯定,由于這是造化神功奉獻的一年中,最早的美果,所以,一定將春天里所有的芬芳馥郁都賦予它。草莓來自天賜,歲月悠悠,其芬芳也悠悠。難不成每一顆果實的汁水里都濃縮了大氣中的精華?”這般滋味漸成絕響——如今,草莓已被喜好快餐的人們種植在停車便利的路邊,用化學制劑培育,想什么時候成熟就什么時候紅艷艷的逗人喜愛,以“草莓園”之名,滿足那些追求速度的現(xiàn)代人偶爾懷舊的“田園夢”。當你清洗后品嘗,那汁水卻充斥難以形容的味道——從此,我們再也品嘗不到“濃縮了大氣精華”的草莓,我們只能在梭羅的文字中去尋找大自然曾經(jīng)存在過的無上美妙。
正值盛年的梭羅,未來得及娶妻生子就被結(jié)核病擋住了腳步,盡管擁有過愛情,卻極其短暫,至死仍孑然一身。如果他活著,應該一切都來得及,這顆睿智心靈對未來生活的預見和忠告也許能引起世人深思,能推動社會文明更為合理地發(fā)展。然而,現(xiàn)實卻是他在病前把手稿用厚厚的紙包起來,仔細捆好,近千頁的文字就這樣被放進了一個小柜子,開始了漫長歲月的等待。
也許梭羅已經(jīng)料到這些文稿要經(jīng)歷漫長等待,所以他說“假如生命就是等待,那就由著它吧”,等待什么呢?生命的自然成熟,生命的豐碩回報,還是生命的光彩過程?他再也沒有回答,這是永恒的謎。可是和他一樣被奉為自然文學先驅(qū)的約翰巴勒斯仿佛是在遠處回應:“上帝眷顧的是那些所求甚少卻不惜余力工作的人,我雙手合十,平靜地等待。”這世上多的是所求過多之人,往往被欲望帶向耍弄機巧貪得無厭的不歸之途;而那些看似愚笨,所求甚少的勞作者省下許多精明算計,往往獲得最大的心靈自由,無所求卻終有所得。
答案如沉重的雨滴穿過輕盈的云層向地面墜落,而“藍眼睛的蒼穹”永遠無語,但它明了一顆火熱的心,那內(nèi)里的巖漿曾經(jīng)怎樣奔突橫流?那顆心“活過每一個季節(jié);呼吸空氣,喝水,品嘗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蹦穷w心靈放射的光輝在歸于平靜的文字中照徹平庸的我,讓一個中年女人在狼煙四起的現(xiàn)實中仍沒有間斷閱讀和書寫,哪怕每天只是讀幾頁書寫幾百個字,即使對著厚的障壁,堅硬的巖層,深藏于心的泉源也未枯竭干涸,沁化為水滴,盈盈的,一滴一滴又一滴,匯聚,然后墜落,迸射,化為無數(shù)沫點,終匯成汩汩細流。如果奔涌,急湍,滔滔,澎湃是水流變化無限的風景,那我現(xiàn)在的模樣,就該是原野上那個雙手合十,平靜地等待水滴裝滿陶器的勞作者,這樣的模樣,才算沒有辜負這個炎夏的午后與梭羅相遇,邂逅清涼。
(作者單位:廣東東莞市東華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