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來分析國家形象的空間生產特征及生產機制,是將國家形象視為一個由多重力量彼此影響、交互作用構成的系統(tǒng)的有效路徑。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特征表現(xiàn)為多主體共同實踐與多重話語建構。文章以中國大運河為例,以“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再現(xiàn)空間”三元空間體系對國家形象空間生產機制進行解構,由此得出大運河具有為國家形象感知空間生產提供承載力、為國家形象構想空間生產提供保障力、為國家形象生活空間生產提供驅動力的動力機制。
關鍵詞:國家形象;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空間生產;三元辯證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8-000-04
塑造好國家形象是新時期我國切實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鑒于當前國家形象塑造任務對于文化資源的需要,中國大運河所容納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可為新時期多維度建構國家形象提供不竭資源[1],因此具有被國家形象塑造工程“征召”的潛在價值。中國大運河作為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及其所具有的重要歷史與現(xiàn)實價值,使其成為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基石。
關于國家形象與中國大運河的研究蓬勃發(fā)展,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第一,聚焦于大運河文化遺產與國家形象的話語敘事。第二,深入挖掘闡釋大運河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內涵,并基于此探討未來國家形象的建構與傳播策略。第三,系統(tǒng)梳理并提煉大運河歷史文脈中能夠服務于建構當代國家形象的文化基因。第四,聚焦于大運河相關文化作品以及相關公共文化載體,如大運河影視作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等,集中探討此類文化載體的現(xiàn)實生產或建設策略,以便為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服務。
總體而言,學界已著眼于將塑造宏大嚴肅的國家形象與活化利用古樸厚重的大運河這項文化遺產相聯(lián)系,更有學者基于文化空間生產等理論視角對國家形象與大運河相關議題進行邏輯架構,進一步拓展空間生產理論應用領域,但此類研究僅限于將國家形象與空間生產理論中某一分支相結合并進行深入剖析與闡釋,未來還需要將國家形象建構與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價值資源系統(tǒng)整合進一個空間生產三元辯證動態(tài)結構中,在相互辯證關聯(lián)的不同維度下理解和分析國家形象空間生產過程,進一步深挖空間生產理論在國家形象研究中的應用價值。
鑒于此,系統(tǒng)研究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特征與機制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學術問題。本文基于空間生產理論中的三元辯證法,剖析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特征與機制,以此來豐富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相關理論,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研究提供新思路。
1 理論導入與模型建構
1.1 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
空間三元辯證法是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提出的一種重要分析框架。該辯證法的核心內涵是社會空間生產可被劃分為由空間實踐、空間表征和再現(xiàn)空間三者相互辯證關聯(lián)且共同構成的空間三元體系。其中,空間實踐屬于感知的空間,對應發(fā)生在空間中的物質實踐活動,具有實踐性特征,是空間三元體系中的物質維度;空間表征屬于構想的空間,具體是由占支配地位的強者意識形態(tài)所構想出的權力秩序,具有政治性特征,屬于空間三元體系中的制度維度;再現(xiàn)空間屬于生活的空間,具體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所體驗的世界,具有生活性特征,是空間三元體系中的精神維度[2]。概言之,空間三元辯證法有助于理解社會空間的生產特征與機制。
1.2 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作為一個融合實體、反映和認知等多重內涵的結構性概念,具體囊括客體形象、媒介形象和認知形象三個形象維度。首先是作為現(xiàn)實層面的國家客體形象,其實質上是國家各類實際情況(如政治、經濟、文化等發(fā)展情況和整體面貌)以及一國各項行為及作為的總和,屬于國家形象的“客觀實在”部分[3];其次是基于客體形象的國家媒介形象,該維度的國家形象是對國家客體形象的有機表征,這是由一國的強者意識形態(tài)所操縱建構的“擬態(tài)”國家形象;最后是國家認知形象,這是基于國內外公眾綜合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而建立的其對國家形象的總體性認識。總之,來自客體、媒介與認知維度的國家形象相互聯(lián)系、彼此影響。
1.3 以空間三元辯證法審視國家形象
掌握了空間三元辯證法和國家形象的主旨之后,便可以用空間三元辯證法來審視國家形象。首先,國家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容納各類生產實踐活動的空間。在空間中開展物質性的生產,公眾往往通過自己對物質世界表征的認知來對其進行建構,而作為客體、媒介與認知形象綜合體的國家形象,實際上是在對初始物理空間(客體形象)“投射”的基礎上,經由各類符號、概念的表征與定義(媒介形象),以及公眾認知(認知形象)的不斷調試與重組得以形成的,是一種歷經空間實踐、表征與再現(xiàn)的多維空間。
其次,客體形象、媒介形象和認知形象分別對應國家形象的物質、制度和精神三種不同維度的空間。客體形象是權力主體對國家形象物質空間進行維護和使用的結果,具有物質屬性,與空間實踐相近;媒介形象是權力主體對客體進行話語建構后的空間再現(xiàn),體現(xiàn)為一種透過知識理解與意識形態(tài)來實現(xiàn)控制的空間,具有制度屬性,與空間表征相近;認知形象是不同社會群體在與環(huán)境相關聯(lián)形成的社會關系中,通過媒介和經驗所形成的關于客體形象的理解與觀念,具有精神屬性,與再現(xiàn)空間相近??腕w形象、媒介形象和認知形象可以說是列斐伏爾“三元空間”在國家形象語境中的特殊表達,其內涵窄于“三元空間”,但更能表達國家形象的特性。因此,為了厘清客體形象、媒介形象和認知形象的相互作用,探究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過程,可將空間三元辯證法與國家形象三個構成層面進行耦合,構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三元結構模型(見圖1)。
2 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特征
在文化遺產現(xiàn)實社會地位的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整體特征發(fā)生顯著變化。當前,政府、投資商以及普通民眾等各類利益主體均能廣泛且深入地參與到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中,這種多主體并存的格局以及由此帶來的共同實踐與多重話語,改變了過去政府是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中唯一決定性力量的空間生產格局,形成了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典型特征。
2.1 多主體共同實踐
在過去的國家形象空間生產過程中,政府更多被視為國家形象生產的決定性且唯一力量,即使偶有其他力量、其他行為主體嘗試涉入與參與,其所發(fā)揮的力量相較于政府的支配地位而言仍是零散且薄弱的。而在文化遺產現(xiàn)實社會地位的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是多重要素、多方力量互動作用的過程,這使得多方主體(可具體表現(xiàn)為政府、投資開發(fā)商、游客等)能以更集中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姿態(tài)進入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中。在這一過程中,政府讓渡了一定的空間權力,不僅止步于政府主導的行政力量的干預,而且形成了多主體博弈互動的復雜關系與多個行為主體并存的格局,由此改變了傳統(tǒng)的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狀態(tài),推動了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豐富化、多元化與開放化發(fā)展。僅從一個國家的內部來看,政府、企業(yè)和普通民眾理應都是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當然主體,而且政府、企業(yè)、國民之間的互動實踐不是孤立的、靜態(tài)的、固定的,不同主體在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各不相同,不同主體基于各自利益立場的行動自覺成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新動力。由此,由不同主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關系所外化的空間三元體系中的共同實踐,便成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特征之一。
2.2 多重話語建構
對于不同時期的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來說,如果要保證空間生產的連續(xù)性,則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空間內部基礎元素的“流動”,這就需要持續(xù)吸納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性的元素,需要不同主體同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背景與話語體系介入生產環(huán)節(jié),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賦力。而在文化遺產驅動下,伴隨著國家形象生產的現(xiàn)實要求,多主體的實踐參與及其背后代表的文化更會自覺地“卷入”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中,這為多話語體系的國家形象空間表征提供了可能。
過去的國家形象空間表征核心較為單一,主要基于新聞傳播、國際政治領域展開,總體由政府作為國家權力意志的代表,結合國家總體客觀條件與發(fā)展需要,以制訂宏觀政策規(guī)劃、實施建設行為等方式傳遞權力意志與實現(xiàn)國家形象構想空間的生產。而在文化遺產的現(xiàn)實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的表征將視野拓寬到文化旅游與社會學等領域,包含滿足大眾文化需要、優(yōu)化國家文化遺產形象、文化遺產資源活化利用等多個目標核心,這促使國家形象空間表征的建構變得更加多元。
3 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機制
在中國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的現(xiàn)實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現(xiàn)狀已發(fā)生了一定變化。透過空間三元生產體系,可針對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現(xiàn)狀,分析探究國家形象空間生產機制,挖掘其背后一系列復雜的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權力關系、社會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現(xiàn)實轉型。
3.1 空間實踐:大運河為國家形象感知空間生產提供承載力
空間實踐劃定了社會活動的物質維度,屬于可感知層面,可以被感官領會,這一空間與構成空間的各類物質性要素直接相關。國家形象的空間實踐便屬于實際可感知的空間,其顯著特征是以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中的物質生產實踐所形成的各類社會構成物建構社會網絡的基礎節(jié)點,其核心功能是為后續(xù)構想空間、生活空間生產提供生產“母體”。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的影響下,國家形象空間實踐的顯著特征是國家形象空間不斷拓展與補充自身形象空間的生產邊界與生產資源,促使大運河這項文化遺產逐漸轉化、內化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所需的組成要素,并反過來為國家形象感知空間的生產提供承載力。
具體而言,就是挖掘大運河文化遺產中優(yōu)質的物質性要素以喚醒大運河歷史與當下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典型場景,為國家形象構想空間、生活空間生產注入基礎單元。大運河作為一項凝結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基因的文化遺產,其擁有的優(yōu)秀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國家形象感知空間“征召”含有文化價值的物質性要素的基礎與源頭。其“母體”提供功能的轉化過程一般經歷“召回—整合物質性要素”兩個階段,其功能轉化的動力一般經歷“官方介入—民間自發(fā)”兩個階段,即在大運河文化遺產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賦能的初期,在國家力量的號召下,政府或者各管理主體等外部力量介入,收編各類物質性要素并由此初步構建國家形象感知空間,帶動公眾參與建設或者改造與國家現(xiàn)階段發(fā)展相適應的國家形象感知空間。
3.2 空間表征:大運河為國家形象構想空間生產提供保障力
如果不預先構想,那么空間實踐同樣不能被感知[4]。國家形象空間的空間表征,屬于政治性層面的空間生產,是由占支配地位的強者意識形態(tài)所構想的權力秩序空間,具體表現(xiàn)為將基于“物質域”的國家形象空間實踐以概念、符號的形式對外進行呈現(xiàn),進而形成空間的主流秩序,表達和喚醒社會規(guī)范與價值。
近年來,在“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等中國特色戰(zhàn)略傳播體系的驅動下,我國國家形象空間表征規(guī)?;a。在此過程中,國家形象空間表征的顯著特征是國家形象構想空間作為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核心區(qū)域,政府及其他管理主體將各類物質性要素概念化后,以分類、區(qū)隔等方式來完成國家形象空間中不同主題的構想,以規(guī)范國家形象空間形態(tài),基于此,國家形象構想空間成為不同管理主體進行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核心場所。而在大運河這一文化遺產的影響下,國家形象空間表征的顯著特征是政府及代表其意志的文化遺產管理主體在國家形象空間生產中憑借其擁有的強勢話語權,將實現(xiàn)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主題構想這一目的依托于國家形象空間的物質形態(tài),大運河主題便成為可供識別的空間符號。具體而言,就是操縱大運河這一巨型文化符號,利用其所攜帶的文化基因,如以歷史文化街區(qū)、古村落、古建筑群等為代表的物質遺存,將其作為物質性要素概念化后,形成特定的知識系統(tǒng),驅動國家形象空間形態(tài)的進一步細分并將其主題化,由此保障與國家現(xiàn)階段發(fā)展相適應的國家形象空間的再生產。
3.3 再現(xiàn)空間:大運河為國家形象生活空間生產提供驅動力
再現(xiàn)空間的生產,屬于生活性的、經驗性層面的生產,意指人類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所體驗的世界,是被空間表征統(tǒng)治的現(xiàn)實空間。從社會角度來看,物質本身或物質實踐自身并不存在,如果沒有親歷性體驗,沒有指向它們或再現(xiàn)它們的思想,空間生產三元體系便無法被串聯(lián)。然而,這種現(xiàn)實體驗與思想也并非完全居于被統(tǒng)治地位,在列斐伏爾看來,為了對抗強者意識形態(tài)所設置的符號的致命力量,再現(xiàn)空間中會出現(xiàn)一種“符號的變形”,即詩意。具體而言,是指日常生活中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詩意的藝術思想與行動,與(物質)象征聯(lián)系在一起來表達意義,蘊含著對國家形象理解認同的個人和社會文化因素,因此再現(xiàn)空間也可被視為一種文化空間。正因如此,國家形象再現(xiàn)空間的顯著特征是公眾從日常生產生活出發(fā),利用各類“現(xiàn)實戰(zhàn)術”——通過藝術手法表達構想中的現(xiàn)實世界,來重新占據由國家形象空間表征組織起來的空間,重構“共同體意識”,完成意義建構,形成再現(xiàn)空間。
集體記憶總是摻雜著共同體的一些文化和歷史元素[5]。而在大運河這項巨型文化遺產的現(xiàn)實驅動下,便可充分利用這一沉淀著歷史與現(xiàn)實、主觀與客觀的文化資源載體,讓每一個靠近它的主體都能以漫游者的歷史尋根、美學移情與文化打撈,在日常生活體驗中建構民族國家的集體記憶場,繼而成為空間表征與空間實踐的主要陣地,讓大運河也由此成為國家形象生活空間生產的重要驅動力。
大運河作為文化遺產影響下的國家形象再現(xiàn)空間的顯著特征,是公眾以微小的、流動的、非制度化的行為對大運河中各類物質性要素,即基礎單元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利用與體驗。具體而言,依托生活空間,通過地方信仰活動、民俗活動等文化表征的呈現(xiàn),讓公眾參與多項運河元素的互動,以重構應對因現(xiàn)代化而逐漸消解的“共同體意識”,塑造再現(xiàn)空間,達到構建命運共同體這一目標,以串聯(lián)起國家形象三元空間的生產。
4 結語
文章基于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辯證法,剖析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特征及生產機制。研究結果表明,一是國家形象塑造以空間生產為主要實踐方式。國家形象作為一個可進行物質性生產的空間,該空間內部各動力機制的運轉往往會受到歷史和現(xiàn)實世界中多重動力元素的驅動,在不同時期不同動力元素的作用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三元體系,即由空間實踐、表征空間以及再現(xiàn)空間所構成的空間生產整體,也會被不斷賦予新能量,強化并彰顯新時代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典型特征和獨特魅力。二是文化遺產驅動下的國家形象呈現(xiàn)出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國家形象空間生產實現(xiàn)了多主體參與實踐生產。政府、投資商、游客等多個主體得以進入國家形象空間發(fā)揮力量,國家形象空間從由政府主導形成轉變?yōu)橛啥嘀黧w合力形成的產物。
總體而言,研究為文化遺產如何影響國家形象變遷提供了一定學理基礎,而關于文化遺產與國家形象仍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議題。例如,文化遺產中基礎元素的現(xiàn)代化語境適應性問題。具體而言,為了適應新時期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演化與變遷,探尋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價值元素應該以何種面貌在現(xiàn)代化語境中呈現(xiàn)。文化遺產驅動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演變和對文化遺產中含有不同價值屬性的基礎要素的篩選是新時期國家形象空間生產更新、重塑的必然結果,而如何理解和篩選文化遺產中適應當下國家形象空間生產的基本元素并進行制度化展示,值得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 路璐,丁少康.大運河與國家形象話語建構[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19(1):40-45.
[2] 魏萍,藺寶鋼,張曉瑞.基于空間三元辯證法的城市周邊旅游型鄉(xiāng)村公共空間生產研究:以西安地區(qū)清水頭村為例[J].人文地理,2021,36(5):177-183.
[3] 劉丹凌.論國家形象的三重內涵:基于三種偏向的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4(5):106-114.
[4] 克里斯蒂安·施密特,楊舢.邁向三維辯證法: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21,36(3):5-13.
[5] 秦宗財.新時代“千年運河”文旅品牌形象塑造[J].江西社會科學,2021,41(1):235-243.
作者簡介:朱玲玲(1998—),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傳播。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chuàng)新項目“體育媒介事件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JCX22_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