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湘健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我自己也想像他們一樣,照亮哪怕其他一個人也好?!苯?,一篇清華貧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網絡流傳。文中提到,他當年入學時獎學金和助學金共計13000余元,扣除學雜費,一年可支配的資金只有6500元。他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開支計劃,每個月只能花400元。從研一開始,他每個學期拿出3200元,資助4名家鄉(xiāng)希望小學的孩子,為他們提供一學期的生活費、學雜費等。
不少清華校友紛紛轉發(fā)該文并發(fā)表看法。其中,有這樣一則評論:“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但當真的面對深陷困境的人時,我們往往又有不同的表現(xiàn):有人會寄以無限同情,卻遺憾自己不夠強大,可能止步于善念而不為;有人會及時施以援手,哪怕自己的境況也很艱難,但依然會盡力而為?!?/p>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
材料由三段話構成。第一段清華貧困生的自述可以看出他傳遞善念,踐行善行的心聲,而后文的敘述則詳細介紹了他克服自身經濟困難,控制開支,資助4名家鄉(xiāng)希望小學的孩子的事跡,由此可知,他做到了知行合一。第二段重心在那則評論,其第一句寫人皆有惻隱之心,指向“知”的層面,強調善念的普遍性。第二句話則指向“行”,寫人們面對深陷困境的人時外在行為上的差別:有人寄以同情,但感到自己力量不夠以至于有善念卻難有善為;有人即使自己境況艱難,卻會既有善念也有善行。
本則材料的寫作重心在于對“人雖皆有善念,但善行與否卻存在差別”這一現(xiàn)象進行分析思考。考生應意識到由善念到善行這一“知”到“行”的過程,需要主觀與客觀兩層因素,存在“難為”與“不為”的區(qū)別。應對那些心存善念的人們想盡辦法甚至克服困難施予援手的行為品質在價值判斷上給予肯定,分析其意義價值、形成原因以及啟發(fā)啟示等;對有善念卻無善行的情形則要具體分析,區(qū)別在善行上“難為”與“不為”的不同情形。
例文
螢燭末光,亦可增輝日月
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 ?吳華蕙
“一個人即使再矮小,也能在沙漠中留下長長的影子;一個人即使再弱小,也能讓歷史留下重重的嘆息。”余秋雨的一句話,道出身處微塵之中,亦可以螢燭末光照亮世界的一角。
面對深陷困境的人時,同情與憐憫從我們的心底升起,左右著我們的思想與行為。誠然,遺憾于個人力量的淺薄而止于善念,是一種“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智慧,但依然盡力而為的人,則閃耀著更加動人的光芒。
前段時間,一篇清華貧困生的匿名信在網上流傳,“照亮哪怕一個人也好”令人動容。因為自身曾經歷貧困,他對他人所經歷的痛苦有著更為深刻的體會。為了不讓更多的孩子體會到這種創(chuàng)傷感,他選擇了盡力而為。這份“盡力而為”,浸透了一個人內心的同情,更包含了一個人的心懷眾生的情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身處窮困潦倒之際,依然不忘天下寒士;“我愿意與他們共同忍受貧困”,特雷莎修女身著襤褸之裳,用一生抗爭窮困……他,她,他們無一不似塵霧,但他們依然愿意伸出自己不那么強大的雙臂,不計回報,涓滴奉獻。這早已不是單純的“幫助”,而是建立在情感聯(lián)系之上的共通,是攜手共克痛苦與艱難的擔當。
有人會問,個人之渺小力量于他人,能產生什么影響呢?我要說的是,對他人盡力而為的過程,亦是對我們個人品性與人生價值的一次塑造,這是遠遠超過“幫助他人”這一客觀行為本身的。身處塵霧之中,依然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即使只照亮了一個人,也實現(xiàn)了我們于社會的一點平凡價值,讓我們向更遠的精神高地攀登。
縱使個人力量無比微小,縱使自身境況無比艱難,我們依然要盡力而為,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以螢燭末光增輝日月。
評點
文章以余秋雨的名言起筆,道出每個人的存在價值,然后肯定了善念與善行,語言極有分寸。接著文章結合材料著重分析了在困境中的善行,深刻指出其產生的原因是共情,是心懷眾生的大情懷,接著運用一組事例分兩個層面論述了這種善行的意義價值,即對外幫助了他人,對內則塑造了個人品性和價值。全文思路清晰,說理深刻獨到,是一篇好文章。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