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強烈的自卑感、孤獨又怯懦、在人際交往中選擇逃避、不敢直面問題……日前,“回避型人格的具體表現”登上了熱搜。不少人還曬出自己的“癥狀”,比如:“內心過度自卑,對喜歡的東西不敢追求,覺得自己不配”“不敢坦露真實的情緒、真實的自己,在與人交往時,時常感到壓抑委屈”等。
“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形成,往往意味著與整體心理發(fā)育、腦發(fā)育有關,也就是說與遺傳、天性有關,也與文化氛圍等后天成長環(huán)境有關。
但是,網絡時代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宅家”等情況并不鮮見,如果一個人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不愿參與太多的社交活動而又未影響生活質量,其實都是可以的。也沒必要“貼標簽”,這樣反而會招致不快樂。
如果覺得自己的“回避傾向”很嚴重,就要及早尋求心理治療。在日常生活中,從積極心理學角度看,針對“回避型人格障礙”的心理自卑等問題,也有對應的解決方案。第一,面對自卑感,可以通過對自身天賦和獨特魅力的發(fā)掘,去戰(zhàn)勝它。第二,克服懦弱膽怯的心理,有一些技巧可以利用,比如主動打招呼、第一個發(fā)言等。勇氣是可以被塑造、培養(yǎng)出來的。
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的社交網絡,并能從中獲得支持和愉悅感,也是戰(zhàn)勝“回避”行為的重要方法。不要過多在意別人的負面評價,有價值的人生也不是只有一種。當我們獲得足夠的愛和支持,“回避”這種行為,自然會消散大半。
(據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