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雷
摘要:量感對計量單位、幾何等方面的學習具有促進作用,但目前的量感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不足,部分教師通常只重視講授單位的轉化,對量感這一維度上的評價也有缺失,導致學生對事物的估測能力差。文章針對這些現(xiàn)象展開分析,提出生活化感知,形成豐富表象,建立多維度評價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量感? 計量單位? 測量
計量是小學數(sh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所以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fā)展學生的量感。簡單而言,量感是指視覺或觸覺對物體的大小、多少、輕重、厚薄等的一種感受。在小學階段,量感主要指對長度、面積、體積、時間、重量、貨幣等的感性認識。由于量感是一種感覺,沒有標準化的特點,相較于其他教學內(nèi)容,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實際上,量感是建立在測的基礎上的,僅通過簡單的測量并不能形成,需要大量的感悟和實踐。
一、現(xiàn)狀思考
從實際教學情況看,量感教學存在很多不足,通常有如下幾種。
(一)單位理解,浮于表面
例1: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習題第29頁第11題:300厘米=(? )米;30毫米=(? )厘米;4千米=(? )米;50分米=(? )米。
第28頁第5題:黃瓜長20(? ?);小陽立定跳遠跳了15(? ?)。
其中,第11題的學生答題正確率達到95%,而第5題的學生答題正確率只有40%??梢?,學生對單位數(shù)據(jù)轉化已經(jīng)很熟練,但對考查計量單位合理性的題目常有差錯。
(二)物體估測,錯誤百出
例2:一條貼著直尺的繩子,一頭始于直尺1厘米刻度,另一頭到直尺7厘米刻度結束,中間有部分對折了1厘米,估計這條繩子長度。
筆者認為,學生已掌握了厘米的知識,也有直尺的使用經(jīng)驗,能夠估計出這條繩子的長度。但結果讓筆者大跌眼鏡,全班學生答題正確率50%左右??梢?,當真正脫離實測時,學生的估測能力暴露無遺。
(三)結論預置,評價單一
例3:在講授“米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量黑板有幾米長。學生1回答:“我覺得是4米,我直接能看出是4米?!苯處熣f:“要測量一下!”學生2回答:“我是1米1米量的,結果是4米?!苯處熣f:“真不錯!”
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在教學中,教師往往由于已經(jīng)預置了結論,評價只會對應預設的結果,導致對學生思考過程缺乏評價。
二、原因探析
(一)目標忽視量感本質(zhì)
量的感知往往來自生活實際的體驗。部分單位,如千克、克,雖然在生活中能經(jīng)常聽到、看到,但學生缺乏感知,加上平時測試時,出現(xiàn)較多的題目是單位之間的轉化,教師往往會偏重于量之間的轉化,忽視了對這些計量單位本質(zhì)的感悟。長此以往,對量感的培養(yǎng)和引導往往會成為教師的教學盲區(qū)。
(二)過程缺乏量感建立
在測量教學中,有時候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會在演示文稿或黑板上用圖片、文字等一筆帶過,并未真正讓學生操作體驗。雖然有時候學生會實際參與測量,但能提升量感嗎?答案是否定的,測要有效,而不是流于形式。如“一間教室有多長?一支鉛筆有多重”這類題,其實是考查兩個維度,一是對計量單位的選擇,二是用單位量感去估測實物的能力。測量教室的長度時,學生可以選擇米作單位,然后根據(jù)一米有多長的量感去估測教室有幾米。但學生往往錯誤百出,關鍵在于對“1米”這個單位量感的建立還浮于表面,離開了有效的測,就缺乏量感。
(三)評價缺失量感激勵
量的教學,不僅要關注方法、步驟、實踐結果的評價,還要關注量感建立過程的評價,這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量感的形成與發(fā)展。但事實上,教師往往會忽視這方面的評價,造成量感培養(yǎng)的滯后。在例3中,教師只關注了測量結果,根據(jù)預設的測量結果和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忽視了學生思考的過程,錯失了量感培育的時機。
三、探尋策略
如圖1所示,小學數(shù)學教科書中涉及量感培養(yǎng)的內(nèi)容,這些內(nèi)容在教科書中的分布具有非獨立性和連貫性,教師需要合理設計和統(tǒng)籌安排。在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還要有正確的評價加以引導。
圖1? 量感培養(yǎng)涉及的內(nèi)容
(一)策略要生活化
對學生來說,體驗必須具體形象,必須生活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創(chuàng)造情境時,要貼合實際,體驗也不能流于形式,要使學生能夠經(jīng)歷實踐,認識計量單位的本質(zhì)。
1.提供實物,促成對計量單位表象的建立
在教學目標上,教師要讓學生知道計量單位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價值,而不是簡單地停留在數(shù)量的轉化上。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體會量感的現(xiàn)實價值,這樣有利于量感的培養(yǎng)。
如“認識厘米”這節(jié)課是通過大人和小孩一柞的長度而不同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但在實踐操作中,如果教師讓學生都用柞去測,差距就不明顯,體會不到統(tǒng)一單位的必要。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量一量桌子的長度,有的學生說:“10柞這么長?!庇械膶W生說:“4本書的長度?!边@時,他們就產(chǎn)生了認知沖突,由此知道需要統(tǒng)一標準,“厘米”這一單位呼之欲出。
2.經(jīng)歷實踐,促進對計量單位本質(zhì)的認識
教師簡單地告知學生計量單位有多大或者采用單一的活動操作,只能讓學生的體驗留于表面,未能深入形成量感。學生要想清晰地認識計量單位的本質(zhì)就必須進行多層次的體驗,經(jīng)歷生活化的實踐,獲得更豐富的、更精準的感悟。
如在講授“認識1分米”時,教師讓學生先說一說生活中哪些長度大約是1分米,并讓學生在刻度尺上量出來。然后,教師可以出示從5厘米開始刻畫的直尺,再次要求學生比畫。這樣一來,學生能在本質(zhì)上認識到“無論從哪個刻度開始,1分米的長度是10厘米即可”。
(二)過程多向厘析,感悟要深刻
量感是學生數(shù)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其他知識更為抽象。孫曉天教授曾說過:“小學階段的測量,每個結論都應當伴隨著學生自己的發(fā)現(xiàn)、歸納與整理?!睂W生量感的建立需要循序漸進,教師應采用已有的思維、方法、策略進行分析,通過畫圖、比較、聯(lián)想、拆分等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
1.畫圖策略
小學生喜歡畫圖,教師在數(shù)學中不妨采用畫圖的形式,以畫促思,化抽象為直觀,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
如在講授面積單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筆畫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再要求他們畫1平方米。學生會發(fā)現(xiàn)無法在作業(yè)本上完成,因為作業(yè)本太小了,如果要畫,只能在地面上完成。學生通過畫圖,切實體會到這三個面積單位的大小,在頭腦中形成了直觀的單位量感表象,使得量感不再那么抽象。
2.比較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在比較中深入感悟,提升量感。
例如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張報紙的面積約為 30(? )?!庇捎?0是比較大的數(shù),很多學生都會填平方厘米。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思考一平方分米的大小,如手掌那么大,而 30 平方厘米還不到手掌的一半,所以不能填平方厘米。這樣比較辨析,就是一個很好的思維碰撞的過程,很好地培育了學生的量感。
3.聯(lián)想策略
在數(shù)學教學中,聯(lián)想是一種重要策略,學生可以聯(lián)系原有的活動經(jīng)驗,明晰各種表象,促進量感的形成。
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教師可讓學生在頭腦中想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模型,生成單位量感。
4.拆分策略
在培養(yǎng)量感的教學中,拆分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策略,特別是學習那種特大的量,如千米、公頃等無法通過操作或觀察去直觀感悟的量。教師可以將其拆分成小的量感,引導學生體會,加深感悟。
(三)評價多維度激勵,助力要實在
教師合理的評價也很重要,過程性評價能使學生更加關注思維的過程,這就是量感形成的過程。
1.實施過程性策略,促成量感生成
開展過程性評價要求教師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如學生的參與、行為表現(xiàn)、學習方法等。
過程性評價對量感培養(yǎng)有重大促進作用。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估算教室的寬度。部分學生估算是6米,也有極少數(shù)學生估算是4米。這時,教師讓估算是4米的學生說一說估算過程,學生說是1米1米估算出來的。教師肯定了他的想法,然后叫他比畫一下1米的長度,發(fā)現(xiàn)他比畫的1米比別人長了一點,導致他估算錯誤。教師向他比畫了1米的正確長度,促成了他對1米量感的重新感知。
2.重視反思性策略,讓評價更有價值
學生的經(jīng)歷、思維不相同,就會有不同的測量策略,教師在評價時,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多種方法,反思他們的思考過程,有些雖然不是教師原先預設的,但是能有效促進量感生成。
如在講授“厘米的認識”后,教師讓學生量一條彩帶的長度,有些學生通過測量得知是9厘米,其中,一位學生說我是一個一個手指頭擺過去的,擺了8次多一點,應該是9厘米。還有一位學生說,我的手掌背正好9厘米,跟這條彩帶差不多長,所以彩帶大概9厘米。教師可能沒預想到學生有如此多的方法,雖然原先要求的是量出來,但相比量出來,學生的思考更值得表揚,教師可以肯定他們的方法。這樣的評價更有價值,可以引導更多的學生依靠量感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量感。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手開始?!睂W生能理解親身參與實踐的內(nèi)容,量感培養(yǎng)也是如此。教師要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量感意識,不斷積累活動經(jīng)驗。量感的教學不能僅是陳述性的知識,它更是一個程序性的過程,需要正確的教學策略的引導。量源之于“測”,生長于“策”,量感的培養(yǎng)策略研究還需不斷深入。
參考文獻:
[1]劉慶娜.小學生估測水平估測策略及培養(yǎng)[J].教育研究,2011(5).
[2]劉建明.培養(yǎng)學生數(shù)學空間想象能力的教學策略[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5(8).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嶺市澤國鎮(zhèn)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