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怎樣才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師?我認為合格的教師至少必須做到“三個吃透”:吃透“大綱”——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課標”,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既然是“吃透”,就是要自己去“吃”才是,自己去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研究學生。遺憾的是,每一次新的課標頒布后有不少教師自己不主動閱讀分析研究新的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任務及具體的教學要求,而是熱衷于去聽取專家們對課標的“解讀”。我并不想完全否認專家們對課程標準的解讀,而是想強調研究與理解課程標準首先應該是教師自己的事,而不能將希望寄托在專家們的解讀上,專家視角跟我們教師的視角是有距離的。老師們自己要認認真真地去研究課程標準,反復閱讀中,弄明白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素養(yǎng)要求,領會學科素養(yǎng)各個維度的內涵以及它們內在的邏輯關系,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又是如何體現(xiàn)學科素養(yǎng)要求的,也只有通過自己的閱讀,才可能有自己的理解,而非他人的理解。
為什么要研究教材?因為教材是達成學科素養(yǎng)與目標的媒介,或者可以理解為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資源。教學設計與實施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反反復復地謀劃如何將課程標準的理念、目標、內容轉化為學生具體的知識和技能。這就需要費點心思思考如何用教材教,而不是總想從教師指導用書與別人的教學設計那里直接拿來。教師只有充分研究了課標的要求,通讀了本學科本學段甚至相鄰學段的教材,才可能具備本學科的課程意識,才有可能在充分研究學生的基礎上科學、合理、有效地用教材。
為什么要研究學生?所謂教學,有一個維度就是教學生學,既然是教學生學的,不把學生的學習狀況搞清楚了,如何知道教學生學什么,用什么教學生學?課程標準與教材規(guī)定了學生的“應知應會”,但實際上學生的“已知已會”如何,并不完全跟課程標準與教材的要求一致。盡管道理上我們已經(jīng)明白了課標跟教材要求學生學什么,但是學生具體的學習狀況是否具備可以達成這些“應知應會”的要求的基礎或者說條件,是要下一番氣力認真研判的。如果我們在這方面沒有花心思研究,至少所設計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是不具備針對性的,教學的實施也就很難達成預設。
教師在教學實施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在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的基礎上結合教材這個媒介和具體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其轉化為每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甚至要根據(jù)這些目標、任務隨機組織教學活動。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教學智慧的一個方面。
總之,只有當教師自己理解了課標的基本要求,才可能很好地理解教材為什么會這樣編排,也才有可能理解教材及“助學系統(tǒng)”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及教學實施的提示,尤其是如何在具體的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提出的學習目標、任務以及學習活動的建議與安排,進而有效地評估自己的學習狀況:學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努力的目標、要達成下一步的目標需要做怎樣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