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一個城市的變遷是一個歷史文化、物質精神、新與舊、興與衰的巨大復合體的變革的話,那么,一個大海,就是一段人性感懷、經驗歷史、隱與忍、潮與汐的心路歷程。用來評價李國平的詩歌,或許這就是李國平詩歌的另一種濃縮吧。
說到這里,我需要引入一個關鍵的詞組——“大海的孤獨”。孤獨是一種情緒,是人類情感中最深層的東西,是“最為原始的生命活動”。那么大海的孤獨呢?它是一種文化,一種歷史積淀的現象,如果說孤獨是缺點的話,那么在這里,它卻化為了一種哲學,一種沉潛,它是有價值的,是一種美。
孤獨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無”,孤獨只是沒有被發(fā)現的“有”。正如黑格爾所說的,“有”是“非本質的”,是“間接的認知”,是“通過中介找到了的本質”。那么,大海的“有”又在哪里呢?如果是常人,或許可以說出很多的“有”,比如海浪、藍天、礁石,等等。如果真的就這么理解大海,那么大海的積淀又存在何方?它咆哮的力量又來自何方?所以,我認為表象的這些只能是黑格爾所說的中介,我們追尋的“本質”和大海的孤獨需要我們的發(fā)現和我們的言說。我們的發(fā)現和言說又恰恰來源于我們對“孤獨”的假設和理解,這正是我們需要做的,也正是李國平所孜孜追求的。而這,也是我為何要把“大海的孤獨”和他的詩歌聯系起來的原因所在。
我記得一位詩人說過,詩人的手是特別的,一手是孤獨,一手是溫暖。這種孤獨來源于生活和精神的方方面面,比如對生活的本質探究,往往讓詩人陷入自身的“苦惱”;對自身的極度內視,又讓自身反噬一種痛徹的體驗;對細微、瑣碎甚至創(chuàng)傷性記憶的主動受感,更讓詩人處于一種幽閉而覺醒的狀態(tài),等等,都形成了詩人的孤獨。詩人的溫暖呢?它卻產生于詩人的孤獨。這看似十分矛盾,但實際上詩人就是利用自身的那種韌性、堅強、寬大以及極大的耐心,讓所感受的多重孤獨釋放出秘密的能量,從而幻化出“現實”的情感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這就是詩人的修養(yǎng)與境遇,因為詩人就是通過他的生活實踐、藝術操練、心理結構才積淀出了這樣的感受,是詩人的情感模式。紀伯倫曾說:“一個人有兩個我,一個在黑暗中醒著,一個在光明中醒著?!崩顕揭舱怯辛诉@樣“醒著”的情感模式,才創(chuàng)造出了有別于其它詩文的內在精神與外在形式。正如他的《在渴望之外》:
你是習慣低處思考的詩人
從不假寐,也從不會在水中丟失腳印
心里的遼闊抓得住颶風的翅膀
就像每一顆子彈射出,城市的鐵軌
感到寒冷但不會發(fā)出撞擊的聲音
這是細微如蟻的生命在阻擋一切
其實樹籬后面,全是思想起跑的終點
多么低調的人生處理,卻有暗動聲色的力量在回旋。我把它總結為沉潛與宣泄?!渡袝ず榉丁酚性啤俺翝搫偪?,高明柔克”。沉潛需要勇氣、毅力和信念,而李國平的沉潛在于他對事物的觀察。他把事物的框架拆開,從細節(jié)處植入他的想象。想象融合了他的智慧、胸襟和情趣的積淀,最后用他犀利的直覺性的詩句表達出來,完成和獨特的對“孤獨”的宣泄。
不知大家注意沒有,在這首《在渴望之外》中,作者還是有意無意地用到了他熟知的“大海”意象:水、遼闊、颶風。這就是詩歌的地域特質,它可以借助作者的思維習慣、文化積淀、道德判斷以及性格特點來逐步渲染,達到某種文化的空間或者鏡像。詩歌存在于作者的血液之中,無法避免。李國平把這些元素形而下地運用到了當下,把最人本的東西呈現在讀者的面前,從而避免了文本超越人本現象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現今詩歌中的有效性和發(fā)現性、靈魂性和精神性的問題。
同樣,帶有純粹地域標簽的詩歌在他的詩集中有著相當的分量。正由于他特別的處理方式,讓他的“地域詩”有著非同一般的表現,比如:
時間的灰燼漲上岸,很快
退去的是封藏在記憶的一些骨頭
這時候你多么需要透明的耳朵
去聆聽海嘯的十二種聲音
是如何席卷一層薄薄的云彩
可死亡與虔誠又能把我們怎樣?
——《遺忘與永恒》
從詩歌語言的悖論而言,這樣的表達確實達到了增強張力和豐富潛文本的意義?!盎覡a”還要“漲上岸”,是“骨頭”卻還要“退去”,聽聲音卻用了“透明的耳朵”,如此種種密集的悖論,在具象和抽象二元對立、分裂的同時仍然隱含了一元的統一與客觀,讓自然與精神同時存在同一空間里,實現了意義的循環(huán)和提升。這樣的創(chuàng)作需要沉潛的精神和能力,更需要詩人擁有對本能的懷疑,對天生的惱怒和對常理批判的“覺醒”。
再看他《默想者》的開首:“作為默想者,他帶來海洋/帶來情感和潮水的秘密/連失憶的時間都緊戴在/浪花的手腕上”。這種現代詩歌的“思想知覺化”,讓所要表述的形象充滿了真身的感覺;讓同一個語境中傳達出了不同的體悟與經驗,從而一下喚起了讀者的親切感和信任感,構筑了形式和思想的合二為一。
相對于李國平熟悉、平靜、獨自冥想的大海之外的世界,他又該是怎樣的一副身段呢?我對此充滿了特別的好奇。然而,當我讀到更多這樣的作品時,我不由驚嘆大海之外的世界,李國平還是“以小見大,盡說乾坤”。
看他的《揚州雙博館前的合影》開首:
這些展品是時間磨損過的唱片
高音區(qū)是古城、車轍和生銹的骨頭
低音部是三月煙柳復制過來的春天
我們不敢去驚憂遺存的一磚一瓦
只是時光的塵埃蒙得太厚
使觸摸者的眼鏡都有了重量
這是揚州歷史的碼頭
這就是詩人筆下的歷史。歷史的具象被安置在一張小小的唱片之上,那么的安詳、平靜、合適,似乎沒有半點的瑕疵,沒有半點的縫隙,更沒有半點的矯情,有的只是神秘和誘惑在我們的內心,而且是一種極其細微的東西在挪動,在爬行。強大的力量和氣場,讓讀者感覺到歷史或許就沉潛在這里,這里就是歷史的淵源,可以觸摸,可以感受,也可以挖掘出來,讓歷史在我們的面前坦坦蕩蕩地說話。我不由感慨,原來歷史的呈現也可以那么簡單。
說到簡單,現在詩壇有很多的故作“卑微”之舉,似乎只有這樣的卑微才能是“底層”的最好演繹——“底層”的簡單被卑微化、苦難化。對于這種現象,我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因為我認為“再小的空間也有小花”“再小的花朵也可以綻放”。而李國平的作品正好印證了我的這個觀點,縱觀他的作品,那種自然而不自作,謙卑而不卑微的姿態(tài)著實體現著生命的“非凡奇跡”。這樣的生命有著扎實的“根須”和真實的靈魂,他把生活的“經驗”融合到生命的客觀感悟和主觀體驗之中,甚至可以說到了精細入微的程度。也正是他的這種精細入微,讓他詩歌的獨特性又有了進一步的提升。比如他的“露水印在紙窗外的形狀,多像/那些凋落多年的光陰/讓豎琴在停頓中留下滿地的余音”(《假如》);“在枕邊放一朵干花/醒來是潮濕的/因為這干花是夢游凝固的火把”(《潮濕》),等等。
詩人是屬于情感世界的,李國平的感官和閱歷賦予了他綜合意象的出現,或者說意象的疊加。他讓意象包容了它的對立面,并讓這種對立面呈現出廣袤的補充性質,去補充主題意象的膨脹,并讓主題呈現出不確定的、微妙的又確實可感的意境。這是需要強大的創(chuàng)作功力的,因為精致的敘述性是現代詩歌的又一個大課題。
為此,李國平展開了他的“心理解構術”,試圖用這樣的解構來完成他心靈的雞湯。請看這首《在黑白之間》:
這是個陳舊的標題,向黑夜索取
時光的骨頭,肉體的尖叫
卻毀滅了生活僅存的一點火燼
墓碑,木槿;還有夢里汲水的女人
這樣的凝望在白天都是虛擬的
但從不妨礙陽光摘走你們明亮的眼睛
我所形容的白埋在日月的深層
它的根剌為熟睡采集了足夠的氧氣
當天色暗淡下來,奔跑的腳印和心跳
都是濕漉漉的。而童年的馬燈
在云朵的高度慢慢變成流水的墨色
如同十里長河流動低處的眷戀
這首作品從兩個簡單的意象——“黑和白”切入,交織了黑夜里可以感受的所有知覺,具體的、聽聞的和想象的。他將這一切同時并存于“白天”,并努力在字眼上虛化“白”的真實,“白天都是虛擬的”“白埋在日月的深層”。李國平用真實的虛擬和記憶的真實來“復調”自己的心理,讓心理的顛覆來窺視、拷問這歲月的痕跡。經過這樣的心理沉潛,他終于得手了,得到了他有別于其他詩人的又一個特質——意識微分。我對它的定義是:通過對意識的精神分解、對立與顛覆來完成知覺的精確表達和呈現。這樣的意識微分,對于李國平而言,其實也是一次自我斗爭,對于這樣的斗爭他也從來不會妥協。敢于將多個不可調和的矛盾調和在一起,他敢于在調和之后,甚至在調和的當下就“認真”地說出來,肅穆地說出來,敞開心扉地暴露出自己的真實意圖?;蛟S,這就是他沉潛之后的宣泄吧。
這就是李國平,既敢于透過種種遮蔽顯影事物的本真,又敢于直面人生、歷史去彰顯詩歌的自信,更敢于在詩歌與現實之間迂回,最終打開一扇窗戶,讓春光一瀉千里。這需要勇氣、毅力和信念,李國平做到了,并將這沉潛的“精神”通過他特有的方式宣泄得淋漓盡致,這是雙重奏的好。
[附] 李國平的詩兩首
二月的岱山島
請快把灰色的沙粒從地圖上拿走
這個張開空唇的孤島
站在漲潮的海中并不想日益憔悴
那么多魚種潛伏在岱衢洋的深處
詩中敘述過的桅桿、帶魚、耀眼的鹽
以及祖輩為生的風浪都是神秘的珠寶
它們撒落大地,為的是幸福的尋找
越冬的候鳥在望夫崖筑起了愛巢
而二月單薄的漁汛,讓每條街巷變成了
洋面,都在盼望著一場完美的風暴
這是東??粘鰜淼淖詈笠粔K陸地
對岸徹夜不滅的燈火便是我的陽光
哪怕你用一生的時間練習遺忘
我們全身的鱗片,必將重新回到海水中
夜晚八點的車渡
這是一艘多么令人心跳的大船
潮水正從鋒利的螺旋槳走過
夜色卻像被拋棄的廢物
落在方向的側面,一朵朵浪花
就在我們寒冷的手中干涸
這巨大的空間失去無數的腳步
只有輪子在船舷自由地脫逃
誰又是多出來的孤獨者
喝過的啤酒早已流回大海
而黑暗是思想唯一尋找的食物
夜航船是一條散失的章魚
沿崖壁吸掉那么多海水的種子
在黎明之后,太陽總會烘干它的嘴唇
今夜,我看到海面行走的過客
他們的臉上全部布滿淚水和灰塵
——選自李國平詩集《散步》(大眾文藝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冬簫,本名邱東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獲徐志摩詩歌獎等。先后在《中國作家》《上海文學》《北京文學》《詩刊》《星星》等海內外文學刊物發(fā)表詩作,入選多類詩歌年度選本。著有“江南三部曲”等多部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