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英譯漢角度出發(fā),首先簡要介紹了同聲傳譯的發(fā)展史,隨后分析并闡述了英漢同聲傳譯的工作原理——“認知負荷模型”理論,同時借助“順句驅(qū)動”這一基本原則,探討源語信息的切分和重組,繼而對源語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本文最后部分詳細總結了英漢同聲傳譯基本技巧。通過斷句、順譯加之基本的同聲傳譯技巧,能夠有效幫助譯員在現(xiàn)場順利完成英譯漢同聲傳譯任務。
關鍵詞:同聲傳譯;順句驅(qū)動;信息切分和重組;技巧
作者簡介:張君(1986-),男,天津人,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yè)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口譯。
一、同聲傳譯簡史
同聲傳譯是指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和感情,以與講話人幾乎同步的速度,用口頭形式重新表述出來的一種翻譯實踐。同聲傳譯的歷史較短,可以追溯至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末期。隨著一戰(zhàn)結束,法語逐步失去其壟斷地位,英語的使用變得愈加廣泛。1919年,巴黎和會開始使用英法同聲傳譯進行談判,標志著同聲傳譯作為一種專業(yè)開始正式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開啟的紐倫堡審判是首次大規(guī)模采用同聲傳譯的方式審判納粹戰(zhàn)犯,當時使用了英、法、俄、德四種語言進行同聲傳譯。盡管紐倫堡審判采用了同聲傳譯的方法,審判還是持續(xù)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才完成。得益于同聲傳譯“高效”“省時”的特點,同聲傳譯得到了絕大多數(shù)與會者的認可和稱贊,在會議翻譯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目前,90%以上的國際會議都是采用同聲傳譯的方式召開的,而且這樣的趨勢在一定時期內(nèi)還會持續(xù)下去。
二、同聲傳譯工作原理
著名語言學家丹尼爾·吉爾(Daniel Gile)提出了經(jīng)典的“認知負荷模型”(Effort Model),成為口譯實踐中有力的理論支撐。他指出同聲傳譯(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簡稱SI)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四個方面的綜合應用:聽力和分析(Listening and Analysis,簡稱L)、語言產(chǎn)出(Speech Production,簡稱P)、短期記憶(Short-Term Memory,簡稱M)以及協(xié)調(diào)(Coordination,簡稱C),其關系表達式為SI=L+P+M+C。
在源語加工過程中,總認知容量需求(the total capacity requirements,簡稱TR)是聽力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listening,簡稱LR)、記憶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memory,簡稱MR)、產(chǎn)出容量需求(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production,簡稱PR) 以及協(xié)調(diào)容量需求 (the capacity requirement for coordination,簡稱CR)之和,其關系表達式為TR=LR+MR+PR+CR;同聲傳譯順利進行的容量需求條件為TR≤TA (Total Ability),LR≤LA (Listening Ability),MR≤MA (Memory Ability),PR≤PA(Production Ability),CR≤CA(Coordination Ability)。一旦某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容量需求超出譯員能力范疇,那么同聲傳譯就無法正常進行下去,會產(chǎn)生諸如漏譯、錯譯等各種問題。
譯員在精力分配過程中并非是均勻分配的,以本文探討的英漢同傳為例,絕大多數(shù)譯員的母語都是漢語,因此在聽力和分析源語環(huán)節(jié)占用的大腦負荷較多;而在語言產(chǎn)出方面,由于輸出的語言文字是自己的母語,相對而言會較為輕松,因此在目的語表達方面精力分配的比重會略小。當然,譯員在同聲傳譯時精力分配是一個動態(tài)調(diào)整過程,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譯員會根據(jù)源語語速、自身背景知識等諸多因素動態(tài)調(diào)節(jié)自己的精力分配,以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
三、“順句驅(qū)動”原則
同聲傳譯“瞬時性”的特點決定了其翻譯方式和筆譯有著天壤之別。英譯漢的筆譯譯者可以先通讀一遍乃至數(shù)遍英文原文,領悟文章內(nèi)涵;閱讀期間可以查閱詞典、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工具甚至可以求助他人、同他人討論。而同傳譯員可借助的“外力”就十分有限,通常譯員在現(xiàn)場能夠助力其翻譯的無外乎就是自己譯前準備好的專業(yè)詞匯表、發(fā)言人稿件(有時可能根本無法提前拿到)、演講提綱(PPT)以及搭檔的援助。此外,筆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可以按照需要任意調(diào)整句序,甚至將一整句話完全逆序翻譯都是屢見不鮮的。然而同聲傳譯意味著譯員的翻譯與講話人的發(fā)言幾乎是同步進行的。英漢同傳譯員在接收到源語信息之后的3-5秒鐘的時間內(nèi)就需要翻譯成目標語,與此同時還要繼續(xù)接收源源不斷的英文輸入,在大腦中加工新的信息并為隨后的漢語產(chǎn)出做好準備,可謂是一個不斷循環(huán)往復且高速運轉的CPU。
這樣的工作特點就要求同傳譯員采取與筆譯譯者截然不同的翻譯方法。由于同傳譯員無法等到聽完一個完整的句子才開始翻譯,只是聽到“只言片語”之時就需要向聽眾提供譯文,因此大幅度調(diào)整句子語序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現(xiàn)實的。通常情況下,譯員遵循“順句驅(qū)動”的原則(The Principle of Syntactic Linearity),即譯員按照聽到的源語句子的語序,將整個句子分割成不同的信息單位,再使用恰當?shù)倪B接詞,將這些單位自然地連接起來,翻譯成目的語。該原則有助于譯員緊跟發(fā)言人的節(jié)奏,不斷拋出舊信息并同時處理新信息,最大限度減少譯員短期記憶壓力,平衡好譯員四個方面的精力分配。
要想落實好“順句驅(qū)動”原則,首要任務便是“斷句”(chunking),譯員在接收信息的時候絕不是按照一個個孤立的英文單詞來理解源語的,而是按照信息單位即“意群”(sense group)來分析和處理源語的,意群是指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詞組或短語。句子可以被看作是由意群構成的,因此意群是斷句常常使用的一種單位。句中關系緊密的詞結合起來構成的較為完整的意義整體,有時是一個短語,有時是一個短句,這就是一個意群。
四、常見的英漢同聲傳譯技巧
英漢同聲傳譯遵循“順句驅(qū)動”原則,按照意群劃分英文整句,采用各種翻譯技巧,將“切斷”的句子再次“合并”起來,順譯為準確、通順的漢語。常見的英漢同聲傳譯技巧包括:轉換、省略、重復和增補等多種方法。由于篇幅所限,以下僅針對轉換和省略這兩種技巧作詳細說明。
(一)轉換技巧
比較英漢兩種語言可以發(fā)現(xiàn),英語注重形合(hypotaxis),漢語注重意合(parataxis)。英語的句子突出“主語”的地位,漢語的句子則是圍繞“主題”而展開的。英語句子中常用名詞和介詞表達抽象概念,體現(xiàn)英語的“靜態(tài)性”特征,然而漢語在一句話中常常使用多個動詞,體現(xiàn)其“動態(tài)性”特征。針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種種差異,在英漢同傳中,經(jīng)常會把英文中的名詞和介詞翻譯為中文里的動詞。
1.英語名詞轉化為漢語動詞。
I believe the ship's arrival in Guangzhou today is a symbol of the friendship that has always existed between Sweden and China in the past 260 years.
我相信這艘船今天到達廣州,象征著友誼,這友誼一直存在瑞中兩國間達260年。
本句中arrival和symbol的詞性都是名詞,中文意思分別是“到達”“象征”,在漢語里,這兩個詞的詞性既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如果不轉變詞性翻譯成:我相信今天在廣州船只的抵達是友誼的象征,這種友誼在過去260年里存在于瑞典和中國之間。細心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譯文是不夠通順的,讀起來詰屈聱牙;那么可想而知現(xiàn)場聽眾聽到同傳譯員這樣的譯文會作何感想。
由于arrival和symbol這兩個詞本身就含有動詞詞根,而且中文以動詞見長,因此轉換成動詞詞性進行翻譯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稍作調(diào)整之后,句子就可以實現(xiàn)順句驅(qū)動了。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local culture will help our work.
更好地了解當?shù)匚幕兄谖覀兊墓ぷ鳌?/p>
本句中knowledge的詞性是名詞,意思是“知識”,筆譯中如果不改變詞性會采用“增詞”的手法譯為:更好地掌握當?shù)匚幕R有助于我們的工作。然而在“時間如黃金般寶貴”的同傳中,譯文精簡凝練會為譯員爭取更多的時間,更好地實現(xiàn)精力分配。因此本句譯法采用詞性轉換技巧,將knowledge轉換為understand的含義進行翻譯,實現(xiàn)源語“脫殼”,將句子的內(nèi)涵翻譯出來。
2.英語介詞轉化為漢語動詞。
You and your country waged a long struggle for social justice.
您和貴國進行了長期斗爭以爭取社會正義。
該句如果按照筆譯譯法會譯為:您和貴國為社會正義進行了長期斗爭。同聲傳譯中使用的“順句驅(qū)動”原則就是要盡可能保持源語語序翻譯,為減輕譯員記憶負荷,不會把介詞短語“for social justice”提到謂語動詞前翻譯,而是采用詞性轉換的方法,轉化為漢語中的動詞,避免語序調(diào)整,同時不改變源語想要表達的含義。
(二)省略技巧
與增補技巧相對應的就是省略技巧,由于中文“重意不重形”的特點,在英譯漢同傳中常常會省略某些成分,達到漢語言簡意賅的效果。常見的省略內(nèi)容包括省略連詞、動詞以及介詞短語。
1.省略連詞。
Because the work was not easy, we were very grateful to him.
工作不易,我們很感激他。
本例中,連詞because直接省略不譯是因為在漢語中邏輯關系不需要“外化”,通過上下文和前后句的關系,由讀者來領悟,這也是中文意合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同傳譯文簡潔明快,易于聽眾理解,與此同時為譯員節(jié)約時間,為聽譯后續(xù)句子做好準備。
2.省略動詞。
Last year witnessed a huge increase of FDI in this region.
去年,外國直接投資在本地區(qū)大增。
同傳譯員沒有拘泥于擬人修辭的語言形式,在翻譯過程中進行“脫殼”,省略原文中的謂語動詞witness,將原文的主語last year轉譯為漢語中的時間狀語,并尋找真正的主語重新組句,直接傳譯句子所要表達的實際意思,減輕現(xiàn)場聽眾的理解負擔。
五、結語
同聲傳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僅僅掌握“順句驅(qū)動”這一基本原則和常用同聲傳譯技巧是遠遠不夠的。同聲傳譯的理論研究也是從實踐中歸納提煉出來的,理論研究的結果還要再次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以驗證理論是否正確。同聲傳譯技能如同其他任何技能一樣,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家公認的1000個磁帶小時的練習量是掌握同傳技能的必由之路。同聲傳譯同樣需要經(jīng)歷大量、刻苦、專業(yè)化的訓練,才有可能“熟能生巧”,與此同時,還需要譯員在會議現(xiàn)場不斷積累經(jīng)驗,隨時應對好各種突發(fā)情況,在實戰(zhàn)中做到“沉著冷靜”“隨機應變”“游刃有余”。
隨著我國國門進一步打開,與外界的接觸更加頻繁和密切,市場上對于合格的同傳譯員“求賢若渴”“一員難求”。令人欣喜的是,有愈來愈多的青年已投身到同聲傳譯學習的大軍中,立志成為杰出的口譯員;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國翻譯人才隊伍中定會涌現(xiàn)出更多優(yōu)秀的同聲傳譯譯員,為不斷提升我國國際化水平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張維為.英漢同聲傳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3]秦亞青,何群.英漢視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仲偉合,詹成.同聲傳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