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琳
南方十二月的夜色來得早。青灰色的天空,暮靄沉沉地籠罩在這座小城的上空。市中心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中心,沒有燈紅酒綠,沒有車水馬龍。模糊了輪廓的車輛不急不緩地彼此推搡著,在漫長的等待與望不到盡頭的夜雨中,消磨了耐心的司機煩躁地摁著低音喇叭。
傍晚的暮色包裹著溫熱的潮氣,如同潮水般涌入這座城市,沖淡了刺耳的鳴笛聲,嘈雜聒噪的喧囂,聽上去如同海浪拍打著沙灘的聲音,夾雜著叫賣聲、呼喊聲,三兩孩童在海岸上嬉笑打鬧,踩在松軟的沙灘上發(fā)出的聲響,如同海鷗的鳴叫一般,為輕輕的海浪打著節(jié)拍。明晃晃的路燈將水泥馬路的表面照亮,浮動著塵埃的光線給汽車的金屬外殼鍍上一層水泥質(zhì)感。當視覺疲于分辨時,整個世界便成了無數(shù)張堆疊在一起的撲克牌。
我一面抖落著風衣上的雨珠,一面笨拙地跳上人行道,踉踉蹌蹌地站定在公交站牌下,不經(jīng)意地抬起頭來——交錯的燈光將凹凸不平的金屬站牌表面切割成無數(shù)個光怪陸離的色塊,映著暖色燈光的公交站牌如同一面支離破碎的銅鏡。鏡中映出一張模糊的面孔,隔著蒙蒙的雨霧,仿佛也正在凝視著我。
一種無來由的不安攫住了我的心神。那一刻,我的腦海中冒出一個念頭:原來人是那么渺小的一種存在啊。只是,我們自以為第一視角的人生,是否也不過是第三視角的游戲?
正如《楚門的世界》《黑客帝國》中貫穿始終的核心矛盾——當既往的一切真實都被推翻時,現(xiàn)實還能否被稱為現(xiàn)實?而當現(xiàn)實與虛幻共存時,是選擇保留虛幻,還是選擇尋求現(xiàn)實?
選擇前者,意味著以失去個人思想的獨立為代價,換取一個社會認同的身份。在社會認同中,自我個性不斷讓渡,最終實現(xiàn)與社會評價的真正同一;選擇后者,在某種程度上則意味著跳出舒適圈,而這一與過往剝離的過程必然帶著蛻變的陣痛,迎著光亮,忍受痛苦,走出世界,邁向光明。
是選擇改良,還是選擇變革?當我們探賾索隱,便有了對這個問題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所存在的價值、意義,乃至我們曾經(jīng)存在過的證明,在哪里?
失去了自由的生活是不可言喻的,與思想脫軌的自由同樣是難以想象的。赫伯特·馬爾庫塞曾在他的著作中闡述了“單面人”的社會概念——“一種舒舒服服、平平穩(wěn)穩(wěn)、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發(fā)達的工業(yè)文明中進行開來”,社會成為單面的社會,人成為單面的人,缺少批判的熱情與思考的勇氣。而這最終導致了馬克思所認為的“異化”——“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而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
于是,我們不禁再一次想起了帕斯卡爾的話:“我們?nèi)康淖饑?,就在乎思想?!?/p>
電影的最后,楚門走上了臺階,推開了那扇門。
屏幕外的我們不禁想到:倘若楚門打開門,見到的是一個更大的“攝影棚”……
而我們同時也不禁想到,我們是否也可能正身處屏幕之中?以上帝視角觀看電影的我們,是否也只是舞臺上一個被人們的目光所包圍的角色?
如同希拉里·普特南的“缸中之腦”悖論中所提出的疑問——我們?nèi)绾巫C明,正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我們不是一個“缸中之腦”呢?這真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問題?!爸苤畨魹楹c?蝴蝶之夢為周與?”“凝視深淵之時,深淵亦回以凝視。”
在對鏡中之我進行注視的同時,我們同樣也被鏡中之我注視著。
那么,我們又如何判斷,何為彼岸,何為深淵?何為自我,又何為鏡像?何為真實,又何為虛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從鏡中看見些什么。
譬如青鸞見到孤獨,秦王見到人心。
當木蘭多年后卸下戎裝,再次坐到鏡前時,她是否也會有所恍惚?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卻不知流年暗中偷換。那一刻,在幽深如水的鏡中,在那張飽經(jīng)風霜的面孔下,悄然浮現(xiàn)出另一副面容——矜持中又透著些許英氣的年輕女子。同為過往,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
化身水仙花的美少年,每每顧影自憐,他想在水中看到的,是否就是旁人自以為看到的?
我定定地凝視著面前的影子。片刻之后,我的感知中就只剩下了陌生——全然的陌生。
塵埃抹殺了一切分明的存在,平凡而寡淡的面容此刻只剩下一個輪廓。如同印象派早期的畫作——光與影沒有明確的界限,明與暗若即若離。
我的腦海中驀然浮現(xiàn)出曾經(jīng)在博物館中見到的史前文物,一切熟悉感的源頭。在博物館的展柜里,我見到那一張張迥異的面孔,被印在陶器上,被揉進泥里,或悲或喜,都以某種形式固定下來,成為莊嚴肅穆的符號。那些遠看時面無表情的塑像,近看時卻會發(fā)現(xiàn)神色凝重、若有所思。當迎上那古老而深邃的目光時,我意識到,那是一種凝視的目光,帶著慈悲的憐憫,又帶著悲哀的神圣。他們在凝視什么?自然、神明,還是他們自己?無論如何,他們都在凝視。
凝視,大概不同于注視和俯視吧。潛伏的捕食者注視著獵物,幸運的突圍者俯視著落敗的眾生。注視與俯視,更像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物競天擇的產(chǎn)物。唯獨凝視,有溫度,亦有高度。千重子對紫花地丁的凝視,美好而惆悵;圣地亞哥對大馬哈魚的凝視,堅毅且深遠;斯特里克蘭對理想的凝視,虔誠而純粹……他們在凝視,他們在思考;他們在彷徨,他們在迷茫。當原始人初次意識到水中的倒影正是他們自己時,他們會是欣喜好奇,還是惶惶不安,抑或困擾迷茫?無論如何,他們最終學會了接受。接受自己,接受水中的倒影,接受存在。他們凝視著另一個自己,并將之重現(xiàn)于旁的物質(zhì)載體。水中的倒影恍惚交疊,憧憧不定,因而當原始人選擇以另一種方式對其進行復現(xiàn)時,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影響。因而無論是泥塑還是陶器,它們所呈現(xiàn)的,大多都是一個經(jīng)過了概括與抽象的、具有普遍意味的面孔。
這與文學如出一轍。只有在文學的伊甸園之中,我們才不必擔心自己具體的模樣,我們僅僅作為一個觀察者而存在,仿佛回到了人類最原始的時候,在亞當和夏娃剛剛被放逐人間的時候。人類用自己的眼睛去觸及和感知周圍的存在,再在頭腦中,以思想為錯石,將之打磨雕琢,于是出現(xiàn)了文明。從原始時代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再到現(xiàn)代文明,人類的思想逐漸孕育、成熟與完善,正如由水到銅、到玻璃,人類手中的鏡子亦在雕琢、打磨中逐漸成型。人們在打磨、雕琢鏡子的同時,亦是在雕琢自己。正如鏡中的影像由模糊至清晰,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也逐漸擁有了自己的輪廓。于是,文學成為另一面鏡子。
我想,文學最大的意義,就在于觀照自身。文學之所以成為文學,便在于它“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美常常被理想主義的人們寄托于文學之中。富有騎士精神和浪漫情懷的幻想家們,將美視作困于城堡之中的公主。盡管人們打破一千扇門還是徒勞,而大部分人忙于享受生的樂趣,不久就放棄尋找,但是總有一部分人,他們堅持不懈,最終叩開了通往目標之門。
偉大的文學家們仿佛身兼主人與法官之職。他們從自我觀照中抽出外在于作品而又高于作品的一種新的美,又回溯既往地給予作品一種它原先所沒有的同一性和宏大氣魄。
橫亙時空,跨越千里。通過文學,我們看見思想,也使思想被看見;我們看見時代,也在創(chuàng)造時代。普魯斯特說,嚴酷的藝術(shù)法則是生靈死亡,我們自己也在吃盡千辛萬苦中死去;作品不是產(chǎn)生于遺忘,而是產(chǎn)生于永恒的生命。
明晃晃的車燈一閃而過,將我的思緒牽扯回現(xiàn)實,仿佛某個手法拙劣的導演的電影里出現(xiàn)的閃回。不知道是橙色還是紅色的公交車緩緩自遠處行來,沒有老電影里嗚咽的汽車鳴笛聲,也沒有小說里盡顯市井百態(tài)的聒噪喧囂,只有面帶倦色的歸人手上握著的手機屏幕發(fā)出的微弱的光,將他們的面容照亮。
僅僅是擦肩而過的蕓蕓眾生——這當中也包括我,我們不過是這個城市里匆匆的過客。幾分鐘后,我們就會在不同的站臺下車,融入人群,成為無數(shù)個行色匆匆的普通人。我們從這座城市的夜晚路過,奔赴屬于各自的黎明。
我突然想,倘若這一刻,人們愿意彼此抬起頭來,對望一眼,會不會驀然在茫茫人群中看見一張熟悉的面孔,仿佛自己遺落在這個城市某個角落的影子?我收起雨傘,揉了揉發(fā)酸的眼睛,將被風吹散的碎發(fā)捋到耳后,踩著前面人的影子,走到隊伍末尾。
上車時,我又望了一眼公交站牌。燈光的映照下,金屬的公交站牌泛著幽深的光澤,如同一面古老晦暗的銅鏡,勾勒出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