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華
當今時代,小學階段的教育已經(jīng)把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美術學科普遍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xiàn)、審美態(tài)度、創(chuàng)新能力、文化理解作為核心素養(yǎng)。小學美術教育應當從低年級開始,在課堂上把這些核心素養(yǎng),化成一個個具體的教學目標,融入到生動活潑的美術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接觸、多體驗、多發(fā)現(xiàn)、多創(chuàng)作、多欣賞,去積累、去習得、去沉淀,為形成美術核心素養(yǎng)奠定基礎。
一、讓學生多接觸,了解基本知識
圖像識讀是美術學科其余素養(yǎng)的基礎,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圖像的感受與認識能力。小學生圖像識讀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課堂。低年級美術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今學齡前教育“畫畫”占比較高的有利因素,讓學生通過多接觸美術工具、美術材料和美術作品,了解基本的美術知識,為其他美術素養(yǎng)的提高奠定基礎。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1課《認識美術工具》時,教師先通過示范,讓學生通過觀察了解美術工具的功能作用。以蠟筆為例,蠟筆在圖畫紙上作畫,蠟體會附著在紙的表面,紙的表面越粗糙,蠟筆的使用效果越好。教師通過親身演示,利用多種色彩的蠟筆反復涂畫,形成復合色,讓學生在觀察中感受用蠟筆繪畫帶來的厚實,以及光鮮艷麗的藝術效果,體會蠟筆繪畫的特殊美感。而后,教師再逐一教學,展示某一美術工具,演示這項美術工具的名稱、功能和使用方法。接著讓學生自己說說工具的名稱,動手用用這個工具。這樣把常見的美術工具教學完畢之后,讓學生答題闖關:在課件中準備這些美術工具的卡通圖片或照片,讓學生輪流單獨回答出工具的名稱;也可以設計成連線題,增加題目的趣味性,鍛煉學生對不同工具的區(qū)分能力,深化認知。在課堂的最后,教師可以留出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使用常見的美術工具進行簡單的繪畫嘗試,在實踐中強化認知。這樣讓學生通過看看、摸摸、用用,與美術工具多次接觸,掌握美術工具的使用方法。
二、讓學生多參與,體驗樂趣
在日常教學中,學生自身的體驗和感知的獲取與形成非常重要。教師應當多設計一些學生的親身參與的活動,讓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雙手雙眼、全身心地獲得藝術感受,生成屬于自己的、真切的體驗。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第6課《美麗的印紋》時,教師可以在課件展示多樣化的印紋,展示時注意素材的有序和多樣性,讓學生建立更加全面和充分的認識。作品展示完后,可以讓學生通過多種手段親自制作印紋,感受印紋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過程,親眼觀察制作的成果,用心體會印紋圖案的色彩、質地、圖像等特征。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能有效拉近教師與學生的內心距離,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讓學生多尋找,發(fā)現(xiàn)美好事物
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好的事物,身邊的花草樹木、鳥獸蟲魚、亭臺樓榭、用品物件,人們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無一不蘊涵美的元素。我們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尋找身邊的美,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20課《美麗的植物和動物》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關注身邊的植物,并帶一件“教學工具”到學校來,可以是一枝花或者小草,也可以是一片樹葉。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植物的外形特征,先用眼睛觀察它的形狀、顏色,再嗅一嗅氣味,最后用雙手感受它的觸感、硬度,并在整個過程中積極與學生互動,讓學生暢談自己的感受,勇敢表達。最后,教師可以以“我心中的植物之美”,讓學生分享自己喜歡的美麗植物,要求說明美在哪里,這些植物有什么特點,再讓其他學生點評他說得好不好,是否表述出了該植物的特點。通過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對自然之美的認識才能更加成熟,能夠有意識地觀察生活、觀察自然,并作用于自己的美術學習中。
四、多創(chuàng)作,表現(xiàn)自己思想
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物品和環(huán)境進行實用功能與審美要求的創(chuàng)意想象,通過繪畫、模型等予以呈現(xiàn),并不斷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童話里的小屋》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分組,每個小組獨立完成“童話里的小屋”的制作,然后將課堂時間留給學生,運用橡皮泥或者舊紙箱等材料自由創(chuàng)作。制作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自己的想法,只是給予引導和啟發(fā)。另外,課堂的最后,教師應當安排每個小組輪流上臺展示和解說自己的作品。此時,教師應注意引導課堂氣氛,維持課堂秩序,在展示作品的小組進行講話時,臺下的其他學生應當仔細聆聽,充分欣賞他人的優(yōu)秀作品。分享完畢后,教師引導臺下其他學生一起為進行分享的小組鼓掌,作為肯定和鼓勵。在和睦友好的氛圍里,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創(chuàng)作意識和審美品位。
五、多欣賞,品味作品美感
在小學美術的教育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yǎng),賞析名家作品是很好的教學途徑。教師課堂上可以用各種形式,讓學生多欣賞名家作品,尤其是我國經(jīng)典的美術作品。在賞析名家作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鍛煉藝術鑒賞能力,提升藝術鑒賞素養(yǎng),還能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充分熏染,汲取豐富的養(yǎng)分。在現(xiàn)代社會,審美品位可以是多樣化的。因此,在美術教育教學中,教師應該擺脫這樣一種誤區(qū):學生應當形成一致的審美觀念。實際上,在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教師應當培養(yǎng)學生多樣的審美能力,鼓勵和尊重多元化的審美觀念。
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將其作為美術教學的第一手資源,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知識的拓展,在提高學生文化層次、提升審美品位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彩墨臉譜》時,教師可以從京劇臉譜的文化入手,利用事前下載的《霸王別姬》京劇視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通過“看視頻,聽講解”,對京劇臉譜形成初步認識。而后,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人物臉譜的造型、色彩和臉譜圖案判斷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視頻中的楚霸王項羽,臉譜主要由黑、白亮色構成,其中黑色體現(xiàn)出了項羽直爽、勇猛的性格。教師一邊引導學生觀看視頻,一邊向學生講述臉譜中所蘊含的深厚文化,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對“臉譜”的認識,還能激發(fā)學生探究“臉譜”的興趣。學生掌握了這些臉譜色彩內涵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jù)人物臉譜探討人物的性格,如紅色代表忠貞、勇敢;藍色代表剛強、正直;白色代表陰險、狡詐等。如此通過欣賞彩墨臉譜的用色、用墨及表現(xiàn)技法提升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力,發(fā)現(xiàn)美術作品的“文化美”和“藝術美”,從而提升學生欣賞能力。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結合美術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夯實美術基礎,豐富學生藝術體驗,讓學生多參與、多體驗、多發(fā)現(xiàn)、多創(chuàng)作、多欣賞,從而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yǎng)和健全的人格,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樹立遠大理想。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第二附屬小學 ? ? ? ? 責任編輯:蘇少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