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觀朗
【高考真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手、妙手、俗手”是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guī)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一些初學者熱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視更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chuàng)造。一般來說,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否則,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作文寫作必須從嚴謹審題開始;作文訓練必須從學會閱讀題目及要求開始。審題的本質是閱讀問題??忌枰匾暩惺芪谋镜恼Z言特點、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特征,察覺文本的言外之意和隱含的情感傾向;能準確、清楚地分析和闡明觀點與材料之間的關系;嘗試在閱讀作文題目后能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理清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觀點明確,內容豐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實健康,表達準確、生動;要有深入理解和探究文化問題的強烈意識;要習慣于分析和論述相關的文化現象和觀念,提出自己的文化理解,從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本題是新材料作文,屬傳統(tǒng)文化類題材。借用圍棋的三個術語“本手、妙手、俗手”的內涵和關系,引發(fā)考生對生活和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這是論證的背景和前提。
材料主要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別揭示“本手、妙手、俗手”的具體內涵,明確的是“是什么”的問題。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規(guī)下法”,意為掌握一般分寸的合乎本分的下法,特點是“合理”“正規(guī)”,具體說就是這步棋走的時候,功用不明顯,但若不走,需要時又無法補救,為了防患于未然,不能只注意眼前的利益,必須舒展寬裕地下出本手來,體現出常規(guī)性、基礎性,必要性,防御性,務求扎實。從哲學角度來看,就是掌握了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就意味著不走捷徑,不走旁門左道。
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就是在對弈時能打破常規(guī),出奇制勝,特點是“出人意料”“精妙”的,應該是更高境界卻不常有的,就是正確掌握了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妙手往往能兼顧全局,走一步看好幾步,常能取得出人意料的結果;需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和經驗積累才可能成為真正卓越的“妙手”。
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特點是“表面合理,實則受損”的,就是忽視了規(guī)律,或者錯誤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胡亂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錯誤的下法,應該避免的;俗手的特點是,它看上去有利于己方,其實對對方更加有利。
審題時首先對三個術語的內涵和情感傾向有準確的把握,這是理清三者邏輯關系的基礎,也是落實題意的重心之一。
第二部分是闡明“本手”“妙手”和“俗手”之間的關系。明確的是“為什么”和“怎么做”的問題。
做人做事就如同棋局一般,只有“本手”的基礎功夫扎實,成長才得以夯實,人生的質量才能得以提升;在扎實基礎、穩(wěn)步前行的前提下,要抓緊學習、工作、生活的“著力點”,做到推陳出新,勇于創(chuàng)新,才能下出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妙手”,才能適應新時代的不斷變化;而“俗手”,是最需要避免的。對于初學者而言,應該從本手開始,本手的功夫扎實了,棋力才會提高;對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現妙手。這就強調和明確了從本手開始,練好本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從方法論角度強調了做法。“本手是基礎,妙手是創(chuàng)造”,這是論證中的概念解釋及其關系?!胺駝t,難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這一句則從反面指出不深刻理解本手、不練好本手、盲目追求妙手的危害。
所以,本題的命題本意在于引導考生先做好“本手”,然后才可能成為“妙手”;“本手”是“妙手”的前提,不深刻參悟“本手”,就可能淪為“俗手”,強調做好“本手”的重要性??忌仨毨砬暹@三個術語之間的邏輯關系,這是落實題意的另一個重心。
第三部分是作文的要求。
強調要挖掘材料的“啟示意義”,體現考生的“感悟與思考”。本題闡釋的重心不是棋理,而是借圍棋術語的寓意,以棋局來比喻人世,引導考生理解人生與世界的變化和規(guī)律,把握為人處世和治世治學的方法。作文不限文體,但寫的時候要明確文體??梢詫懹洈⑽?,也可以寫議論文,或者寫散文等。
考生需緊扣材料的核心含義與關系,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角度發(fā)散思考,如:本手、妙手、俗手分別是什么?它們的核心內涵是什么?命題者的本意是什么?它們的關系是什么?試著用自己的理解概括出來;初學者為什么會下出俗手?怎樣做好本手?怎樣成為妙手?放開思路,聯(lián)想到生活中、時代中有關聯(lián)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現象,圍繞材料的核心詞與內涵,開始構思、立意、列提綱等。
立意參考:練好本手,爭出妙手;強基固本避俗手,守正創(chuàng)新成妙手;穩(wěn)本手,求妙手,避俗手;立本方顯妙,無本則落俗;打好本手,追求妙手;重視本手,追求創(chuàng)造;欲成妙手,先做本手;扎扎實實練本手,勇于創(chuàng)新成妙手;腳踏實地做本手,牢固基礎出妙手;精于“本手”方得“妙手”,虛求“妙手”難免“俗手”;……
總之,準確理解題意,全面落實題意,這是高考作文的核心要求,這也是考生日常作文訓練的重點。
【學生例文】
練好本手,爭出妙手
廣州大學附屬中學英德實驗學校高二(7)班 付景霖
圍棋初學者往往認為,妙手是決定棋局勝負的關鍵,但在一盤棋中,穩(wěn)住棋局靠的往往是扎實的本手。人生如棋,穩(wěn)中求勝最為要緊。我們要先學會下好作為基礎的本手,才能創(chuàng)造出妙手,避免下出俗手——練好本手,爭出妙手,方能致勝致遠。
重視基礎,練好本手。古人云:“水無源,流不長;木無本,葉不茂?!被A不牢,何以致千里?身在棋局,我們要先背棋譜,學定式;在人生路上,我們要先打造堅實知識和能力的基礎,扎實掌握相應技能,訓練好相應的思維能力。青年毛澤東起初馬列著作閱讀較少,但他勤讀深思、下鄉(xiāng)調研、反復實踐,“閉門求學,其學無用。欲從天下國家萬事萬物而學之,則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他終將外來理論與中國現實巧妙結合,以家國民眾為本、以知行實用為妙,下活了一盤東方大棋。正如《道德經》所言: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成長的道路上,如果想一步千里,一蹴而就,知識與能力的大廈就如空中樓閣,做人治世就會下出“俗手”?;A不牢,地動山搖,作為青少年,無論是做人還是學習,都要有牢固的基礎,方能承載人生的萬丈高峰。若好高騖遠,忽視基礎,必陷于庸碌無為,“欲速則不達”之困境,人之成長如此,國之發(fā)展也必如此。
下好本手,穩(wěn)中求勝,避免俗手。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從全局看通常會受損的下法。一般來說,俗手帶來的害處甚至大于妙手帶來的好處,一步俗手可能會棋勢由優(yōu)轉劣。那么該如何避免下出俗手呢?從根源上講,俗手是因為對本手的理解不夠透徹,對棋局思路不夠清晰導致的?;竟]有打牢,便急功近利,急于表現,急于求勝,敗局就必然難以避免。最好的對策就是下好本手,一步三思,穩(wěn)中求勝。在人生路上,我們要做好本手,充分思考,“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扎實下好本手,放眼大局,而不能因小失大,盲目作為而下出俗手。
勇于進取,爭出妙手。若想在人生棋局中立于不敗之地,則需下好本手;若想致勝于千里之外,則需敢于施出妙手。初學者練好本手,就有了施出妙手的可能。妙手的內涵是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的花苞需要基礎的莖葉作為支撐,如果沒有基礎,那創(chuàng)造就會過于天馬行空,不切實際。回顧歷史,其實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看似“靈光乍現”,其實都源于科學家、能工巧匠們長期扎實的研究和思考。魯班因手被葉子劃破而找到鋸木的方法,偉大科學家牛頓因被一只蘋果砸中而發(fā)現“牛頓三大定律”,袁隆平長期到野外研究最終發(fā)現一株特優(yōu)“野生”稻穗而成功培育雜交水稻……這些看似偶然的“妙手”,實則蘊含著深刻的“本手”之理。而這些“妙手”的施展,也歸功于他們已將“本手”錘煉得爐火純青。因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若想有繽紛多彩的人生,就先忍住單調寂寞,打好基礎;若想要有穩(wěn)定的本手,就得要吃得了苦,吃透人生的“棋理”。練好基本功方能為人行事中避開俗手,下出妙手。
綜上所述,人生中,我們唯有打好基礎,下好本手,方能頻出妙手,避免俗手,這樣才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命題特色】
1. 從題材來看,屬傳統(tǒng)文化類。是這幾年高考命題的熱點題材。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圍棋來引導學生感悟為人處世之道。而2021年高考全國乙卷是“射箭悟人生哲理”,2021年高考全國新高考Ⅱ卷是“書法悟人生哲理”,包括今年的全國甲卷的作文題以《紅樓夢》眾人給匾額題名之事寫一篇文章。這些題目都是借用傳統(tǒng)文化題材,引導考生思考時代和生活,加強修養(yǎng),端正思想,感悟人生之道、處世之道,付諸行動,實現人生理想,具有強烈的人文性、思想性和時代性。
2. 從思維角度來看,思辨性較強。考生在審題和寫作中首先要對“本手”、“妙手”和“俗手”之間的關系有準確的理解和闡述。符合新課標的課程要求,強調考查考生的邏輯思維,考查考生辨識是非,分析現象,比較、歸納和概括問題本質的能力。同時要求考生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發(fā)現,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符合高中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注重對考生的思辨能力、思維品質、審美情趣、文化底蘊等進行考查。
3. 命題指向來看,側重考查考生對作文材料的整體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闡釋、推斷探究、賞析和評價等能力。同時考查考生的表達與交流能力,側重考查對作文材料及相關內容的敘述表現、陳述闡釋、解釋分析等;要求考生在作文中要具有較好的梳理與探究能力,需要對材料及相關內容進行積累整合、篩選提煉,從而作文題目提出的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的、審美的表達。
4. 符合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對教學有明確的導向作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提高學生審美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審美感知和創(chuàng)造表現的能力,體現了時代發(fā)展狀況和人的文化素養(yǎng),具有時代性和人文性??疾榭忌欣碛袚乇磉_自己的觀點和闡述自己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夠準確、生動、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認識。
【備考建議】
1. 關注傳統(tǒng)文化題材,深化積累和理解
繼承和發(fā)展中華傳統(tǒng)文化,包括民族歷史的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等,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高考越來越重視的考點和題材。在高三復習備考中要注重積累相關的文化常識,理解其內容、內涵、特色及其蘊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等??芍攸c關注以下題材:古代文學和思想名篇名著、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稱謂、制度、地理常識、宗法禮俗、天文歷法等。
2. 重視核心素養(yǎng)在閱讀和寫作過程中的實踐性訓練
高三備考必須在日常的閱讀和寫作過程中開展扎實有效的實踐性訓練。真正高分的作文都能展現出作者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語言積累豐富、能正確有效地運用,語言運用中展現良好的思維品質,語言運用總能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在語言表達中展現出開闊的文化視野,展現出深刻的文化理解。而這些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是我們復習備考、尤其是閱讀和作文備考的重點。
3. 重視讀寫結合的訓練
還是要多閱讀,閱讀才會有積累,才能有靈活運用的基礎;還是要多寫,多改。要改變高三備考中單純以做題為導向的割裂的閱讀和作文訓練模式。閱讀和寫作關系緊密,密不可分。其實,作文備考中的審題訓練,本質是閱讀能力的訓練。這是寫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礎。要提高審題質量,就必須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強化閱讀和寫作結合的訓練。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閱讀和寫作能力并不是獨立發(fā)展的,閱讀對寫作有著最基礎的作用,通過閱讀,積累素材,培養(yǎng)感情,學習其中的技巧。寫作運用了閱讀中積累的能力,同時寫作反過來使閱讀更具有選擇性和思考性。相互促進,相互提升。到了高三備考階段,很多同學對閱讀和寫作結合訓練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重要性,訓練不到位,造成高考作文寫作時審題不準、落實題意不全面不到位從而嚴重拉低作文分數。其實,高考中現代文閱讀題,有些考生讀不懂文本、問答題答案表述不準確等,都是讀寫結合訓練不到位造成的。
4. 始終重視審題和落實題意的訓練
提倡對作文進行升格訓練,進行多次修改的訓練。高考作文審題準確永遠是最重要的一步,作文一旦離題偏題,就注定造成語文高考的災難。寫作之前要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培養(yǎng)全面、準確理解題意的能力。作為學生,我們平時要認真聽老師的具體分析和指導,多與老師交流,每天或每周都抽出一定的時間來進行審題訓練。而很多考生雖然審題基本準確,但在寫作行文時落實題意不全面、不深入、不到位或有偏差,這是作文不高分的關鍵原因。有些考生離開作文材料的關鍵詞句、核心含義和關系去闡釋表達而不自知,無緣無故去堆砌辭藻,說一些似近實遠的廢話、套話,表面上文采斐然,實際卻詞不達意,不知所言。這是作文心態(tài)不端正,日常語言表達訓練不夠細致、不夠到位,缺少反復揣摩、多次修改訓練的結果。
5. 重視思維訓練,提升思維品質
由于缺乏邏輯訓練,很多考生往往表現出概念模糊、以偏概全、類比不當、推理錯誤、思維單一、亂立靶子等思維問題。作文審題和寫作,最核心的素養(yǎng)是思維能力。學生面對材料的內容,需要調動其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等,對話題和相關的素材進行準確深刻的批判和獨創(chuàng)性的思考與整合。而高三作文備考的核心任務是提升思維品質,減少行文中的邏輯錯誤??忌杏媱潯⑨槍π缘剡M行發(fā)散與聚合思維、立論與駁論思維、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情感與理性思維、批判性與辯證思維、宇宙意識與創(chuàng)造思維等思維訓練是很有必要的。
6. 加強語言、思想的輸入和輸出訓練
根據高考作文的基本特點和核心素養(yǎng)要求,高考作文備考首要重視的應是解決思想信息持續(xù)輸入的問題。沒有持續(xù)的信息和思想的輸入,就不可能創(chuàng)作出內容豐富、思想深刻的文章。而高效輸出的前提是高效的內容輸入及轉化訓練。一是要進行持續(xù)的、豐富的語言素材積累;二是以閱讀權威報刊雜志時評類文章為支點,綜合解決作文思想淺薄、內容貧乏、語言乏味的問題。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