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珍
好老師是孩子生命中的貴人。對于一個農(nóng)村娃來說,一種叫“理想”的種子在心底扎根,最初往往源自于她崇拜的老師。我所上的小學很小,我們班人數(shù)最多,也只有22人。之前教我們的都是上課拿粉筆、下課扛鋤頭的男教師。到了四年級那一年,我們班調(diào)來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女老師,她姓林,是福州人,師范剛畢業(yè),只有19歲。第一次,當她款款走進我們班級時,原本喧鬧的教室瞬間安靜了——她那婀娜的身材,標準的普通話,還有那一頭極好看的“蜈蚣辮”,骨子里散發(fā)出的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著實讓我著迷。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原來字正腔圓的中國話如此悅耳動聽!我第一次知道,原來阿拉伯數(shù)字“1、2、3”也可以唱成“dou、re、mi”……從此,教師這個職業(yè)在我心里不僅只是崇高,還有優(yōu)雅。
與林老師一起調(diào)到我們學校的還有幾位年輕的女教師。她們的到來使我們這座沉寂多年的農(nóng)村小學瞬間煥發(fā)出青春的氣息,變得活力四射。那一年的“六一”兒童節(jié),我站到了高高的旗臺上,振臂指揮,唱響了《勞動最光榮》;那一年的元旦文藝匯演,我們來到城關(guān)學區(qū),跳起了《歌聲與微笑》;那一年的學雷鋒紀念日,我第一次站到了縣教育局的演講臺上,講述著《雷鋒精神永放光芒》……我們這一群農(nóng)村娃的命運也在悄然發(fā)生著改變。
如果說這些年輕的老師擦亮了我們認識世界的眼睛,那么另一位老師就是一束光,照亮了我們的求學之路。小升初重點中學的招考是決定我們命運的考試。恰巧在這時候,接任我們畢業(yè)班的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務(wù)實敬業(yè)的葉老師。她約摸30歲,有一個剛滿一周歲的小孩。她的愛人也要上班,家中無老人幫忙帶,為了不影響上課,葉老師總會把兒子帶到辦公室,讓他和同事玩。有時,孩子想媽媽了,就會一顛一顛地跑到教室來。葉老師總會認真地對他說:“媽媽給大哥哥、大姐姐上課呢,不能耽誤,你要聽話!”他便忽閃著那雙大眼睛,像小雞啄米似的點點頭,坐在我身旁,與我們一起專心致志地“聽講”。
我們學校的教學樓共兩層,我們班在最頂層的最西邊。三邊炙烤的教室就像個蒸籠,隨時都能將人熱化。越是臨近考試,太陽的熱情越是高漲,窗外荔枝樹上的知了聒噪著叫個不停。好在我們個個是在莊稼地里長大的孩子,扛得住??墒?,你看站在臺上的葉老師已被汗水澆透,豆大的汗珠順著她的短發(fā)沿著臉頰淌下來。她顧不得理會,只是到了眼鏡被汗水浸得不住地滑落時才不得不用手輕輕地擦了擦,而這時手上的粉筆灰常常會調(diào)皮地粘在她的臉上,頗有點像演戲里的“小丑”。但是,此時的我們沒有任何人笑,不是不敢,是敬畏!要知道,為了趕在初考前幫我們把各種難題搞定,葉老師每天都在和時間賽跑。放學鈴聲一響她得騎自行車趕上四公里路回家,打理好家務(wù)再匆匆忙忙趕過來,從不午休。我們也一個個趕趟兒似的回家吃飽了飯馬上回教室,前面一黑板,后面一黑板,再加上一塊小黑板,埋頭苦練數(shù)學題。你可能會說,很苦吧?不,不苦!大中午在地里干活的父母親才苦!站在講臺上揮汗如雨、聲音早已嘶啞的老師才苦!
尼采說:“如果世界上真有奇跡,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葉老師用自身的行動印證了這句話。在我們學校,一年能有一個學生考上一中,就是奇跡。可就在那一年,我們班共有四名同學考取了漳浦一中,我們姐妹倆同時考中(我和二姐同一年入學)。
那時,村里人都有著極為樸實的尊師重教方式,若有孩子考取的家長會備上一桌豐盛的飯菜請幾個老師到自己家中小聚,惟獨我家沒有。當時家里窮得飯桌上只剩蘿卜干以及從自家田地里摘下來“清炒”的菜。再加上破舊不堪的房子,想騰個像樣的位置都難。母親天天望著果實累累的荔枝樹,暗下決心——等果子成熟了,定挑上一籃子最大最紅的送給老師。誰知天有不測風云,那年臨豐收前臺風突然來襲,荔枝所剩無幾。最糟心的是病蟲害鬧得這些荔枝也搖搖欲墜,只好提前采摘下來,看到一個個“歪瓜裂棗”,縱使我們姐倆的心里有一百個不愿意,也只能硬著頭皮送上門去。沒想到葉老師如獲至寶似的拿了一個小心地剝開,放進嘴里,連連稱贊:“好吃,好吃!”我們姐倆樂得手拉手趕緊回家告訴母親。母親也欣慰地笑了。現(xiàn)在想想,老師是懂我們的人,不忍心嫌棄學生的一片心意呀!
如今,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林老師和葉老師都已經(jīng)是教育界的名師了,她們是名副其實、當之無愧的。眼下,葉老師已臨近退休,但是我想,無論再過多少年,無論她們的容顏如何改變,她們依然是我心中最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