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喜祖
有人說,人生就是帶著重負的一次短暫旅行。
這句隔著幾堵墻,聽起來還覺得寒氣逼人的話,細細尋思起來,倒覺得有幾分道理。不然,何來“人生哪能多得意,萬事只求半稱心”之悟道禪語。此種處于“半稱心”之生活境遇,據(jù)說,人們將其約定俗成為“無傘期”。
在此人生處于“無傘期”之際,如何棋開“本手”與“妙手”,而避免“俗手”呢?
徽商代表人物,具有“紅頂商人”名頭的晚清巨商胡雪巖,曾經(jīng)向下人說起過他年輕時一件“雨天沒傘”的往事:在他為東家催賬的路上,一次正好趕上下大雨,而那天剛好“有備而行”,出門之時隨身攜帶著雨傘的他,道行途中之際與一陣急雨不期而遇。胡雪巖不是我行我素地撐傘遮雨行走,而是看到個別無傘而避之不及的同路人,急忙讓出雨傘來,為陌生路人打傘。這事,被很多行走于這條路上的人們所看見,對這位后生如此善舉,不禁高看一眼。之后,胡雪巖就是出門忘記了帶傘,一旦遇上雨天,也會有別人前來為其遮蔽風雨。這一“為人打傘”的故事,為我們開啟了“無傘期”的另一個高明層次的做法——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說明了一個道理,人的一生,總會遇上“無傘”之時,只要你能在他人“無傘”之際,伸出援手,那么他人將毫不吝嗇地回報給予你“有傘”。
胡雪巖此為本手乎?妙手曰?我想大家自有心得。
你看,宋朝大詩人蘇軾先生與朋友出門在外,忘了帶上雨傘,道行途中,突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淋得大家四處躲避,但還是免不了被淋成個“落湯雞”。可是,蘇軾就是蘇軾,他卻泰然處之,以一種“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之淡然心態(tài),化解了當下的那種困厄與郁悶的處境。這首《定風波》詞,便就是被后世之文化學者,解讀出東坡先生那種“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我想,生活之中,處于無奈與糾結應該說經(jīng)常會與你不期而遇,如果想要解開它,最好的“解鈴人”,就是自己。以愚之淺陋之見,蘇軾這種“本手”之落子“解法”,將一時的糾結,化有形于無形之中,無疑是一著看似隨手拈來,卻是刻意著子的好棋步。人生,如果不曾有厚積薄發(fā)的積淀,哪有信手拈來的從容?就如這千變萬化的棋局,如果沒有全局以及大局的修行,何談行穩(wěn)致遠之本手,更不用說穩(wěn)操勝券的妙手了。正是如此的久久為功之修為,東坡居士才能下得了如此棋招。這種“以就此化開”的行動自覺,來解開那些捆綁與閉塞自我的拘絆,不就是本手之法嗎?為啥,因為再“郁悶”下去,既于事無補又阻滯行事,再度糾結,得不償失,倒不如就此以“看開一些”的漸悟行動,予以化解。正如禪語所言:執(zhí)著于一念,將困于一念,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碧K東坡就是以這種積極的棋招,化解了他官場中的幾多貶謫,活成了一代文豪與美食家,而被世人所傳頌。因而,學會在“無傘期”之困頓時,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拐得了彎、看得開眼前諸事,才能夠贏得“陽光總在風雨后”之人生快意。因此,有人說:心若美好,世界處處皆美好,你若美好,人生處處皆生香??吹瞄_,無疑是人生處于“無傘期”,值得借鑒的本手棋招下法。
古人言: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因此,處于“無傘期”之時,不糾結,想得開,化得了,無疑是一種慧智、一番漸悟、一項德行。
春秋時期魯國的宰相孫儀,對于吃魚可是有著一番的個人癖好。那些顧及他的地位以及期望得到他關照的人們,瞄準了孫儀的此種“胃口”之喜好,于是總會三天兩頭送上上等的魚貨。但是那些隔三差五就“送魚上門”者,每每都吃了閉門羹。孫儀都會毫不遲疑地將其拒之門外,從未接受送魚者的“阿諛奉承”。孫儀這種特立獨行的做法,久而久之,便使得他的一位弟子疑惑不解,就問孫儀:魚并非是貴重之物,你又喜歡吃魚,為何不收呢?孫儀意味深長道來,拿了人家的魚,就要替人做事,即便不做,內心里也會有人情債留著,可一旦替人辦事,慢慢習慣了相互利用,欲望多了,我就可能會被免除相位;到那個時候再想吃魚,恐怕就沒那個命吃了。這魚“吃與不吃”的“棋子”,全部掌握在孫儀手中,而他卻予以拒絕。吃人嘴軟,拿人手短。這是誰都知曉的道理,但是諸君未必都能如孫儀那樣“拒之門外”。想一想,原本是一名有著“巨傘”之人,如果因吃魚而變成“無傘”者,這不是因小失大嗎?拒魚于門外此舉,看似就事論事之本手,實際上卻是思慮甚遠的妙手,孫儀可是深諳其道之高手。因為,這世間里的所有大事小情,冥冥之中都透露出一種生活里的實質指向:世間里沒有免費的早餐、午餐、晚餐。
由此古人做事的意識自覺觀之,被那“吃魚”之欲望的枷鎖給束縛了,被送魚人所送之魚給囚牢了,自然心里就不得安寧,生活不得舒心,更有可能因此引來禍端。一旦由此而拖累了自身,甚至是惹禍上身,落得個“無傘”不光彩的下場,那不就是俗手臭棋嗎?
就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在其代表作《德米安》所闡述的:人生最大的修行,是靈魂的覺醒。如果能夠在一生中,逐步踐行德行修為的行動自覺這一本手,那么意識自覺和思想自覺的妙手,便自然而然形成,也終將會修成正果,日漸趨于“靈魂的覺醒”。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在一篇名為《蝜蝂傳》的文章里,說到了一種叫蝜蝂的小蟲子。這種小動物,喜歡將它路過之地,所碰到的所有小物件,都往自己背上搬;哪怕是身上背的東西早已不堪其重,但它還是一如既往地貪心追求多多益善,以至于最終累倒在地,被身上的雜物壓垮,再也爬不動了。
蝜蝂,這種被“負重”所累的小小蟲子,我想應該走了俗手這招臭棋,才會使它最終被壓垮。柳河東先生借助蝜蝂這種小蟲子的特性和習性,說出了這么一個道理:“今世之嗜取者,遇貨不避,以厚其室,不知為己累也,唯恐其不積。及其怠而躓也,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必摾圻^多,這種社會性的通病,實實在在是應該值得我們反思?!坝行┤艘驗樨澙?,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卻把現(xiàn)在所擁有的也失掉了。”蝜蝂原本可“有傘”,最終累倒變“無傘”。這種貪得無厭的下場,不是俗手之舉所造成的嗎?
小滿過后,芒種來臨。陰天依舊摩肩接踵,豪雨依然瀟瀟灑灑,潤澤著南國廣袤沃土。人們被這雨下得很無奈,為此戲言曰:手機流量包月,這雨看來也是“包月”的哦。一天回老家,遠望煙雨迷蒙之中的麥田,在雨簾之下的小麥,麥株彎腰,麥穗兒低頭,一片晶瑩燦然,給農(nóng)家人帶來了豐收在望的熱盼。如此希冀,含著耕者的心血、汗水與笑靨。不免有人擔憂:如若再雨,麥收再遲,熱望僅存希望。有一農(nóng)戶道,沒事,麥收有欠,下茬可再補,老天不把勞碌負。農(nóng)人既豁達又直截了當?shù)脑捳Z,令人稱道。造化弄人,蒼天開眼。不過數(shù)日,陰雨盡收,陽光燦爛,農(nóng)家開鐮。老農(nóng)的話,聽起來好似隨遇而安的俗手,其實卻包涵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妙手意蘊。
農(nóng)人寄托田野予希望,老天可能會作祟。因為這大天大地之間,哪有可能天天風調雨順?廣袤山川,哪片土地不會有坎坷溝壑?生活總不可能像預期的那樣,順心遂意。天天歲月靜好,只能是寄予希望的祝福語;一馬平川,也僅僅為美好愿望。人生自在煙火中,生活未必盡人如意。盡如這農(nóng)家人寬心的“有傘”話語。為此,“無傘期”無妨本手出招,妙手紓困,也許這眼前的一切便會變得順遂,盡如這天與地、雨與麥、盼與得。
生活需要磨練,人生務必體悟。在“無傘期”的人生中,學會放下,棄掉不該有的雜念,丟棄莫須有的煩惱,扎實好品重柱石的本手基本功,修煉好出“棋”制勝的妙手,約束多余的欲望與奢求那種俗手,那就輕松自如,不被世故所左右,才不至于把人生之棋,下成滿盤皆輸?shù)乃资?。這可以說是自我的一種意識自覺。
妙和俗,兩個字;得與失,一念間。在人生“無傘期”的歲月里,如何求得“半稱心”之“有傘”,見仁見智。但淡定從容,不被“無傘”所負累,而是懂得氣定神閑的本手,施以方圓的妙手,應該是一種“有傘”的高級處事態(tài)度,也是生活應該具備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