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筆記BTC
增頭,一個生長在云端的原始村落。在增頭,你分不清和天的距離有多近,也不知道腳下的山有多高。
增頭寨,也就是增頭村,是一個羌族村寨,是世界上目前原始羌族建筑文化藝術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聚村于公元前110年的西漢,位于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理縣桃坪鎮(zhèn)北部。
原始,是增頭村的標簽。
傳統(tǒng)石頭堆砌的藏羌民居,掛曬著淳樸的南瓜和大蒜頭;高低不平的鄉(xiāng)間小道,走過背著竹背簍的羌族阿嬤;曾竄入天際的碉樓群,如今只剩下了散亂孤立在瑟瑟山風中的殘垣斷壁;晚上八九點的增頭星空,顯現(xiàn)出城市里無法感觸到的寥廓和清朗。
中國有260多萬個自然村,每個村落都有它自然生長的樣子。
羌寨里大多是以碉樓為中心的建筑,羌語稱其為“邛籠”?!逗鬂h書·西南夷傳》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記載。
建筑碉樓可以完全不用鋼筋混凝土,依然能經(jīng)得起幾百、上千年風雨洗禮,而這種獨特的技藝就是羌族“非遺保護”的一種。
羌族文化還有舞蹈,每逢重大祭祀活動時,釋比(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知識集成者)就會跳羊皮鼓舞,這是羌族最原始的舞蹈,主要在祭神、驅鬼、求福、還愿以及送死者靈魂歸天等祭祀活動中表演。
對于沒有文字的羌族來說,舞蹈和音樂就是他們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大山深處切豬草、爬碉樓、看銀河 趙龍裔
關于夏天的記憶是假期,假期又和旅行有關。
7月,我選擇參加了“鄉(xiāng)村筆記”在川西發(fā)起的“鄉(xiāng)土自然營”。
名為自然營,自然少不了很多神奇的體驗,比如,切豬草。
我剛開始切豬草就被藏族大叔嫌棄“一塊一塊大得豬都不要吃”,觀摩大叔切了三次,才學到切豬草的真正方法——將還沒有切的向前推,疊在切完的草上面,更方便用力,也讓下面的草變得更碎。那一段切豬草的時間,大概是我近些年來為數(shù)不多的全心全意只干一件事的獨特體驗。
爬碉樓也著實讓人驚慌——一整根木頭切出腳踏的地方,抱著木頭上,抱著木頭下,總有一種會隨時踏空的感覺。越往上木梯越窄,最后從頂端小洞里爬出。站在陽光中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從高處俯瞰整個村落,遠處的座座碉樓那么震撼。
夜晚,當我閉上眼睛再睜開,望見遠處天空上一條銀色的星帶,密集地排列著星星,穿越好幾個光年的星光像鉆石一樣點綴在黑幕上——那一刻我意識到自己看見了銀河。
這一期的“鄉(xiāng)土自然營”中,我第一次親近馬、牛、小豬仔,第一次幫村民割草,第一次走進碉樓,第一次看到了星空和銀河……也第一次親手捏糌粑做早餐,第一次制作植物標本、圖鑒,第一次拍攝星夜大片,第一次學跳藏族舞……
在鄉(xiāng)村,我體驗和學習了無數(shù)個“第一次”。
給生活做減法,給學習的紙張潑墨留白,也不失為一種更加明智的生活理念。
跨過城鄉(xiāng)鴻溝,加深對中國鄉(xiāng)村的理解 陸藝飛
我是從小生在城市的孩子,幾乎從未有過走進大山、接觸鄉(xiāng)村的經(jīng)歷。來到鄉(xiāng)村,我希望通過與老鄉(xiāng)們的交流,了解中國農(nóng)村的現(xiàn)狀,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屬于鄉(xiāng)村的智慧。
研學期間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兩個字——差異。不僅是城市和農(nóng)村間的巨大差異,即便有著相同出生背景的同學之間,也存在很多性格、思維方式和觀念的不同。
在這激烈的碰撞中,我學會了傾聽不同的聲音,獨立思考,與同學和老師分享自己的見解。
相比于寒假前往湘西考察調研時入住專門的客棧,本次川西自然行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直接入住村民家中,與他們同吃同住,與他們一同舞蹈、歌唱,真正體驗了村民生活。
雖然條件艱苦——比如有天早飯吃的糌粑就是我們自己親手捏的,晚上會有各種飛蟲循著燈光“登門拜訪”,但這直觀、深切的感受成為了聯(lián)系的紐帶,讓我們對中國鄉(xiāng)村的理解更加深刻。
美中不足的大概只有不斷的泥石流、塌方等災害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由于當?shù)厝荷阶?,海拔落差大,夏季多雨沖刷山體,易造成災害事件,可能會引發(fā)學員父母的擔憂,因此我建議該行程可調整在地質災害較少的寒假期間為好。
“鄉(xiāng)土自然營”給了我一個新的視角去看中國、看世界,也讓我有機會走出城市,在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一個懷揣敬畏、全情投入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