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鴻
晚唐詩人杜牧,不僅有卓越的文學才華,而且有政治、軍事才能,并一向懷有宏大的抱負??上М敃r政局昏亂,黨派斗爭激烈,他屢遭排擠,難以施展才華。唐宣宗大中四年(850)秋,杜牧由吏部員外郎出任湖州刺史。在即將離開京城南下時,他登上樂游原,眺望昭陵,不覺思緒萬千,感慨良多。他究竟有怎樣深沉復雜的情愫呢?品讀《將赴吳興登樂游原》,體悟個中滋味。
【詩歌先讀】
將赴吳興①登樂游原②
[唐]杜? 牧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③江海④去,樂游原上望昭陵⑤。
注釋:①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唐時湖州治所在吳興。②樂游原: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城東南,地勢高敞,唐時為登高望遠的游覽勝地。③麾(huī):旌旗的一種,古人稱外出任地方官為“建麾”。④江海:此指吳興。因吳興瀕臨太湖,離東海也不遠,故稱。⑤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今陜西省禮泉縣東北部。
【妙語解詩】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贝司淝樗汲劣敉褶D。
“清時”即“政治清明之時”,與“濁世”相對,古人常把太平盛世稱為“海晏河清”?!坝形妒菬o能”,就值得細細思量了?!盁o能”意為“沒有才能”,或者“無所作為”。杜牧早年就寫下了“平生五色線,愿補舜衣裳”的詩句,他關心國事,心懷天下,是很想有所建樹的。由此觀之,這個“有味”則“別有一番滋味”。一個正值盛年、志向遠大的人迫于時勢,去談“閑情逸致”“清歡”,難免會生出心酸之滋味、無奈之滋味、苦澀之滋味。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反其意而用之。
“閑愛孤云靜愛僧”承首句,“閑”和“靜”都是對“味”的拓展,因為無事可做,才有閑適、恬靜之興味。見孤云之閑如自己之閑,見和尚之靜如自己之靜。此句物我交融,頗有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意趣。
開頭兩句暗寓褒貶,同時也是提起下文,對請求外任加以說明:因為職位清閑,無事可做,所以才請求外放,去做地方官,為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在朝廷虛度歲月。
【詩意放送】
正值故國晚秋,獨自登臨樂游原。居高俯瞰,莽莽秦川、巍巍宮闕,一覽無遺。遠眺,但見長空澹澹,孤云徘徊。
本該大有作為的清平之時,卻只能欣賞天上閑游的孤云,尋求僧侶的清靜,這樣雖然饒有興味,卻也足見得本人絕非補天之才吧!
想我杜牧,出身名門。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著名學者。受家世門風影響,我身負凌云之志。可惜大唐已是風雨飄搖,朝中朋黨傾軋,內有宦官專權,外有藩鎮(zhèn)割據(jù)。我雖有心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怎奈被卷入“牛李黨爭”的旋渦,只能閑置終日,蹉跎歲月。正值盛年,卻閑如孤云逍遙自在,靜若老僧恬淡安適?;仡櫼郧暗钠谠S,我當為之喜還是為之憂?
夕陽西斜,秦川大地被涂抹上一層金黃的顏色。
曾幾何時,蕭何、張良在此運籌帷幄,韓信、樊噲在此決勝沙場。
而我卻久處江湖,雖得朋友幫助,得以回朝任吏部員外郎,但是這樣的閑散之職,根本無法為國效力。既然無所事事,虛擲光陰,不能人盡其才,何不請求外放?一來遠離朝廷,遠離這是非之地;二來尋得一方僻遠之處,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負平生之志。而吳興,雖遠在海隅,但也是三吳之地,自有良田千頃,池塘萬畝。我正好在那里勸課農桑,存恤百姓,何樂而不為呢?
幸蒙圣上恩準,我將手持符節(jié),遠去吳興赴任,臨行之前,怎能不登上樂游原,去跟長安做一個道別呢?畢竟我從小就生長于京兆,是這一方水土養(yǎng)育了我;畢竟這里是權力的中樞、大唐的心臟。當我漫游吳越之后,不知道能否重回這片魂牽夢縈的土地。
秋風之中,三秦大地愈顯蒼涼肅穆。森嚴的城闕、金碧輝煌的皇宮,都掩映在一片晦暗的云彩之下。只有長安城西的昭陵,分外讓我瞻顧,分外令人沉思。因為那里長眠著大唐最圣明的君主,他文治武功,知人善任,唯才是舉,他開創(chuàng)了大唐盛世,他就是太宗皇帝。
撫今追昔,不由得感慨萬千,如今國勢頹敗,朝局混亂,自己雖有補天之志,卻回天乏術,怎不叫人可悲可嘆!
能否重現(xiàn)貞觀盛世的榮耀?難道那昭陵的滄桑,那帝闕的余暉,那五陵的秋風便是上蒼的回答嗎?
“豈為妻子計,未去山林藏?”盡管仕途失意,宦海浮沉,杜牧啊,你此去吳興,也不要忘記濟世安民,為大唐的國祚略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