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平 吳潔
眾所周知,中學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詞是“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在教學實踐中,如何落實這幾個關鍵詞呢?
一、緊扣文本,落實語言建構
關鍵詞“語言”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建構語言,也可理解為感知、積累語言;二是運用語言,就是將課堂所學語言遷移、運用到課外。對學生而言,建構語言的載體主要是教材文本,所以緊扣教材文本,引導學生建構語言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比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先落實該單元課文《背影》《白楊禮贊》《散文兩篇》《昆明的雨》后的“讀讀寫寫”,即讀準字音、查閱工具書弄懂詞義,再通過熟練記誦或抄寫,積累這些字詞。如果我們在每個單元教學中都這樣處理字詞,學生的詞匯儲備就會有效增加。
積累語言只是語言建構的基礎,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感受語言。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感受語言的方式主要有“聽讀”與“誦讀”?!奥犠x”即聽他人朗讀,包括聽錄音或聽教師范讀、其他學生試讀等;“誦讀”即通過學生自己的誦讀,切身體驗與感受語言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所傳遞的人物情感、所揭示的思想意蘊,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與作者一起感受喜怒哀樂。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聽讀”是一種輸入性的語言感知,“誦讀”是一種輸出性的語言感知(通過語音的輸出感受語言),學生語言感受能力的形成依賴于對教材文本全篇或語言片段的反復誦讀與感知。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白楊禮贊》時,筆者引導學生反復誦讀文本中直接描寫白楊樹的語句:“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絕不是平凡的一種樹!”這幾個語段除了贊美白楊樹外在的形體美,更贊美了白楊樹內在的精神美與氣質美。經過這樣的反復誦讀,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會自然而然地提升。
學生建構起自己的語言體系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遷移、運用語言,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語言運用中得到提升。教師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運用的機會與情境。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根據文本中的典型語句進行仿寫,是一條比較便捷的語言遷移、運用方式。如教學《白楊禮贊》時,筆者要求學生仿寫文本第6自然段中的一段話:“難道你就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象征了北方的農民……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wèi)家鄉(xiāng)的哨兵?”這個語段綜合運用了反復、排比、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學生通過仿寫,既增強了綜合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又訓練了靈活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補寫、擴寫等方式,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二、開發(fā)文本,培養(yǎng)思維品質
語言的發(fā)展與思維的發(fā)展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的語言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而且要著力訓練學生的思維。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呢?
1.巧妙導入,觸動思維
課堂的導入語很有講究。成功的導入語不僅能給學生學習創(chuàng)造合適的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能引發(fā)學生思考,起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動力、訓練學生思維的作用。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昆明的雨》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堂導入語:“《昆明的雨》只寫昆明的雨嗎?文中直接描寫昆明的雨的筆墨較少,作者為什么以‘昆明的雨為題?”這樣的導入語既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從而達到了訓練學生思維的目的。
2.問題驅動,激活思維
問題是思維的先導,一切思考均源于問題。教師在教學時應重視問題設計對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巧妙、精準地設計問題,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活學生思維。如在指導學生學習《白楊禮贊》時,筆者借助問題驅動學生自主閱讀:“《白楊禮贊》僅僅是贊美白楊樹嗎?”“文中為什么反復強調白楊樹是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這與禮贊白楊樹矛盾嗎?”“你從課文由物到人的寫法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寫作規(guī)律?”這一組問題緊扣文本,以激活學生思維為目標,引導學生掌握了本文的寫作手法——象征,挖掘出了文本的中心思想——通過贊美白楊樹贊美西北抗日軍民,從而使學生清晰地把握了文本內容和主旨思想,鍛煉了思維能力。
3.思想交鋒,深化思維
真理越辯越明,思想越辯越清。課堂辯論也是激活與訓練學生思維的一個有效策略。思維只有不斷地進行碰撞,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在指導學生學習《昆明的雨》時,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筆者引導學生討論“酒店小酌”的情節(jié)能不能去掉。經過討論,一部分學生認為本文的題目是“昆明的雨”,“酒店小酌”與其關聯(lián)不大,可以刪去;另一部分學生認為“酒店小酌”寫出了雨天昆明環(huán)境的靜謐、悠閑,是作者對昆明美好記憶的一部分,不能刪去。這兩個觀點雖大相徑庭,但皆有合理之處,學生能夠緊扣文本內容和主旨思想進行思維交鋒,其思維能力自然得到了發(fā)展。
三、挖掘文本,助力審美鑒賞
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作為一門人文性極強的學科,語文的美也是無處不在的。從審美角度看,語文課堂應該為學生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創(chuàng)造美提供環(huán)境與條件?!独ッ鞯挠辍肥且黄馁|兼美的文章,文本蘊藏著不少美的元素。從表面上看,文章寫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懷念,實際上是寫作者對昆明的美好生活的留戀。寫“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等都到了飽和狀態(tài),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是寫昆明的環(huán)境之美;寫昆明的眾多美食,是寫昆明的飲食之美;寫房東寡婦免費贈送緬桂花,寫出了昆明的人情之美;而酒店小酌中“幾只雞都把腦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腳著地,一動不動地在檐下站著”,是寫氛圍之美……作者通過對昆明雨季的勾勒,讓讀者感受到昆明“美美與共”“美不勝收”的美的生活。
學生可以通過學習《昆明的雨》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欣賞美、鑒賞美,甚至可以用自己的文筆描述美、創(chuàng)造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這樣的文章就可以在學生的心靈中種下美的種子,讓美在學生的心靈深處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四、品讀文本,感悟文化魅力
語文學科擔負著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任務。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與文化資源,讓學生在學習文本的基礎上理解、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指導學生學習《昆明的雨》時,筆者著意從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上引導學生品讀,如“舊日昆明人家門頭上用以辟邪的多是這樣一些東西……昆明仙人掌多,且極肥大”,通過研讀此片段,學生明確了昆明人家掛仙人掌辟邪是當地的一種民俗。其他的如昆明的菌子折射出昆明的美食文化、苗族女孩的打扮折射出昆明的民族文化、“酒店小酌”折射出鄉(xiāng)愁文化等。通過學習文本,學生對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有了直觀的理解,家國情懷油然而生,文化素養(yǎng)自然得到了提升。
(作者單位:劉輝平,武穴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潔,武穴市花橋中學)
責任編輯? 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