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小詢
時至元朝,蘊含在文學(xué)作品中的慷慨激憤和劍拔弩張漸漸消散于風(fēng)中,專屬于宋代的畫風(fēng)亦失去了依托。此時的文人墨客,將如何把玩手中的畫筆呢?
開創(chuàng)元代新畫風(fēng)的趙孟
,在他的《水村圖》中,畫了空曠的江面、激蕩的波浪、朦朧的遠山,以及舟帆點點;野色橋邊,樹石掩映,露出茅屋草亭……他的另一幅代表作《雙松平遠圖》亦有類似的意趣:近處亂石堆中松樹亭亭而立,河面寬闊,一葉扁舟順流而下,好似蜻蜓輕點漣漪,又似一枝枯草隨風(fēng)散落,墜入心湖。技法上,雙松以細筆雙鉤,簡約古雅。畫面布局簡單,線條蕭疏,筆墨輕淡,體現(xiàn)了景色的清遠和心境的淡然。
山與樹,花與草,亭臺樓閣,一葉扁舟,這些是山水畫的標(biāo)配。神奇的是,每幅畫都能繪出獨特的神韻。或許,自然風(fēng)景是一輩子都看不夠的。
文學(xué)家徐復(fù)觀曾說:道家思想是水墨山水畫的思想。為什么這么說呢?《道德經(jīng)》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水是柔弱的,道也是柔弱的;水是不爭的,道也是不爭的;水是無拘無束的,道也是無拘無束的。水墨山水畫正是“以形類道”,將畫者恬淡自然的追求呈于紙上。
黃公望師從趙孟,對“蕭疏淺淡”的畫法進行了進一步的發(fā)揚。
黃公望原名陸堅,由于幼年父母雙亡,十歲左右就出繼給黃氏為子,并改姓黃。有些地方志中,則給他與繼父的故事鍍上了神話色彩,說他年少時遇見一位老翁,老翁名叫黃公,對這位可愛的小男孩說:黃公望子久矣。從那以后,陸堅改名為黃公望,字子久。
這似乎是一個少年英才偶遇神仙的故事,劇情的走向應(yīng)該是天才神童成長為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然后加官晉爵,光彩耀人。然而,現(xiàn)實并非如此。黃公望長大后,做了一個小吏。他仕途并不順利,后來甚至含冤入獄。
人生之慘淡,莫過于此。
出獄后的黃公望已經(jīng)對世人與世界有了很深的理解。他開始寄情山水,50歲開始學(xué)畫。也許50歲正是學(xué)畫的最佳年齡,黃公望的畫技進步神速,很快便小有所成。當(dāng)一個富商前來討畫時,他爽快答應(yīng)。當(dāng)富商給他送錢時,他生氣地奪回了那幅畫。
黃公望一心作畫,不求名利。著名的《富春山居圖》便是出自他之手。此畫中,“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zhuǎn)折,隨意宛然天成”“灑脫而頗具靈氣”。從用墨技巧上看,整幅畫極其講究淡雅——山石之上罩染的墨色幾近透明,輕輕淺淺;江邊沙磧、波影以及遠山,則以稍深墨色染出;對濃墨的使用格外吝嗇,僅以之點苔、點葉,醒目且自然。
所謂“登高必自卑”,高遠的視覺會給人以卑下之感?!陡淮荷骄訄D》以平遠的視覺詮釋風(fēng)景,給人的第一印象即是清靜。《道德經(jīng)》講“五色令人目盲”,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如此看來,執(zhí)著于“簡單的線條、輕淡的著色”的《富春山居圖》又一次對道家思想進行了呼應(yīng)。
歷代文人將平淡奉為文人畫的最高境界。正如宋人蘇東坡所言:筆勢崢嶸,文采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實非平淡,絢爛之極也。
藝術(shù)家淡泊名利,轉(zhuǎn)山轉(zhuǎn)水轉(zhuǎn)佛塔,不為求來世,只為途中能與風(fēng)景相見。他們口中的清靜無為,是更高標(biāo)準(zhǔn)的有為。他們的內(nèi)心清高,對高逸和脫俗的追求達到了極致。所以他們并不是低調(diào),只是他們的高調(diào)之處常人無法體會。
當(dāng)畫者的筆尖融入了一個人至尚的心性,那樣的畫作會是什么樣子呢?
與黃公望、王蒙、吳鎮(zhèn)合稱“元四家”的倪瓚,師法董源,亦受趙孟
影響。晚年時,他將“平淡天真”演繹到了極致。其畫作強調(diào)“靜水”與“淡山”,這正是畫者空靈內(nèi)心世界的寫照。他用筆極簡,用墨極淡,所營造的意境空曠、高遠,予人極大的想象空間。他的山水畫中沒有人物出現(xiàn),但有茅屋和亭子。如此清幽之境,想必有高潔雅士身居其中,望青山,撫清水。
倪瓚字元鎮(zhèn),明代王世貞如此評價他:“宋人易摹,元人難摹。元人猶可學(xué),獨元鎮(zhèn)不可學(xué)也?!蓖瑸槊鞔亩洳齽t把這個問題說明白了:“詩文書畫,少而工,老而淡,淡勝工,不工亦何能淡?!彼赋隽嗽娢臅嬤M益的階段和步驟,即從年輕時期的工致,到漸老漸熟的平淡天真,如果沒有追求工致之美的過程,就難以達到高古疏淡的極致之美。還有人解釋說,倪瓚的畫之所以不能學(xué),是因為他的仙風(fēng)道骨很難為一般人所模仿,他畫中的神韻亦是如此。
美國有個脫口秀演員,模仿各個國家的人打架單挑時的反應(yīng)——大多以叫囂為主,氣勢兇,陣仗大。中國人卻是一臉和氣,只一個禮貌的抱拳,就已震懾人心。因為對手會意識到,接下來要面對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shù)。當(dāng)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飛檐走壁,功夫了得。但是可以從側(cè)面看出中國文化的一角,那就是低調(diào)。
越是高手,越是謙虛。道家的無為也好,畫者的平淡也好,都不是刻意要彰顯什么。他們的目的是修心,追求宏遠,而表達的手法卻是簡單的山山水水。黑白兩色,淡然疏離,筆法似乎漫不經(jīng)心,直言不求形似,可就是有人能看懂,就是有人拍手叫好。不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
我想,這就是文化的共鳴,是中國人的低調(diào)和內(nèi)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