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然
當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被容貌焦慮裹挾時,作為“鏡子”的父母,必須明確且有力地告訴他們什么才是真正的美。
對自己外貌不滿意正在成為全球青少年的一大心病。
2020年12月,比利時根特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的24個歐美國家青少年行為報告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約61%青少年對自己身體不滿意。2021年,中青校媒對全國2063名高校學生開展容貌焦慮問題的專項調查發(fā)現(xiàn):近六成大學生存在容貌焦慮。
新氧數(shù)據(jù)顏究院發(fā)布的《2021醫(yī)美行業(yè)白皮書》顯示,2019—2021年,25歲及以下人群是醫(yī)美消費的絕對主力?!?5后”“00后”占據(jù)醫(yī)美消費市場54%,其中“00后”占比達到19%。2020年5月,我國兒童化妝品的整體銷售額比去年增長超過1200%,目前兒童化妝品市場總額約為100億元,且這一市場年增長超過30%,每年至少有5000萬名兒童使用化妝品。
從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容貌焦慮已波及大學生和兒童青少年群體。那么,容貌焦慮對未成年人有何影響?哪些反應是正常且在可控范圍內,哪些現(xiàn)象則需要嚴肅對待?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們擺脫容貌焦慮,重新找回自信人生?
青春期難免遭遇容貌焦慮,父母的正確引導很重要
“我的發(fā)際線太高了!做夢都想植發(fā)!”“滿臉痘痘,要多丑有多丑!”“我已經(jīng)半個月沒吃晚餐了,每天晚上都餓得睡不著,但我還是會堅持下去?!边@是記者隨機采訪時,幾名初中生的回答。
不得不說,容貌焦慮幾乎是青春期孩子的通病。
何為容貌焦慮?通俗來講就是對自己的長相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好看而產(chǎn)生的焦慮感。
隨著青春期到來,第二性征的出現(xiàn)以及性激素的變化,青少年會比之前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表以及異性對自己的看法。他們想以更美的形象、更好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他人面前,從而在心理上對自己的性別產(chǎn)生認同和接納,這是青春期心理成長的重要任務之一。
也正因此,但凡容貌上有一點瑕疵,比如個子不夠高、不是瓜子臉或是臉上長個痘痘,他們都會當作天大的事,覺得“沒臉見人”。
除此之外,人都會有“假想觀眾”的信念,即相信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關注和評價。因為擔心別人的評價,所以過度夸大容貌的作用。這一特點在正處于自我概念建立階段的青少年當中尤為明顯。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比如在班級活動中,如果主動和自己合影的同學不多,有容貌焦慮的孩子就很容易下意識地認定他們嫌自己難看。
青春期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對美丑的辨別能力不太完善,容易鉆牛角尖,也很容易被誤導,因此,父母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青春期長痘痘很正常,用頭發(fā)或帽子遮一下就好?!薄按蠹叶奸L痘痘,去學校比比誰長得多,沒準兒很有趣?!边@樣,孩子就會對容貌建立正確的認識,與并不完美的容貌和平相處。
父母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幫助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用自身的經(jīng)歷幫助孩子緩解容貌焦慮。
今年剛上大學的小可說,因為嘴唇很厚,牙齒也不好看,她一度覺得自己像個怪物,在十四五歲時也因此感到很自卑。當時甚至有男生笑話她是“香腸嘴”,父親知道后,立刻去學校找到那位男生讓他當面給小可道歉,并保證不再嘲笑她。
媽媽也經(jīng)常跟小可談心,告訴她自己小時候也為容貌自卑過,因為頭發(fā)稀疏,別人嘲笑自己是“禿子”。但是,越是關注容貌就越煩躁。“越煩躁越想吃東西,晚上也睡不著覺,這樣一來就會越來越胖甚至長痘痘?!眿寢尭嬖V小可。
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小可慢慢不再過度關注自己的容貌,而是集中精力做自己擅長的事,如畫畫、編舞臺劇,她也變得越來越自信。
對容貌有更加清晰、正確的認識后,即使偶爾有小煩惱小郁悶,也不會對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產(chǎn)生太大影響。
事實上,只要父母不過度打壓,孩子不過度關注,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容貌焦慮都會漸漸消失。如今19歲的小可依然有著厚厚的嘴唇,但她已經(jīng)不在乎了,自信樂觀的她深受周圍人歡迎。
一味與容貌作“斗爭”,很可能耗掉整個青春
健康、自然、自信無疑是青春與美麗的組成部分,大多數(shù)孩子會在成長中漸漸懂得這個道理。然而,也有些青少年沒能順利建立正確的審美,陷入了更深的容貌焦慮,給學習、生活甚至健康帶來了嚴重影響。
受動漫、游戲等的影響,14歲的小璇對美有著特別偏執(zhí)的追求:身材一定要夠瘦,皮膚一定要無瑕。為保持苗條,她堅持早餐喝一杯牛奶,中午不吃主食,晚上則粒米不進。為保持好皮膚,她堅持不化妝不出門,每次化妝長達3小時,身邊人隨便一句 “你皮膚好差”就會讓她崩潰……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完美,小璇經(jīng)常遲到早退甚至曠課,和父母的關系也是劍拔弩張,隔三差五就會吵一架。
反復照鏡子、出門前反復換衣服、化妝、關注其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外貌缺陷、不斷將自己的外貌與他人比較、總以為別人以消極方式評價自己甚至有整形的想法……這些癥狀若出現(xiàn)3個以上,就說明容貌焦慮比較嚴重了。
來自英國西英格蘭大學的最新研究顯示,對身體不滿意的青少年,成年初期患抑郁癥的風險增加50%~285%。
更嚴重的容貌焦慮會引發(fā)軀體反應和心理問題。當與他人見面時感到緊張局促、焦慮不安、注意力難以集中、易受干擾(僅通過文字、語音等“看不到臉”的方式進行社交時又不會產(chǎn)生不適感);在與他人面對面交談時不敢直視對方,出現(xiàn)低頭、局促、不自覺地摳手指、出汗、臉紅或蒼白、身體和聲音顫抖等癥狀甚至產(chǎn)生回避行為。
著名精神心理醫(yī)學專家、廣州晴日身心醫(yī)療創(chuàng)始人何日輝,曾接待過14歲抑郁癥患者安安。安安成績優(yōu)異,性格也好,是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可是,她卻覺得當今是看臉的社會,自己個子不高,五官過于扁平,即便考上好大學也找不到工作,也沒有男人會喜歡自己。
為了讓五官看起來更立體,安安偷偷從網(wǎng)上買了“三無”美容產(chǎn)品,號稱可以重塑臉型,結果錢打了水漂;為了讓眼睛變大,她到美容院體驗所謂的擴眼黑科技,差點兒毀容;為了變得更白,她還在網(wǎng)上買了各種美白精華,導致臉部嚴重過敏……
見女兒如此在乎外表,卻對學習毫不上心,安安父母很生氣,指責她:“長得不好看還不好好學習,能有什么未來?”本就對容貌不自信,父母的打擊更讓安安無地自容,她變得越來越自卑,不愿與同齡人溝通交流,在家也不愛說話,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當媽媽責怪她不好好學習時,安安竟然說想去死……
過度的容貌焦慮癥狀導致抑郁癥,安安不得不辦了休學手續(xù)。何日輝說,如果孩子的容貌焦慮非常嚴重,很可能患上了軀體變形障礙(又名“想象丑陋綜合征”)。對自己的外貌極其自卑,即便長得挺好看的也覺得自己某些地方丑得難以見人?;颊叻浅?鄲?,花大量時間照鏡子、化妝進行修飾,有的人反復去皮膚科就診甚至多次接受整容手術。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整形醫(yī)師分會名譽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副院長李青峰說:“要通過各種媒介讓青少年意識到,在自己生理和心理發(fā)育成熟之前,一味與自己的臉‘斗爭很可能耗掉整個青春。”
真正的美,不該交由他人和社會來定義
2021年11月2日,市場監(jiān)管總局發(fā)布《醫(yī)療美容廣告執(zhí)法指南》,明確將重點打擊“違背社會良好風尚,制造容貌焦慮,將容貌不佳與‘低能‘懶惰‘貧窮等負面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lián)或者將容貌出眾與‘高素質‘勤奮‘成功等積極評價因素做不當關聯(lián)”等現(xiàn)象。
但是緩解兒童青少年容貌焦慮的第一道屏障,還是在家庭。
父母首先要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志向、成才的夢想、正面的榜樣,培養(yǎng)美好的心靈、昂揚向上的價值觀和健康正確的審美觀,當然也應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理解、認同他的焦慮,肯定他注重形象是積極向上的,是希望展現(xiàn)一個更好的自己。
實際上,適度關注自己的外貌也會讓孩子自律,養(yǎng)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在成長道路上越來越自信。不能動不動就說孩子“臭美”或老灌輸“注重外貌很膚淺”的觀點,否則孩子長大后,很難適應環(huán)境對他們提出的諸多“外貌”要求,從而更加焦慮。
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閃光點。眼睛小、皮膚黑、身材不夠好,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值得被愛,也都可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當孩子的內心充盈了,就會自信滿滿,自然也就不再過度關注外貌。
如果孩子有比較嚴重的皮膚問題或者超重影響到健康、睡眠,家長應調整家庭飲食結構,督促孩子鍛煉并保證充足睡眠;如果孩子過度在意自己的容貌缺陷如單眼皮、塌鼻梁等,則應引導他關注自身其他優(yōu)點,如繪畫或體育特長、性格樂觀自信、善良大方等,多夸獎、肯定孩子,他的容貌焦慮就會慢慢緩解。
當容貌焦慮程度較重時,孩子沉迷于化妝、減肥甚至整容,父母應該告訴他們:想整容無可厚非,但青少年骨骼未發(fā)育完成,眼、鼻、輪廓都還在成長過程中,正規(guī)整形醫(yī)院都要求年滿18歲才能做醫(yī)美項目,如果真的想整容,也要等成年后再說。
而當容貌焦慮導致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遲緩、自責自罪、睡眠障礙等疑似抑郁癥狀時,應該立即就醫(yī)。
緩解兒童青少年容貌焦慮,需要家校社三方合力,讓孩子明白:我們不能把“美”交給他人和社會來定義。沒有人能對你的外表說三道四,你的“美”由你自己定義。
外表漂亮是優(yōu)勢,但活得漂亮才是本事。規(guī)律的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飽讀詩書的魅力、善良樂觀又自信的個性,才是一個人最引以為豪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