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瓊
在生命的長河中,水流之初、懵懂的少年,我順從水勢推波助瀾,不知人生何去何從。在為人師、為人母后,我發(fā)現(xiàn)與孩子們溝通時,沒有想象的那樣溫文爾雅,方覺知識的匱乏,慢慢領(lǐng)悟到讀書才是唯一的路徑,能引領(lǐng)我走向溝通與育人的藝術(shù)之路。
20世紀90年代末,我回到故鄉(xiāng)的鄉(xiāng)村小學,與母校老師成為同事。那時,我沒有世人稱頌的遠大教育理想,只是在家人的安排下讀了包分配的中師,跳出了“農(nóng)門”。那時的鄉(xiāng)村小學缺教師,語文、數(shù)學、美術(shù)、音樂等學科,我都要教。當時的我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還不夠游刃有余,有時感到吃力。但怕愧對孩子,我就一心讀課本教參,把課堂上要與孩子說的話,都寫在課本上。一學期下來,課本寫得滿滿的??晌仪宄卣J識到摘抄在書上的語言,不是我自己的,只是通過我的嘴說出來而已,這樣很蹩腳,與孩子交流時也少了親切。
后來的成人自考給了我很大影響。那時,我報考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小說《邊城》里善良純樸的翠翠,《羊脂球》里主人公羊脂球身陷風塵但依舊保持著純潔、愛國的高尚心靈,這些鮮明的人物形象觸動了我。從此,我的生活離不開文學,尤其是讀小說,如追劇一樣上癮。讀著讀著,我的詞匯積累就多了,語言表達也順暢了許多。
那時,我讀小說完全是興趣愛好,有了興趣愛好就有了理想,不斷追求文學藝術(shù)。同時,我對教育有了最初的理解,孩子在我眼里不是機器人,他們是有思想、有靈魂、有情感的鮮活人。我一直努力與孩子們情感交流,心靈碰撞,立志做一個有教育情懷、教育藝術(shù)的工作者。然而,我感覺光讀文學作品,知識儲備還不夠,就不斷涉獵教育、心理學書籍和其他雜志,漸漸地眼界越來越開闊,得到不一樣的收獲。特別是親子類的心理學書籍,《非暴力溝通》和《不成熟的父母》給了我很多啟示。
記得兒子剛上初中時,一次我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因為他看電視時間太長,一開始我說了他幾次,他一點反應(yīng)也沒,最后一次我板著臉命令似的說:“你快去做作業(yè),不要再看電視了!”只見他臉部表情極其痛苦,憤怒地回我一句:“你知道你跟我說話時是什么樣子嗎?你那頤指氣使的樣子,讓我多難過,你知道嗎?”我驚呆了,沒想到自己說話讓他這么難受。也許我不耐煩時經(jīng)常這樣說話,自己卻根本沒意識到話語的簡單、強硬。我一直努力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非暴力溝通》和《不成熟的父母》給了我智慧。
我一直以為暴力溝通就是大喊大叫或辱罵,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給了我不同的視角。道德評判也屬于暴力溝通,也就是喜歡站在個人價值觀層面,以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評判他人的對錯,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的道德標準都是正確的,在敘述過程中喜歡用第二人稱“你”,如“你怎樣怎樣……不好”這樣的句式去評判孩子,孩子感覺自己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就像前面我與兒子的溝通,指責他看電視時間長了,我固執(zhí)地認為要求他去寫作業(yè)都是為他好,根本不清楚自己話語的簡單暴力,沒有耐心,沒有尊重他的想法和感受,溫暖不了他,只能讓他不舒服。
非暴力溝通是有模式的,容易掌握。首先觀察他人的言行,把事實描述出來,不帶有任何評判,再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最后提出基本的請求。整個敘述過程用第一人稱“我”,而不是“你”。
后來,有一次我班級里兩名學生之間鬧矛盾,有一名學生氣哭了,另一名學生噘著嘴,他們骨子里都認為自己有理。處理這事,我就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輕言細語地詢問其中一名學生:“我看到你難過的樣子,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你能告訴我嗎?”這孩子直直地看著我,眼神里透著信任,把我當摯友,一股腦說出自己的想法。我頻頻點頭,輕撫著他說:“嗯,我理解你,知道你現(xiàn)在不好受。”再用同樣的方法去詢問、傾聽、理解另一名學生。這倆孩子不管是有理還是無理,我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認可他們,而不輕易去評判對錯,這就是高情商的靈魂“同理心”。最后,兩個孩子皆大歡喜,真誠地接受我的勸說。
《不成熟的父母》這本書里術(shù)語較多,讀一遍很難理解。后來,我圈圈畫畫,讀了一遍又一遍,領(lǐng)會到一些道理,認識到自己屬于不成熟父母里的控制型。當孩子沒有安排好學習和看電視的時間,我喜歡按自己的想法去說教、指責控制他。當孩子想做某件事,我總擔心他做不好,就喜歡操縱他應(yīng)該怎樣做最好,不停地嘮叨。后來在這本書的啟發(fā)下,我改變方式,學會放手,給他真正的自由,不管事情做得好壞,讓他自己去體驗、感悟成長。我只是一個旁觀者,當他遇到問題,我克制自己的情緒,用親切、商量的口吻與他溝通,盡量以情動人。如果溝通無果,還是尊重他的想法,讓他經(jīng)歷風雨后再見彩虹,在磨煉中成長。
現(xiàn)在,我書讀得多了,精神世界越來越豐富,說起話來自然溫文爾雅,言語也具有一定的藝術(shù)感染力。我的語言藝術(shù)像吸鐵石一樣深深吸引著孩子們,這樣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們。學生和子女都愿意與我建立親密關(guān)系,我們的溝通和諧順暢。
除了讀書,我還喜歡寫筆記,因為靜心寫筆記,可以“吾日三省吾身”,逐漸使自己的社交和教學思想更明晰、成體系。
思、讀、寫是我一生的修行,增加了我的文化積淀。在生命長河中,我會掌好讀書的舵,慢慢駛向溝通與育人的藝術(shù)之路。 (作者單位:安徽省東至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