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兩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文明交流史,兩國文化不斷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又保持著各自的特色。因此,在文本翻譯的過程中,必然會有日語的文化背景中有,而中國讀者不理解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文化缺省現(xiàn)象,對此,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進行補償。本文以石井裕也的「猛烈に占い師になりたかった」為例,重點探討了直譯加注的補償方法,對文本中人名、作品名、比賽名稱等專有名詞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進行補償。
翻譯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隨著跨文化交流研究的興起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的熱潮,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對翻譯的定義也不再是單純的文字轉(zhuǎn)換活動,而是注意到了其中的文化價值。呂俊先生認為,“翻譯……是一種文化、思想、意識形態(tài)在另一種文化、思想、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里的改造、變形或再創(chuàng)作”。地域環(huán)境差異造就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組成了不同的社會背景,植根于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和文字也就打上了烙印,它們用各自特有的方式和視角來描繪世界,特別是它們深深扎根的這片帶有地域特色的土壤,人們用語言和文字描繪著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的體驗、情緒和思維方式,與具有相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為追求語言的簡潔和提高交流的效率,人們對不言自明的共通的文化背景知識進行省略,就產(chǎn)生了文化缺省。而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如何用另一種語言和文字將這些信息表達出來,使具有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能夠理解,對譯者而言是一個難題。
1 文化缺省與補償策略
文化缺省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著名語言學家霍凱特于1954年提出的,認為它是“形式上的任意漏洞”[1]。尤金·奈達在《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1993)中提到:文化對語言有滲透功能,因此如果不仔細考慮語言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完全理解語言。在翻譯這樣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源語作者和目的語讀者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不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識,對源語讀者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譯入語讀者就構(gòu)成了文化缺省成分[2]。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作者寫作多面向本國讀者,是不為譯文讀者考慮的。在國內(nèi),文化缺省這一概念是王東風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1997)中提出的,他將缺省現(xiàn)象分為情景缺省、語境缺省和文化缺省,其中,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和讀者雙方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文本中加以省略的部分。他認為,譯者有必要采取必要而又恰當?shù)拇胧﹣韽浹a造成譯文讀者意義真空的文化缺省[3]。
翻譯補償是解決文化缺省現(xiàn)象的一種手段。韋努蒂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1995)中提出了異化補償策略,即在目標語文本中應該體現(xiàn)出來與源語文本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的“異”,這既可以傳達原文信息,又可以引入新的文化意象,是文學翻譯中經(jīng)常被采用的翻譯策略[4]。在國內(nèi),馬紅軍在《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Hawkes〈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2003)中提到,“補償手段還可劃分為顯性補償(Explicit Compensation)與隱性補償(Implicit Compensation):前者指明確的注釋(包括腳注、尾注、換位注、文內(nèi)注以及譯本前言、附錄等),體現(xiàn)譯者的異化翻譯傾向;后者指譯者充分調(diào)動各種譯入語手段,對原文加以調(diào)整(包括增益、釋義、具體化,歸化等手段),以求達到讀者反應對等,反映出譯者總體上的歸化翻譯策略。[5]”此外,王大來在《從翻譯的文化功能看翻譯中文化缺省補償?shù)脑瓌t》(2004)中提到,“雖然,任何翻譯都會有語義內(nèi)容的損失,但直譯加注的方法可以把翻譯中的文化虧損減少到最小的程度……在翻譯外國文學作品時,直譯加注確實是一種文化缺省補償?shù)男兄行У姆椒?,可以使譯文讀者在領(lǐng)會譯文時獲得文化探索的享受。[6]”
對于翻譯而言,不漏譯、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原文文化信息是最基本的要求,而“直譯加注”能夠?qū)⒎g中的文化虧損減少到最小,做到尊重源語文化,起到跨文化交際中信息傳遞、開闊譯文讀者視野的作用。因此,筆者擬著重探討直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對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進行補償。
2 直譯加注的補償方法
專有名詞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帶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翻譯專有名詞時,由于漢語中沒有對應說法,而日語中恰巧有漢字存在,因此多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保留源語的表達方式,而對于專有名詞中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加注法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文化補償方法,以對缺省內(nèi)容進行填補或解釋。因此,筆者以「猛烈に占い師になりたかった」中出現(xiàn)的人物名稱、作品名稱及比賽名稱等專有名詞的翻譯為例,對直譯加注的文化補償策略進行詳細說明。
2.1 人物名稱的直譯加注
(1)【原文】猛烈に占い師になりたかった
石井裕也
【譯文】曾經(jīng)很想當一名占卜師
石井裕也
石井裕也,是日本導演、編劇、制作人。執(zhí)導了《編舟記》《溫哥華的朝日》等優(yōu)秀作品。雖然其不同作品的題材、主題以及表現(xiàn)手法有著極大反差,但冒險、挑戰(zhàn)是石井裕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中最常出現(xiàn)的詞語?!该土窑苏激煠摔胜辘郡盲俊故鞘R沧詡餍再|(zhì)的文章,文中寫到他有過很多夢想——占卜師、職業(yè)棒球運動員、騎手、大副,變化很大,這一點與其作品題材、主題多樣相對應,但這些夢想又多與冒險、挑戰(zhàn)相關(guān),可見小時候與長大后的性格及行事風格相似。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然而對于不了解石井裕也的譯文讀者來說,就產(chǎn)生了文化缺省,很難聯(lián)想到這一點,無法對石井裕也有一個系統(tǒng)的認識,而翻譯該文本的目的,是希望通過石井裕也的人生經(jīng)歷給予迷茫之中的人一定的人生啟迪,無法全面地認識一個人,效果便會大打折扣。因此,此處運用直譯加注的方法來補償文化缺省,使譯文讀者能夠達到與原文讀者相似的閱讀效果。
即,注:石井裕也,1983年出生于日本琦玉縣,日本導演、編劇、制作人。執(zhí)導了《編舟記》《溫哥華的朝日》等優(yōu)秀作品。其不同作品的題材、主題以及表現(xiàn)手法有著極大反差,但冒險、挑戰(zhàn)是石井裕也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中最常出現(xiàn)的詞語。
(2)【原文】小學5年生の頃は競馬の騎手になりたかった。その當時、僕はなぜか松尾芭蕉にのめり込み、かの有名な『おくのほそ道』の冒頭の一節(jié)「舟の上に生涯を浮かべ、馬の口とらえて……」が頭の中を支配していた。
【譯文】小學5年級的時候,我想成為一名賽馬騎手。那時,我不知為何迷上了松尾芭蕉,頭腦中滿是那有名的《奧州小道》開頭一節(jié)中的“浮生涯于舟上,執(zhí)韁繩……”
松尾芭蕉,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的一位俳諧詩人,被稱為“俳圣”。松尾芭蕉在日本家喻戶曉,他的作品《奧州小道》甚至入選日本小學課本,為日本國民廣為傳誦,他的俳句之于日本,相當于李白的唐詩之于中國,影響深遠。但對于部分不了解日本文化的譯文讀者來說,可能會產(chǎn)生困惑,感到不知所以然,無法將小學5年級與松尾芭蕉聯(lián)系起來,無法讀出隱含的文化信息,更有甚者會誤以為是芭蕉樹的一種,理不清松尾芭蕉與后文的《奧州小道》之間的關(guān)系。因此此處有必要采取直譯加注的方法對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進行補償,避免因雙方文化背景的差異造成譯文讀者的誤讀。同時,在進行注釋時,也要聯(lián)系上下文,對于松尾芭蕉與《奧州小道》這類有所關(guān)聯(lián)的,可一同加注處理,避免造成注釋冗雜。
即,注:松尾芭蕉,日本江戶時代前期的一位俳諧詩人,被稱為“俳圣”。其代表作為《奧州小道》,被選入日本小學教科書。
2.2 作品名稱的直譯加注
【原文】次の夢は16歳の頃、航海士だ……が、しかし、友人にその夢を語った際にこう苦笑された?!妇稀亥铳螗冤`ス』を読みすぎだね」と。いや、読んだこともないのよね。ルフィの國籍さえ知らないのよね。
【譯文】16歲的時候,我想成為大副,這是我的第四個夢想……然而,當我向朋友說起這個夢想時,他這樣勉強地笑道,“你看《海賊王》看多了吧”。不,我并沒有看過。甚至連路飛的國籍都不知道。
《海賊王》是日本很有人氣的漫畫和動漫,隨著日本動漫的引進,《海賊王》在中國也有了相當高的人氣和知名度,因此很大一部分人都聽說過《海賊王》,但未必了解很多,這就造成了文化缺省。首先,《海賊王》是尾田榮一郎于1997年開始連載的少年漫畫,人氣一直很高,1999年改編成電視動畫,更是把熱度推向了一個高峰。根據(jù)上下文的時間節(jié)點可以推算出,文中的“我”16歲的時候,是1999年,恰巧是《海賊王》動畫化的時候,在青少年中熱度居高不下。其次,《海賊王》的主要人物群體草帽大船團中,大副人選一直成謎。因此朋友才會以為“我”是因為喜歡《海賊王》,而且其中沒有大副,帶著少年人的某些幻想,才會想當大副,認為“我”看《海賊王》看多了。且后文中的路飛是動漫的主角,他是草帽大船團的船長。如果不對這些文化背景信息進行補充說明,譯文讀者對這之間的關(guān)系可能會感到費解,造成譯文讀者的誤讀。因而此處需要用直譯加注的方法補償這一隱含信息,對省略掉的解讀文章所需的背景信息進行補充說明。
即,注:《海賊王》,日本人氣漫畫和動漫,作者是尾田榮一郎,1997年開始連載,1999年改編成電視動畫。男主角路飛是草帽大船團的船長,大副人選尚未可知。
2.3 比賽名稱的直譯加注
【原文】だが1993年、10歳の頃にJリーグが開幕してこの國に空前のサッカーブームが到來した。
【譯文】但是在1993年,我10歲的時候,J聯(lián)賽開幕了,日本迎來了空前的足球熱潮。
J聯(lián)賽,日本職業(yè)足球聯(lián)賽,是日本最高級別的職業(yè)足球聯(lián)賽系統(tǒng),1993年舉辦首屆賽事。而對于不熟悉日本或不了解足球的譯文讀者來說,可能不夠理解“我”作為特別喜歡棒球運動的日本國民的一員,J聯(lián)賽究竟有何魅力,能讓“我”放棄成為職業(yè)棒球運動員的夢想——正因為日本最高級別的職業(yè)足球聯(lián)賽舉辦首屆賽事,才能迎來空前的足球熱潮,讓“我”的注意力從棒球轉(zhuǎn)移到足球。同時也起到翻譯傳遞文化信息,拓寬譯文讀者知識面的作用。因而此處采用直譯加注的方法補全文化背景知識,加深讀者對文章的理解。
即,注:J聯(lián)賽,日本職業(yè)足球聯(lián)賽(Japan Professional Football League),是日本最高級別的職業(yè)足球聯(lián)賽系統(tǒng),1993年舉辦首屆賽事。
3 結(jié)語
不同的文化之間有共性,也有著各自的特性,翻譯作為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橋梁,其難點在于在無法實現(xiàn)完全對等的翻譯時,選擇何種方式對翻譯中的信息缺失、文化缺省進行補償。譯者應結(jié)合文本特點、藝術(shù)效果、作者的寫作目的等諸多要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選擇合適的文化補償策略。跨文化交流的基本原則是要尊重雙方文化,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要求譯者在翻譯中尊重源語文化,在不影響譯文流暢的基礎(chǔ)上,尊重某些特有詞匯的語言形式。在專有名詞等帶有源語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上,譯者需要保留源語特有的表達方式,在尊重源語文化的同時吸收源語文化中的新鮮事物,并采用加注的翻譯策略對文化缺省進行補償,最大限度地傳達原文豐富的文化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直譯加注法會使譯文讀者不得不中斷閱讀去查看注釋,影響閱讀的流暢度,因此需要譯者在選擇補償策略時,根據(jù)文本特點等審慎地進行選擇。
引用
[1] 高鳳霞.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空缺現(xiàn)象探討[J].社科縱橫, 2010(3):112-115.
[2]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3] 王東風.文化缺省與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6):56-61.
[4]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Routledge 11 New Fetter Lane, London EC4P 4EE,1995.
[5] 馬紅軍.翻譯補償手段的分類與應用:兼評Hawkes《紅樓夢》英譯本的補償策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0):37-39.
[6] 王大來.從翻譯的文化功能看翻譯中文化缺省補償?shù)脑瓌t[J].外語研究,2004(6):68-70+77.
作者簡介:李雪(1997—),女,山東濰坊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黑龍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