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
摘 要: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日美在東北亞地區(qū)展開了激烈的政治交鋒,美國一再堅持門戶開放政策,在與日本在該地區(qū)的競爭中一直采取妥協(xié)退讓的態(tài)度,從朝鮮到中國東北,再到整個中國,美國對日妥協(xié)體現的淋漓盡致。
關鍵詞:塔夫特 - 桂太郎備忘錄 羅脫——高平協(xié)定 石井--蘭辛協(xié)定 中國東北
中圖分類號:D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9-0306-01
一、塔夫特 - 桂太郎備忘錄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日本、沙俄和美國在朝鮮展開了激烈的角逐。1876年朝鮮和日本締結了《日朝修好條約》,條約規(guī)定了朝鮮單方面對日本開放港口,領事駐在權和領事裁判權。
美國在日本的利益小于日本但高于其他國家。當時朝鮮并不是美國主要的擴張地區(qū),美國在美西戰(zhàn)爭前已經兼并夏威夷,后來又取得了菲律賓、關島等太平洋島嶼。日本對美國在太平洋上的擴張則十分敏感。
1904年2月23日,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日韓議定書》,取得了對朝鮮的保護國的地位,8月22日又強迫朝鮮簽署《日韓協(xié)約》,日本的財務和外務都要接受日本的指導。朝鮮國王寄希望于美國的幫助,希望美國能依據1882年的條約挽救局勢,但美國對此置若罔聞。
7月27日羅斯福總統(tǒng)的代表陸軍總長塔夫脫來到日本與桂太郎進行了一次會談,這次會談對研究日美關系和美國東亞政策尤至關重要。在談話中塔夫脫要求桂太郎確認:“日本對菲律賓的唯一興趣僅僅是,這些島嶼置于像美國這樣強大并且友好的國家的管轄之下”;桂太郎“用最肯定的語言確認這種觀點的正確性,并表示,日本對菲律賓不抱任何侵略性意圖”。桂太郎表示,日本要獨霸朝鮮,不讓朝鮮“回復原狀”,以致“使我們有必要再進行一場對外戰(zhàn)爭”;塔夫脫表示“完全認同”這種說法,認為:“日本軍隊建立對朝鮮的宗主權,......是當前這場戰(zhàn)爭合乎邏輯的結果,這將對東方的持久和平做出直接的貢獻?!?/p>
塔夫特 - 桂太郎備忘錄不是兩國間的一項正式條約,但它是兩國政府政策的正式闡述,對雙方都具有約束力,協(xié)定中,美國完全背棄了1882年與朝鮮條約中做出的承諾,用朝鮮的利益換取了在菲律賓的穩(wěn)定統(tǒng)治,從某種程度上也表現出了美國對日本的政治妥協(xié),但尚不明顯。
二、《羅脫-高平協(xié)定》
美國在朝鮮問題上對日本做了完全的妥協(xié),而在中國東北則不然。當時美國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存在重大利益。日俄戰(zhàn)爭結束以后,美國希望日本對南滿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允許美國資本在南滿地區(qū)自由出入。但是在戰(zhàn)后,日本在南滿地區(qū)實行了門戶關閉政策,同時排擠美國勢力,對美國在這一地區(qū)的經濟實力進行破壞。在日俄和談期間,美國向日本提出收購南滿鐵路的哈里曼計劃,但日本拒絕了這一請求。這標志日本對美國態(tài)度的轉變和其將在該地區(qū)實行門戶關閉的政策。
戰(zhàn)后,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關于滿洲的條約”和附屬秘密協(xié)定。同時日本還成立了“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和關東都督府來排擠其他國家在南滿的經濟利益。
日本此舉使美國在“滿洲”的經濟利益遭到巨大損失。美國對中國東北的貿易出口額從1905年的60%下降到1909年的35%,而日本的出口額則在此期間大幅增加。美國總統(tǒng)表示:“日本把俄國逐出南滿,但卻在南滿實行門戶關閉政策,著實讓人感到遺憾。”日本在中國東北采取的門戶關閉政策,使美國對日本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轉變,加劇了兩國在此地區(qū)的競爭。
針對日本在東北關閉門戶的政策,美國的收購遠東鐵路的“哈里曼計劃”和建立東三省銀行的計劃都相繼破產,由此,美國對日政策發(fā)生轉變。美國認為同美國在整個中國的利益相比,美國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微不足道,在東北地區(qū)對日妥協(xié)可以換來日本對中國門戶開放的保證,所以羅斯福在遠東積極謀求和日本對妥協(xié)。1908年7月清政府派遣唐紹義出使美國,嘗試與美國結盟的可能性。日本獲知消息后,命令駐美大使高平與美國磋商簽訂一份日美在華的協(xié)定。正是唐紹儀到達華盛頓的當天,《羅脫-高平協(xié)定》正式換文。日美在協(xié)議中表示:兩國互相尊重在太平洋的現狀和屬地,維持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和中國的完整,如果有破壞門戶開放的事情,兩國應互相協(xié)商解決。
在《羅脫-高平協(xié)定》中,美國一直堅持的“保護中國領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則已不見蹤影。這份協(xié)議的簽署表明美國已放棄其在中國東北的重大利益,以對日妥協(xié)換取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的保證。
三、《石井-蘭辛協(xié)定》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日本趁機加快了對中國的侵略步伐。1914年11月日本占領了膠州灣。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條”。其中第五條提出了中日合辦警政和兵工廠,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事務須聘請日本人作為顧問等等。美國得知二十一條的內容后曾強烈要求日本不得強迫中國接受第五條款。
在中日簽訂二十一條之后,美國同日本在中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美國首先在經濟領域加強了在中國的資本輸出,但由于日本的阻撓,以失敗而告終,日本則在對華的經濟擴張中占據了優(yōu)勢。美日在軍事領域的競爭也非常明顯,1916年美國國會批準了在三年內打造十艘戰(zhàn)列艦和十六艘巡洋艦和其他艦船的計劃。日本則積極的推進“八四艦隊”計劃。關于中國是否參展的問題,美日又進行了一次激烈的交鋒,即“府院之爭”,最后中國向同盟國宣戰(zhàn),日本在交鋒中取得了勝利。兩國間的矛盾愈來愈深,兩國急需達成一項協(xié)議來緩和矛盾,避免沖突。
1917年8月,日本前外向石井菊次郎訪美。從9月到11月初,石井與美國國務卿蘭辛進行了12次會談,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中國問題,最后雙方在11月2日達成協(xié)議:美國承認日本在中國、尤其在與日本屬地相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二、美、日兩國無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國的獨立和領土完整,兩國堅持在中國門戶開放和工商業(yè)機會均等的原則。在《石井-蘭辛協(xié)定》中美國向日本做出了完全的妥協(xié),《石井-蘭辛協(xié)定》的簽訂對美國來說是一次重大的外交失敗,在協(xié)定中美國以承認日本在中國的“特殊利益”為條件,換取了日本再次保持在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的保證。
從1895年——1918年,美國在交鋒中不斷對日本妥協(xié),其中美國堅持的門戶開放原則占據了主因。當日本占據朝鮮并逐漸關閉東北門戶時,美日間進行了多次的交鋒,但最后都以美國的政治妥協(xié)告終。美國的這一系列政治妥協(xié)不僅與自身的利益向左,而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權益,為以后日本在遠東地區(qū)的侵略埋下了伏筆。
參考文獻
[1]五百旗頭真.《日美關系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
[2]李朋.《美國在東北亞的利益演變》.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