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灣硚
2021年除夕之夜至初一之晨我安坐書桌,以隨筆來表達又一次“跨越”的心情,乃“感情記憶”。這兩個“跨越”的時間,都有一年結(jié)束盼新年之意,仿佛是給我多一次機會:1月1日前沒來得及做的事,春節(jié)前可抓緊啦;可這又仿佛是給了一個囚籠,1月1日表面上是新一年的開始,但春節(jié)不到,也覺得一年還未真的過去,在新舊交叉之中度過時日,仿佛是現(xiàn)代國人困于中古與現(xiàn)代文明之中的隱喻。
時間,原是重疊的,從來沒有清晰過。一件事離去,又倒映心上,襯入新一天的日光里。第一次在伯克利上比較文學課時,有一道論文題是討論小說中的“temporality”(暫時性,時間性),我花了很長時間詢問老師這個詞的含義,無果。只因在那之前,我從未思考過除“日歷”“鐘表”之外的時間,無法理解其他角度“時間”的含義。那之后,我總是被文學作品中重新設(shè)置、干擾時間的情節(jié)吸引,并一度認為,挑撥自然時間是一個作家最大的野心。一旦時間受干擾,過去可以重來,死可以生,一切存在的規(guī)則都可被打破且并不為人知,多么過癮的想象世界啊!在筆端,生命似乎更豐富地呈現(xiàn)出來,甚至無限延長。
生活中,我還是那個循規(guī)蹈矩的時間之奴。甚至,我需要了解清楚時間的規(guī)則,時間于我的含義,才能制定自己的時間表。一個人類學教授每每給新課堂提醒,只言“時間管理”一詞,說這是他走到今天的唯一法寶。時間管理,是在意識到生命有限之后,思索自己的人生目標、意義,然后管理分配這可貴的時間給生命每一個需要澆灌的部分。給事業(yè)的時間版塊,給玩樂的版塊,給朋友親人的版塊。不斷重復的版塊教律固化為習慣,習慣成就一個版塊的持續(xù)。
有這樣一個說法:大多數(shù)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由智商情商決定,而是由習慣決定。我是同意的。想要培養(yǎng)自己,去習慣早起,習慣出門曬太陽、散步,習慣寫周記,習慣發(fā)現(xiàn)當下值得珍惜感恩的事物,習慣不斷地理解、關(guān)愛自己和他人。
除夕之夜至大年初一,最為感慨的是爺爺給他的孫子孫女們一人一個千元紅包。爺爺,一輩子的老農(nóng)民,一生從未嘗過錢滋味,都由婆婆打理。逢年過節(jié)也不趕場上街,只站在家門口坎子上,與來往客打招呼寒喧。如今,國家政策惠及農(nóng)村上年紀的老人,每月有錢發(fā)放。爺爺從未看過這樣發(fā)錢給人的政府,總是念叨,這才是真正為人民的黨和國家。婆婆去世后,爺爺感慨婆婆不多過幾年這好日子。他也不去買東西找快樂,養(yǎng)老金大半自己存著。這是第一次,爺爺給我“壓歲錢”。小學時候,我得了第一名,把獎狀給婆婆,她會從裹在一層花手絹的錢卷里抽出五塊錢給我獎勵。爺爺就在無人時,從包里摸出一角錢給我。那一角錢不知是他在家里哪個角落撿到,收起來,沒有用處放著的。而給了我,就有了用處。這些獎勵,自是告訴我,要繼續(xù)好好學習,還會有更多的獎勵。
讀書到今日,已經(jīng)變成家中人“你到底還要讀多久”的質(zhì)問,而獎勵,則更多是來自自己了。昨天想到問讀博同仁,讀博期間的最大收獲是什么?我想,不會有誰是說發(fā)了什么厲害的論文,而更多是自己學會了什么人生的道理,領(lǐng)悟了更接近自我的一番生命體悟。其實,不過都是一段人生而已,一樣的時間秩序中,不同的軌道上,我們只是用自己腳下的路丈量著自己生命的長度。這之中,除了生死,哪里有什么必須的起點、終點?世事重疊,唯有心是自欺不了的明鏡,無法也不愿臣服于任一種時間霸權(quán)的綁架,那就數(shù)著自己的日子,慢慢體悟每一天。
夜晚,關(guān)上房間屋頂?shù)拇簏S燈,我在書桌小白燈下寫周記。
昨天讀了奈保爾的諾貝爾頒獎典禮演講,其中引用了普魯斯特的話:“作家建立在個人生活之上的作品——例如對話,以及充其量只能被視為對話集出版物的客廳文章——是表面自我的作品,不是心靈最深處的自我,不是那個將整個世界、以及俗世中的我拋在腦后才能發(fā)現(xiàn)的我。”
這里有表面自我和“忘物”的自我,普魯斯特以為忘物自我寫下的作品才是“為自己而寫、卻惠及眾生”的。
我在寫日記時,關(guān)掉房間大燈,似乎外界就消散了,我引導自己呼喚出那個忘物后的自我。我告訴自己,在這盞小燈下,你不再需要執(zhí)著于“深刻”“意義”“客觀”“知識”,你只需要自在地和自己說說話。
這個角落讓我安寧而愉悅,而我似乎更能與“孤獨”相處了。過去幾年,甚至在大學時代,我不斷地感受“致命孤獨”,拒絕孤獨,仿佛孤獨的人是可恥的、可悲的, 我現(xiàn)在依然會偶然因孤獨而傷懷。對于孤獨的恐懼,就如同《小婦人》中喬(Joe)在地板上爆哭一樣。
我害怕孤獨,害怕人人都有伴而我是不同的那一個。我害怕成為大家口中那個“女博士”加“剩女”加“書呆子”的怪物,那個在婚戀市場上被不斷嘲笑的貶值物件——即使我知道自己內(nèi)心豐富有趣又愿意努力。我害怕成為Cat lady——高知女博士,孤身一身,養(yǎng)一群貓作伴——讀到現(xiàn)在,當時同我一起來的兩位女同學都獨居并養(yǎng)了貓,而我也不可救藥地喜歡上了貓并需要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但我害怕孤獨,我不希望一個人上街,一個人運動,一個人散步,我希望有個人能陪伴我,陪伴就好。去年疫情陪我散步的小伙伴,不斷勸我,“走出去為自己買支鉛筆,買束花,像達洛衛(wèi)夫人那樣(Go Buy yourself a pencil, a flower like Mrs. Dalloway! 注:Mrs. Dalloway是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小說Mrs. Dalloway的人物!”后來我失去了這個陪伴,也總是需要鼓起力氣出門。
幸運地,這周我又遇見了新小伙伴!他喜歡運動,可以陪我走路——我多么開心——老天爺又聽見我的呼喊了!信任一個人很難,能讓我舒服自在、沒有表演的負擔也很難。希望之后的散步可以讓我繼續(xù)自在。
在有了可以陪我散步和運動的小伙伴后,我的讀博生活中最大的挑戰(zhàn)就沒有了!對,只是這樣就夠了。散步能讓我鍛煉身體肌肉,能讓我和陽光互相欣賞,陪伴讓我抽離學業(yè)事務(wù),換換頭腦,放松下來。其他時候,我繼續(xù)自己規(guī)劃的每一天,上課、教課、改作業(yè)、寫論文、畢業(yè)找工作,在拿到穩(wěn)定非貧困線的工資之后直起腰桿面對世界。
經(jīng)濟允許的話,當然要繼續(xù)養(yǎng)貓,它不需要我太多情感呵護,也可以優(yōu)雅活潑,自成一派,酷到不行!這樣想來,似乎不那么焦慮未來了——不管是能寫出怎樣的論文,能找到什么樣的工作,是不是會孤身一人,或許,都不如一份“自在”重要。這一份“自在”是:在繁忙瑣碎的生活中,我是否總可以有這一盞夜燈,讓我安然褪下成年的皮毛和禮貌裝束,讓我總是可以召喚出心底那個“忘物”的自我。
自由地做點什么且不會有“做不好”的擔憂,這就是“自在”。每天跟自己談?wù)勑?,做自己的“知心灣”,?yīng)該屬于這一種。
開學第一天,法語課。上這門課是因為專業(yè)需要通過第三外語考試。考試內(nèi)容就是一篇文章翻譯??吹秸n本上寫“課程目標”是學期結(jié)束后就能翻譯專業(yè)文章,覺得不可置信——一學期就速成?系里經(jīng)驗證明,可以。這也是因為教材編排就是以閱讀為導向,俗稱“啞巴法語”。一開始學的詞組是 “cognates”,是跟英語極度形似且同義的詞??聪聛碜屓舜笫芄奈琛@么簡單!然后學“false friends”,這是法語中跟英語同形不同義的,就難起來了。
同班同學有個人說“I've learned it for seven years but I'm such a dumbass that I don't remember any of it.(我已經(jīng)學了七年了,但我是如此的愚蠢,以至于我什么都沒記?。甭犉饋砜尚Γ瑓s又如此真實。語言是很挑剔的,一段時實間冷落它,它就會毫不留情地離開了。一門語言會打開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門,我很期待有一天去歐洲旅游,可以和當?shù)厝肆奶?,而不是走馬觀花、停在表面。
2019年去日本,偏離導游航線,跨入平常小咖啡館,同行者恰有日語能手,便跟店主聊天。一位老奶奶,開了一輩子小館,客人來來往往幾十年,丈夫去世,女兒出嫁,自己還繼續(xù)守在這里。墻上到處是一輩子珍貴的回憶,布置得像家一樣。她說“不管怎么樣,也還是要加油哦”,雙手還握拳做“加油”手勢。當然希望我暮年之時也會是個有活力的可愛老太太。
當天也有泛起復雜心情的時候,看到同輩的朋友在頂刊中發(fā)了文章,一時眼紅得不行,對自己的責怪也突兀騰起——啊,她做到了!……你為什么沒做到?不得不冷下來想為何自己如此受刺激,想來是從小的生存邏輯便是“優(yōu)秀至上”。 要在超過別人的優(yōu)秀里感受自己存在的價值,被認可。這種有毒的自尊心建立的基礎(chǔ)實際上是一種踐踏,是需要通過他人的“無能”來驗證自己的價值,仿佛“不夠優(yōu)秀”就理應(yīng)不被看到,不被認可,甚至是一種罪過。這種根深蒂固的社會達爾文思想就這樣控制我很久,影響我對自己的認知。所以有時候在看到別人的優(yōu)秀時,我忘記了“見賢思齊”,而是一種搖晃的危機感——怎么辦?我不如別人優(yōu)秀了…… 我會失去話語權(quán)、選擇權(quán)、我會被忽略……這樣下來,我更會覺得自己不配快樂,不配享受生活,因為我不夠努力,所以我才不足夠優(yōu)秀、被人看不起,活該被忽視,被踩在腳下。
我不斷害怕會掉下去。我以為我只要不優(yōu)秀,不奔跑,我就會掉下去——掉回到來的地方,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尊嚴,沒有目光注視,沒有愛。這段時間總夢里驚醒,擔心錯過會議,擔心錯過活動……我瘋狂地去要一切井井有條,因為我認為那樣可以保證我持續(xù)優(yōu)秀下去,不讓他人失望。
我當然容易理解自己正是因為小時候出身、貧窮、地位、性別等等所受到過的“忽視”和“低看”,讓我形成了“必須優(yōu)秀”的存活邏輯。小時候無法看到更復雜的因素,只會簡單歸因,只有不斷通過“優(yōu)秀”來保護自己,來獲得關(guān)注、安全感和愛。同時也深深內(nèi)化了這樣的社會達爾文心理,會潛意識覺得我不優(yōu)秀的時候,別人不理我、不尊重我是“應(yīng)該的”。
不可否認,我的成長之路上是靠著這種扭曲的危機感價值觀來獲得世俗意義上的“進步”的,也正是因為這些進步,我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另一方面,我花了很長時間來應(yīng)對心中這座“階級之塔”,塔頂端是財富、名氣、地位、優(yōu)秀的能力……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 寬容理解自己,不成為塔下囚徒,而是望向更遠的地方,望向萬物各異共生長的叢林。
我現(xiàn)在當然已經(jīng)可以理解當年那些忽視我、低看我的人,這些人遠遠不能簡單用善惡愚蠢來劃分。但是更難的是給自己松綁,告訴自己,沒關(guān)系,我會被看見,我會被喜歡,生命本身就是恩賜,這一切和優(yōu)秀與否沒有關(guān)系。思維的慣性會不斷地堅持它的鎖鏈,何況已經(jīng)上鎖了多年。
所幸不管怎樣,其實還是可以在生活的細微之處體會到人之善意,它們不斷地打動我,讓我覺得,明天會更好。而我也希望可以成為那個讓別人感到世界美妙的陌生人之一。
學習法語需要成堆背單詞,記陰陽詞性,于是開始難起來了。老師推薦的記憶方法是單詞卡片。備好卡片和五個紙盒??ㄆ鎸憜卧~,背面寫意思、詞性。紙盒1為需要每天過一遍的生詞,通過記憶測驗的卡片進入紙盒2,每兩天過一遍。通過測驗記憶的進入紙盒3。依次類推,通過5個盒子后,這個單詞就是終于記牢了。如未通過任意盒子考驗,則退回上一盒。單詞記憶的核心是“重復”,有規(guī)律地重復幫助我們鞏固記憶,不斷激活即將淡忘的單詞,直至記憶牢固。再也沒有中小學時期的黃金記憶啦,只能靠這種土辦法。
在美國讀博是要授課的。第一次教高級中文,原本是忐忑。因為大學四年級的課主要是講授文化類課文,但是又不像文化課、文學課那樣去深入分析文化, 只是課文是正經(jīng)書面語,講中國人的“客套”“自謙”“禮多人不怪”等。如何在講語法、單詞、課文、文化和課堂趣味之間取得平衡呢?教學督導給我傳授的是由具體例子的文化差異討論(小對話),延伸到背后的文化因素(課文)。這樣做了一周效果良好。如果先進入“枯燥艱深抽象”的課文,學生是很難專注且理解的。
不過在跟這些美國大學生講中國文化的“自謙”習慣時,我倒是想到了自己的內(nèi)心習慣:面對別人的表揚時,我會不相信對方的真誠。我會覺得,對方只是出于禮貌,雖然這根本上是我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否定。甚至在我第一次到人類學系上課時,班里只有我一個外國的非本專業(yè)的研究生,所以我非常在意自己的表現(xiàn),比較慌張。但是教授非常不吝嗇夸獎,哪怕在全班面前。我會反復跟他確定我小論文是否寫得好,也會表達“你不用總這么nice(友善)”,“你可以跟我說尖銳的批評,這樣有助于我提高”。直到教授跟我說,他完全沒必要因為要“to be nice”而夸獎或不提出批評建議,他給的評語就是真實反映他的判斷,我才放心。
退一步講,我發(fā)現(xiàn)鼓勵是比批評能更好幫助他人進步的方式。因為任何人面對批評,都會直覺地難受,心門驟然關(guān)閉,拒絕受傷。而在接受表揚時,人心是敞開的。給予他人夸獎和建議,是在其心中播種希望的種子并指引方向。這并不是說不提出批評建議,而只是表達方式的改變。我認為,如果是真的為他人著想,那就應(yīng)該用最能幫助到他人的方式表達出來,服務(wù)他者。
論文進度終于趕上了自己一周前設(shè)定的目標??吹接形恼抡f哪怕我們的新年計劃總是只有三分熱度,那也是好的,因為那也是我們進步了三分。我作為一個“待辦事項”狂人,給自己的標準是,每天的待辦事項上我完成60%就達標,80%就是特別好!當然,很多時候,會有意外,計劃趕不上變化。這時候也不責怪自己,而是嘗試理解自己剛剛遭遇的變故,尋求幫助,去幫助自己面對困境,解決難題,而不是責怪自己。自責或許是一種最無力的自我安慰,還不如勇敢地原諒自己,然后想辦法補救、解決問題。當然,很多問題,尤其當涉及到他者,我們自己是很難面對的。這個時候,朋友家人特別重要。這第一周我就遭遇了兩次爭議和矛盾。每一個都一度讓我全身短暫地顫抖。是依靠著我親近朋友與我耐心溝通,依靠其他并不親近但有善意的朋友的幫助與分析事件背后的復雜性,我才一個個面對下來。我為此感到幸運,一個朋友陪我聊天,一個朋友陪我低落,一個朋友陪我理性分析——幸運的我。
之前讀白先勇《孽子》,我們聊到了其中兩個苦難女性的不同結(jié)局,為何一個似乎最后擁有幸福而另一個卻悲慘收尾?當時老師點出這是因為前者有一個support system(支持體系),而后者,只有一個自己。又想到之前剛到美國發(fā)現(xiàn)很多在高速路口乞討的流浪漢(非嬉皮士),以他們國家的福利制度工作制度,或許大可不必這樣,但后來發(fā)現(xiàn),他們的流浪乞討,更多不是因為經(jīng)濟,更是家庭的破碎,當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或許更難感受到“努力生活”的意義吧。當只有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或許更容易感到悲傷,更容易陷入情緒,更容易逐漸失去與社會他人的聯(lián)系,風一吹,說倒就倒。建立自己的“支持系統(tǒng)”,找尋相親的朋友,了解自己的需求,更好地服務(wù)自己,更好發(fā)揮自己的潛能。
如今日漸意識到,房間有花對女性來說是多么欣喜的事。當它開放在書桌一角,仿佛是在盡最大限度明示——你看,我是如此可愛,生活里有多么美麗的事物!于是一進入2022年我就決心讓自己與花朵相伴。高中以來一直說要“一張安靜的書桌”,現(xiàn)在,我想要一張有鮮花相伴的安靜書桌。
(責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