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書堂
秦嶺在說話。
話語持續(xù)、密集,紛亂繁復(fù)而又自帶節(jié)律,構(gòu)成了一個龐大的語言系統(tǒng)。
呼隆隆——南山出言了。呼隆隆——北山出言了。南山在我家門前,北山在房后,都是秦嶺里的山。聲音是雷鳴,從山背面?zhèn)鱽?,奶奶說,那是山說的話。奶奶把山說話叫“出言”,那是她談及神時才使用的詞匯。我問:“山說的啥么?”奶奶說:“雨來了?!辈灰粫?,果真雨就來了。按奶奶的說法,雨是山派來捎話的,跟送信的郵遞員一樣,跑來告訴人山要說的是喜是憂是福是禍的消息。
這是我最早知道的秦嶺的話。直到現(xiàn)在,我也愿意這雷聲真的出自秦嶺之口,那穿透天地的威力,那不置可否的語氣,唯獨秦嶺,才有資格。
秦嶺里的人們都知道,山的話語不止如此寥寥幾句,人們聽到過很多。
微風(fēng)里,山在自言自語,草木們一直支起耳朵聽著,聽得心領(lǐng)神會了,便頻頻點頭,聽高興了,便搖頭晃腦。大風(fēng)吹,山的嗓門也大起來,一會兒說一會兒笑,一會兒歌唱一會兒狂吼,聲音的浪濤翻涌著、奔跑著,好像急切地要把什么要緊事,通知給遠(yuǎn)遠(yuǎn)近近的生靈們。特別是到了深冬季節(jié),山的語氣更顯急迫,總是一邊鋪開枯葉的褥子、雪的棉被,一邊大聲詢問、呼喊,又要問寒風(fēng)中的草木們還冷不冷,又要提醒冬眠的動物們別睡得太沉,別忘了按時從春天醒來。每座山都是這樣,像每一位母親,忙得不亦樂乎,話語絮絮叨叨。
也像每一位母親,秦嶺里的山把更多說話機(jī)會留給了它的孩子們。更多時候,山只是一個傾聽者、呵護(hù)者,傾聽著它們生長的話語、愛的話語、幸福的話語,包容著它們蠻橫的話語、仇恨的話語、廝殺的話語,撫慰著它們疼痛的話語、孤獨的話語、死亡的話語。
萬千生靈都有傳情達(dá)意的本能。據(jù)說,動物們求愛時,語言最為豐富,也最為動聽。以此推測,秦嶺里的話語,多與愛相關(guān)。正在伺機(jī)捕獲獵物的狼群不可能有滔滔不絕的話語,低頭吃草的羊群往往沉默如一地亂石,而一旦進(jìn)入愛情時刻,它們會立即變得情感豐富能言善語起來。
最能言善語的,是鳥兒。一天的兩個時間段,清晨和黃昏,鳥兒們幾乎控制了山的話語權(quán)。一片吵雜聲中,我們能想象到的,是它們的相互問候、請安,是它們商討著一天的工作或分享著一天的收獲,當(dāng)然,最多的,是它們對愛的溫馨表達(dá)。有了這愛的話語,清晨和黃昏的山林,最和諧生動,最具家的意義。
在秦嶺里,朱鹮曾是種群數(shù)量很少的一種鳥,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初,這種鳥少到只有僅存的七只。人們想方設(shè)法保護(hù)它們,但它們并不以種群的岌岌可危為然,只管放任自己的優(yōu)雅,優(yōu)雅地在河邊在草叢覓食,優(yōu)雅地在山中飛來飛去,優(yōu)雅地說著甜言蜜語,銜一根枝條當(dāng)愛的信物。在朱鹮看來,表達(dá)愛、擁有愛,是比存活更重要的事情。
有一年,我兩次經(jīng)過秦嶺的一條小河,中間相隔數(shù)十天,我卻看到相同一幕,一只白鶴孤獨地在那里尋覓、盤旋,偶爾的叫聲凄涼得讓我想哭。我知道白鶴總是成雙成對出入,不知這一只為何形單影只,也不知第二次見到的是不是上次那一只,如果是,我很傷感,如果不是,我更傷感。我想,秦嶺里這種呼喚愛、懷念愛的聲音,白鶴絕非唯一。
秦嶺是個大家庭,眾生各擇其時,各在其位,粉墨或不粉墨登場,用五花八門的語言,竭盡所能地展示著它們愛的天賦、愛的藝術(shù)和愛的力量。也許平鋪直敘的言說還不足以博得異性的芳心,它們不約而同選擇了語言的最高形式——歌唱。在夏秋兩季漫長的時序里,昆蟲中的螞蚱、蟬、蟋蟀以及兩棲動物中的蛙類,都曾主宰過秦嶺的聲腔語調(diào),都是歌唱高手,愛情高手。
我小時候和同伴喜歡跟著樹上的蟬聲一起歌唱,只覺得蟬鼓腹而唱好玩,卻不明白蟬為何而唱,更不知道蟬歌唱時,腔腹中的鳴肌每秒種就能振動近萬次。當(dāng)我知道了蟬是為愛而唱,當(dāng)我有了苦苦追求愛情的經(jīng)歷后,我很是佩服蟬,只幾聲歌唱,就搞定了愛情,它的幾聲歌唱勝過我的三年殷勤表現(xiàn)呀,它的歌唱多有魅力。
從前,許多地方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都有臨山對歌的習(xí)俗,秦嶺一帶也有,現(xiàn)在卻見不到了,要見證這一習(xí)俗,只能到南方的廣西、貴州等地去見。人總熱衷于拋棄傳統(tǒng),哪怕是美好的東西,但大自然卻對傳統(tǒng)情有獨鐘,還在為人們保留著這份珍貴記憶。秦嶺的傳承者之一,是蛙。
夏日的一場場雨后,小溪畔、池塘邊、稻田里,青蛙們開始了它們的歌唱。歌聲此起彼伏,雄壯洪亮,傳播得很遠(yuǎn)。這是雄蛙們組織的大型演唱會。它們各自扮演起不同的角色,似乎有領(lǐng)唱、合唱、伴唱,使大合唱既具撼天動地的磅礴之力,又有愉悅心靈的音樂之美。這樣的歌唱,已近乎于經(jīng)典,人們也會駐足欣賞,想必那些同樣渴望愛情的雌蛙們,是不會無動于衷,錯過這個不收費的婚介機(jī)會的。
秦嶺的話語何其多啊,我能寫出的還不到它的冰山一角。秦嶺自古有高人。我曾向一位寺院的住持討教:“秦嶺在說什么?”“阿彌陀佛——”他的回答高深得令我一頭霧水,遠(yuǎn)不如奶奶的解釋簡潔明了。我寫過一首題為《水聲》小詩:
河水有說有笑
以我們聽不懂的話語
但我們十分自信地假裝聽懂了
從古,到今
從圣人到凡人
秦嶺的秘密何其多啊,它的語言無疑最是神秘。它只向我們示以神秘,卻深藏了打開神秘之門的鑰匙。我一方面假裝聽懂了秦嶺的話語,一方面卻感慨人類至今沒有培養(yǎng)出跨越物種的翻譯。如果可能,那將是一個很火的職業(yè)。
偉大之物總被萬物喜愛、追隨和崇拜。秦嶺逶迤連綿、氣象非凡,喜愛者、追隨者、崇拜者無以計數(shù),就連云霧也難免其俗。云來自于天,霧起自于地,云霧繚繞,秦嶺便更加多姿,一派雄偉里,又生出萬千柔姿美態(tài)來。
云雖是秦嶺的???,但我并不喜歡,特別是濃云密布的那種。秦嶺多雨雪,就因這種云??晌沂且?jīng)常從陜南去西安的,過秦嶺,若遇黑云壓山,十有八九會遭遇一場雨雪,過去好長時間,秦嶺上路不好走,受困途中的煎熬,至今印記深刻。不光我不喜歡,古人也不怎么熱愛,愁怨之情比我還甚。最具明證力的,當(dāng)屬韓愈“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lán)關(guān)馬不前”的詩句,那一個“橫”字,你能感受到韓大師筆端傾倒出了怎樣的無奈與惆悵。
倒是秦嶺的霧嵐,讓我愛憐。霧有時像一絲長長的飄帶,慢悠悠向一座山峰圍攏過來,系在山腰上,山像剛剛起床,而無數(shù)飄帶圍攏山間,則像山起床后扭動腰肢,轉(zhuǎn)呼啦圈,做健身運動。霧有時像從山腳下的屋舍里升起的縷縷炊煙,山似乎很滿意地享受著這份安然的流動,一如接受著人間的問候與祝福。霧有時拔地而起,翻騰如海浪,迅疾籠罩了一座或者幾座山,充當(dāng)著一道大幕,憑借此,山調(diào)皮地和你玩起了失蹤,任鳥怎么叫,任你怎么喊,它卻不現(xiàn)身。
我小時候老分不清山中哪是云,哪是霧,人們口中的云和霧常常是連用在一起的,就連讀到的詩詞里也有混淆。我以為它們是同一事物。自從有了翻越秦嶺的經(jīng)歷,我才敢得出這樣肯定的結(jié)論: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賈島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寫的都是秦嶺的霧,而非云。王維那時已是田園隱者,賈島那時還是云游和尚,清靜恬淡之人,倘若詩中有亂云翻卷,也只能當(dāng)作極不可能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小概率事件。
秦嶺里有許多名山,我慕名去過一些。霧嵐許是有著和我一樣的心理,我去太白山,它在那;我去華山,它在那;我去終南山,它也在那。這些山上都有寺廟,寺廟在山頂?shù)暮苌?,大多坐落在與山頂還有一定距離的地方。我是要進(jìn)廟里和上山頂看看的。站在山的制高點上,仿佛來到了魔幻般的天界,霧面像天庭,寺廟像天宮,而峰頂像任由我挪來移去的龍椅。我的一句感慨,便是雷霆。我的一聲怒吼,便是天問。平日緊斂的情緒,終于在此可以盡情發(fā)泄。一次,在華山極頂,我又看到了我登臨秦嶺其他峰頂看到的同一現(xiàn)象:一路相隨的霧,即使夷平了山谷,籠罩了絕大部分山體,卻到寺廟止,絕不上行一步。我先是一驚,然后努力探尋其中的玄機(jī)和原委,是建寺廟的人基于對霧的規(guī)律性把握,還是霧遵從著某種修為標(biāo)尺?問題沒有想透,心里卻多了一份敬畏。
去年春天,和幾個朋友去秦嶺南麓的木王山看杜鵑花,又遇大霧彌漫。遠(yuǎn)遠(yuǎn)地,霧已送來濃郁花香,霧卻不讓我們目睹花容,莫非霧要搶了杜鵑花的風(fēng)頭?這想法有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們都想做謙謙君子,就異口同聲給出了一個君子式的看法,霧在為我們營造一種朦朧而神秘的氛圍。一位詩人朋友立即賦詩一句:霧是閨房,杜鵑花宛若我們急切想見的姑娘。在這一比喻的激勵下,十里杜鵑花,我們幾乎是一株一株看過去的,每一株我們都感興趣,每一株看得都很仔細(xì)。杜鵑花是花中的大家閨秀,矜持而又熱情,但沒有誰看好我們,愿意被我們帶走,好像知道我們只是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的游客,而她們是這1300米海拔地理上永遠(yuǎn)的主人,只鐘情1300米海拔的愛,不高攀,也不下嫁。下山返回時,我和朋友還在因未能一睹十里杜鵑花蔚為壯觀的全貌略感遺憾,霧卻豁然散開,像打開了閨門,杜鵑花們站在那兒滿臉笑容揮手相送。我和朋友開玩笑說:“看來,下次再看杜鵑花,得先做好霧的工作呢?!?/p>
我越來越喜歡觀察霧琢磨霧了,霧卻越來越喜歡成為山的衣裳。我的家鄉(xiāng)的山,統(tǒng)稱“東秦嶺”,可每一座山,似乎并不想著怎么去沾秦嶺之名的光,蹭秦嶺之名的熱度,普通、沉默如同家鄉(xiāng)的人。在家鄉(xiāng)人眼里,它們也像隨便一個物件一樣普通。人有寂寞的時候,山也有吧。家鄉(xiāng)人寂寞久了,是要搭個臺子唱大戲的,唱花鼓,吼秦腔,什么都行,只要能熱鬧幾天。山寂寞久了,會喚來霧。霧環(huán)繞著山,遮蔽了山,它們仿佛在醞釀什么大事,事的確不小,結(jié)果卻不出所料,霧一退,山披上了一身綠衣,霧再來和山醞釀,山又換上一身黃衣,仿佛霧這件外套里藏著幾層襯衣,一身穿舊了換上新的,山就活泛起來,有了形象之變,家鄉(xiāng)也就有了春夏秋冬。
家鄉(xiāng)的許多山上,種植著中國最北的茶樹。有趣的是,這些能長茶樹的山,多呈環(huán)形,由幾座山圍攏而成,茶樹就像它們抱在懷里的嬌貴的孩子。這山形,仿佛一把天下最大的茶壺。最有趣的,是壺蓋,它是一團(tuán)恰如其分的霧嵐。壺里氤氳著一年中繁忙的茶事,壺蓋把它蓋得嚴(yán)嚴(yán)實實,你看不見,卻聽得到鳥的鳴叫、人的說笑聲和機(jī)器的轟響,仿佛撲面而來的春天,是由這些聲音向外派送。在秦嶺里,霧和山就像無法割舍的親戚,相依相存著,相互幫襯著,又像一對玩伴,玩著它們開心的游戲。此刻,霧也許只沉醉于它的游戲,只為了壺形山有個好壺蓋,卻沒想到它們給人們帶來了多大的福分。
每年清明時節(jié),喝上一壺剛剛采摘的秦嶺云霧茶,我就陶醉得有點飄然,秦嶺諸峰也因用過了這些茶山送去的早茶,表情顯得格外生動。
(責(zé)任編輯:龐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