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以姻親視角看歸義軍張氏政權的興衰

2022-05-24 01:52:28米文靖
西夏研究 2022年2期
關鍵詞:姻親義軍張氏

□米文靖

一、緒 論

晚唐、五代、宋初約三百年間,依據(jù)政權歸屬情況,敦煌政權大致可分為吐蕃統(tǒng)治期(776—848)、歸義軍統(tǒng)治期(848—1037)、回鶻統(tǒng)治期(1037—1068)三個階段。這期間,敦煌政權更迭頻繁,與唐王朝關系若即若離,尤以歸義軍統(tǒng)治階段為甚。鄭炳林先生《晚唐五代歸義軍疆域演變研究》[1]18一文剖析了隨著歸義軍統(tǒng)治者的更替,其統(tǒng)轄的疆域也不斷變化的過程,在兩篇《晚唐五代敦煌歸義軍行政區(qū)劃制度研究》①中論述了歸義軍統(tǒng)治者不同,其行政區(qū)劃分及州官(包括僧官)制度不斷變化的政局。歸義軍時期又可細分為張氏(848—914)統(tǒng)治期和曹氏(914—1037)統(tǒng)治期。

張氏統(tǒng)治期以張淮深統(tǒng)治為分界點,前期政治、經濟、文化穩(wěn)定發(fā)展,后期多動亂。為更清楚地解讀張氏成員(包括張氏女)的姻親關系,特制作歸義軍張氏家族譜系表(見表一),以資參考。

表一 歸義軍張氏家族譜系表

對表一有四點需要說明:其一,此家族譜系表在楊森[2]352作張議潮家世親從表基礎之上,經人物考證和文獻資料解讀進一步梳理,有改動;其二,目前學術界對尼張戒珠和尼清凈戒之父有爭議,經考證確定張戒珠為張議潭之女,清凈戒為張淮鼎之女,考證過程見張議潭姻親部分;其三,目前學術界對張謙逸、張議潭、張議潮和張淮深的妾室所持觀點不一,故圖表未列,留待下文介紹;其四,目前學術界對于闐公主的聯(lián)姻對象,有四種不同觀點,留待下文介紹,經考證后確定聯(lián)姻對象是張承奉,考證過程見張承奉姻親部分。

為進一步了解張氏統(tǒng)治者政權更迭變化情況,故以張議潮為中心,作張氏統(tǒng)治者生卒年及統(tǒng)治歸義軍時間表(見表二),以資參考。

表二 張氏統(tǒng)治者生卒年及統(tǒng)治歸義軍時間

對表二需說明兩點:其一,吐蕃統(tǒng)治之下,張謙逸任職敦煌大都督,昞麟《張謙逸在吐蕃時期的任職》一文考證到“父死子繼”[3]83,即在張謙逸去世以后,張議潮接管敦煌大都督之職,為后期驅逐吐蕃、建立歸義軍政權奠定了基礎,張謙逸雖不是歸義軍統(tǒng)治者,但與歸義軍的建立密切相關,故張謙逸作為研究對象之一;其二,從867年張議潮入質長安,到872 年去世,其間五年,歸義軍政權實則由張淮深掌管。

目前學界更多從史學方面研究張氏政權衰亡的原因,如馮培紅、鄭炳林從張承奉自立西漢金山國造成民心盡失,連年戰(zhàn)敗導致民心不穩(wěn)等主要原因剖析其統(tǒng)治的衰亡。但影響張氏政權興衰變化的因子多樣,尤不可忽略“姻親”之作用,從秦漢“和親”國策之興起,到清代娶漢女以達“滿漢一家”之統(tǒng)治目的,姻親與政治關系始終密不可分。故把張氏四代統(tǒng)治者的婚姻情況縱向比較,輔之以與四位統(tǒng)治者相關的張氏女性婚姻關系,可更全面剖析張氏政權最終落幕的必然性。

二、姻親關系與歸義軍張氏政權的興盛期

按歸義軍的發(fā)展情況,張氏政權可分兩個時期,即興盛期和衰亡期。歸義軍張氏政權雖始于張議潮,但其父張謙逸對歸義軍的建立功不可沒,其統(tǒng)治敦煌時期是歸義軍政權的萌芽階段,不可不談,故歸義軍興盛期始自張謙逸、終于張議潮時期。

(一)張謙逸娶安氏搭建胡漢關系之橋梁

張謙逸時期的張氏家族,已在敦煌郡赫赫有名。其父張季、母皇甫氏,P.3510《般若心經》尾題“弟子張謙□(逸)奉為亡妣皇甫氏寫觀音經一卷,多心經一卷”[4]25:21。張謙逸尚佛事為沙州信士,在吐蕃統(tǒng)治時期,他任敦煌郡大都督,是當時敦煌漢人中官職最高的官員。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利用其職位之便,興修水利、興講學等,使沙州的經濟和文化實力增強,并提出“父死子繼”[3]83的觀點,指張謙逸死后,張議潮接替父職,出任敦煌大都督。P.3556《周故南陽郡娘子張氏墓志銘并序》記載:“高祖諱謙逸,贈工部尚書,高蹤出俗,勁節(jié)超(冠)時;譽滿公卿,笑看寵辱。屬以羯胡屯集,隴右陷腥俗之風;彀(國)恥邦危,塵外伴逍遙之客?!保?]951可知張謙逸“譽滿公卿,笑看寵辱”,為人剛勁正直,通過姻親關系獲得安氏家族的支持,并以其在敦煌極高的威信與陰、李、索等家族互通有無,這些都是張議潮后期揭竿起義的軍事基礎。

P.3551《藥師琉璃光如來贊并序》“則有清河張,敦煌郡大都督賜紫金魚袋并萬戶侯,其公則威光奕奕……有都督夫人安氏,歲在拌初,花姿發(fā)艷,似春沼之開蓮,素質凝輝,等秋地之堪同,念金蘭義切,恩結發(fā)情深”[5]1514,張謙逸與妻安氏育有議譚、議潮二子②。

張謙逸之妻安氏所屬的安氏家族,是粟特人的主體部分,在當時敦煌的勢力很大,再如擔任當時盛行的祆教神職人員的薩寶、聚落頭目村正安突昏等也屬安氏族人。魏迎春和鄭炳林在《敦煌歸義軍節(jié)度副使安景旻考》一文中爬梳文獻,列舉了當時一系列安氏的佼佼者(包括安氏女性、僧侶等),提出張議潮收復敦煌,除漢姓世族支持外,最重要的就是得益于敦煌地區(qū)粟特人的支持。在此文當中進一步提出“張謙逸娶妻粟特人安氏,當與安景旻有關”[6]124-130。張議潮取瓜、沙、甘、肅、伊等五州后,派遣其兄張議潭入朝,同時入朝的就有部落使閻英達、副使安景旻和僧團首領吳洪辯。通過遣使團可看出,張議潮建立的歸義軍政權實際上是胡、漢(包括僧侶)聯(lián)合政權,此政權的基礎即張議潮家族與敦煌粟特人部落建立的婚姻關系,安景旻擔任遣唐副使要職,也是基于這種姻親關系。

由此觀之,在當時的敦煌,張謙逸身為敦煌大都督,影響深遠,娶妻安氏,與粟特安氏形成姻親關系,促成了歸義軍初期胡漢聯(lián)合的政局[5]154。在粟特人支持下,張議潮驅蕃,收復瓜、沙二州。張議潮掌權初期,安景旻以節(jié)度副使之職極力扶持。同時,另有大量粟特人參與并擔任重要官職,如瓜州刺史、都知兵馬使等,這些輔佐基礎就是此前形成的姻親關系??傊?,張謙逸以其自身在敦煌的影響及他與安氏的聯(lián)姻,為后來張議潮起兵建立歸義軍政權,帶來了極其重要的政治支持和軍事基礎。可以說,張謙逸時期對歸義軍政權最大的貢獻,就是促成了敦煌張氏家族與粟特人安氏的聯(lián)姻。

(二)張議潮、張議潭的聯(lián)姻構建敦煌世族“命運共同體”

張議潭協(xié)助張議潮起義,在歸義軍初建期立下頗多功績,尤以851年入質長安,為其弟張議潮搭建了歸義軍與唐王朝信賴的橋梁,加之張議潭之子張淮深作為歸義軍第二代掌權人,影響頗大,故分張議潮、張議潭姻親兩部分分論之。

1.以張議潮為中心搭建的姻親關系

張議潮799 年生于沙州,872 年逝于長安府邸,生前曾收失地擴疆域、重生產促經濟,其最重要的功績在于建立歸義軍政權,穩(wěn)定社會經濟,獲得唐王朝認可,建立敦煌的燦爛期。

張議潮年少生活在吐蕃的嚴格控制下,從《羅振玉補唐書張議潮傳訂補》中可尋端倪,“議潮只四歲,不得抄寫文件……議潮十四歲,正附寺觀為學生時”[7]883。吐蕃統(tǒng)治盡失民心,這也奠定了張議潮后期“率貔貅之眾,募敢死之師,俱懷合轍之歡,引陣云而野戰(zhàn)”[7]154的群眾基礎;另則張議潮自小在正附寺觀做學生,與僧家建立密切聯(lián)系,故在歸義軍建立前后,僧團發(fā)揮了很大的功用,如張議潮收復甘州、肅州后,派遣使團入朝表忠,其中僧團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中二年(848)至大中五年(851)八月之間,張議潮率軍起義到歸義軍發(fā)展壯大,共歷經四個關鍵期③,最終形成以張議潮為首,李(李明振、李明達)、索(索稚、索崇恩)、陰(陰仁斡、陰守忠)等家族共建的歸義軍政權。大中十年(856)六月六日,至咸通二年(861)九月,張議潮三平回鶻、收復涼州,歸義軍統(tǒng)治達到全盛時期。P.2762《敕河西節(jié)度兵部尚書張公德政之碑》:“太保咸通八年歸闕之日,河西軍務,封章陳款,總委侄男張淮深,令守藩垣。”[5]154867 年,張議潮被召長安授太保,至872 年去世于長安府邸,其間未曾再回沙州。張議潮在長安五年間,張淮深掌管歸義軍政權,歸義軍的勢力不斷發(fā)展壯大。

張議潮妻宋氏,見156窟《宋國河內郡夫人宋氏出行圖》和張淮深所開94 窟題記“叔母宋國郡太夫人宋氏”和“叔母夫人盧氏”④。

嫁女聯(lián)姻是張議潮進一步鞏固政權的方式,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張議潮有女十余人,但有確切文獻記載的僅三女及婿,三女的聯(lián)姻對象分別是索氏(索勛)、李氏(李明振)和陰氏(陰文通)。P.3126《還冤記》“中和二年四月八日下手鐫碑,五月十二日畢手。索中垂以下三女夫作設于西牙碑畢之會,尚書其日大悅,兼覺設僧統(tǒng)以下四人,皆沾鞍馬嫌細,故記于紙”[4]21:344,“尚書”即張議潮,這是張議潮攜索勛、李明振和陰文通設宴慶祝功德窟建立的場景,也反映出張氏與索氏、李氏的密切關系。

一女(按:排行不可查考)嫁索勛。索氏家族是敦煌郡“九姓”之一,政治要人和文化名人良多,索勛為“敦煌五龍之一”索靖之后,其父敦煌郡長史索琪,是張議潮起義要員之一。索勛在大中年間,隨張議潮征河西吐蕃有功,被授昭武校尉持節(jié)瓜州墨離軍押蕃落使,景福元年(892)被敕為歸義軍節(jié)度沙、瓜、伊、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押蕃落營田使,后期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定遠將軍、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由其官職的擢遷過程,可見其在歸義軍中的地位不斷攀升,強大家族勢力與自身過硬的文武才能,讓索勛在初建的歸義軍政權中舉足輕重。故張議潮嫁女索家,就像為歸義軍勢力鑄造了保駕護航的“左膀”。

十四女嫁李明振。李氏家族與索氏家族的重要性旗鼓相當,可能更甚。李氏家族亦為敦煌郡“九姓”之一,在當?shù)夭粌H影響深遠,而且與李唐王朝有著莫大的淵源,可謂名副其實的“皇親貴族”。李明振(839—890)先祖是西涼武昭王李暠,其父李大賓是鄭王府咨議參軍,家世淵源深厚。李明振隨張議潮起義,是逐蕃之功臣,在收復河西、神烏、河蘭過程中屢建奇功。張議潮十四女與李明振育有四子一女,長子李弘愿任沙州刺史兼節(jié)都副使、次子李弘定任瓜州刺史、三子李弘諫任甘州刺史、幼子李弘益任守右神武將軍長史兼御史。李氏家族對歸義軍的發(fā)展影響甚大,尤為重要的事件是殺索勛,亦憑“義立”張承奉之功,滿門榮耀,權極一時,后在爭奪政權過程中皆死于張承奉之手。如果說索氏家族是歸義軍政權保駕護航的“左膀”,那李氏家族對歸義軍政權一定有“右臂”之功。

一女(按:排行不可查考)嫁陰文通。P.4660《河西節(jié)度陰文通邈真贊》中記有“三場入戰(zhàn),百勝心堅。名彰鳳閣,敕授榮班,司空半子,超擢升遷”[4]33:20,司空即張議潮。作為張議潮的女婿,陰文通隨張議潮三次征戰(zhàn),包括大中十年(856)對吐谷渾之戰(zhàn)和大中十一年(857)的兩次對伊州回鶻之戰(zhàn),并且在三次捷戰(zhàn)中立下戰(zhàn)功。陰文通就任都押衙,職位僅次于節(jié)度使和節(jié)度副使,在張議潮執(zhí)政期間立下汗馬功勞。P.2625《敦煌名族志》記載,陰文通所屬陰氏家族自隋唐以來就成為顯赫家族,有紫亭將陰仁干、岷州刺史陰仁協(xié)等,同時,陰氏又與索氏[8]19-20(陰伯倫娶索氏)等皆有姻親關系。

總之,張議潮的姻親關系,構建了以張氏為中心,聯(lián)合陰氏、索氏、李氏、宋氏、安氏等各大世族形成緊密的政治命運共同體,加之嫁女而形成的姻親關系更是盤根錯節(jié),其影響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在此階段以張議潮為中心的姻親關系穩(wěn)定了時局,為歸義軍鼎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軍事基礎和經濟條件。如果張謙逸的婚姻為歸義軍政權帶來軍事支持,那張議潮與宋氏的聯(lián)姻則為歸義軍政權帶來全面發(fā)展,是決定張議潮統(tǒng)治政權走向巔峰的關鍵。

2.張議潭姻親關系

王慶衛(wèi)根據(jù)新出土的文獻,在《新出唐代張淮澄墓志所見歸義軍史事考》一文考證出“張議譚(潭)卒年約在咸通元年(860)二月至十二月”[9]12-21。根據(jù)P.2762《敕河西節(jié)度兵部尚書張公德政之碑》“皇考諱議潭,前沙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檢校鴻臚大卿、守左散騎常侍、賜紫金魚袋。入陪龍鼎,出將虎牙,武定文經,語昭清史?!埔?、齊之讓,戀荊樹之榮。手足相扶,同營開關。先身入質,表為國之輸忠??南蜿?,俾上帝之誠信。春秋七十四,壽終于京永嘉坊之私弟(第)。詔贈工部尚書”[5]154,推測張議潭出生于796年,去世于870年。張議潭助其弟張議潮起兵反蕃建立歸義軍政權,在歸義軍中地位很高。尤為重要的事件是張議潭入質長安,進一步穩(wěn)定了歸義軍與唐王朝關系,這一點見于P.3556《周故南陽郡娘子張氏墓志銘并序》曰:“皇祖諱議潭,歸義軍節(jié)度兵馬留后使,后入質歸朝,受(授)金吾衛(wèi)大將軍?!保?]951張議潭851年奉旨入長安,最后終于長安府邸。

張議潭娶妻索氏。在張淮深造窟功德窟主室南壁供養(yǎng)人像列題名“母□(武)威郡太夫人巨鹿索氏一心□□”[5]685。張議潭之妻巨鹿索氏,持身端正,名門之后,所出身之索氏家族更是涼州郡姓“九大姓”之一,與張氏家族歷來交好。P.2762《敕河西節(jié)度兵部尚書張公德政之碑》“巨鹿郡君索氏,晉司徒靖十七代孫……占京華于一媛。于戲!晡西萱草,巨豁淪悲,異畝嘉禾,傷岐碎穗,敕祔葬于月登閣北塋之禮也”[4]18:118,二人育有二子張淮深、張淮澄,851 年張議潭入朝后,索氏隨后輾轉兩年到達長安,二人余后未再返沙州,死后葬于長安。

由表2、表3及表4的內容對比可以得知FZ/T 82006-2018《機織配飾品》比FZ/T 73044-2012《針織配飾品》考核的內容更多、更全面。FZ/T 73044-2012的等級比FZ/T 82006-2018少了優(yōu)等品;外觀質量考核點少了整燙和色差;內在質量考核點少了濕摩擦色牢度、耐光色牢度和洗后外觀。

張議潭之妻所在的索氏家族累代為官,與張議潮女出適之夫家同源?!洞筇粕持葆岄T索法律義辯和尚修功德記碑》載有:

皇祖左金吾衛(wèi)會州黃石府折沖都尉,諱奉珍。[屬]天寶之末,逆胡內侵,吐蕃乘危,敢犯邊境。旋泊(洎)大歷,以漸猖狂;積日相持,連營不散。公誓雄心而御捍,鐵石之志不移。全孤壘于三危,解重圍于百戰(zhàn)。策功茂實,賜信牒而光榮……[5]323

張議潭與索氏的聯(lián)姻,為其子張淮深在歸義軍奠定了重要的社會地位。張淮深掌權前期,索氏家族鼎力扶持,掌權后極其重用索氏一族,這一點見于臨終“托孤”于索勛,可見其對索氏的信任。

有關張議潭之女歷來有爭論⑤。P.3556《大周故普光寺法律尼清凈戒邈真贊》“法律阇梨者,即前河西一十一州張?zhí)VF孫矣”[5]943,張?zhí)<磸堊h潮。由《張淮深墓志銘》“祖曰謙逸、考曰議潭、府君伯敦煌太守(張議潮)”和《周故南陽郡娘子張氏墓志銘并序》“高祖皇諱謙逸、伯祖皇諱議潮、皇祖諱議潭、皇考諱張淮深”等稱呼,可見在敦煌文獻當中對人物親緣關系之間用詞較為謹慎,故太保之“貴孫”則是張議潮孫女、張淮鼎之女,若是張淮深或淮澄之女,則需稱為“侄孫女”,故“法律尼清凈戒”應是張淮鼎之女。P.3556《周故敦煌郡靈修寺阇梨尼張戒珠邈真贊并序》“阇梨者,即前河西隴右一十一州張?zhí)VF姪也”[4]25:24,對此記載張戒珠是否是張議潭之女,李正宇認為是[10]77與鄭炳林認為否[11]69有爭議,筆者持李之觀點,緣由有兩點(除李正宇已提到的觀點外):其一,就稱呼而言,張?zhí)V百F姪”,《說文解字》中解釋“姪”是“兄弟之女也”,張議潮唯有張議潭一兄,所以張戒珠是張議潭之女;其二,就所處背景而言,原文中有“而乃妙觀五蘊,解錦繡于入奉之年;審察三空,掛毳纟希于出適之歲”一句,“毳”即頭發(fā),“纟?!边@里指華麗的衣服。大中五年(851),張議潭受命(有被迫入質之意)進朝,其夫人索氏兜轉兩年才與之團聚,鑒于路途艱險,送女入靈修寺,一則當時佛法大興,靈修寺作為五大寺之一,有政治軍權庇護;二則送女入寺可免其因爭權而帶來的傷害,也可祈禱女兒在佛祖庇佑下安然度日,故臨去之際,托女于寺廟。

總而言之,以張議潮、張議潭二人為中心構建的姻親聯(lián)系,在其父張謙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深了同當時敦煌郡各大世族的姻親關系,政治形勢雖盤根錯節(jié),但整體上形成了以張議潮為中心且較為穩(wěn)定的政治關系。此二人所建立的姻親關系無疑是成功的,鞏固了家族勢力,提高了張氏家族在當時當?shù)丶疤仆醭牡匚缓陀绊懀苟鼗涂さ恼?、經濟、文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輝煌,尤其在張議潮統(tǒng)治后期,歸義軍政權的疆域范圍之大為歸義軍時期之最。

三、姻親關系與歸義軍張氏政權的衰亡期

咸通二年(861)九月,張淮深收復涼州,此事件是歸義軍張氏政權由興到衰的轉折點,從兩點可看出:一則唐王朝在張淮深收復涼州后并未直接將具納入歸義軍統(tǒng)治,而是從朝廷派涼州節(jié)度使接管涼州事務,表明唐王朝對歸義軍的態(tài)度開始轉為防御;二則涼州收復后,歸義軍張氏政權統(tǒng)轄疆域達到最廣,自此之后,所屬領地漸漸開始縮減,以張淮鼎和張承奉統(tǒng)治期最甚。另則,860年張議潭去世,867年張議潮再度被召入長安,表明唐王朝對歸義軍政權進一步鉗制,這也是張淮深繼任以后,權力明顯下移的重要原因。故此本節(jié)所論述的衰亡期始自張淮深、經張淮鼎、終于張承奉。

(一)張淮深的姻親關系

張氏家族第三代人可分為兩支,一支屬張議潮之后,長子張淮真、幼子張淮鼎⑥;另一支屬張議潭之后,長子張淮深、幼子張淮澄⑦。

張淮深主持歸義軍事務二十載,前期政局相對穩(wěn)定,自收復涼州,又取得西州、庭州等地,續(xù)張議潮統(tǒng)治的鼎盛局面;自張議潮去世以后,政局開始不穩(wěn)。自中和四年(884)始,內部開始分裂,這一點見于884年張淮深分別派遣宋閏盈、高再盛、張文徹率領三批專使向唐王朝乞求節(jié)度使旌節(jié)⑧事件。光啟三年(887),唐王朝以“二十年前,多少樓蘭人來論節(jié)不得”[12]241又一次拒絕為張淮深授節(jié),進一步激化歸義軍內部矛盾,加劇了歸義軍政權的分裂過程。最終于大順元年(890)庚戌二月二十二日,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淮深以亂卒。妻陳氏,子嚴(延)暉、延禮、延壽、延鍔、延信、延武六人死之。[7]895張淮深統(tǒng)治分裂的原因,根本在于歸義軍內部形成明顯的派別。以張淮深為中心形成一派,處于劣勢;以張淮鼎為中心形成反對派,并占絕對優(yōu)勢。這一點見李軍《晚唐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淮鼎事跡考》[13]1-14,此文對“豎牛作孽,君主見欺”典故細致分析,剖析張淮鼎與張淮深爭權過程。

細究張淮深內斗失敗的原因,不難發(fā)現(xiàn)與支持者的勢力緊密相關。張淮深的擁護者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由姻親關系建立,其母索氏家族和其妻陳氏家族;另一部分源于本族張氏成員及一些其他世族成員。歸義軍內部派別之分,讓部分張氏成員及一些世族大家歸于張淮鼎麾下,極大地削弱了歸義軍整體勢力,導致張淮深的統(tǒng)治力量分散。但張淮深失敗的根本原因則在于姻親建立的關系崩塌,讓其失去后援力量。

張淮深統(tǒng)治時期,其母族索氏之力不夠強大,尤其張議潭夫妻入朝為質后,扶持力量更為有限。

張淮深娶妻潁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陳氏。P.2913V《歸義軍節(jié)度使檢校司徒南陽張府君墓志銘》記載:“府君諱張淮深,字祿伯,敦煌信義人也……公以大順元年二月廿二日殞斃于本郡,時年五十有九。葬于漠高鄉(xiāng)高里之南原,禮也。兼夫人潁川郡陳氏,六子:長曰延暉,次延壽,次延鍔,次延信,次延武等,并連墳一塋,以防陵谷之變?!保?]20:38另有妾無名氏,育有延思、延嗣二庶子。⑨張淮深之妻所在的陳氏家族雖是當?shù)孛T望族,尤唐五代時期多將相之才和名儒之賢,但從地理位置而言,潁川郡陳氏距離敦煌甚遠,在張淮深統(tǒng)治時期,敦煌各世家大族占據(jù)權力中心,故對于張淮深而言,其妻陳氏母族之力,幾乎消失殆盡??忠虼?,陳氏及六子最后遭累及之禍。

張淮深有女嫁索承勛。P.3556《周故南陽郡娘子張氏墓志銘并序》記載:

皇考諱淮深……娘子……乃天扶(賦)美貌,神假殊姿。紅粉越水上之蓮,青娥奪天邊之月。母儀夙備,婦道預彰,奉上念采蘋之詩,敬下守如賓之禮。出適鉅鹿索公諱厶,即前歸義軍右馬步都押衙、檢校工部尚書、輕車都尉、沙州衙內都押衙……娘子春秋七十有四,于廣順四年甲寅歲九月廿四[日]殞逝于定難坊[私第也],其月卅日葬于莫高里陽開河北源(原)之口,禮也。三男:長子前任壽昌縣令、兼監(jiān)察御史富進,次亡內親從都頭、知都鷹坊使富通,次亡節(jié)度押牙(衙)、馬步都知兵馬使、檢校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富盈。[14]248

可推測張淮深及妻、六子被殺后,張氏女出適索氏才幸免于難。張氏女有三子索富進、索富通、索富盈皆官職在身。姚彩玉在《敦煌索氏與敦煌士族間的通婚》中分析指出,索承勛曾經統(tǒng)領過定難軍,為平定禍亂立下功勞,加之錢伯泉考證,“定難坊”⑩就是為紀念他的功勞而標注之地,故張氏居住在定難坊。對于張淮深而言,女婿索承勛除平定禍亂之事件外,幾乎無其他功績,對其政權助益頗微。

張淮深本身能力很強,這一點在《張淮澄墓志銘并序》中,“兄曰淮深,幼有膽氣材略,代季父司空為沙州刺史。至宣宗朝,司空南陽公秉神勇之術,英杰之才,以故地東歸,以同氣宿衛(wèi),而府君是得先身之使”[5]751可見一斑,但“哀哉運戲,蹶必有時。言念君子,政不遇期”[5]50。所謂“哀運”,指相較于祖父張謙逸、叔父張議潮的姻親功用,以張淮深為中心構建的姻親勢力單薄,妻陳氏母族之力太遙遠,女出適夫家之力弱小,必然導致張淮深支持者的倒戈,如張文徹倒向張淮鼎一派,如此一來,世族之間的凝聚力被打破,加之張氏家族內部矛盾激化,以至于統(tǒng)治后期無力抵抗反對派勢力的排擠,最終導致張淮深在內斗中敗戰(zhàn)。

(二)張淮鼎與張承奉父子之“日薄西山”

有關張淮鼎的文獻少且較為分散,加之統(tǒng)治時間較短,故本小節(jié)側重于張承奉與于闐建立姻親關系。

張淮深死后,堂兄張淮鼎借其父張議潮之余威并在“支持派”?的扶持下即位。景福元年(892)張淮鼎病死。其間兩年,張氏內部依舊斗爭不斷,各世族之間明爭暗斗也層出不窮,張(張承奉為首)、李(李氏妻為首)、索(索勛為首)三個世族之間的爭權勢頭愈演愈烈。最終張淮鼎去世后,索勛叛變奪權,這一點見于《大唐宗子隴西李氏再修功德記》:“兄亡弟喪,社稷傾淪,假手托孤。幾辛勤于茍免?!保?]53892 年索勛奪權,這是歸義軍政權首次移權。索勛掌權兩年,與李氏(主要指李氏妻張氏及三子)斗爭不斷,乾寧元年(894),李氏以“匡扶正統(tǒng)”為旗,用“辜恩”的罪名殺死索勛,“義立”張承奉為歸義軍統(tǒng)治者,但李氏掌實權,這是歸義軍政權繼索勛叛變后第二次移權。

李氏掌實權后,李明振之妻張氏授太夫人、長子李宏愿授司馬、張承奉授長史,此階段張承奉空有名無實權。從894年到896年間,李氏和張氏斗爭不斷,這一點見于榮新江《晚唐歸義軍李氏家族執(zhí)政史探微》“乾寧二年(895)年末,張承奉聯(lián)合張文徹等人殺掉李宏愿、李宏益等人”[15]87-100。

乾寧三年(896),張承奉獨攬歸義軍大權。按照其政權性質可分為兩個階段,隸屬唐王朝統(tǒng)轄的歸義軍政權和獨立的西漢金山國。

896至909年,張承奉掌權前期。張承奉對西州、甘州、南山等地的回鶻大舉進攻,取得樓蘭等五城,歸義軍勢力略有回攏。但這期間,連年征戰(zhàn),敦煌的生產與經濟已遠不如之前,加之張承奉本人忽視敦煌各大世族力量,一意孤行,故這短暫的“回攏之勢”似回光返照,歸義軍張氏政權大勢已去。909至914年,張承奉掌權后期。909年,因僥幸取得樓蘭小捷,張承奉舉旗自立,于后梁開平三年(909)建立西漢金山國,自稱西漢金山國圣文神武白衣帝。911 年遭到甘州回鶻反撲,被迫簽訂“父子之國”盟約,914年曹議金發(fā)動政變,將其趕下臺,歸義軍時期張氏政權徹底落幕。

有關張淮鼎的婚姻,僅見于莫高窟第138 窟主室北壁供養(yǎng)人像,其西向第十二身題名為“河西節(jié)度使張公夫人后勒授武威郡君太夫人陰氏一心供養(yǎng)”?,此張公即張淮鼎,夫人陰氏即張承奉的生母。作為武威郡“九大姓”之一的陰氏,“隨(隋)唐已來,尤為望族”[16]1-14。相比于父輩與妻族之間密切的姻親聯(lián)系,現(xiàn)有文獻幾乎看不到張淮鼎與陰氏家族的任何關系,加之張淮鼎母親宋氏家族經張淮深一朝后勢力大減,且張氏家族內部分裂,故張淮鼎去世時只能托孤于索勛,因此其后發(fā)生了索氏政變。張承奉仰仗姑母李氏家族推翻索勛政權,后來倚仗張氏家族(如張文徹、張安左、張喜首)推翻李氏。經此之后,敦煌各大世族之間更為渙散,故張承奉下臺后,曹氏政權能夠迅速安撫各世族并得其支持。

有關張承奉是否娶妻于闐公主爭議較大。P.3633v《龍泉神劍歌一首》可見端倪:

東取河蘭廣武城,西取天山瀚海軍。北掃燕然□嶺鎮(zhèn),南當戎羌邏莎平。

□□軍壯甲馬興,萬里橫行河湟清。結親只為圖長國,永霸龍沙截海鯨。[4]26:158

對這首詩歌的解讀,目前學術界有四種說法?。張承奉娶于闐公主原因有三:其一,張承奉素有恢復祖父張議潮時期盛貌的宏愿。廣武(即西州)、瀚海(即庭州)、邏莎、燕然山四地是張議潮統(tǒng)治最輝煌時期疆域的邊塞?。P.2762《敕河西節(jié)度兵部尚書張公德政之碑》記載吐蕃敗后逃走路線“奔投星宿、嶺南,茍偷生于海畔”[5]154。星宿指青海境內之星宿,嶺南指祁連山以南地區(qū),海畔指河湟即今青海湟水流域,說明張議潮控制地區(qū)已到青海河湟邊緣。自張淮深統(tǒng)治后期,所管轄的疆域不斷縮小,故張承奉既想恢復失地,又想奪取河湟之地。其二,“結親只為圖長國”一句符合張承奉想延長西漢金山國壽命的想法,加之和于闐聯(lián)姻,把于闐作為援助國,從地理位置上講有助于張承奉奪取河湟之地。其三,“永霸龍沙截海鯨”中“龍沙”指白龍堆沙漠,“海鯨”是侵略之意,符合張承奉守西漢金山國和抵擋當時回鶻頻頻入侵的現(xiàn)實。

張承奉有子,并立為皇太子。P.3668卷九《金光明最勝王經等李暅題記愿文》記:“辛末年二月四日,弟子皇太子暅為男弘忽染痢疾,非常困重,遂發(fā)愿寫此《金光明最勝王經》?!薄靶聊┠辍奔?11年,正處于西漢金山國時期,“皇太子”即張承奉之子。

張承奉政權滅亡的原因可歸于兩點:其一,性格乖僻。他一生經歷較多,上見祖輩之功勛,下睹敦煌大族之間的權力之斗,中又遭索、李之變,使張承奉對敦煌大族,特別是與自己有姻親關系的大族缺乏信任。其二,張承奉實行遠交近攻的治國策略,繞樓蘭結親于闐,加之他東征西戰(zhàn),未曾休養(yǎng)生息,人力、物力和財力較為匱乏,所以回鶻反侵,于闐未派兵援助,這一點從于闐與后期歸義軍曹氏政權的密切關系可看出。

對歸義軍張氏家族而言,姻親關系是其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初期,張謙逸娶粟特人安氏,是胡漢交流橋梁的開始,以張議潮為中心娶妻、嫁女,更是把張氏家族與敦煌各世族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從張淮深開始,張氏內部開始出現(xiàn)分裂,與敦煌各世族的關系也逐漸破裂;到張淮鼎時期,姻親關系更為單薄,張氏政權更為孤立;直到張承奉時期斷了與世族的姻親關系,徹底與敦煌各世族交惡,最終滅亡。不難發(fā)現(xiàn),張氏家族與敦煌各世族共建政局的形成,是歸義軍張氏政權興盛最重要的原因,而政局共建形成的前提之一,就是張氏與各世族姻親關系的建立。同樣,張氏家族內斗及張氏家族與各世族關系的疏遠,是歸義軍張氏政權衰亡最重要的原因,而內斗與疏遠的原因之一,就是張氏內部利益不均衡及張氏與各世族姻親關系的破裂。故此,姻親作為歸義軍張氏政權興衰變化的導火線,是我們研究歸義軍時期相關問題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注釋:

①鄭炳林所作《晚唐五代敦煌歸義軍行政區(qū)劃制度研究(之一)》刊于《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晚唐五代敦煌歸義軍行政區(qū)劃制度研究(之二)》刊于《敦煌研究》2002年第3期。

②有關張謙逸的婚姻情況,P.3551《藥師琉璃光如來贊并序》記載,除張議潭、張議潮二子外,文獻記載有女,但目前無具體文獻考證其人,故不談;另據(jù)《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記載,張謙逸另有夫人陳氏,在莫高窟第156窟北側疑似陳氏夫人的供養(yǎng)像及提名,其相關文獻目前暫無,故不談。

③四個關鍵期:其一,848年“議潮乘隙率眾擐甲譟州門,漢人皆助之,虜守者驚走,遂定沙州”,張議潮在逐蕃事件中居領導地位,與“漢人”(包括具有漢籍的氏家大族和普通民眾)形成緊密聯(lián)系;其二,848年末張議潮“攝州事,復繕甲兵,耕且戰(zhàn)。遣押衙高進達等十輩……因防御使周丕請命于朝”,發(fā)展農業(yè)、經濟,遣押衙高進達等十輩進朝,密切與唐王朝關系;其三,850年張議潮率部收復張掖、酒泉兩州,加固了歸義軍政權;其四,851年遣其兄張議潭、李明達、李明振等人押解吳安正等人進朝告捷,穩(wěn)定了歸義軍內外政治環(huán)境。

④有關張議潮聯(lián)姻的相關文獻較為豐富,分兩部分進行梳理,一是議潮本人的婚姻關系;二是議潮嫁女,與各世族產生的聯(lián)姻。綜合鄭炳林《晚唐五代敦煌歸義軍節(jié)度使多妻制研究》《張氏曹氏歸義軍政權的胡漢聯(lián)姻》《晚唐五代敦煌歸義軍政權的婚姻關系研究》及夏生平、盧秀文的著作《敦煌石窟供養(yǎng)人研究述評》的觀點,張議潮娶正妻宋氏,另有夫人索氏、傅氏及范陽盧氏(此三位夫人無文獻可考,故不談);據(jù)李軍《晚唐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淮鼎事跡考》一文分析,議潮有子二人,女至少十余人,具體未知。

⑤李正宇認為張戒珠是張議潭之女,榮新江以年齡不符否定此說法,鄭炳林也否認此說法。

⑥李軍《晚唐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淮鼎事跡考》一文將張淮鼎稱為張淮詮,馬德《張淮興敦煌史事探幽》一文將張淮真稱為張淮興,本文對其稱呼隨主流學者之觀點;有關張淮真記錄的文獻,目前只有《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一書提到“張淮鼎——張淮真的弟弟”,其他記錄暫待發(fā)現(xiàn),不談,故張議潮子嗣的姻親關系以張淮鼎為主。

⑦王慶衛(wèi)《新出唐代張淮澄墓志所見歸義軍史事考》和李宗俊《唐〈張淮澄墓志〉跋》等文詳細探析,及《伯希和敦煌石窟筆記》記載,可知張議潭有二子,筆者按其具體事跡所處時代分析,認為長子張淮深、幼子張淮澄,有關張淮澄婚姻資料暫待發(fā)現(xiàn),不談,故張議潭子嗣的婚姻關系以張淮深為主。

⑧880年后,張淮深不斷遣使前往長安請節(jié),884年派遣三批,前兩批雖遭唐王朝拒絕,但始終在長安斡旋旌節(jié)之事,張文徹被拒后返回敦煌,作為張淮深本家,張文徹認為張淮深無大功不可授旌節(jié),由此可看出歸義軍內部嚴重分裂。

⑨馮培紅在《敦煌的歸義軍時代》里《張淮深之死》一節(jié)中通過對比各種材料中張淮深之子的排名順序,以功德窟所載實為依據(jù),指出張淮深與陳氏育有延暉、延壽、延禮、延鍔、延信、延武六嫡子,與妾無名氏,育有延思、延嗣二庶子。

⑩敦煌城內街巷地段之稱。

?李軍《晚唐歸義軍節(jié)度使張淮鼎事跡考》一文對《張淮深墓志銘》“豎牛作孽,君主見欺”這一典故進行研究,認為張淮鼎身份符合“豎牛”典故的對象,其登上節(jié)度使寶座,有殺戮行為(指殺張淮深一家)是“作孽”,上任后被唐王朝任命為沙州刺史為“君主見欺”,所以張淮鼎的支持派(如張文徹)即張淮深的反對派。

?賀世哲根據(jù)《敦煌莫高窟供養(yǎng)人題記》,認為莫高窟第138窟主室北壁供養(yǎng)人像,其西向第十二身提名為“河西節(jié)度使張公夫人后勒授武威郡君太夫人陰氏一心供養(yǎng)”的題記,對建窟年代和供養(yǎng)人身份進行考據(jù),提出“張淮鼎的夫人陰氏,即張承奉的生母”的觀點;榮新江、馬德對敦煌文書P.3720《河西都僧統(tǒng)陰海晏墓志銘并序》分析梳理,也附之以此觀點。

?馮培紅在《敦煌的歸義軍時代》一書列王重民、王冀青、錢伯泉和徐曉麗四人的觀點。王重民主張是甘州與回鶻聯(lián)姻,王冀青主張薩曼國王娶西漢金山國公主,錢認為張承奉娶于闐公主,徐認為是曹議金娶甘州回鶻天公主。

?鄭炳林《晚唐五代歸義軍疆域演變研究》一文經過考證論述指出張議潮統(tǒng)治輝煌時期的地域為:東到黃河以北的廣武縣地,西到庭州之地,南到邏莎(拉薩)地區(qū),北到燕山地區(qū)。

猜你喜歡
姻親義軍張氏
坐公交車鬧出的笑話
張氏頭針治療兒童多發(fā)性抽動癥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
A novel similarity measure for mining missing links in long-path networks
鄉(xiāng)情戚誼:從《吉安清水劉氏八修族譜》中的商人傳記談起
新出唐代張淮澄墓志所見歸義軍史事考
敦煌學輯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2:16
一個滿族家庭的生存理性
祖國(2017年10期)2017-06-19 19:48:50
岳陽張氏正骨氣血理論之以氣為先
親屬關系、平等與階序
民族學刊(2016年3期)2016-07-04 00:32:58
Impact of Updraft on Neutralized Charge Rate by Lightning in Thunderstorms:A Simulation Case Study
海寧清代藏書傳承及其姻親關系初探
天一閣文叢(2014年1期)2014-10-13 07:59:45
通江县| 合作市| 沂水县| 安岳县| 许昌市| 铜川市| 平舆县| 大连市| 太白县| 白城市| 竹山县| 贺兰县| 牡丹江市| 通渭县| 永吉县| 休宁县| 哈尔滨市| 仙游县| 株洲县| 淅川县| 宁化县| 潞城市| 读书| 南通市| 怀安县| 安西县| 邻水| 遵义市| 金华市| 三河市| 兴宁市| 会昌县| 彰化市| 绥江县| 芜湖市| 鄂州市| 永登县| 三江| 柯坪县| 陵川县| 兴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