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紅壤坡耕地玉米大豆間作的根際微生態(tài)效應

2022-05-20 09:41常換換蘇友波范茂攀王自林趙吉霞李永梅
關鍵詞:單作碳源根際

常換換,蘇友波,范茂攀,王自林,趙吉霞,李永梅*

(1.云南農業(yè)大學 植物保護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2.云南農業(yè)大學 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紅壤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經濟林果、經濟作物及糧食生產的重要土壤類型[1-2],近年來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的退化問題引起人們的關注。在云南省,由于較高的坡耕地占比,水土流失是該區(qū)紅壤坡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退化的重要原因。研究顯示,實施間套作技術可以有效防治紅壤坡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退化、提升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3]。在眾多間作體系中,玉米大豆間作體系積累了豐富的研究資料。研究顯示,玉米大豆間作不僅可以調節(jié)田間小氣候,提高養(yǎng)分吸收和利用效率,提高經濟效益[4-5],在抗旱減災、增強農田水土保持能力[6-8]方面也表現(xiàn)出一定的潛力。陳小強等[8]通過田間徑流小區(qū)試驗發(fā)現(xiàn)玉米大豆間作處理產流量和土壤流失量比大豆單作、玉米單作分別減少了19.40%、23.01%和29.00%、32.52%。

種間互作是間作優(yōu)勢產生的重要生態(tài)學基礎,從空間上可以分為地上部互作和地下部互作。研究認為,作物之間的競爭行為主要產生于地下部分的根系對養(yǎng)分和水分的競爭。呂越等[9]通過實施不同分隔處理的小區(qū)試驗證實玉米大豆間作效應是地上部與地下部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地下部互作大于地上部互作。根際微生態(tài)系統(tǒng)是以根為主導,根際為作用界面,植物-土壤-微生物及其環(huán)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統(tǒng)一體,也是間作系統(tǒng)地下部互作的關鍵。從根際微生態(tài)的角度才能了解種間關系的本質。對植物根系而言,根際土壤養(yǎng)分、酶活和微生物群落特征是重要的根際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因子。根系和微生物不斷與周圍的環(huán)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根際微生態(tài)因子的改變直接影響植物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長。目前,玉米大豆間作根際微生態(tài)效應的研究大多關注養(yǎng)分、酶活、微生物等單一方面[10-13],紅壤坡耕地大田種植條件下綜合考慮養(yǎng)分、酶活和微生物的根際微生態(tài)效應鮮見報道。本研究以云南典型的紅壤坡耕地為研究對象,布置玉米大豆間作田間試驗,以期從根際微生態(tài)角度深入理解玉米大豆的間作效應。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區(qū)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盤龍區(qū)松華壩水源保護區(qū)大擺社區(qū)。該區(qū)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海拔高度2210 m,年均降雨量950 mm,年均氣溫16 ℃。土壤為第四紀黏土母質發(fā)育的紅壤。供試田塊中心地理坐標為25°15′58″N,102°46′39″E,坡度8°,屬于輕度水土流失類型。質地為粘土,土壤砂粒、粉粒和黏粒的組成比為16.31%、42.35%、41.35%。 基本理化性質如下:pH(5.28±0.11),有機質(42.03±3.50)g·kg-1,堿解氮(95.20±13.86) mg·kg-1,速效磷(32.77±8.39)mg·kg-1,速效鉀(192.85±35.43)mg·kg-1。

1.2 試驗設計

田間小區(qū)試驗設置玉米單作、大豆單作、玉米大豆間作3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完全隨機區(qū)組排列。小區(qū)規(guī)格為4.0 m×9.6 m。供試玉米品種為云瑞88,大豆品種為滇豆7號。玉米單作小區(qū),寬窄行種植,寬行行距80 cm,窄行行距40 cm,株距25 cm;大豆單作小區(qū),行株距為60 cm×25 cm;玉米大豆間作帶型配置為2∶2,玉米間行距為40 cm,大豆間行距為40 cm,玉米與大豆間行距為50 cm,株距均為30 cm。地塊機械翻耕后人工打塘播種。玉米和大豆同一天播種,時間為2018年4月29日。玉米覆蓋塑料薄膜,大豆沒有。播種當天玉米施用尿素157.5 kg·hm-2、過磷酸鈣120 kg·hm-2、硫酸鉀120 kg·hm-2,大豆施用尿素120 kg·hm-2、過磷酸鈣240 kg·hm-2、硫酸鉀180 kg·hm-2,玉米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57.5 kg·hm-2。各小區(qū)農田管理方式相同。

1.3 根際土壤樣品采集

于玉米抽雄期(大豆花莢期)在圖1所示采樣區(qū)內進行根際土壤樣品的采集。單作小區(qū)隨機選取3 棵具有代表性的植株,間作小區(qū)則玉米和大豆分別選取3 株。采集根際土時先用鐵鍬和長柄刀在以根部為中心距離13 cm 處挖深20 cm,便于將根土拔出。將根連土拔起后,用力抖動去掉松散的土,將仍附著在根上的土刷下來作為根際土,每個小區(qū)3 點土樣混合,裝入潔凈的自封袋中。土壤樣品當天運回實驗室后,分成2 份分別存放:1 份放入4 ℃保存,用于Biolog 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分析和測定土壤酶活,1 份陰涼處自然風干用于測定土壤理化性質。

圖1 玉米大豆單間作種植及根際植株選取示意圖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rn monoculture,soybean monoculture,corn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and sampling

1.4 Biolog 接種

稱取10.0 g 新鮮土壤放入盛有90 mL 0.85%NaCl 無 菌 溶 液 的 三 角 瓶 中,180 r·min-1震蕩30 min,超凈工作臺中靜置30 min 后將懸浮液稀釋100 倍,接種于Biolog ECO 板中,每孔接種量為150 μL。接種完畢,將Biolog ECO 板置于25 ℃恒溫避光培養(yǎng),從放入培養(yǎng)箱的時刻開始計時,分別于24、48、72、96、120、144 h 用Biolog Reader 分析儀讀取590 nm 下的光密度值。

1.5 土壤酶活及理化性質的測定

脲酶測定采用靛酚藍比色法(mg NH4+-N·24 h-1·g-1鮮土),蔗糖酶采用3,5 一二硝基水楊酸比色法(mg 葡萄糖·24 h-1·g-1鮮土),酸性磷酸酶采用對硝基苯磷酸二鈉比色法(μg 對硝基苯酚·h-1·g-1鮮土),過氧化氫酶采用高錳酸鉀滴定法(mL KMnO4·20 min-1·g-1鮮土)。理化性質測定采用常規(guī)方法。

1.6 數(shù)據分析

數(shù)據處理使用Excel 2007 和PASW Statistics 18,作圖使用Origin Pro 9.1。采用144h 的Biolog讀板數(shù)據比較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多樣性。平均顏色變化率(AWCD)、Shannon 指數(shù)、Mclntosh 指數(shù)、Simpson 指數(shù)(D)的計算方法參照楊永華的文獻[14]。

2 結果與分析

2.1 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整體代謝活性

平均顏色變化率(AWCD)是從單一碳源的角度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整體代謝活性的重要指標。各處理根際土壤AWCD 值在培養(yǎng)0~48 h內緩慢波動,之后快速升高。統(tǒng)計分析顯示,各培養(yǎng)時期不同單間作處理之間的AWCD 值均無顯著差異(P>0.05),但較明顯的趨勢為:大豆無論單作還是間作均高于玉米;與單作相比,間作大豆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整體代謝活性降低,間作玉米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整體代謝活性增加(圖2)。盡管未發(fā)現(xiàn)顯著性改變,玉米大豆間作下各自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整體代謝活性受對方影響出現(xiàn)明顯的趨勢性。

圖2 玉米大豆間作根際土壤微生物AWCD 隨培養(yǎng)時間的變化Fig.2 Changes of microbial AWCD in rhizosphere soil of corn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with culture time

2.2 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多樣性

Shannon 指數(shù)、Mclntosh 指數(shù)、Simpson 指數(shù)和Gini 系數(shù)是從不同的角度考察多樣性的指標,被廣泛用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多樣性的衡量。大豆單作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Shannon 指數(shù)、Mclntosh 指數(shù)分別顯著高于玉米單作5.2%、89.8%(P<0.05),而前者的Simpson 指數(shù)顯著低于后者16.4%(P<0.05),Gini 系數(shù)無顯著差異。與單作相比,間作玉米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Shannon 指數(shù)顯著提高3.5%(P<0.05),Simpson 指數(shù)顯著降低13.1%(P<0.05),Mclntosh 指數(shù)和Gini 系數(shù)無顯著差異;間作大豆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Shannon 指數(shù)和Mclntosh 指數(shù)出現(xiàn)降低趨勢,Simpson指數(shù)顯著增加7.8%(P<0.05),Gini 系數(shù)無顯著差異(表1)。說明玉米和大豆根際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多樣性存在差異,大豆高于玉米,間作使玉米根際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多樣性提高,大豆根際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多樣性降低。

表1 玉米大豆間作對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謝功能多樣性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corn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on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rhizospher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2.3 根際土壤化學性質

根際土壤化學性質可以反映根際土壤養(yǎng)分的供應狀況。如表2所示,根際土壤有機質、堿解氮、速效磷含量在玉米大豆單間作不同模式之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pH 和速效鉀含量存在顯著差異(P<0.05)。無論單作還是間作,玉米根際土壤的速效鉀含量和pH 均顯著低于大豆(P<0.05),而單間作之間無顯著差異。與單作相比,間作玉米和大豆根際堿解氮含量均出現(xiàn)增加的趨勢,速效磷含量均出現(xiàn)降低的趨勢,pH、有機質和速效鉀含量均出現(xiàn)玉米增加大豆降低的趨勢。說明,玉米大豆間作沒有改變各自根際土壤養(yǎng)分供應狀況,但受對方的影響出現(xiàn)趨勢性。

表2 玉米大豆間作對根際土壤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Table 2 Effects of corn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on nutrient content in rhizosphere soil

2.3 根際土壤酶活

土壤酶活反映土壤生物化學過程的強度和方向,是指示土壤性質變化的最為敏感的指標群之一。如表3所示,根際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在玉米大豆單間作不同種植模式之間均無顯著差異(P>0.05),過氧化氫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存在顯著差異(P<0.05)。玉米和大豆根際土壤的過氧化氫酶活性在單作下無顯著差異(P>0.05),但間作下大豆根際顯著高于玉米根際(P<0.05)。單作玉米根際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極顯著低于單作大豆(P<0.01),但間作下玉米根際與大豆根際無顯著差異(P>0.05)。與單作相比,間作大豆根際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極顯著降低(P<0.01),間作玉米根際出現(xiàn)升高的趨勢;蔗糖酶活性出現(xiàn)玉米升高大豆降低的趨勢,脲酶活性在玉米和大豆根際均出現(xiàn)升高的趨勢,過氧化氫酶活性則出現(xiàn)大豆升高玉米降低的趨勢。說明玉米大豆間作影響根際土壤生物化學過程,根際土壤酶活發(fā)生較為復雜的變化。

表3 玉米大豆間作對根際土壤酶活性的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corn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on soil enzyme activity in rhizosphere soil

2.4 微生態(tài)因子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對各根際微生態(tài)因子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分析(表4),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Shannon 指數(shù)與Mclnoth 指數(shù)呈極顯著正相關,與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極顯著正相關,與速效鉀含量呈顯著正相關,與pH 呈極顯著正相關,與Simpson 指數(shù)呈極顯著負相關;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Mclnoth 指數(shù)與Simpson 指數(shù)呈極顯著負相關,與酸性磷酸酶呈極顯著正相關,與堿解氮、速效鉀、速效磷呈顯著正相關,與pH 呈極顯著正相關;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Simpson 指數(shù)與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極顯著負相關;過氧化氫酶活性與蔗糖酶活性呈顯著正相關,與pH 呈極顯著正相關;蔗糖酶活性與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極顯著正相關,與pH 呈極顯著正相關;堿解氮與速效磷呈極顯著正相關;速效鉀與pH 呈極顯著正相關。

表4 紅壤坡耕地玉米//大豆根際微生態(tài)因子的相關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rhizospheric microecological factors in corn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under red soil slopping cropland

3 討論

山原紅壤本身固磷能力強,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缺磷環(huán)境下,玉米根際pH 顯著下降,而大豆保持相對穩(wěn)定[15]。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不論是單作還是間作,玉米根際土壤pH 均顯著低于大豆。本研究結果顯示,玉米根際速效鉀含量顯著低于大豆,可能跟兩種作物對鉀的需求特點有關。每形成1 kg干物質玉米需要的鉀素為大豆的3.2 倍[16-17],因此玉米會比大豆從根際土壤中吸收更多的鉀素,造成其根際土壤速效鉀含量較低。土壤酶是土壤有機體的代謝動力,其活性可以反映土壤有機質與養(yǎng)分轉化的強弱。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單間作種植模式下,大豆根際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過氧化氫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玉米,說明大豆根際比玉米根際具有更強的養(yǎng)分轉化能力。其中,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可以解釋大豆根際土壤堿解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高于玉米的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玉米和大豆根際土壤的過氧化氫酶活性在單作下無顯著差異,間作下大豆根際顯著高于玉米根際。A. J. Francis 等[18]在研究豆科作物的生物固氮過程與過氧化氫酶活性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大豆有效根瘤比無效根瘤中含有更多的過氧化氫酶以及更高的過氧化氫酶活性。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豆科禾本科間作系統(tǒng)中,禾本科作物會競爭豆科作物的氮素;而豆科作物在氮素濃度降低時,固氮能力增加[19]。因此,間作下大豆根際土壤過氧化氫酶活性顯著高于玉米很可能是受玉米氮素競爭的影響下大豆根際生物固氮增強的結果。劉均霞[10]、尹元萍[5]等均發(fā)現(xiàn)玉米大豆間作下大豆吸磷量減少的現(xiàn)象,本研究結果顯示間作下大豆根際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顯著降低,這說明玉米大豆間作會降低大豆根際的磷營養(yǎng)狀況,使大豆處于劣勢地位。

劉均霞等[10]發(fā)現(xiàn),與單作相比,間作條件下玉米喇叭口期根際土壤的有機質、速效磷和堿解氮含量均顯著增加,玉米根際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顯著增加,大豆根際脲酶活性顯著增加。與上述結果不同,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單作相比,間作玉米大豆根際土壤pH、有機質和速效養(yǎng)分均無顯著差異,僅出現(xiàn)脲酶活性升高、堿解氮含量增加的趨勢,以及大豆根際酸性磷酸酶活性顯著降低,這可能與土壤肥力狀況不同有關。劉均霞等的研究中供試土壤有機質含量在20 g·kg-1,而本研究供試土壤有機質含量超過40 g·kg-1,可能在肥力水平較高的土壤中,間作對玉米大豆根際營養(yǎng)的改善作用并不明顯。推斷山原紅壤坡耕地玉米大豆間作體系中,玉米的競爭作用可以增強大豆的生物固氮作用,具有同時改善玉米和大豆根際氮營養(yǎng)的潛力,但削弱了大豆根際的磷營養(yǎng)供應能力。

土壤微生物直接參與土壤養(yǎng)分的活化、轉化、吸收和運輸?shù)冗^程,是地上植物生產力和養(yǎng)分利用率的重要驅動者。間作體系中種間互作會改變作物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覃瀟敏等[20]發(fā)現(xiàn)間作處理同時增強了玉米和馬鈴薯根際的微生物碳源利用強度,功能多樣性有提高的趨勢但差異不顯著。董艷等[21]發(fā)現(xiàn)小麥蠶豆間作增加了蠶豆根際微生物群落整體碳源利用強度,提高了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甘蔗玉米間作種植提高了甘蔗根際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對碳源的利用率[22]。但不同的間作體系由于種間互作效應的不同,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的改變也會出現(xiàn)相反的結果。研究發(fā)現(xiàn),間作紫云英會降低油菜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代謝活性以及功能多樣性[23]。桑樹苜蓿間作系統(tǒng)中,間作苜蓿的根際微生物群落AWCD 值和功能多樣性較單作均顯著降低,而間作桑樹則顯著升高[24]。與單作相比,馬鈴薯與蠶豆和蕎麥間作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的豐富度均降低、優(yōu)勢度均增加[25]。玉米//大豆系統(tǒng)中一般玉米處于優(yōu)勢地位,而大豆處于劣勢地位。本研究基于Biolog 的碳源代謝指紋特征結果顯示,與單作相比,間作玉米根際微生物群落的碳源代謝功能多樣性顯著增強,而大豆顯著降低,這與兩種作物在地上部表現(xiàn)出的相對優(yōu)勢相一致,明顯反映了玉米大豆間作的種間互作特征。

根際土壤微生物與根際酶活和根際土壤理化性質各根際微生態(tài)因子之間存在反饋調節(jié)關系。本研究結果顯示,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Shannon 指數(shù)與酸性磷酸酶活性、pH、速效鉀含量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根際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謝功能Mclnoth 指數(shù)與酸性磷酸酶活性、堿解氮、速效鉀、速效磷、pH 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與李巧玲等[26]研究結果相似。唐秀梅等[27]研究結果顯示,間作土壤有效養(yǎng)分與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而在本研究中并未顯示有效養(yǎng)分與酶活的顯著性關系,這可能與土壤類型、土壤肥力、不同間作體系有關,反映了微生物-養(yǎng)分-酶活的復雜互作。

4 結論

紅壤坡耕地原位種植條件下,玉米大豆間作的根際微生態(tài)效應明顯。其中以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改變最為明顯,表現(xiàn)為玉米顯著升高大豆顯著降低,根際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樣性與酶活、養(yǎng)分存在顯著相關性。

猜你喜歡
單作碳源根際
反硝化脫氮過程中外加碳源的選擇與投加
苜蓿、綠豆與玉米間作對土壤養(yǎng)分的影響
長期不同養(yǎng)分缺乏對冬油菜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及多樣性的影響
毛棉杜鵑根際與非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
不同秋眠類型紫花苜蓿根際與非根際土壤理化性質及化學計量特征
秸稈還田與耕作方式對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謝功能多樣性的影響
缺氮脅迫對小麥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的影響*
硫酸鹽還原菌復合碳源的篩選
間作大蔥對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響
甘蔗花生間作對紅壤有效磷、pH值的影響
琼结县| 福州市| 灵寿县| 会东县| 阿合奇县| 泰和县| 博湖县| 永和县| 得荣县| 潍坊市| 寿宁县| 三河市| 横山县| 清远市| 威宁| 竹溪县| 多伦县| 长垣县| 兴文县| 屏东县| 林口县| 赤壁市| 大名县| 延吉市| 安化县| 色达县| 略阳县| 南木林县| 铁岭市| 隆化县| 文安县| 玉溪市| 孝昌县| 县级市| 武宣县| 东平县| 五原县| 吴川市| 务川| 桦南县|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