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一只霸王龍模型,相信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你手好短?!?/p>
為什么霸王龍都是小短手呢?一項最新發(fā)表于《波蘭古生物學報》的研究提出了一種好笑又令人心疼的解釋……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古生物學家Kevin Padian近日時常陷入沉思,因為許多學生向他提出了上述問題。
舉例而言,一只14米的霸王龍可能有著1.5米長的頭骨,但手臂骨骼長度只有不到1米——相當于一個一米八的人類男性,長了雙13厘米的手。而且,大頭配短手,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面對學生的提問,Padian往往先拋出一連串古生物學家提出的假設。比如,霸王龍短小的手臂可能在交配時充當“胸扣”,用來將配偶固定在特殊位置,便于行事;或者,由于伏在地面休息,前肢能幫它們撐起上身,更快地站起;再或者,趁敵人不備,將其推倒。
但每到此時,他的學生還是盯著真人大小的霸王龍復制品,一臉懷疑。就連Padian自己都覺得這些推測看起來太沒有說服力了。首先,霸王龍短小的胳膊根本無法圈住對象,難給對方“愛的抱抱”,同時力道也不夠,無法將其控制;作為武器,短手的功能性也不強,威力遠不如其強大的下顎和牙齒。
然而,同屬暴龍科的前輩們,明明有著更長更有力的“手臂”,所以,霸王龍進化出“小短手”,一定自有奧秘。Padian決定自己找找原因。
在翻閱諸多文獻、調(diào)查考古記錄后,Padian得出了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新結論:霸王龍之所以手短,可能是怕它在吃飯時被咬到。
近年來,越來越多化石證據(jù)表明,霸王龍可能是群居動物——它們共同捕獵,分享食物。但與此同時,孔武有力的胳膊就成了安全隱患。
試想一下,“幾只恐龍聚集在一起用餐,爭先恐后地撕裂、啃咬著獵物的尸骨,而且每只都長著巨大的腦袋、強悍的下顎和鋒利的牙齒?!盤adian說,這時,要是手伸得太長,很可能會被狼吞虎咽的恐龍小伙伴誤食、誤傷。
“而且,如果恐龍伙伴們認為你離得太近了,也會出于本能啃咬你的手臂,以示警告!”這種行為在其他一些具有強大咬合力的動物中有先例,比如科莫多龍和鱷魚,就常因吃飯釀成“血案”。
霸王龍的咬合力幾乎是現(xiàn)代短吻鱷的10倍,一旦被傷,將造成重度感染、出血,重則致命。既然用下頜捕食已然足夠,手臂反而成了累贅。正因如此,霸王龍的手才會一步步變短,最終落得個“四肢不協(xié)調(diào)”的下場。
所以,別再嘲笑霸王龍手短了,這其實是人家遠古霸主的生存智慧!
◎ 編譯|陳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