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習,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出版長篇小說《少男少女》《婚姻危機》《天干地支》等;出版《魯院紀事》《北川紀事》《行走烏蒙》等多部紀實文學。獲泰山文藝獎 、冰心兒童圖書獎、冰心散文獎、泉城文藝獎、寶石文學獎等。
泉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棵樹,一棵是漂洋過海來到泉州的刺桐,一棵是開元寺內(nèi)的古桑,一棵是長在石頭上的千年榕樹。
一
白巖松曾說,泉州是你一生有機會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泉州別名刺桐,刺桐這兩個字,深深烙在泉州人的日子里——泉州有刺桐港、刺桐路、刺桐公園、刺桐閣。泉州人喜愛刺桐,因此刺桐是泉州城市樹,刺桐花為市花。
刺桐原產(chǎn)于印度和馬來西亞,也叫海桐、山芙蓉、空桐樹、木本象牙紅等,是泉州人出海做買賣帶來的樹種,可到底誰是第一個帶回刺桐樹的人,已無從查考。但是,成就泉州為刺桐美名的人,歷史上記載的很清楚,他叫留從效。
留從效,五代時期永春人,幼年喪父,好讀書,尤其好讀兵書。他很勤儉,穿布衣。曾被被任命很多官職,其中一個為清源軍節(jié)度使,做過泉州刺史,后來封晉江王。他擴建了泉州城,下令將士在泉州環(huán)城四周栽下刺桐。夏初時節(jié),刺桐花開,泉州城里城外花紅似火,風景如畫。他治理泉州十七年,凡不利于民者皆除去,很受人尊敬,家鄉(xiāng)建有家廟紀念他。
我到泉州后,格外留意刺桐,卻得知沿海多臺風,刺桐枝子脆弱易折,近幾年搞綠化就用其他樹種代替了。但聽人講,在泉州市惠安縣山霞鎮(zhèn)山腰村,有位老黨員名叫楊永誠,他用退休金買來刺桐樹苗,種植在村道兩旁。三十多間,他前后一共種了5000多棵刺桐樹,如今成活的3000多棵刺桐成為當?shù)胤里L固土的一條風景廊道。
對于刺桐,我是陌生的。我知道油桐,它的種子可以榨取工業(yè)用油。刺桐還和泡桐一樣嗎?我從小就熟悉泡桐,它是北方平原上的偉丈夫。每天,我都要在梧桐樹林里穿行。三四月份,我喜歡揚起小臉仰望那些在微風中搖曳、氤氳的紫粉色喇叭花。
經(jīng)過了解才知道,鮮艷欲滴的大紅色是刺桐花的特征。刺桐花盛開的時候,如天邊燃燒的云霞。泉州有個亦商亦文的學者陳瀟風,人稱瀟風先生。他對我說:“當年外國商人將泉州出產(chǎn)的絲綢、陶瓷、茶葉都叫作刺桐?!彪S他走在泉州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我突然覺得,那些古建筑就像刺桐的花蕾,蘊藏著令人欣喜的生機。
在鯉城區(qū)南門萬壽路132號,我被一束目光看穿了心事。這束目光來自小院中一座古銅色的半身雕像,他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李贄。這位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主張文學創(chuàng)作要從“童心”出發(fā),表達真情。他還主張男女平,反對重農(nóng)抑商,反對假道學,他認為老百姓有值得尊重的地方,貴人也有粗鄙之處……
在南安市柳城鎮(zhèn)祥堂村的李贄陳列館和李贄紀念祠,我看到了李贄的全身雕像,建在一個小山包上。他目光如炬,望著遠方。山腳下,一樹一樹的三角梅正在怒放,使我產(chǎn)生了一種錯覺,把它們當作了火紅的刺桐花。聽罷當?shù)匚幕瘜W者的介紹,我由衷感覺李贄的光輝思想正是是這塊土地的贈予,所以它才根深葉茂、源遠流長,還帶著心系人民的煙火氣息,難道不是“人民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人民”最好的詮釋嗎?
而泉州,就像一朵絢爛開放的刺桐花,泉州的每一個景點,每一處建筑,每一條河,每一座山,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只花瓣。當?shù)厝酥v,在刺桐花開的時候,臺灣很多的閩籍臺胞,就像蜜蜂一樣飛回泉州,來故鄉(xiāng)尋根,尋找屬于自己的那瓣刺桐花……
二
我心系刺桐,時刻盼望著與刺桐相遇,尤其關注出現(xiàn)在我視野里的大樹。在泉州開元寺,我看到了一棵該寺的鎮(zhèn)寺之寶——距今1300多年的古桑。這棵歷盡滄桑的古樹,因盛開過白蓮花,聞名遐邇,開元寺的“桑蓮古跡”也由此而來。
開元寺原來就叫蓮花寺,建于唐686年。寺內(nèi)共有8棵古樹被列為泉州市第一、二批古樹名木,我獨對這棵古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看上去,這棵桑樹和我小時候摘桑葚的桑樹并沒有多大區(qū)別??勺呓?,它整體共有三大枝,一枝匍匐在地,用花崗巖托著;另外兩枝的樹干,也是黑黢黢的。它們各自獨立,向著三個方向伸展,形狀猶如三瓣蓮花。林林總總的葉子,略向下垂,色如積淀的翠墨,一陣風來,頓生“落木蕭蕭下”的感覺??稍倏?,發(fā)現(xiàn)每一個樹梢上,樹芽萌動,富有生機,仿佛孕育著一個個新鮮的生命。
這棵古桑之所以這個樣子,是因為它曾承受了巨大的磨難。據(jù)介紹,在1925年,它在遭到雷擊之后,粗大的樹身由此一分為三,但它至今仍郁郁蔥蔥,彰顯著生命的不屈與可貴。
開元寺內(nèi)尊勝院,陳列有我國新文化運動先驅之一、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一生中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寶。在我心里,弘一法師就是開在桑樹上的一朵潔白的蓮花。我曾為他“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便皭澆灰眩苍鵀樗摹氨澜患备锌f分。開元寺大殿那幅朱熹的楹聯(lián),為李叔同所書:“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贝酥泄适路浅6啵腋裢怅P注的還是樹木,也許是國家林草局加入自然資源部這個大家庭的緣故。
北宋書法家蔡襄兩次出任泉州知府,不但喜歡植樹,還著有《荔枝譜》《茶錄》二書。
泉州有座洛陽橋,曾用名“萬安橋”,是中國福建省泉州市境內(nèi)連接臺商投資區(qū)和洛江區(qū)的一座橋梁,位于洛陽江水道之上,也是著名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素有“海內(nèi)第一橋”之譽,是古代“四大名橋”之一。
洛陽江、洛陽橋,從名字上都能看出明顯的地域印記。唐初,中原地區(qū)因為戰(zhàn)亂,很多河南人遷徙到了泉州,因此,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qū)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技術和經(jīng)驗,引導當?shù)厝藗冮_墾、發(fā)展。他們看到泉州的地貌很像家鄉(xiāng)洛陽的,懷著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就把這里很多地方取名為和洛陽一樣的地名。
蔡襄來到泉州做官后,看到江水浩瀚,百姓出行不便,常常還有溺水亡命的事情發(fā)生,便決定在江上修橋。為了修橋,蔡襄不停奔走,組織募捐,用了六年時間才募集到建橋的資金。他利用漲潮落潮的原理,壘石頭組成堤壩,在石頭上養(yǎng)殖牡蠣,牡蠣生長迅速、繁殖力強、膠凝性好,利用這個特性來鞏固堤壩,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和建筑學有機結合的典范。為了防治有人橋下挖牡蠣,蔡襄還專門立法,若有人膽敢去采挖洛陽橋下的牡蠣,要受到流放的刑罰……如今,洛陽橋頭不但筑有蔡襄的塑像,還有一塊“海內(nèi)第一橋”的匾額。洛陽橋的建成,不但促進了海上貿(mào)易的發(fā)展,還為我國石橋建筑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
蔡襄不但帶領百姓修建了洛陽橋,還讓人在洛陽橋兩邊沿途廣植松樹,自福州到漳州,松樹綿延七百多里,造福了趕路之人,免受太陽的暴曬……聽著這個傳說,我耳邊似乎傳來“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署,千古萬古搖清風。”的歌謠,它們?nèi)珀囮囁娠L,蕩漾著我的心田。
三
遙望南武當山的山門,它裹在一片濃郁的綠里。那綠,如翻涌的一堆綠云。走近了,那是一棵古榕樹。它那龐大的樹冠、粗壯的枝丫上下左右地展開,覆蓋著大半個院子。聽人說,榕樹獨木即可成林,果不其然啊。
它的腳下看不見一點兒土壤,凈是石頭。一塊石頭緊挨著一塊石頭,大榕樹的根就扎在石頭縫里。它龐大的身軀立于石頭之上,高約二十多米,垂下無數(shù)條氣根,直達地面。黑色的樹干分出的千萬條樹枝,披著濃綠的外衣,一截一截地延伸,就像大自然里一場毫無聲息卻充滿活力的接力賽。
它們不停分叉,擴大著自己的生存空間,一直延伸到路上。十幾米的半徑,看上去不就像是綠云翻滾嗎?榕樹葉子碎小、油綠,它們團結在一起,遮天蔽日的,又像大地涌出的郁郁蔥蔥的濃霧——山門附近,共有七棵千年古榕樹,它們守著山門,望著大海。
我有點固執(zhí),總感覺榕樹是南方的象征。以至于很多小葉子樹,我都當作榕樹。在我心里,榕樹就像樸實的老農(nóng)。它們四季常青,不挑剔土壤肥沃還是貧瘠,在貧瘠的沙地里也能生長,潑辣而長壽。它是福建省的省樹,也是福州、贛州的市樹,因而福州也叫榕城。
藏在石頭山上綠云里的這座廟宇叫真武廟,可當?shù)厝私羞@里作南武當山。廟宇建筑為閩南風格,飛檐挑角,雕梁畫棟,供奉著真武大帝,宋代時是泉州人出海前的祭海之地,現(xiàn)今這里遺存有不少的文物古跡。
瀟風先生說,在過去,由于廣東福建一帶地少人多,為了生活,很多人背井離鄉(xiāng)出去闖蕩。見有商人的航船,當?shù)剞r(nóng)民自愿或者被迫簽訂了賣身契,被塞進去北美、南洋船艙里,去做工或去開荒。在大海上顛簸一兩個月,僥幸活著的人或被帶到北美去淘金、挖煤,或在皮鞭的淫威下做著各種苦力……這些人,在異國他鄉(xiāng)頑強地活了下來,就像根在石頭上的榕樹一樣,活了下來??墒?,他們中間絕大多數(shù)的人再也沒能回到祖國和家鄉(xiāng),子孫后代流落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氐阶鎳?,回到家鄉(xiāng),成了他們的夢想。如今好了,在政策的吸引下,那些幸存的人和他們的后代,有的回來尋根,有的回來投資。
在泉州南安豐州鎮(zhèn)的九日山上,有座延福寺。九日山并不高,是當?shù)厝藗冎仃柟?jié)登高的地方;延福寺也是人們出海之前,前來祈福的地方。
寺院里有些很古老的龍眼樹,又引起了我的注意。
其中一棵,主干需要幾個人合圍,積淀著滄桑歲月的痕跡。碧綠而粗大的枝干離地很近,形狀好像一匹馬,溫順地臥在地上,等人來騎。瀟風先生說,龍眼果活血補氣,過去只有婦女坐月子時才能吃到。而現(xiàn)在,盡管樹上果實累累,別說吃,就算賣錢也沒人愿意花工夫來摘它了。這說明了什么?日子好了唄。
而在天后宮,也有幾棵大榕樹。天后宮供奉的是第三代海神媽祖,傳說她來自民間。我對她并不陌生,因為我的老家就在渤海岸邊。
媽祖本名林默,清源軍莆田縣人,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3月23日,父親林帷愨、母親王氏,是一對品德高尚的人,四十多歲才生了林默。
林默聰明富有智慧,終身未嫁,專心研究醫(yī)理,不但義務為百姓防病消災,還想方設法為百姓排憂解難。公元987年的重陽節(jié),她的父兄出海遇險,她舍身救起父親,自己最終葬身大海。當?shù)厝烁心钏男⒌篮推饺盏亩鞯?,便修建了廟宇,來祭祀和懷念她。漸漸地,演化為民間全能的保護神。
在我家鄉(xiāng),也有一座媽祖廟,從小我就聽慣了她的故事,感覺她就像千千萬萬個母親一樣,有著博愛的胸懷,扶貧憐弱的美德,不畏艱險的精神。媽祖信俗,是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也成為全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chǎn)和全人類共同精神財富。
臨走遙望天后宮那棵蓬勃的榕樹,我想無論是人還是樹,都需要雨露陽光的關愛。人性之光的溫度,就是人間真情的溫度。一個人,無論身處何地,只要保持著堅韌不拔,保持著善良仁愛,就像榕樹一樣努力地生長,就會處處生機,處處綠意盎然。
責任編輯??? 楊??? 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