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娟 段晨虹 許良璧
貴州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鏡中心,貴州省貴陽市 550000
空腸憩室出血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罕見病因,本文報道1例經(jīng)急診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空腸憩室出血的患者,雖經(jīng)內鏡下鈦夾止血后出血停止,術后卻并發(fā)消化道穿孔的病案報道。
患者老年男性,81歲,因“便血1d”入院。患者1d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暗紅色血便,共4次,量約2 000ml,伴頭昏、乏力、黑朦,無惡心、嘔吐、胸痛、腹痛等不適。既往史:30年前因“消化道出血”入院治療,具體不詳,高血壓病史10余年,雙側半月板損傷5年(具體不詳),長期口服布洛芬止痛治療。
患者入院后再次排暗紅色血便3次,總量約800ml,伴心悸。查血壓80/50mmHg(1mmHg=0.133kPa),血紅蛋白55g/L,予擴容補液、抑酸、護胃、止血、輸血等對癥支持治療后,血壓升至100/60mmHg??紤]患者消化道活動性出血,行急診胃鏡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鏡檢查提示:食管、胃黏膜貧血蒼白,胃底黏液湖清亮,食管及胃黏膜無糜爛、潰瘍及新生物。進鏡至十二指腸球部及降部,所見黏膜光滑,腸腔通暢,繼續(xù)進鏡至十二指腸水平部以遠,可見暗紅色血液殘留,充分沖洗后觀察黏膜未見異常,退鏡至胃腔充分吸氣后再次進入十二指腸,結合腹部按壓,腸腔短縮方式繼續(xù)進鏡至空腸上段,腸腔內仍見大量暗紅色血液,反復沖洗后空腸上段見多發(fā)直徑1.0~2.0cm憩室,其中一處大小約1.0cm×2.0cm憩室內見大量暗紅色血凝塊,沖洗后憩室內見紅色血栓頭(圖1),予2枚金屬鈦夾(奧林巴斯鈦夾,HX-610-315)止血成功,術后未再出現(xiàn)便血情況(圖2)。
圖1 空腸憩室內血栓頭(箭頭所示) 圖2 鈦夾止血
術后4h,患者訴腹痛腹脹不適,伴發(fā)冷,寒戰(zhàn),查體:體溫38.5℃,呼吸18次/min,血壓153/70mmHg,心肺查體無特殊,全腹稍韌,上腹部壓痛明顯,無反跳痛及肌緊張。急查血常規(guī):WBC 12.88×109g/L,N 94.30%,HGB 51.00g/L,CRP>20mg/L,PCT 0.62ng/ml;全腹部CT平掃提示:消化道出血內鏡下止血治療術后;腹腔較多積氣,考慮消化道穿孔。予心電監(jiān)護、持續(xù)吸氧、持續(xù)胃腸減壓、抑酸、止血、抗感染等治療后癥狀無緩解??紤]患者空腸憩室出血內鏡下治療后并發(fā)穿孔,請胃腸外科會診后行急診剖腹探查術。術中見腹腔中等量膿性腹水,吸凈后探查肝臟、胃、盆腔未見明顯異常,空腸多發(fā)直徑1.0~2.0cm憩室,于空腸起始段約40cm處見腸壁明顯充血水腫,表面可見膿苔附著,于系膜上見一針尖樣小穿孔,內見膽汁樣液體溢出(圖3)。術中輔以內鏡探查,明確憩室范圍,遂將生長憩室段空腸完整切除,并行空腸吻合術。術后立即剖視腸管,空腸見多發(fā)直徑1.0~2.0cm憩室,原鈦夾止血處憩室黏膜充血水腫明顯,可見一直徑約0.2cm黏膜缺損,表面覆膿苔(圖4)。術后予以對癥支持治療后痊愈出院,隨訪至今約24個月,未再出現(xiàn)便血癥狀。
圖3 術中見穿孔部位
圖4 剖視腸管見穿孔
空腸憩室出血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罕見病因,其導致出血的原因可能有:(1)憩室炎導致憩室潰瘍,血管受腐蝕造成出血;(2)憩室異位胃黏膜或胰腺黏膜,分泌消化液腐蝕憩室導致出血;(3)服用抗凝藥物如阿司匹林導致出血[1]。結合患者病史,考慮此次憩室出血與長期口服布洛芬止痛藥有關??漳c憩室出血臨床上以黑便或者解柏油樣大便為主,出血量大時,會出現(xiàn)便血癥狀。該患者以便血為主要表現(xiàn)。
臨床上對空腸憩室的診斷困難,主要依靠小腸鏡、消化道造影及CT檢查[2]。該患者入院時雖表現(xiàn)為便血,但為了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便血,急診行胃鏡檢查,胃鏡檢查進入十二指腸水平部以遠發(fā)現(xiàn)大量暗紅色血液,可對出血部位做大致定位,再次進鏡至空腸,見大量憩室,充分沖洗后憩室底部見血栓頭,因此明確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對于懷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行急診胃鏡時應盡量深插鏡至十二指腸水平部以遠,以避免漏診。
對于空腸憩室出血的治療,目前還存在較大的爭議。下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20)提出內鏡下金屬夾止血是憩室出血的有效治療方法。與熱凝固治療相比,金屬止血鉗能夠避免透壁性損傷和穿孔的風險[3]。但同本案例報告一樣,以往也有應用鈦夾止血后致穿孔的報道[4]。在本案例中,筆者懷疑鈦夾造成的穿孔原因有:(1)憩室位于空腸上段,急診檢查時使用的胃鏡,鏡深過短,鏡身勾拉致局部腸管張力過大;(2)鈦夾尖端較尖,憩室黏膜較薄,內鏡操作時持續(xù)充氣使憩室壁變薄,加重穿孔風險。一項Meta分析表明,可將血管栓塞作為憩室出血的一線治療方案,但其再出血風險發(fā)生率高達22%,并發(fā)癥包括腸壞死、腎毒性和血腫,發(fā)生率可高達17%[5]。因此臨床應用受限。
筆者認為,對于明確為憩室引起出血的患者,尤其本案例中空腸多發(fā)憩室并出血的患者,應首選外科手術治療,避免內鏡及血管栓塞止血后穿孔、腸壞死、腎毒性、血腫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可避免術后其他憩室再發(fā)出血的風險;另外術中輔以內鏡檢查,明確憩室范圍,準確切除病變腸管,并減少小腸切除的長度,縮短手術時間。為患者治療贏得搶救時機,為空腸多發(fā)憩室并出血達到根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