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瑞
北京人熟悉龍慶峽,那里的冰燈已成氣候。向東北行,香龍路很寬、很順暢。路的北面已見群山,路邊立有牌子,上寫燒窯峪村。村子很小,就在山腳,走上幾百步,南北到了頭。村里有座小廟處在中心,前面有不大的空場,十幾個村民聚在那里,樸實純正,或曬太陽,或踢毽子,享受著恬靜的田園生活,看著不速之客,眼中帶著疑問的目光。我說明來意,想尋找附近的文物古跡。有人立刻叫來一位管事兒的。
李書記打量著我,盤問一遍,然后開了口:要說古跡,山上就有。
我喜出望外,問:可以帶路嗎?
李書記滿口答應(yīng)。
于是同行。
出村向北百十步就開始登山。抄著近路,沿著山脊,崎嶇,路窄,有些路段僅一尺多寬,下面雖不是萬丈深淵,掉下去也會一命嗚呼。群峰林立,一路走,李書記一路說著:這座山叫椅子圈、鳳凰山,那座山叫將軍帽、半塊豆腐山。那邊山上有一瀑布,落差約二三十米,夏季有水,俗稱水溝,等等。
行一路,看一路,約二三十分鐘,來到俗稱饅頭山的半腰,這里竟然藏匿了摩崖石像群。崖壁豎切下來,向內(nèi)掏成石窟,從東至西水平排列著三座,里面用山石雕塑成像。石窟前的小路僅容二人側(cè)身而過。我一陣欣喜,慶幸最大的發(fā)現(xiàn)。
摩崖石窟造像
東殿不很大,面闊約三米五,進深三米三,高兩米。殿內(nèi)石臺上,并排供奉著三尊造像,均寬衣博帶,結(jié)跏趺坐。中間造像雙手合于腹前,兩側(cè)一像手持石杵,一像手持法器。李書記說:這是三官殿。道教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尊雕像只有身子,村里人用黃土膠泥塑了頭像。這是上世紀70年代初,村里年輕人“除四舊”,把石像推到山下,一尊損壞嚴重,另兩尊也倒在溝壑之中,身首異處。后來,那幾個年輕人,有的腿折了,有的生意做不好。直到1997年夏天,那幾個年輕人把三尊雕像請回殿里,生意才有了改變,而雕像卻沒了頭。
相隔幾米就是中殿,洞窟坍塌嚴重。殿前有一塊從頂部塌落的巨大巖體。李書記說:這是1947年遭國民黨部隊炮擊,炸塌,砸毀一尊神像。中殿面闊四米八,進深兩米一,高兩米。規(guī)模明顯大了,石像有11尊,一字排列,高低有序。中間一尊最高,端坐石臺上,身著鎧甲、玉帶,左手放于左腿之上,掌心向上掐訣,右手空握,只可惜頭像殘缺,不知面部表情。李書記說:村里老人認為這是真武大帝塑像,洞窟也叫真王殿。左右兩側(cè)各侍立5尊神像,上首5尊有的手托貢品,有的作出服侍狀,神情虔誠;下首5尊面目威嚴、兇煞。從人物形象上看,有金童玉女、龜蛇二將、雷公等諸神,其中以尖嘴、鷹爪、左手執(zhí)楔、右手執(zhí)槌的雷公形象最為突出。
西殿俗稱娘娘殿,面闊三米六,進深一米九,高兩米三。殿內(nèi)共雕有10尊石像,有兩尊破損較嚴重,其余保持尚好,有侍女、書吏等雕像。正面石臺上有像3尊,均為中年婦女,形象端莊,約半米高,坐式抱手,目視前方。中間石像抱手,掌心環(huán)出一孔,上可插香。從形象上看,似為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等神。傳說眼光娘娘主光明,治眼疾,進而又演化為無所不治。李書記說:村里也有類似傳說,在附近娘娘廟的石臺上,有一深25厘米、直徑30厘米的水坑,誰眼睛有毛病,取石坑里水點上就可治愈。
中西兩殿雕刻精細,人物造像比例適當,造形美觀,表情各異,栩栩如生。而東殿雕刻線條簡約流暢,不飾雕琢。只可惜,山石并不堅硬,石像多有風(fēng)化,靠近洞口的高浮雕石像已與石壁持平。東殿石窟一側(cè),石壁上刻有碑文,字跡早已漶漫不清。李書記說:早年潑上水,能看出有“萬歷七年”等字樣。我看著粗麻的石面,很難想象字的筆跡。不過,洞窟殿頂?shù)窨坛龅姆履径饭?,斗拱下的蓮花圖案,及雕像所戴的頭飾等來看,似為明代,而有的雕像人物的面部特征又有異域人的相貌,也有明代前的可能。
問李書記:是否有人來過?
人很少,記得好像文物局有人來過。
帶著幾分驚喜和一分疑問,后來曾做過相應(yīng)的調(diào)查。問延慶縣文物局,文管所的范所長對此事有過興趣,做過碑文的拓片,只有隱約的痕跡,字跡不好辨認,覺得似為明代。范所長說,曾問過市文物局一位劉姓專家,也不能肯定是明代或是更早。村里長者,94歲高齡的李鳳岐回憶,一座叫真王殿,一座叫三官殿,另一座記不準了。
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不多,200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延慶縣志》上記載:燒窯峪石刻“初步確定為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鑿刻”。而1981年出版的《延慶縣地名錄·名勝古跡》,在一覽表中另有記錄:“佛爺?shù)?燒窯峪北山上 傳為唐建?!?/p>
李書記回憶,三官殿中間一尊頭像為螺髻,這是佛像,而旁邊一尊無發(fā)髻,目光平和慈祥,也不是道教裝束。三官殿內(nèi)雕像石質(zhì)發(fā)青,與本山發(fā)紅的石質(zhì)有所不同。能從石窟中搬動,也非與山一體,且三尊雕像皆趺坐,為佛家坐法。所以三官殿是否為佛爺?shù)??燒窯峪石窟是否多教合一?建造于何時?三座石窟是否同時開鑿,或間隔多久?一系列的疑問還有待考證。
延慶縣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廟觀遺址,至今還保存著多處真武廟、泰山廟、三官廟遺跡,還有很多奶奶頂、奶奶廟、娘娘廟之類的古地名,道教在這一帶很有影響。山上的石像也有不少。而燒窯峪摩崖石窟,范所長確定,是目前北京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道教題材規(guī)模最大的一處。我想,即使是兩窟。
雖不是獨家發(fā)現(xiàn),發(fā)布重要消息,卻也知者甚少??催^不少享譽世界的摩崖石刻,諸如龍門石窟、大足石刻、云岡石窟等,而燒窯峪雖無那樣規(guī)模,卻也人物神態(tài)逼真,雕工精湛,有其獨到之處。塑像曾有彩繪,中西兩殿雕像上還能隱約看出褪色的痕跡。石窟當年定然十分壯觀。李鳳岐老人至今記得一句話:建石窟時,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鹽吃十擔”,糧食吃多少就不用說了,可想用功之深。那樣偏遠的小山村,竟有那么多疑問有待研究,值得一看。
摩崖石窟上石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