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斌 朱鳴杰
臨床將3度以上混合痔稱為環(huán)狀混合痔,其主要癥狀是痔核脫出肛門外呈現(xiàn)環(huán)形,由于其脫出肛門外,受到肛門括約肌影響,多數(shù)無法自行縮回肛門內(nèi),隨即引發(fā)水腫,嚴重時甚至導致血栓,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極大影響[1]。針對環(huán)狀混合痔,臨床多采用手術方式進行干預,以確保其治療效果,但手術會對肛門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損傷,導致其氣血運行不暢、瘀血積滯,引發(fā)疼痛,加之肛門痛覺神經(jīng)敏感、周圍皮膚嬌嫩,會進一步增加肛門疼痛程度,同時在手術影響下極易導致瘢痕攣縮,誘發(fā)肛門狹窄[2]。相關研究指出環(huán)狀混合痔術后存在65%左右患者可達中重度疼痛,因此緩解術后疼痛、解除肛門狹窄成為臨床干預重點,也成為臨床關注重點[3]。止痛如神湯以涼血清熱、活血化瘀、利濕解毒、解攣為治療根本原因,臨床應用價值較高[4]。鑒于此,此研究主要討論了止痛如神湯聯(lián)合中藥熏洗對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肛腸動力學的影響,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19年7月—2020年12月蘇州市相城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64例納入研究對象,以雙盲法分組分為對照組、試驗組各32例。對照組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24~76歲,平均(49.62±2.6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0年。試驗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25~77歲,平均(50.59±2.5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9年。均得到倫理委員會批準,組間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2006年制定的《痔臨床診斷指南(2006版)》[5]評估標準,內(nèi)外痔相對應血管從發(fā)生融合,形成環(huán)狀痔脫出,伴肛門不適、間接性便血、脫垂等癥狀。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疾病指征,包含氣滯血瘀證、風傷腸絡證、脾虛氣陷證等,肛門檢測可見齒線上下同一方位出現(xiàn)黏膜隆起,質軟、呈一整體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肛門疼痛、便血、外痔腫脹等癥狀;均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無手術禁忌證;均伴隨不同程度便血、肛門不適等癥狀;知情并同意試驗。排除標準: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者;肛周膿腫者;肛裂者;肛乳頭炎疾病伴隨者;肛類疾病合并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患者;結核病者。
1.4 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干預,于術后每天溫水坐浴熏洗,時間控制在20 min左右,并對肛門病變位置實施微波照射,用龍珠軟膏(生產(chǎn)企業(yè):馬應龍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10950017,規(guī)格:15 g)外敷行常規(guī)換藥,一個療程為7 d,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試驗組在基于對照組實施止痛如神湯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①止痛如神湯方劑:甘草6 g,熟大黃、防風、黃柏、當歸、檳榔、皂角刺、蒼術各9 g,桃仁、澤瀉、黃芪各12 g,秦艽15 g。煎煮2次,并將2次煎得湯藥混合,2次/d早晚溫服。②中藥熏洗:將止痛如神湯煎煮剩余殘渣放入醫(yī)用紗布包裹,分別于早上7:00、下午2:00實施坐浴熏洗,將包裹殘渣置入已消毒的坐浴盆,置入2000 ml溫開水,首先于坐浴盆上蹲坐,使病變位置熏蒸10~15 min,待藥液溫度降至40 ℃左右,患者坐于坐浴盆中,使肛門病變位置完全浸泡于藥液中10~15 min。一個療程為7 d,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5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肛腸動力學指標、肛門疼痛評分、水腫體積。①肛腸動力學指標:實施肛腸動力學指標檢查前3 d停止服用一切瀉藥及胃腸動力相關藥物,患者行左側臥位,髖部屈曲呈直角,放松機體。將檢查相關儀器連接,并于肛門直腸測壓氣囊頭部套安全套,于肛門插入涂有潤滑油導管,并于直腸內(nèi)測量各部分壓力,比較中部結果,測量直腸最大耐受量。②肛門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指導患者將自身疼痛感覺于10分制標尺上標記,左端0分表無痛,右端10分表重度疼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③肛緣水腫體積:主要采用橢球形計算公式評估肛緣水腫體積,0分表示無水腫;1分表示水腫體積<1 cm3;2分表示水腫體積1~2 cm3;3分表示水腫體積>3 cm3。
2.1 肛腸動力學指標治療后,2組患者肛管收縮壓、肛管靜息壓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最大順應性、直腸最大耐受量較治療前降低,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肛腸動力學指標比較 (例,
2.2 肛門疼痛程度2組疼痛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試驗組輕度疼痛明顯高于對照組,中度疼痛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肛門疼痛程度比較 (例,%)
2.3 肛緣水腫體積治療后,2組患者肛緣水腫體積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肛緣水腫體積評分比較 (分,
針對環(huán)狀混合痔臨床將手術治療作為首選方式,意在徹底清除痔瘡,降低其復發(fā)率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肛門功能。有相關學者曾描述,痔瘡者術后疼痛感不亞于“排出碎玻璃”的痛感,同時此因素也成為患者害怕手術,耽誤最佳治療時機的主要原因。目前環(huán)狀混合痔術后,西醫(yī)主要采用阿片類、非甾體抗炎類藥物進行緩解,但此種藥物會引發(fā)惡心、胃腸不適、嘔吐等不良反應,同時依賴性較強,應用價值受限,中藥干預其成分較為安全,不宜引發(fā)不良反應,同時采用內(nèi)服外洗方式可加速傷口愈合,緩解疼痛,進而達到干預目的[7]。中醫(yī)學認為,環(huán)狀混合痔的病理機制多與氣血運行不暢、脈絡不通、瘀血阻滯、濕熱下注相關。止痛如神湯主要以緩解肛痛、促進肛周病變淋巴循環(huán)及血液循環(huán),舒筋活絡以此改善臨床癥狀。
此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肛管收縮壓、肛管靜息壓指標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組直腸感知閾值量、最大順應性、直腸最大耐受量較治療前降低;2組疼痛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試驗組輕度疼痛明顯高于對照組,中度疼痛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2組患者肛緣水腫體積較治療前降低,且試驗組低于對照組。說明采用止痛如神湯內(nèi)服外洗可明顯降低疼痛感,消除肛緣水腫,對肛管收縮壓及靜息壓均具有較好效果,同時可有效糾正手術對肛門括約肌產(chǎn)生的影響。原因在于止痛如神湯方劑中,檳榔、大黃具有通便、通氣、泄熱、利水之功效;當歸、桃仁具有化瘀止痛、潤滑腸道、行氣之效;皂角刺可消腫止痛;秦艽具有舒筋活血、止痛、祛濕、防風之效;黃柏、蒼術可通利小便、祛燥清熱[8,9]。中醫(yī)辨證指出,針對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采用穴位注射、膏劑、中藥湯劑、栓劑外用等方式進行干預,中藥熏洗聯(lián)合中藥湯劑治療效果更佳。通過止痛如神湯內(nèi)服外用可有效緩解術后疼痛,針對肛緣水腫具有強效改善作用,同時治療過程中可明顯緩解肛緣肌肉痙攣,進而降低肛管內(nèi)壓力,在抵抗腹內(nèi)壓的影響下,改善肛腸動力指數(shù),提升肛門功能。此研究針對環(huán)狀混合痔患者進行中藥熏洗治療過程中,由于其溫度控制為變量,因此受諸多因素影響,熏洗溫度會對熏洗效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若想確定其治療效果,需進一步研究分析。
綜上所述,環(huán)狀混合痔采用止痛如神湯聯(lián)合中藥熏洗治療可明顯降低疼痛感,消除水腫的基礎上改善肛腸動力學指標,提升預后,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