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考作文的完成質量直接決定著高考語文成績的高低。新高考背景下,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做到考教結合,已然成為了語文教師著重思考的問題之一。文章結合具體事例,探究了新高考背景對作文教學的影響以及提升作文教學的策略,以期幫助學生提升寫作信心,提高作文質量。
【關鍵詞】新高考;高考語文;作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22)12-0096-03
語文是一門綜合實踐類課程,作文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占據(jù)著半壁江山,是學生綜合運用各類知識,檢測自身文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但過往的作文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耗時較長、模板化痕跡較重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質量,阻礙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發(fā)展[1]。隨著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高中作文教學迎來了新的機遇。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和綜合教學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一、新高考改革在高考作文中的表現(xiàn)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國家確定高考作文教學目標的根本依據(jù),時代發(fā)展特征是高考作文命題的時代背景。新一輪的高考制度改革為高中作文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帶來了一系列復雜的變化,高考作文命題呈現(xiàn)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和發(fā)展趨勢。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題的變化
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題在內(nèi)容、形式、分值等方面相較于以前有所不同。
命題內(nèi)容相較于以往更具有理性色彩,重點向考察學生思維能力轉變。首先,更關注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給定材料從多個角度切入,能夠照顧到不同學生思維水平和知識儲備差異,能夠全面考察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同時也大大提升了高考作文的區(qū)分度。其次,注重考查學生對材料廣度和深度的挖掘。命題材料看似簡單,但材料背后蘊藏的意義較為豐富,能否化繁就簡、由簡入奢成為了評價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學生應多角度、寬領域看待給定材料,深入分析其中蘊含的深意。
命題形式方面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增加新的作文命題類型及寫作數(shù)量,擴大學生選擇余地兩個方面。從題型上看,2015年以后,高考作文除了傳統(tǒng)三大類題型外,新增任務驅動型命題。所謂的任務驅動型命題作文就是材料作文的升級,與材料作文唯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寫作要求中增加了一條任務性指令。同時,任務指令完成度的高低是主要的評分依據(jù)。如2015年全國Ⅰ卷的作文,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內(nèi)容給相關方寫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看法和要求,就是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從寫作數(shù)量上來看,大小作文結合的方式已經(jīng)被多地區(qū)采用,如2016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就出現(xiàn)了大作文和小作文相結合的考察形式。從選擇多樣性上來看,部分地區(qū)的作文題目可以二選一甚至是三選一,大大增加評價標準的多樣性。
對比最近幾年高考作文分值的比例,筆者發(fā)現(xiàn)高考作文分值有輕微波動,但總體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如部分地區(qū)(突出代表為北京)通過創(chuàng)新作文形式的方式,將高考作文的分值提升了10分左右(如圖1所示)。鑒于此,提高作文教學課時量、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或將成為未來語文教學的主要趨勢。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
以2017年《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為時間起點,縱觀這四年高考作文的命題方式,其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第一,更加重視理性與思辨。溫儒敏先生在《今年高考作文:回歸理性,看重思辨》這篇文章中說到:“高考作文應當回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2]?!睂Υ耍谛抡n標指導下,高考作文命題也正在從材料選取方面有意識地改變這種現(xiàn)狀,90%的作文命題都開始側重考察學生的理性與思辨能力。如上海卷以“穿越沙漠的道路與方法”為話題引起討論,北京卷以“老規(guī)矩”為命題。這些命題題目都比較活,都在引導學生往理性思辨的方向靠攏,重點考察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對于平時愛看書愛思考的高考生來說,他們在遇到這樣的題目之后顯得游刃有余,但對于日常依靠套路模板進行寫作的學生來說就比較困難。
第二,作文命題更加重視反映時代特征,注重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造。進入新時代,高考作文越來越重視與時政接軌。如2017年湖北高考作文就要求考生在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移動支付等一系列關鍵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兩三個詞,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人更好地認識中國。面對這個題目,考生第一直覺是比較簡單,但是在這樣一個簡單的、淺顯的命題之下寫出具有深意的作文是比較困難的。同時,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強國、科技強國的時代背景下,以此類熱詞為高考作文命題材料,表現(xiàn)出了濃烈的時代特征,對于激發(fā)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作文命題面向底層技術,開始關注學生的情感表達[3]。何為高考作文面向底層技術?這是指作文命題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日常,越來越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lián)系。這樣的命題特征降低了學生高談闊論的可能性,拉近了作文寫作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距離,為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供了空間。如2017年北京卷就以“向別人推薦一本書”為話題,要求學生寫一篇微作文。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也結合教材中的課文向學生推薦過各類書籍,但如果學生僅限于在課堂上獲取知識,而沒有圍繞課文主動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同時也不將日常閱讀與生活感悟結合起來的話,寫出的文章就很難有深度,向別人推薦的書目難以有說服力。除此之外,在這樣的命題特點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的高考作文命題有回歸課本的趨勢。
第四,作文命題更具實用性,蘊含著普世性的人文價值觀。公文本身具有實用功能,它是公民參與社會交往、記錄社會發(fā)展歷程的中介。近年來,高考作文開始關注作文的工具性功能,在題型上開始關注實用性,將公文納入了命題范圍。如2018年與2019年,全國卷持續(xù)考查書信、觀后感、演講稿等公文文體。同時,高考作文對于實用性的考察不是以單刀直入的方式進行,而是將其設置在具有普世價值的給定材料中。如2017年全國Ⅰ卷就要求學生向外國友人介紹中國。寫好該作文,既要求學生采用書信、演說詞、解說詞等實用性文體,又要求學生在實用性文體的基礎上傳播我國的普世性價值觀念。
總之,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更新命題內(nèi)容和形式。
二、新高考背景下作文教學的突破點
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作文呈現(xiàn)出時代性、實用性等特點。雖然審題難度相較以前有所下降,但對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以及日常積累量等有了更加綜合的要求。面對這樣的變化,語文教師要開始一系列的教學嘗試,以期幫助學生提升寫作水平。
(一)夯實文化底蘊,打牢閱讀與寫作的基礎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歷史歲月的沉淀,是民族精神的延續(xù),其散發(fā)著永恒的魅力,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發(fā)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將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確定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之一。因此,要想呈現(xiàn)出高質量的作品,學生就必須要回歸閱讀,在品味經(jīng)典中積累養(yǎng)分,積累素材。那么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呢?首先,立足課本,拓展延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閱讀寶藏,學生可以從教材中學習詞語的用法搭配,積累基礎的文學詞藻,可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拓寬閱讀面。如在學習《記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講》一文中,學生既可以積累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等優(yōu)美的語言,也可以立足文章,拓展閱讀文章中提到的《中國韻文里表現(xiàn)的情感》《飲冰室文集》等著述。其次,學會閱讀,做好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效讀書筆記的撰寫對于提高寫作能力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撰寫讀書筆記?一是隨讀隨記。即在閱讀過程中以批注的方式記錄當時的閱讀感想和體會。很多時候,某一時刻的閱讀體會若不及時記錄將會轉瞬即逝。因此,在日常閱讀過程中,學生有必要將自己當前的閱讀感受批注在文章旁邊,以備日后再次閱讀時形成鮮明對比,引發(fā)深入思考。二是形成閱讀摘錄本。摘錄經(jīng)典語錄、好詞好文、名言警句以備集中復習。總之,閱讀和寫作相互影響,愛閱讀、好閱讀的學生必將寫出上乘之作。
(二)面向生活,注重應用文寫作的教學
新高考背景下,作文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察。作文文體也不再僅局限于議論文或抒情文,對應用文體的考查也成為了近幾年高考命題的趨勢之一。應用文的寫作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應用文寫作格式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幫助學生養(yǎng)成從生活小事著手,關心天下大事的意識?!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生活體驗、社會熱點為基礎,由此展開真情實意的敘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思考,讓他們意識到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頭。作文也不例外,豐富多彩的生活內(nèi)容可以為他們的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他們可以在體悟生活的過程中形成個性化表達。在學生對生活有了一定的體悟之后,教師要將應用文寫作的文體模式教給學生,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教學目標。
(三)迎接時代,關注時代浪潮中的人和事
人是社會動物,不可能獨善其身。好的作品除了要求作者具有生活氣息之外,還要求作者的內(nèi)容應緊跟時代步伐,反映時代主流文化觀念,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何為事而作”。首先,學生要養(yǎng)成關注社會熱點話題的意識,要以熱點話題為素材。如2019年全國Ⅲ卷作文以教師與學生為話題,其實看似普通的話題背后蘊藏著豐富的社會熱點現(xiàn)象。如果學生不知道陳寶生部長、任正非先生2019年對于教師角色、教育內(nèi)容的講話,在該命題之下,學生將很難寫出引人深思的高分作文。其次,學生要用新聞事實提升自己的思維,尤其是要重點關注時評文章。評論文是針對某一現(xiàn)象或事件發(fā)表自己意見的一種文章類型,很多時候能從多個角度評價同一個現(xiàn)象。因此,評論文對于訓練學生思維具有良好的作用,隨著對評論文閱讀量的增加,學生慢慢會養(yǎng)成明辨是非的理性思維。最后,學生要善于挖掘時代熱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理性看待時代浪潮中的人與事。
(四)建構語言,錘煉應用文的語言風貌
部分學者認為當前的高考作文在文體走向方面有回歸八股文之趨勢,但筆者個人不贊同此觀念。雖然應用文寫作格式相對固定,但在格式之外,在語言表達上還講究靈活多變、精雕細琢。那么,學生應如何錘煉應用文的語言表達呢?其一,準確把握各類文體的語言風格。不同的文體對于語言有不同的要求,考生下筆前要把握基本的文體寫作風格。如演講稿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生動鮮明;書信的語言要表達真情實感,要能打動人心。其二,要善于運用富有哲理的金句點綴文章。高考作文是一種評價性的指標體系,要求評卷者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選拔出較為優(yōu)秀的作品。鑒于時間的限制,閱卷者不會就通篇內(nèi)容進行細致閱讀。因此,考生應緊緊抓住閱卷特點,在文章開頭結尾或主題句上運用一些富有哲理的好詞好句來豐富文章。如2020年貴州高考高分作文《畫出最好的自己》中,考生在文章開頭就以問答的形式表達了自己的中心思想,在行文過程中用“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敬那大爭之世,敬這小酌之時”等名言警句來支撐自己的觀點,獲得了閱卷者的肯定。其三,考生要懂得化繁就簡,用最具有穿透力的、平實無華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高考作文的教學亦是如此。對于教師來說,要全面深刻地理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新高考背景下語文作文教學的時代特征,把準脈搏。對于學生來說,要立足生活,深刻感悟生活的喜怒哀樂;要立足課本,拓展延伸自己的閱讀量。最終考教結合,提升作文的寫作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考試中心.2017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溫如敏.今年高考作文:回歸理性,看重思辨[N].北京:光明日報,2016.
[3]李祖鑫,姜波.高中語文寫作教學現(xiàn)狀淺析[J].理論觀察,2017(8).
【作者簡介】
王峰(1984~),男,漢族,甘肅夏河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