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善存
閱讀指要
近年來,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選材對中外小說和散文都有所涉及,總體來說側重名家的經典作品以及凸顯核心價值的現當代作品,旨在讓考生陶冶審美情操,提升審美品味,厚植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三觀”,鮮明地體現了“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的理念。如2021年新高考卷Ⅰ文學類文本閱讀材料,選取了卞之琳1938年創(chuàng)作于延安的小說《石門陣》,小說中提到“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寓意只有保衛(wèi)國門才能守護家門,從百姓日常生活的側面,展現抗日戰(zhàn)爭時期人民群眾對日寇的同仇敵愾,對國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導考生從革命斗爭時期的社會生活中,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的精神,從中汲取精神力量。
從考點看,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側重考查分析鑒賞文學作品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文學作品中人物心理情感及變化、梳理概括文章情節(jié),分析脈絡層次、分析文學作品的手法和作用等。文學類文本閱讀主觀性試題命制引入文學理論,同時打破常規(guī)命制題目,使考查的內容比往年的題目更加具體,更有深度。如2021年全國甲卷文學類文本追憶普希金的故事,其中“普希金的臨終遺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劇的線索,也是統(tǒng)攝全篇的“文眼”,第9題就此直接設題“普希金的臨終遺言是理解本文的鑰匙,請簡要分析”,引導考生突破傳統(tǒng)閱讀慣性,與作品對話,產生情感共鳴。
對此類命題,考生可按以下步驟答題:
1.通讀全文,把握作品主題、特征及表現手法,賞析作品的語言、形象、內涵,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作出個性化的評價。
2.揣摩人物形象。作者運用多種藝術手法,都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思想感情。我們分析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時,須準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
3.挖掘作品的主題。從文學作品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作品的時代背景及典型的環(huán)境描寫,從小說的精巧構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題。
考場文本
人生轉折
李南征
武林由于年齡太小,才十二歲,暫時還不能參加游擊隊的工作。因此游擊隊安排她進了解放區(qū)里的學校讀書。這對武林來說簡直就是進入了天堂。過去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一夜之間就實現了。
她可以與新媽媽住在一起,不僅有吃有穿,還有學上,從此她懂得了一些共產黨領導窮人鬧革命的道理。她還有什么理由不勤奮讀書,盡早學好本領,早日參加游擊隊,為游擊隊作出自己的貢獻呢?
轉折
爭取改變險山攀,
人生轉折一瞬間。
如果沒有共產黨,
不知好運在何年?
人生歸宿陽光照,
誓叫日月?lián)Q新天。
1935年武林在太行山游擊隊的安排下學習和生活。35年以后,邢臺縣城周邊逐漸成為解放區(qū)。
邢臺是冀南抗日根據地和冀南革命的中心。早在軍閥時期四師學潮、鐵路大罷工等革命活動就如火如荼;以抗日討蔣為目的的冀南農民運動歷時2年,波及周圍20余縣,為革命斗爭播下了火種。
武林在學校里學習識字,由于父親已經教給了她不少字,因此進步很快。她學會了看材料,寫信,寫讀書筆記等。算術課學會了加減乘除運算和打算盤,學會了簡單的記賬方法。在政治課學習中,老師給他們講了不少革命道理。最重要的是要大家學會對社會的各個階層如何分析,哪些是真正的革命依靠對象,哪些是朋友,哪些是爭取對象,哪些是真正的敵人。
共產黨革命的信仰和初衷是什么?這是大家必須弄明白的重點。在學習中,老師安排這些窮孩子在班里大膽揭露窮人們所遭受的各種苦難,同時也要將自己的苦難傾訴出來。
在此基礎上,老師教大家學唱國際歌。其中有幾句使武林特別振奮:……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chuàng)造人類幸福,全靠我們自己!……我們要奪回勞動果實,一切歸勞動者所有,哪能容得寄生蟲!……一旦把他們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老師告訴大家:革命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即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創(chuàng)建一個真正的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沒有剝削和壓迫的公平、正義、自由的社會。
盡管武林對有些第一次聽到的新名詞理解還不是很深,但通過她看到的和聽到的大量故事、大量的血淚控訴,特別是自己的悲慘遭遇,她堅信這個信仰和革命的目的是正確的,她愿意為這個事業(yè)奮斗終生。
覺悟
窮人頭上三座山,
不是命苦棄神仙。
撥開烏云見太陽,
改變要靠共產黨。
組織安排學文化,
革命道理注心田。
有吃有穿心中暖,
刻苦學習意志堅。
由于武林有一點文化基礎,加之腦子記憶力很好,又認真好學,進步很快,不僅成為班里的佼佼者,而且受到老師的表揚。
游擊隊領導也發(fā)現她是一個人才,提前安排她參加一些革命工作。如隨同游擊隊到各個村搞宣傳,做群眾家兒童的工作,搬運戰(zhàn)備物資及站崗放哨等。
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東北的許多土地被小日本占領。張學良等國民黨部隊不抗日,節(jié)節(jié)敗退,同時還在執(zhí)行蔣介石的“先安內后攘外”的政策,企圖圍剿共產黨的游擊隊,引起了全國人民的聲討。在巨大的政治壓力和部隊官兵強烈要求打回東北老家去的呼聲之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在楊虎城的支持之下發(fā)動了西安事變,扣留了蔣介石。
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中共中央從國家大局出發(fā),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并派周恩來、秦邦憲、葉劍英等前往西安。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時局轉換的樞紐。國共兩黨為反抗日本侵略實行第二次合作成為不可抗拒的大勢。
蔣介石在各種政治勢力的壓力下,在全國人民要求抗戰(zhàn)、反對內戰(zhàn)的強烈呼聲中,被迫與共產黨進行了抗戰(zhàn)合作。5B754C38-85E2-43DB-9B9A-B2CF03AF0673
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等各種抗日隊伍也快速地發(fā)展起來。為了支援抗戰(zhàn),在共產黨主導下組建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陣線。各地縣建立革命根據地風起云涌,勢如破竹,呈現出全國人民共同抗戰(zhàn)的大好局面。
經過革命熔爐的鍛煉和磨煉,武林雖然年齡小,但志氣大,很快展現出了自己的革命素質和領導能力,深受領導的賞識。在黨的領導下,她展開了兒童和青年工作,緊接著又開始從事婦女工作,穿梭于各個解放區(qū)。
每當武林看到其他的小朋友與自己的父母親和姊妹們在一起的幸福場景,她都有一股說不清楚的羨慕和眷戀。她幻想著,如果能夠找到父母親和妹妹,一定要讓他們參加革命的隊伍,和自己一樣成為革命的戰(zhàn)士。
工作雖然很苦很累,但她卻睡得很香。在夢中,她常常夢見邢臺縣的窮苦老百姓都站起來了,都參加了革命隊伍;夢見太行山到處都飄著紅旗;夢見自己駕著白云看見了自己的父母親和妹妹。月亮是那樣的明亮,她駕著白云飛下去,喊叫爹娘的聲音是那樣甜。
(節(jié)選自《信仰之歌》)
閱讀速解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小說以“做夢都不敢想”開篇,以“在夢中,她常常夢見”結尾,在結構上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
B.發(fā)生在暨南的四師學潮、鐵路大罷工等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動,為武林投身革命事業(yè)播下了火種。
C.在政治課上學到的各種革命道理,聽到的各種血淚控訴和自己的悲慘遭遇,使得武林更加堅定了革命的信仰。
D.小說中插入的西安事變歷史事件和游擊隊領導等革命者的名字,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性。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篇小說沒有使用華麗的詞藻,以平實質樸的語言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卻也富有藝術感染力。
B.小說采用了一系列細節(jié)描寫來豐富文章內容,如武林在學校讀書識字,老師教唱國際歌,武林對有父母在身邊的小朋友的羨慕和眷戀等。
C.小說雖沒有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場景,也沒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jié),但緊扣小姑娘武林的轉變來寫,寫出了她的成長變化。
D.小說以武林的愿望收束,卒章顯志,體現了武林相信中國共產黨必定帶領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堅定信念。
3.武林參加革命后發(fā)生了哪些改變?請結合文本加以概括。
答:
4.小說兩處插入打油詩,這種行文方式有什么好處?
答:5B754C38-85E2-43DB-9B9A-B2CF03AF0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