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翔
前段時間,有這樣一則新聞引人關注:一群平均年齡20歲的女兵,來到冰天雪地的青藏高原戍邊。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高強度的訓練,不但沒有壓垮她們,反而磨煉了她們的意志與體魄。姑娘們用行動說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1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中,一代代青年不懈拼搏奮斗,成就人生價值、實現(xiàn)光榮夢想。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啟示我們:只有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才能讓青春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民族復興的使命要靠奮斗來實現(xiàn),人生理想的風帆要靠奮斗來揚起。從“外爭國權,內(nèi)懲國賊”的振臂高呼,到“抗日救國、救亡圖存”的奮起抗爭,再到“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時代強音,始終聽黨話、跟黨走的中國青年,積極投身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偉大事業(yè),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壯麗凱歌。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努力拼搏,綻放青春光彩,而接續(xù)奮斗是一以貫之的主題。2
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是點燃奮斗的火花。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chuàng)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前列?;浉郯拇鬄硡^(qū)如火如荼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少不了青年的參與;瞄準“卡脖子”難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離不開青年敢為人先、勇于突破;實現(xiàn)我們的發(fā)展目標,克服前進道路上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zhàn),更需要廣大青年鍥而不舍、馳而不息的奮斗。從“80后”“90后”成為托舉“嫦娥”的中堅力量,到“中國天眼”工程運行團隊的平均年齡只有30歲,再到“奮斗者”號載人深潛團隊年齡最小的成員出生于1995年,在創(chuàng)新報國的新征程上,廣大青年必將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服務人民是奮斗的方向。在實驗室日夜攻關,在救治一線與死神賽跑,在社區(qū)鄉(xiāng)村筑牢疫情防線……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處處都有年輕的身影。每到畢業(yè)季,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yè)生選擇背上滿滿的行囊,奔赴遠方、扎根基層,立志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國一道前進。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yè),每個就業(yè)崗位的選擇都是對人民立場的詮釋,都是個人理想與家國情懷的同頻共振。在為人民服務中茁壯成長,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在不懈的奮斗中結出最豐碩的果實。3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鼻斑M的道路從不會一帆風順,新時代中國青年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yè),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中國青年一定能譜寫更加壯美的青春華章。4
——摘自《人民日報》(2021年12月26日第06版)
①用具體的故事開篇,吸引讀者的注意,不僅自然而然地點題,還能讓讀者對“奮斗”一詞產(chǎn)生具體可感的印象,有利于后文展開論述。
②奮斗有什么價值?歷史上的中國青年是如何奮斗的?當下的中國青年還需要奮斗嗎?文章用精彩的語言明確地回答了這些問題。同學們在寫作文時如果遇到了“青年與時代”“奮斗”一類的話題,可以對這段文字進行合理的引用或化用。
③文章從“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是奮斗的火花”和“服務人民是奮斗的方向”兩個方面來論述“青年該如何奮斗”,使文章層次清晰。將分論點置于段首讓讀者一目了然,接著列舉了大量群體性事例加以說明,最后再進行論述總結,“論述+例子+論述”的論證手法讓論點更加清晰有力。
④作者從“青年為什么要奮斗”寫到“青年該如何奮斗”,最后總結升華、收束全文。文章邏輯清晰、論述深刻、例證豐富,富有號召力和感染力,認真閱讀和學習該文對于同學們寫作“青年與時代”“奮斗”等話題的作文大有益處。
〈素材延伸1〉
雪域戍邊“格?;ā保浩骄挲g20歲的女兵守衛(wèi)邊疆
李齡麗,22歲;沈艷,21歲;段潤芝,20歲;鄭儀璠,19歲……在青藏高原,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姑娘志愿成為戍邊女兵,剛強帥氣地守衛(wèi)著祖國的西南邊疆。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qū)的40%。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站立,就相當于在平原地區(qū)負重25公斤。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這群女兵巡視高架橋被復線,發(fā)現(xiàn)斷點便立即接線;訓練后,就地吃自熱米飯……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她們生活的常態(tài)。戍邊后,她們的臉上雖有了“高原紅”“紫外黑”,內(nèi)心卻滿是自信和堅定。為什么要來西藏戍邊?20歲的段潤芝笑著回答,當兵在哪都一樣,都是一樣吃苦,“來了西藏,我回去可以吹牛吹一輩子”。
沒有不苦的邊疆,沒有不累的邊防,但再難、再苦、再累,這群女兵也從未退縮。她們深知,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鍛煉自己。22歲的李齡麗說,在青藏高原心理年齡成長了很多。21歲的沈艷說,在高原戍邊很鍛煉人,現(xiàn)在的自己什么都敢去做,也不怕犯錯。當問及關于犧牲的問題時,19歲的鄭儀璠的回答讓人既意外又感動:“我家也不是只有我一個,有哥哥和姐姐,所以就算我死了,也不用擔心少了我一個會怎樣,時間長了,把我忘了就行了?!?/p>
〈素材延伸2〉
姚蕊:FAST“瞳孔”守護人
1984年,姚蕊出生在北京一個工程師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之下,品學兼優(yōu)的她選擇了與機械工程打交道。27歲碩士剛畢業(yè),姚蕊就加入了南仁東的“中國天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科研團隊,并在兩年后被任命為FAST饋源艙負責人。南仁東曾說:“小姚是‘科研大工匠’的好苗子,能吃苦,工作嚴謹,又敢于創(chuàng)新?!?/p>
饋源艙是FAST中間一個直徑13米、重30噸的裝有接收機并且要把它精確定位的東西,被大家比喻成“天眼”的“瞳孔”。設計工作開始后,數(shù)不清的問題向姚蕊涌來。其中首要任務就是給饋源艙“減肥”。為確保安全,按照設計規(guī)劃,要將34噸的饋源艙減為30噸。經(jīng)過一次次會議的集思廣益,以及反復的仿真計算,姚蕊帶領團隊把目光投向了饋源艙的主體框架,最終通過將其從圓柱體變成“三角鉆石形”,一下子就成功減重了幾千斤。
從業(yè)10年,姚蕊先后擔任饋源艙系統(tǒng)負責人、FAST調試組機械組組長、FAST運行和發(fā)展中心機械組組長,參與了FAST設計建設調試運行的各階段工作。先后完成大跨度索并聯(lián)機構的力特性和尺寸優(yōu)化,大型混聯(lián)機器人的精度設計與補償,以及多觀測任務下的運動規(guī)劃算法等多方面的理論和技術創(chuàng)新,這些成果全部運用在了FAST的研發(fā)中。
課堂內(nèi)外·創(chuàng)新作文高中版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