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營口方言特色量詞產生機制研究

2022-04-29 00:44:03趙燁
語言學 2022年1期
關鍵詞:方言

摘 要|基于物性結構生成理論,通過對營口方言獨有量詞的考察分析,歸納總結出營口特色方言的產生機制。

關鍵詞|方言;獨有量詞;產生機制

據史料記載,營口市區(qū)位于遼河入???,是退海之地,土地鹽堿成分很高, 不適宜農耕勞作,故早先無固定居民。直到清王朝順治八年,營口地區(qū)迎來了來自山東招遠的第一批移民?!短旖驐l約》簽訂后,營口作為東北最早的開埠口岸,商業(yè)貿易繁榮,便有很多青壯年勞動力來到營口碼頭做勞工。晚清時期, 山東、直隸年年鬧天災,很多人離鄉(xiāng)出走闖關東,大量的移民遷入使得營口城市雛形初步形成。營口現在的方言發(fā)音很大程度上保留著天津方言的語音語調。營口方言是現代產物。在近代大批量移民聚居,方言很難發(fā)生改變。不論

是山東移民還是天津河北移民都保留著其固有方言,兩大移民團體經過長時間 融合,才形成了今天特有的營口方言。營口市區(qū)是膠遼官話與東北官話的分界線, 口音大體以膠遼官話為基礎音,天津方言音為輔助音,夾雜著東北方言的詞匯 所構成。

作者簡介:趙燁,中共營口市委宣傳部三級主任科員,遼寧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章引用:趙燁.營口方言特色量詞產生機制研究[J].語言學,2022,4(1):71-85. https://doi.org/10.35534/lin.0401008

本文方言語料為營口當地人日常交流用語,以及筆者調查內容自擬的例句, 語料來源真實可靠。方言與普通話對比時所用的古代漢語語料從漢籍檢索中提取,普通話現代漢語語料一部分來自《現代漢語量詞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還有一小部分來自轉引其他學者著作或文章。

涉及量詞主要在營口話中充當量詞使用,一部分在普通話中無量詞用法, 一部分與普通話用法在讀音或使用方式不相同,這些和現代漢語普通話量詞使 用方法有差異的詞都歸于營口特色方言的量詞研究。主要包括:編、出溜、杵子、檔子、疙瘩、轱轆兒、骨節(jié)兒、和、裉、提簍、支兒。

1???? 營口方言特色量詞

1.1? (與普通話相比)營口方言獨有的量詞

“出溜”,“回、次”義。計量一來一往走動或運行的次數。在營口方言中指走路步子小而快的樣子,做量詞使用時與現代漢語普通話“趟”類似。

如:他去省城這一出溜再快也得兩三天吧? 道太遠,這一出溜一上午就沒了。

“轱轆兒”計量圓柱形物體的一段。

如:把香腸切成三轱轆兒,咱們一人一轱轆。這轱轆兒木頭棒子是用來頂門的。

“骨節(jié)兒”營口方言中作量詞,主要用于成段的東西,可計量的事物比較多。常與數詞“一”搭配,意義上與“段”有相似之處。

如:他家賣的香腸可貴了,就這么一骨節(jié)兒就二十多塊錢。吃不了一根甘蔗,給我就來這么一骨節(jié)就行了。

“和”(huò)計量和水洗有關的次數,如洗米、洗菜時的次數。

如:那和淘米水留著晚上洗臉吧。

這些菜洗兩和就行了,不用再洗了。

“裉”(1)表示重疊起來的紙張或其他很薄的東西(如紙幣、信封、照片等) 的單位,也指很薄的東西積累到了一定厚度,凸顯數量比較多,意義相近的量 詞有“沓”“疊”等。通常只與數詞“一”搭配使用,可以重疊使用,重疊時 更突出數量之多。

如:這一裉卷紙這兩天都得寫完。他偷偷塞給局長一裉錢。

“一裉錢”和“一沓錢”相比,含有一定的主觀意識,即說話人個人覺得數量很多,并不是和其他同類事物比較之后客觀上顯得多。

(2)表示用手可以一把握住的事物,與“把”用法相似,多用來與細長狀的食材搭配。

如:晚上包餃子吧,他在樓下菜市場買了一裉韭菜。

這一裉粉條要是都下鍋里了,得吃上幾天才能吃完啊。

“嘴”計量語言最小單位。與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句”表達意思相似,但后面不加任何詞語。在營口方言中,口語交際時,表達“說一句(話)”時可用“說一嘴”代替。

如:他也是的,非要多插一嘴。

東一嘴西一嘴,根本不知道他說的是啥意思。

1.2? 與普通話相比使用范圍不同的量詞

營口方言中有大量表示器官、肢體的名詞,借用作量詞,計量相關事物, 與數詞結合時才具有量詞的意義。還有一些量詞在計量相關事物時與現代漢語普通話量詞的使用范圍有所不同。

“編”集合名量詞。表示物品數量的單位,專指編織成像辮子一樣的物品,多用于計量能編制儲存的農作物,如大蒜、辣椒等。意義上和“串”相似,比“串” 更具有形象性。

如:給我來一編大蒜。

把窗戶上掛的那編辣椒拿下來。

“編”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作量詞時表示書籍按內容劃分的單位,大于“章”。上編、中編、下編。在營口方言中“編”作量詞時,表示因對其事物有過相應動作, 所以用動作來表量。

1.3? 與普通話相比形式不同的量詞

營口方言中有些量詞與現代漢語普通話相同,但使用中其形式發(fā)生了變化, 這其中表現為讀音的變化和加子尾或兒化。子尾量詞和兒化量詞一般都具有很強烈的口語化色彩,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加入說話者的主觀情緒,表現說話者主觀上對量的多少的強調。

1.3.1????? 讀音

“提簍”dī lou 名量詞。主要計量成瓶裝啤酒的一份。一般在飯店中會有一種鐵制的籃子,用于盛裝啤酒瓶使其方便移動。一個提籃里裝 6 瓶,稱為“一提簍”。

如:先給我來一提簍老雪花(啤酒)。把剩下的半提簍(啤酒)退了吧。

“疙瘩”名量詞。在營口方言中“疙瘩”作量詞時,其讀音和使用范圍對比現代漢語普通話有所區(qū)別。現代漢語普通話“疙瘩”用作量詞時,用于球形或塊狀的東西。讀音是 gē da。在營口方言中用作量詞時,讀音發(fā)生變化,讀作 gā da,使用范圍也有擴大,用于表示實體事物不太大的量,其使用較為普遍, 所搭配的名詞范圍較廣,并不僅限于“疙瘩”狀的事物。

如:就放這么一疙瘩黃瓜就夠了 / 就這么一疙瘩地方,都不夠伸腿兒的。

1.3.2????? 兒化 / 子尾

營口方言中有一部分量詞用法與現代漢語普通話基本相同,但在口語表達中通常使用兒化或加子尾。

“杵子”與現代漢語普通話中“拳”的用法相似,表示借用拳頭這一名詞打人動作的數量。

如:張老五太生氣了,給了對方兩杵子。

那一杵子勁兒可不小,當時他就站不穩(wěn)了。

“檔子”表示事件數量的單位,計量的事件通常不是好事、喜事,而是以壞事、煩心事為主。用法上與“件、個、樁”等詞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檔子” 不僅可以指一件事,還可以用于一系列相關的事件,這些事件加在一起也叫“一檔子”?!皺n子”既可以和數詞搭配,也可以和“這”“那”等指示代詞搭配。

如:他真沒想到自己怎么能攤上這么一檔子事。我不相信他會做那檔子事。

“支兒”與“支”都可以做個體名量詞使用,但有較大區(qū)別。在普通話中“支” 有量詞詞性,可用于隊伍、歌曲、桿狀的東西(如筆、槍、蠟燭等)。營口方 言中“支”也有這些用法。

在營口方言中“支兒”表示計量人的數量的單位,特指家庭或一家人,與 古老的家族譜系有關,每一家就是家譜上的一個分支,因此稱為“一支兒”。“支兒” 可以被“大”“小”等形容詞修飾,也可以與“這”“那”構成“指量”結構。

如:我們都姓王,但不是一支兒的。 他不是暖泉方屯老陳家這支兒的。

“支”作量詞用比較常見,但在不同方言中用法不同。

2???? 營口特色方言量詞的產生機制

營口市地處我國東北部地區(qū),最早是滿族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清代開始陸續(xù)有天津、山東等地移民大量進入。在漢滿民族融合的過程中,語言也不斷相互影響融合。營口地區(qū)一些特色量詞的形成發(fā)展承襲了古代官話用法,但由于古時百姓文化程度不高,在民族交際過程中“口口相傳”時受天津、山東方言發(fā)音和滿語發(fā)音影響,其使用方法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2.1? 營口方言特色量詞的產生和發(fā)展

利用漢籍全文檢索系統對營口方言獨有量詞進行依次檢索,通過歷史文獻資料的詳盡考察,嘗試分析搜集到的語料中營口特有量詞的產生和發(fā)展。

2.1.1????? 營口方言獨有量詞的產生和發(fā)展

《說文解字》:“溜”,水,出郁林郡,從水畱聲,力救切。通過歷史文獻的考察,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有“出溜”用法的記載。

(1)所居屋梁柱際血出溜于地,旬日而見殺。(《南史卷四四》)

此時“出溜”作動詞用,表達血流下。清代開始出現“一出溜”的用法, 這一時期“出溜”所表達的意思是“滑下來”,與現代營口話中表達“回、次” 的意思不同。

(2)??? 白德從椅子上就是一出溜,躺在就地,昏迷不醒。(《康熙狹義傳》)

(3)??? 好漢瞧罷不怠慢,順著墻頭一出溜,他就站在地流平。(《劉墉傳奇》)

分析營口方言“一出溜”的用法來源于動詞“滑下來”,用于表達非??斓臅r間量。

據《漢典》:“轱轆”的本義指車的前胡。車轅前端下垂的木棍,停車時 靠它拄地以保持車廂平衡。明代開始出現“轱轆”作副詞的用法,表示動作很快, 形容像是車輪轉動般,連滾帶爬的動作。

(1)想二人驚得轱轆爬起,見行李與馬都在樹下,只見樹上有四句字云。

(《四游記》)

(2)須臾轱轆爬起,拜謝唐僧師徒。(《四游記》)

清代開始,出現了“一轱轆”的用法,與明代表達的意思相近,“一轱轆” 的用法近似于現在的“一下子”指動作的快速。

(3)忽見劉姥姥一轱轆爬起來,咧里咧蹶的往外就跑。(《紅樓補夢》)

(4)那好漢一轱轆爬將起來,大叫一聲:“氣殺我也!”(《說岳全傳》)

《說文解字》:“骨”,肉之覈也。從冎有肉,凡骨之屬皆從骨。古忽切?!肮?jié)”,竹約也。從竹即聲。子結切。通過歷史文獻考察,“骨節(jié)”在先秦時期就有用作名詞的記載。如:

(1)言人骨節(jié)之大小,肉之堅脆,皮之厚薄。(《黃帝內經》)

(2)骨節(jié)蚤成,空竅哭歷,身必不長。(《呂氏春秋》)

秦漢及魏晉南北朝均有大量“骨節(jié)”作名詞用的資料記載,通過歷史文獻 考察未找到使用“骨節(jié)兒”作量詞的例子,分析其作量詞應該在現代漢語中產生, 因為從語義上說人的骨骼是由多根骨頭一節(jié)一節(jié)組織起來的,而營口方言的量 詞正是用來稱說和骨節(jié)長度差不多的“一段”的長度。

《說文解字》:“和”,相譍也。從口禾聲,戶戈切。最初記載于《廣雅》中, 和,諧也。作形容詞意思是和諧、協調。通過歷史文獻考察,“和”作量詞使用, 產生于清代?!秲号⑿蹅鳌返谌呋刂谐霈F了計量和水洗有關的次數的用法。

(1)??? 叫小丫頭子舀了盆涼水來,先給他左一和右一和的往手上澆。(《兒女英雄傳》)

據《漢典》:“和”huó 作動詞,指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我們認為“和”作量詞是通過認知轉喻機制由動詞轉化而來,淘米的動作與和面的動作相似,都與“用水攪合”有關。

通過歷史文獻考察,清代開始出現“裉”作名詞的記載,原意是指衣服腋下前后相連的部分。如例(1)“裉襖”和例(2)。

(1)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云緞窄裉襖。(《紅樓夢》)

(2)??? 煞裉 ( 把裉縫上 )

古代漢語中未有“裉”作量詞的使用方法,分析“裉”的量詞用法來源于裁縫在縫補中“抬裉 ( 上衣從肩頭到腋下的尺寸 )”的用法。在量詞轉喻、隱喻的共同作用下,先是從名詞轉化為動詞,又從計量衣服的尺寸,泛化到計量和“上衣從肩頭到腋下尺寸”差不多的量。

《說文解字》:“嘴”,識也。從此朿聲,一曰藏也,遵誄切文三?!白臁?最早的用法都是名詞,指鳥口,后泛指人與動物的口。如例(1)例(2)。

(1)一定要從烏鴉和鷂子嘴里搶過來,送給螻蛄和螞蟻,未免太不公平了!

(《莊子集釋》)

(2)廢先帝法,不聽天嘴動,居處無度。(《全漢文》)

明代開始出現“一嘴”的用法,作量詞開始廣泛使用。如例(3)例(4)中“一嘴”與胡子和狗牙組配,指嘴的周圍都是胡子和滿口的牙。

(3)??? 原來蘇東坡學士,常與小妹互相嘲戲,東坡是一嘴胡子,小妹嘲云。

(《古今奇觀》)

(4)??? 一只金絲犬又古怪,張開一嘴的狗牙,露出四只那狗爪。(《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

2.1.2????? 范圍不同量詞產生和發(fā)展

《說文解字》:“編”,次也。從糸扁聲,布玄切。先秦時期已有大量“編” 作動詞的記載,意思是編織、編撰。如例(1)例(3)“編”與編著和蒲葦組配, 指編撰書籍和編織蒲葦草。

(1)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韓非子》)

(2)通于九針六十篇,旦暮勤服之,近者編絕。(《黃帝內經》)

(3)??? 取水利,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凍餒之患。(《呂氏春秋》)

這一時期,也有“編”作量詞的記載,表示書記按內容劃分的單位。南北朝時期開始至隋唐五代一直有大量“編”作量詞的用法,用來計量文學著作或文章的劃分單位。如例(4)例(5)“一編”都是用來計量書的量。

(4)??? 使讀者手此一編,可以看出歷代對《文心雕龍》研究的成果。(《文心雕龍義正》)

(5)出一編書曰:讀是則為王者師。(《文選卷》)

2.1.3????? 形式不同量詞產生和發(fā)展

2.1.3.1?? 讀音

《說文解字》:“提”,挈也。從手是聲,杜兮切。通過歷史文獻考察,“提” 先秦時期用作動詞。如:

(1)大火兮西睨,攝提兮運低。(《楚辭》)

(2)大歲在寅曰攝提格。(《爾雅·釋天》)

元代出現了“提”作量詞用法。如:

(3)再賜你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全元雜劇》)

(4)與了我三斗珍珠,一提黃金,領軍回還。(《全元雜劇》)

例(1)例(2)中“提”用來稱說黃金。

《說文解字》“簍”,竹籠也。方言。簍、也。小者、南楚謂之簍。從竹。婁聲。洛侯切。四部。先秦時期,“簍”是“柳、簍、僂、縷”的異體字。明代“簍”作名詞已有記載,這一時期也開始用作量詞。如例(3)例(4)中“一簍”用來稱說楊梅和薪炭的量。

(1)裝上竹簍,雇一閑的,并行李桃了下船。(《初刻拍案驚奇》)

(2)于是作書一封,以竹簍盛之,而系其頸。(《東西晉演義》)

(3)庚寅賜輔臣楊梅各一簍。(《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

(4)余騎將上倉橋,諸生朱元亮急出薪炭數十簍。(《東塘日剳》)

提簍在東北地區(qū)作名詞,最早指打酒時用的工具,大致一提簍為半斤或一斤。后來這種工具逐漸消失,開始出現用鐵制成的籃子,用于方便移動瓶裝啤酒,人們叫這種工具“提簍”,提簍開始用作量詞,計量一次可運送瓶裝就的數量為“一提簍”。

“疙瘩”用作名詞,先秦時期已有記載,指皮膚上突起或肌肉上結成的病塊或球形或塊狀的東西。

(1)盼遂案:今俗仍喚作鬼風疙瘩。(《論衡校釋》)

隋唐五代之后也有少量文獻記載。

(2)治痔漏成塊,下垂疙瘩 [ 一 ],不任其癢。(《東桓先生試效方》)

(3)治時毒疙瘩惡證。(《活法機要》)

元代開始到清代已有大量關于“疙瘩”作名詞記載。

(4)腸風下血有疙瘩瘡,破者不治。(《本草綱目》)

(5)痂后發(fā)癮者,皮膚間隱隱起成疙瘩,此由毒氣未得發(fā)盡。(《赤水玄珠》)

這一時期計量疙瘩多用量詞“一個、一塊”,分析“疙瘩”作量詞是用于詞類轉喻機制,從疙瘩比較小的特點轉化而來,計量較小的量。

2.1.3.2?? 兒化 / 子尾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舂杵也。舂,搗栗也。其器曰杵,系辭曰: 木為杵,掘地為臼?!毕惹貢r期已有“杵”作名詞的記載。如:

(1)以繼筑杵而舂,敗玉寶,失其好也。(《楚辭章句》)

(2)秋,九月,癸酉,齊侯杵臼卒。(《春秋谷梁傳》)

元代開始“杵”已有用作量詞的記載。如例(3)和例(4)中“杵”用來稱說“打” 這個動作的次數。

(3)打一杵可行三百步。(《全相平話五種》)

(4)韋云若不送師父出來,一杵打你做泥塵。(《全元雜劇》)

明清時期有大量“杵”用作量詞的記載。如:

(5)疥瘡癢痛豬肚一杵,同皂莢煮熟,去莢食之。(《本草綱目》)

(6)袁洪雖是得道白猿,也經不起這一杵。(《封神演義》)

現代漢語中“杵”開始于“子”搭配,表達更口語化。

《玉篇》:“檔”,“木牀也”《類篇》:登浪切,當去聲。橫木框檔。隋唐五代時期,“檔”開始出現作名詞的記載,如:例(1)。明代代開始有文獻記載“檔”作量詞,如例(2)和例(3)“一檔”指一檔子事。

(1)群臣請以主左右上媵戴鬢帛承拜,兩檔持命。(《新唐書》)

(2)我只作尋他,沒人時,做他一檔,決然彀兩日耍。(《崢霄館評定通俗演義型義型世言》)

(3)葛暗忖:決是這禿廝勾搭那姓麻的殺才做一檔兒。(《媚史》)

“檔”與“子”組合,出現在明代。如:

(4)年太平雙頭人二人說罷往前走,倏然間離了檔子房,箭直的來到大街上(《明清民歌時調集》)

(5)有執(zhí)照檔子沒有?(《南明史料》)

清代開始出現“檔子”作量詞的例子。如例(6)例(7)都計量“事”。

(6)康阮山坐車在后面照顧行李,還不知道出了這么檔子事兒。(《泣血亭》)

(7)黃昆對于這檔子事也就不十分追究啦。(《三俠劍》)

《說文解字》:“支,去竹之枝也,從手持半竹。”凡支之屬皆從支,古文支, 章移切。支,離開竹干的竹枝,即竹節(jié)上叉生的細竹枝。字形采用“手”作邊旁, 像手持不完整的竹子。 ,這是古文寫法的“支”。

通過歷史文獻考察,“支”作量詞最早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例(1)和例(2)

中“每折一支”與“一支箭”,“支”用來稱說藥與箭。此后,清代開始出現“支兒”的計量用法。如例(3)例(5)“先教我兩支兒”“賞出兩支兒”,“支兒” 用來稱說曲子和寶貝。

(1)毆捶服之,每折一支,辭色愈厲,竟斷四體而卒。(《北齊書》)

(2)汝取一支箭折之。(《北史卷》)

(3)桂哥哥,你有什么好曲子,先教給我兩支兒(《補紅樓夢》)

(4)現在這個衍圣公還算得個近支兒的當家子。(《兒女英雄傳》)

(5)把你那個什么寶貝香賞出兩支兒來罷。(《續(xù)紅樓夢》)

2.2? 營口方言特色量詞的產生機制

美國著名計算機語言學家普斯特若夫斯基(Pustejovsky,1991)立足于詞匯的衍生性,首次提出生成詞庫理論(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GLT),該理論認為一個詞項的意義是相對穩(wěn)定的,只有在組合時才發(fā)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由語義生成機制實現。普斯特若夫斯基(1995)將這一機制分成三類:類型強迫、選擇約束和協同組合,而后又進行了一些整合,將類型強迫納入語法上的論元選擇機制, 形成了純粹類型選擇、類型調節(jié)、類型強迫(Pustejovsky,2005—2006;Asher and

pustefovsky,2005—2006)新的語義生成機制。這一機制對語言理論框架影響巨大。GLT 對詞匯信息的描寫主要分為四層:論元結構、事件結構、詞匯繼承結構、

物性結構。其中,論元結構規(guī)定了論元的數量、類別和句法實現;事件結構包括事件集、復合事件中子事件之間的關系、整個事件的核心等三大要素。其中事件集主要描述詞項有關事件,事件涉及過程、狀態(tài)、轉變三種類型;詞匯繼承結構,主要說明詞匯結構在類型網絡中如何與其他結構相互關聯以及在整個詞庫系統組織中所起的作用;而物性結構則是核心內容,包括構成角色、形式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等四個層面的語義知識。

構成角色:描寫對象與其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包括材料、重量、部分和組成成分等;

形式角色:描寫對象在更大的認知域內區(qū)別于其他對象的屬性,包括方位、大小、形狀和維度等;

功用角色:描寫對象的用途和功能;

施成角色:描寫對象是怎樣形成或產生的,如創(chuàng)造、因果關系等。

袁毓林(2014)基于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建立了一套描寫事物(也包括作為事物看待事物)語義結構的框架,又將包含構成角色、形式角色、功用角色和施成角色的四個語義層面擴充為十個,新增了單位角色、評價角色、材料角色、行為角色、處置角色和定位角色。高亞楠基于物性結構理論,提出量詞產生過程可以表述為:量詞從來源名詞或動詞整體轉喻而來的部分角色特征,也為量詞稱說的事物或事件所有。即基于來源詞某一語義角色的詞類轉喻是漢語量詞的主要產生機制。

一是基于來源詞的外形角色衍生而來。包括事物或事件所呈現的形狀、薄厚、粗細、狀態(tài)(固液氣)等特征。如量詞“道”基于來源名詞“道”的形狀特征, 表示細長的痕跡,用于江河和某些長條形的東西的單位,如“一道擦痕”。

二是基于來源詞的構成角色衍生而來。如量詞“口”基于來源名詞“人或 動物進行飲食的器官”的組成成分特征,表示有口的事物的單位,如“三口之家”。

三是基于來源詞的定位角色衍生而來。如量詞“場”基于來源名詞“平坦的空地”的所處位置,如“足球比賽下午還有一場?!?/p>

四是基于來源詞的類屬角色衍生而來。如量詞“趟”,繼承了來源動詞“跳

踉行走”義的種類類屬,用來稱說行走的動作行為,如“走一趟”。

五是基于來源詞的物量角色衍生而來。包括數量、長度量、容積量、重量等。如量詞“伙”基于來源名詞“同伙”的數量特征,用來稱說人的集合,如“兩伙人”。六是基于來源詞的關系角色衍生而來。如量詞“次”基于動詞“按順序敘事”

的外部關系特征,用來稱說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反復發(fā)生的事件,如“出現過幾次”。七是基于來源詞的功用角色衍生而來。如量詞“刀”基于來源名詞“刀”

的工具特征,用來稱說用刀砍、切的事件,如“捅了兩刀”。

八是基于來源詞的施成角色衍生而來。說明物體是如何通過形成。如量詞“把” 基于來源動詞“用手抓握”的施成動作,稱說一手抓握住的事物,如“一把秧苗”。

根據高亞楠(2011)漢語量詞產生機制的 8 種方式,通過對搜集到的 30 個營口特色方言量詞進行歷時描寫,將這些語料制進行分類歸納,生成《營口方言特色量詞產生來源分析表》如下,試分析營口方言特色量詞主要產生機制。

一是基于外形角色衍生而來的量詞產生機制。以“疙瘩”為例,來源于名詞“疙瘩”的特征,表示小球形或塊狀的東西,用于能從整體中分離出來,部分不大的量的單位,如“一疙瘩土豆”,又如“轱轆”,來源于名詞“轱轆”的特征,表示用金屬、木料或其它堅固材料做的圓形構架,由于認知轉喻機制的作用,名詞“轱轆”產生了量詞的用法,用于外形是圓形的一段。此類量詞還有嘟嚕、疙兒等。

二是基于構成角色衍生而來的量詞產生機制。以“骨節(jié)兒”為例,骨節(jié)本義是骨骼與骨骼之間的一個節(jié) , 骨骼相接之處。骨節(jié)是名詞屬性,量詞“骨節(jié)”

是名詞轉喻的結果,凸顯了事物的組成成分特征。一根骨頭的兩個骨節(jié)之間距離較短,因而在長期的語言實踐中,骨節(jié)兒逐漸產生量詞用法,表示與骨節(jié)長度差不多的單位,開始計量距離,表示一段的意思。如“一骨節(jié)繩子”此類量詞還有支兒、只兒等。

三是基于類屬角色衍生而來的量詞產生機制。以“出溜”為例,量詞“出溜” 繼承了來源動詞“滑行”義的種類類屬,用來稱說像“滑行”一樣動作很快的行走, 如“去一出溜”。又如“和”,本義是動詞指和面。但和面這一動作與“用水 攪合”有關,所以“和”作量詞都是用來計量呈現出用水、有攪合這一動作的量。此類量詞還有悠、和、開兒等。

四是基于物量角色衍生而來的量詞產生機制。以“提簍”為例,“簍”作名詞, 意思是用竹或荊條等編成盛東西的器具,基于名詞“提簍”的盛裝特征,用來稱說能夠放在“提簍”里事物的集合,如一“提簍”啤酒。又如“裉”為例,“裉” 在漢典匯總的解釋是“衣服腋下前后相連的部分”,裉作為名詞,原本只與衣服的尺寸有關。量詞“裉”是名詞“裉”隱喻的結果,詞類隱喻是量詞“裉”產生的認知機制。衣服腋下相連的部分,到肩部的距離通常和人中指到拇指圍繞成一圈的距離相似,由于認知隱喻機制,“裉”用來計量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圈的距離, 其使用范圍擴大,從一個域擴展到了另一個域。此類量詞還有捺、裉、鼻子、丁點兒、簸箕、撮子、提簍、股腦兒、池子、舀子、氣兒、憋氣兒、下子、陣子等。

五是基于功用角色衍生而來的量詞產生機制。如量詞“杵子”基于名詞“杵”, 舂米或捶衣的木棒的工具特征,通過認知轉喻機制作用,用來稱說“用杵戳” 的事件,如“給了他一杵子”。

六是基于施成角色衍生而來的量詞產生機制。說明物體是如何形成的,如量詞“編”基于來源動詞“用細條或帶形的東西交叉組織起來”的施成動作,在轉喻機制的作用下,稱說編織而成的事物,如“一編辣椒”。此類量詞還有撮兒、檔子等。

3???? 結論

本文對已考察到的營口方言量詞首先從產生和發(fā)展的角度進行了溯源分析, 基于美國著名計算機語言學家 GLT 的詞庫生成理論,結合袁毓林(2014)高亞楠(2021)的漢語量詞物性結構理論,運用漢語量詞的描寫方法,分析漢語量詞產生機制。通過對調查搜集到的營口特色方言量詞進行歷史文獻考察和歷時描寫,將這些語料制進行分類歸納,考察分析得出營口方言的特色量詞主要產生機制為:基于外形角色衍生而來、基于構成角色衍生而來、基于類屬角色衍生而來、基于物量角色衍生而來、基于功用角色衍生而來、基于施成角色衍生而來的 6 種產生機制。

參考文獻

[1]郭先珍.現代漢語量詞詞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 6 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袁毓林.漢語名詞性物性結構的描寫體系和運用案例[J].當代語言學, 2014.

[4]李計偉.類型學視野下的漢語名量詞形成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大學,2013.

[5]高亞楠.漢語名、動跨類量詞的衍生路徑與產生機制[J].(待刊).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haracteristic Classifiers in Yingkou Dialect

Zhao Ye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of the Yingkou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Yingkou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ysical structure gener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unique quantifiers of Yingkou dialec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Yingkou dialect is summarized.

Key words: Dialect; Unique classifiers; Generation mechanism

猜你喜歡
方言
方嚴的方言
東方少年(2022年28期)2022-11-23 07:09:46
方言
說說方言
留住方言
哪些方言有利于經商
常熟方言“則”“嘚”之用法考察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41
《紅樓夢》中大同方言補遺五則
現代語文(2016年21期)2016-05-25 13:13:33
我家的方言
學生天地(2016年33期)2016-04-16 05:16:29
談方言在人物塑造中的作用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5
簡論天祝方言親屬稱謂詞
絲綢之路(2015年16期)2015-12-26 05:47:34
儋州市| 彩票| 鹤岗市| 泰和县| 江华| 云梦县| 行唐县| 虞城县| 武功县| 新巴尔虎左旗| 肥东县| 江陵县| 子长县| 神木县| 黔西| 依兰县| 当涂县| 新沂市| 凌海市| 蚌埠市| 陵川县| 泾川县| 永平县| 治多县| 武宣县| 镇赉县| 兴义市| 峡江县| 苍溪县| 三门县| 美姑县| 通榆县| 武鸣县| 辽阳市| 芦山县| 安国市| 长垣县| 贵定县| 仁怀市| 北海市|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