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卓達 趙育紅 李宇赤
摘 要|文章回顧了新聞傳播視角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認為已有研究視角廣闊,成果豐碩,但仍需在以下方面發(fā)力:重視國內(nèi)傳播、交互傳播、實證研究,呈現(xiàn)完整、具體的傳播過程,運用本土理論加以研究。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播;新聞;文獻綜述
作為一種破解全球治理危機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自 2014 年被提出以來便受到中外廣泛矚目。近年來,學界就理論淵源、本質(zhì)與內(nèi)涵進行了豐富且深入的討論,肯定了其在應對國際事務和地區(qū)問題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構建路徑及應對的挑戰(zhàn)。在此基礎上,基于多學科的視角,學界一方面對包括亞洲命運共同體在內(nèi)的子概念進行討論,擴展深化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nèi)涵;另一方面對中國與他國/國際組織的關系加以分析,彰顯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xiàn)實價值。此外,學界還探討了本理念同“一帶一路”倡議、中華民族共同體、中國夢,以及與西方全球治理理念等概念之間的辯證關系。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世界人民擘劃未來美好世界藍圖的同時,在政治、安全、經(jīng)濟、文化和生態(tài)五個維度也提出了相應的標準與要求,號召人們攜手應對全球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宣介工作必須而重要。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如果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未曾為其知曉,不能深入人心, 就無法凝聚眾力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換言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準確、廣泛、深刻的傳播,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與前提。
本文旨在通過回顧以往基于新聞傳播視角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審視在這一視角下學界從哪些方面、對哪些內(nèi)容加以考察、研究,以期呈現(xiàn)本學科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進而為今后的理論探究與實踐發(fā)展提供參考。本文討論的文獻通過中國知網(wǎng)和 Web of Science 數(shù)據(jù)庫于 2022 年 6 月 1 日檢索得到。
1???? 作為指導思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根據(jù)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研究中所占地位的不同,與本學科相關的文獻大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將理念視為指導思想,包括要求、目標、使命等,論述傳媒活動及其事業(yè)發(fā)展與變革中的相關議題。這類文獻大都以“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閾下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 ××××”“××××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為題,通過強調(diào)所論議題的服務性和聯(lián)系性來豐富與發(fā)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nèi)涵和外延。
跨文化傳播、對外傳播、國際傳播和全球傳播是本類文獻的核心詞匯。學界通過分析這類傳播活動的現(xiàn)狀、意義與挑戰(zhàn),為傳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傳統(tǒng)與當代文化、學術思想等內(nèi)容提供方法和策略,進而促進傳播目的的達成[1,2]。其中,國家形象因?qū)H傳播效果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故被視作一種特殊的傳播內(nèi)容為學界加以重點考察[3]。
無論使用何種術語,這類以外國人為主要受眾的傳播活動,其效果的好與壞都受制于國際話語權的大與小。左鳳榮[4]指出,向世界貢獻影響世界發(fā)展的理念既是大國責任也是大國發(fā)展的要求,而中國的國際話語權長期與中國的國際地位不相匹配。由此,基于學理思辨與實踐經(jīng)驗,學界積極探尋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的策略。通過對文本與效果的考察,學界認為,應發(fā)揮好大眾媒體在傳播活動中的作用,借助電影、書籍、電視節(jié)目等各類媒介產(chǎn)品全方位“講好中國故事”,以此作為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進而服務于特定話題對外傳播的路徑,最終服務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5,6]。
在方法上,學界對以翻譯為核心的二次編碼技巧與裨益于傳播的媒介技術進行了考察[7,8]。傳播體系、傳播秩序乃至意識形態(tài)的溝通機制也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之一[9,10]?;谶@些研究,學界提出了人類整體傳播學、新世界主義媒介理論等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創(chuàng)新理論與知識體系[11,12]。
2???? 作為傳播內(nèi)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第二類文獻聚焦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內(nèi)容進行傳播的活動,通過審視傳播的各個階段與環(huán)節(jié),提出優(yōu)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策略。
在這類文獻中,該理念如何在各類媒體上呈現(xiàn)成為討論的重點。研究對象包括俄羅斯、美國、英國、韓國、印度、南非、德國、阿聯(lián)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媒體同以Twitter 為代表的網(wǎng)絡社交媒體[13,14]。研究的主題包括敘事方式、話語體系、報道框架及議程設置等內(nèi)容[15,16]。學界同時以《流浪地球》《手 術兩百年》《亞洲文明之光》等為例,對電影、書籍、紀錄片等媒介產(chǎn)品如何承載與凸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行了探討[17,18]。此外,梅朝陽、孫元濤[19] 還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傳播基于的媒介生態(tài)進行了論述。
在效果方面,王錫苓、謝詩琦[20]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評價體系;許啟啟、寧曙光[21]等人對國際輿論與認同進行了考察。學界指出,無論是在國際傳播、對外傳播,還是跨文化傳播的視野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都具有傳播之價值及必要[22,23]。然而,由于這一理念的傳播主要來自我國官方媒 體的報道以及元首外交[24],西方媒體的相關報道數(shù)量較少[25],加之一些發(fā)達國家刻意抹黑甚至操控話語權誤導受眾[26],致使該理念的傳播面臨著被西方社會曲解[27],因而國際傳播效果不佳的問題。
由此,學界在對以上困境總結與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并論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話語的生成邏輯及其體系的建構路徑。即要做好受眾和輿情的調(diào)研[28], 使用正確的翻譯技巧追尋語言與情感上的互通,使西方社會打消疑慮,正確理解并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nèi)涵[29];要注重西方的思維習慣,特別是在新聞報道中應以第三方或?qū)Ψ揭暯墙庾x,避免過度自我夸耀,注重細節(jié)和邏輯,同時與反對者對話[30,31];要通過出版和移動端視頻等各種媒介進行理念的傳播,以此回應誤解、困惑和偏見,增進各國人民相互理解與友誼[32,33];要充分發(fā)掘民間力量,擴大傳播主體,形成立體的傳播格局[34,35];要通過講好中國故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通過國家實力和行動從軟、硬件兩方面提高其傳播效能[36];要借力“一帶一路” 倡議做好沿線國家傳播[37];還要建立高素質(zhì)隊伍,推動國際傳播工作專業(yè)化[38]。
與第二類相較而言,第一類文獻討論的是新聞傳播學科基本且固有的課題, 就算沒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也能獨立成說。然而,正是人類命運共同 體理念的融入賦予了這些課題新的內(nèi)涵與意義。正如邵鵬、童禹婷[39]所指出,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我國提升國家形象的新契機。人類命運共同體同這些課題彼 此促進,協(xié)同發(fā)展,相得益彰。因此,第一類文獻既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又兼顧了具體內(nèi)容和傳播策略,完全可以承載和承擔理念傳播的使命與任務, 故也理應成為新聞傳播視閾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研究與實踐的重點。
3???? 余論
已有研究表明,新聞傳播視閾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視角廣闊,成果豐碩,為其發(fā)展與傳播提供了方向與指引。但這些研究,也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研究的視角著重于對外傳播,對內(nèi)傳播卻薄弱而淺顯,且主要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分存在并宣傳的,沒有加以必要與深刻的考察、優(yōu)化與研究。而該理念是否真正在國內(nèi)得到充分的傳播,同樣甚至更加值得一探究竟。事實上,從本文所列舉的文獻可以看出,國內(nèi)的諸多學者積極而主動地研究和傳播行為,正是他們率先認可并接受了理念在國內(nèi)的宣介的結果。這些文獻也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內(nèi)傳播的效應。這就證明,國內(nèi)傳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更是可行的;這種研究視角是必要的、正確的、有價值的。
其二,局限于單向傳播,忽視了傳播的交互性。盡管在表述上我們不會過分強調(diào)“對外傳播”和“國際傳播”的區(qū)分,但光從字面意義上便可看到兩者蘊含著單與雙、單對多的傳播指向差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不應僅限于中國人對外國人這一種情況。作為對外傳播受眾的外國人,是否能夠反倒向中國人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否會彼此之間或向第三國人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盡管答案存疑,但這種思考是值得存在和論證的。
其三,實證研究局限于對內(nèi)容文本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文獻資料上的理論研究,關注其應然狀態(tài),而任何理論的驗證與完善與實施都離不開實證研究。實證為論點的闡述提供了依據(jù),各類理論的提出與形成也需要豐富的實證結果支持。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強實證研究的力度,避免相關研究成為泛泛之談。
其四,缺乏對整體傳播過程的審視,無法聚焦具體的傳播場景,不能呈現(xiàn) 完整的傳播圖景。李智[40]認為,國際傳播的研究包含主體、控制、渠道、內(nèi)容、受眾、效果和效應七個部分。聚焦某一特定傳播要素忽視其他要素將導致傳播 活動前因后果的缺失,實際上削減了研究的信度,繼而降低了效度。美國媒體 如何報道和俄羅斯民眾如何認同對我們有什么啟示?諸如此類的問題說明,若 不將整體傳播活動放置于特定的場景加以考察,相關研究之間的聯(lián)系便無法形 成,新方法、新觀點也就無法相互促進與發(fā)展,甚至會引發(fā)重復研究的情況。因此, 要盡可能地對完整、具體的傳播過程加以審視與反思。
其五,忽視運用本土理論的重要性。我國已有諸多學者在相關研究中發(fā)展 出了一些創(chuàng)新的本土理論,這些理論承襲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共性脈絡, 同時又蘊涵著中國思想特有的思維邏輯和歷史文化基礎。賈文山、紀之文[41]就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傳播形成了一種新型全球傳播范式,是人類命運 共同體理念的傳播效應。在有關的研究范式、視角與方法上,要避免“西方為基, 中國外衣”[42]。在研究中運用本土理論,既是理論與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也是發(fā)展、完善、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顏軍,王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國際傳播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5):36-45.
[2]左鳳榮.習近平外交新理念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8,22(6):5-12.
[3]Li A,Wu M.“See the difference”:What difference? The new mission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J].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2018,13(1):41-47.
[4]張小琴,文靜.抗“疫”背景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對外傳播策略與中國國家形象建構[J].電視研究,2020(9):12-15.
[5]劉宏偉,王湘玲.“人己通”外譯模式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傳播研究[J]. 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4(4):99-106.
[6]郗云峰.發(fā)揮區(qū)塊鏈技術在“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J].中 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10):104-106.
[7]王晴.現(xiàn)代傳播體系:內(nèi)涵、結構與邊界——基于長寧“6·17”地震事件的傳播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22):46-48.
[8]張磊.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歷史視角下的全球傳播秩序變遷與重建[J]. 國際傳播,2019(2):1-9.
[9]張毓強,潘璟玲.國際傳播的實踐淵源、概念生成和本土化知識構建[J]. 新聞界,2021(12):41-55.
[10]吳飛.共情傳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路徑探索[J].新聞與傳播研究, 2019,26(5):59-76,127.
[11]劉瀅,蒲昳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社交媒體呈現(xiàn):基于Twitter 平臺的內(nèi)容分析和語義網(wǎng)絡分析[J].新聞與寫作,2021(6): 81-90.
[12]施宇,崔晗.網(wǎng)絡新聞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解讀:基于NOW 語料庫的檢索分析[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22,21(1):70- 71.
[13]馬俊峰,王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敘事與豐盈生命力的彰顯[J].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19,35(1):1-7.
[14]歐陽晨宇,蔣言,孟圓,等.評價理論視角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聞語篇態(tài)度資源的積極話語分析[J].品位·經(jīng)典,2021(4):50-53.
[15]???.?? ???? ??? ?? ????-?? 《????》?
???‘ ??????? ??[J]. ??????,2019(68): 113-134.
[16]蒲瑤,陸明.構建面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文化對外出版話語體系
[J].中國出版,2019(5):61-63.
[17]梅朝陽,孫元濤.中國話語“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媒介生態(tài)思考[J].浙江社會科學,2020(9):78-87,159.
[18]王錫苓,謝詩琦.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傳播評價體系的構建
[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42(7):39-45.
[19]許啟啟,寧曙光.國際輿論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J].公共外交? 季刊,2018(1):44-50,144-145.
[20]王雯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 2020(11):42-46.
[21]鐘楚賢.馬克思交往理論視角下“一帶一路”中國文化傳播路徑的優(yōu)化
[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9(1):116-120.
[22]高倉健,梁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價值與推進路徑[J].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1):5-7.
[23]韓雪松.論電影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與傳播[J].電影文學, 2019(19):83-85.
[24]江璐,陳綠夏.關于澳大利亞媒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報道的研究[J]. 國際傳播,2020(5):41-52.
[25]陳鑫.“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傳播的困境與出路[J].寧夏社會科學, 2018(5):70-75.
[26]劉英杰,徐菲.“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國際傳播的意識形態(tài)困境及應對[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0(11):112-115.
[27]陳偉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中國價值觀的國際傳播[J].新聞界,
2019(3):92-100.
[28]唐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德傳播的兩大原則[J].天津外國語大 學學報,2020,27(2):38-44,158.
[29]高金萍,余悅.美國媒體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呈現(xiàn)[J]. 新聞愛好者,2020(3):15-18.
[30]王韻權.探索新聞報道策略 促進“一帶一路”民心相通[J].新聞傳播, 2019(17):19-23.
[31]趙欣.國際傳播視野中的中國故事敘事之道:“第一主講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涵的國際分享[J].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28(1):5-25, 126.
[32]姚建彬.對中國文學海外傳播的反思與建議[J].外國語文,2020, 36(4):1-10.
[33]陳華明,李暢.展示政治視域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對外傳播研究
[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6):134-140.
[34]賀耀敏.我國企業(yè)國際品牌建設與出版企業(yè)歷史責任[J].出版發(fā)行? 研究,2019(9):21-24.
[35]賀敬壘,馬文學.論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話語權構建:主要機遇、挑戰(zhàn)與實現(xiàn)路徑[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5): 423-428.
[36]楊臻.“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傳播困境與策略述評[J].新聞研究導刊, 2020,11(3):80,82.
[37]楊躍輝.新媒體視閾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J].今傳媒, 2021,29(4):1-3.
[38]邵鵬,童禹婷.構建全球傳播新秩序的中國路徑:“人類命運共同體語境下的全球傳播”高峰論壇會議綜述[J].東南傳播,2019(10):49- 50.
[39]李智.國際傳播:第 2 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40]賈文山,紀之文.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全球傳播[J].全球傳媒學刊,
2018,5(3):27-37.
[41]張勵,黎亞洲.國際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與中國應對之策:以2013 年至 2018 年 3 月英法語的全球報道為樣本[J].國際關系研究,
2018(4):21-36,153-154.
[42]劉鋒.論我國國際形象的成功塑造及現(xiàn)實啟示:基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考察[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33(6):152- 158.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Diao Zhuoda1 Zhao Yuhong2?????? Li Yuchi2
1.???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Yantai University, Yantai;
2.??? 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shuangban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on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and believe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has broad visions and fruitful results but still needs to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ocus on domestic communication,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nd empirical research, present the complete and specific communication process, and employ indigenous theories.
Key words: Human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Literature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