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古代的交通條件遠不如今天,旅游難度較大,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古代的旅游人群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文人士大夫,他們有錢有時間,喜好寄情于山水名勝;第二類是商人群體,行商途中可欣賞秀麗風(fēng)光;第三類群體是城鎮(zhèn)居民,隨著唐宋之際市民階層的崛起,老百姓旅游也逐漸多了起來。
古人旅行用什么交通工具呢?首選是船,不僅安穩(wěn)舒適,方便裝載行李,船艙里還可以睡覺。不便行船的地區(qū),人們會選擇馬車出行。古代有出租馬匹的服務(wù),《東京夢華錄·雜貨》記載:“假賃鞍馬者,不過百錢?!比绻敫F游也可以,那就要靠雙腿了,具體能走多遠則看你的體力。
古人最愛去三類旅游目的地,一是旅游城市,二是自然山水,三是古跡古城。古人如何獲取這些旅游目的地信息呢?古代有專門的旅游書籍,相當(dāng)于今天的旅游手冊,如南宋王象之編撰的《輿地紀勝》。明代的旅游圖書更加貼心,不僅記錄旅游景點,還詳細介紹交通路線、客棧住宿情況,甚至連價格參考都寫上了,還有專門介紹某一地區(qū)景點的旅游圖,如《北京八景圖》。
除了看旅游手冊找景點外,古代也有“網(wǎng)紅景點”受到追捧。詩詞在古代口耳相傳,流傳范圍很廣,那些被詩人熱情謳歌過的景點,很快就會成為熱門的旅游打卡勝地,其中,黃鶴樓最具代表性。這歸功于詩人崔顥流傳千古的《登黃鶴樓》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也不遺余力地為黃鶴樓宣傳,寫下了“故人西辭黃鶴樓”“黃鶴樓中吹玉笛”等詩句。
古代就有景區(qū)服務(wù)了,泰山腳下的景區(qū)服務(wù)被明末清初的張岱詳細記載進了《瑯?gòu)治募?。一到景區(qū),客棧的迎賓人員會在數(shù)里之外的路口迎接你,幫你牽馬到客棧。這場景如同今天的農(nóng)家樂老板在高速公路出口等你??蜅5囊?guī)模很大,服務(wù)設(shè)施完備。門口有十多間馬廄供游客使用,相當(dāng)于免費停車場。至于住宿和餐飲服務(wù),更讓人感覺賓至如歸。張岱記載道:“客有上中下三等,出山者送,上山者賀,到山者迎。客單數(shù)千,房百十處,葷素酒筵百十席,優(yōu)倏彈唱百十群?!?/p>
那些著名旅游景點,古人也會收取門票。以明朝時的泰山為例,門票叫作“山稅”,每人“一錢二分”。這里說的應(yīng)該是銀子,明朝的一錢二分銀子大約是雜役一天的工資,相當(dāng)于今天的一百多元。泰山在古代也是國家級熱門景區(qū),史料記載明代泰山“平均每天游客八九千,春天旅游高峰時每天有兩萬人”,一年的門票收入至少可達二三十萬兩銀子。
古人旅游也會聘請導(dǎo)游。宋代的大城市里,都有一群稱為“閑漢”的人,他們了解本地風(fēng)土人情,且能說會道,專門陪富家子弟游玩宴飲,還會陪外地官員到城里辦公務(wù)。古代文人出行還愿意與僧人或道士結(jié)伴,請他們做向?qū)?,“士大夫利與僧游,以成其為雅”。
古人旅游不都是“傻玩”,有的士人還會在途中進行科學(xué)考察,這便是古代的“科考游”。特別是在明代,文人士大夫慢慢摒棄宋明理學(xué)的空談,逐漸投身到經(jīng)世致用的科學(xué)考察事業(yè)中。最為杰出的便是徐霞客,其著作《徐霞客游記》既是旅游名篇,又是地理巨著。
編輯/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