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玲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教師開展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梢哉f,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悟讀”文本是很有必要的。教師可以結(ji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科學地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讓他們與作者對話。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引導學生“悟讀”文本。
一、布置任務,引導學生“悟讀”文本
在教學中,一些教師往往會引導學生圍繞“作者寫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寫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三個問題來閱讀文本。其實,拿到一篇文章,我們不妨布置一些任務,引導學生一邊閱讀文本,一邊完成與之相關的任務,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做不僅可以充分地調(diào)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可以鍛煉其分工協(xié)作的能力。
例如,《沁園春·長沙》是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一首詞,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接觸的第一篇課文。教師可以布置一些任務,引導他們“悟讀”文本。
示例:
1.各學習小組準備表演詞朗誦,請你為《沁園春·長沙》設計朗誦腳本,并配上主持詞。
2.各學習小組將《沁園春·長沙》中所描寫的秋景繪制成一幅秋景圖,并選派代表簡述作品的靈感來源和寓意。
3.利用網(wǎng)絡查找毛主席《沁園春·長沙》的書法作品,從氣韻、結(jié)構、筆勢等角度,欣賞書法作品的藝術魅力。
教師布置以上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悟讀”文本,培養(yǎng)其朗誦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及合作能力等。
二、抓住字詞,引導學生“悟讀”文本
有些課文的閱讀難度并不大。針對這些文本,教師可在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礎上“悟讀”文本,思考作者是怎么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以此來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執(zhí)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教師可以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悟讀”文本,感受古代章回體小說在情節(jié)方面引人入勝的特點,探尋林沖這一人物形象成長變化的軌跡。《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情節(jié)引入入勝。作者在描寫林沖怒殺陸謙的場景時一連用了“掇”“挺”“拽”“喝”“舉”“搠”等近20個動詞,充分展現(xiàn)了林沖復仇的決心,顯示出了高超的煉字技巧。
教師可以將這些動詞標注出來,引導學生替換字詞并聯(lián)系前后文的語境進行比較閱讀,深入揣摩林沖在殺人復仇時的心理活動。
如“挺著花槍,左手拽開廟門,大喝一聲”。我們可以請一名學生到講臺上來演示“挺”的動作。“挺”這一動作極有氣勢,既顯示了花槍垂直而立的姿態(tài),又巧妙地讓讀者聯(lián)想到林沖怒發(fā)沖冠、昂揚挺拔的模樣。教師再進一步點撥:可不可以將“挺”換成“拿”字呢?學生表示:“拿”字的氣勢不夠強,無法展現(xiàn)人物的英姿?!巴Α背尸F(xiàn)出的是一種預備作戰(zhàn)的狀態(tài),與后文中的“舉”“搠”“剜”等相呼應,展現(xiàn)了林沖作為武將凌厲果決的一面。作者精心挑選的這些動詞,很好地暗示了讀者:林沖的性格已經(jīng)悄悄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精心點撥,引導學生“悟讀”文本,有助其更好地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悟讀”文本
孟子有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在語文課上,教師常常強調(diào)獨立思考和善于質(zhì)疑的重要性。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善思善疑的好習慣,適時提出一些問題,與他們一起深入探討,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于“無疑處”生“疑”。
例如,在講解《百合花》時,教師可以緊扣文本中的人物沖突,“無疑處”設“疑”,引導學生“悟讀”文本,揣摩人物的語言。
在小說中,通訊員沒能從新媳婦那里借到被子。在向“我”陳述原因時,他是這樣說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我叫他帶我去看看。但他執(zhí)拗地低著頭,像釘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
對此,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作為人民解放軍的一員,小戰(zhàn)士說“老百姓死封建”。這合適嗎?聯(lián)系前文中的“這里的老百姓覺悟高,又很開通”,這不是前后矛盾嗎?
在引導學生“悟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讓他 們仔細觀察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反復朗讀、體悟,代入 其中,將文本讀透。結(jié)合文章中的標點符號和通訊員 的動作細節(jié),他們會發(fā)現(xiàn)通訊員說的這段話更像是大 男孩“賭氣”式的“吐槽”?!芭尽比齻€字中飽含怨 氣,也是通訊員認為自己“借不到被子”的原因;言外 之意,“男同志”無法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只有“女 同志”可以。因此,他拒絕再試?!澳闳ソ璋伞焙竺娴母?嘆號,突出了通訊員天真、率直的一面。但是,這個理 由也很牽強。他脫口而出,便覺不妥。此處的兩個省 略號反映了通訊員內(nèi)心的懊惱與羞愧。學生在閱讀 的時候可放緩語調(diào),放低音量。“老百姓”又是指誰 呢?聯(lián)系通訊員“受阻”的經(jīng)歷,可知此處的“老百姓”就是指“新媳婦”,與前文提到的“這里的老百姓覺悟 高,又很開通”中的“老百姓”并不一樣。那么,通訊員 為什么要這樣稱呼“新媳婦”呢?我們可以引導學生結(jié) 合生活經(jīng)驗來思考問題。經(jīng)討論,他們明確:這一細節(jié) 反映了通訊員不敢與同齡女性交流的羞澀與困窘,是 青春期大男孩較為普遍的一種心理。通訊員純真、樸 實、善良,害怕與同齡女性交流,卻敢直面戰(zhàn)火與死 亡。這種矛盾使人物更加鮮活、立體、富有張力了。
探究文本隱性細節(jié),有助于還原文本相關情境,從而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想象力及思辨力,使學生的思考從單一走向多元化,形成對文本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
綜上所述,在相應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是“悟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者、“悟讀”活動的組織者與推動者,應著 手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性,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 學生發(fā)揮批判性思維,并積極組織多元化評價,肯定 并鼓勵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因此,在“悟讀”教學的具 體實踐中,教師要解放思想,轉(zhuǎn)換角色,提高站位,與 學生一起發(fā)現(xiàn),和學生一起創(chuàng)造,引導學生走向深度 的閱讀和寫作,積淀人文情懷,傳承文化理解,助力語 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立項課題“高中語文文本悟讀教學實踐研究”(2019JK13- L18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