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時期國家主義教育運動述論
——以余家菊為中心

2022-04-29 05:08:48吳洪成張珍珍
關鍵詞:國家主義國民教育

吳洪成,張珍珍

(河北大學 教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國家主義教育運動的緣起

1840 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以“天朝上國”自詡的清王朝深受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侵擾和沖擊,被迫割地賠款,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并由于世界歷史進程的強勢推進,開始了近代中國自我覺醒的漫漫征程。從洋務運動至清末“新政”改革,中國近代教育改革處于模仿期,在教育思想上表現為西文教育、西藝教育、西政教育、師范教育、女子教育及實業(yè)教育思想的興起及嘗試,然而并未觸及內核的清末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運動未能力挽狂瀾,致使這些教育思想發(fā)揮的作用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中國的政治面貌煥然一新。在新的政治基礎上,教育思想隨之進入自覺期。民國時期的教育思想,如軍國民教育思想、實利主義教育思想、美感教育思想、大同教育思想、職業(yè)教育思想等為新時期的教育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并呈此消彼長、紛繁錯雜之勢。

國家主義教育運動是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嬗變、發(fā)展的產物。國家主義教育思潮起源于學術上的國家主義思想。清末梁啟超主張國民應具有國家觀念,“國家主義教育”一詞出現。民國初年,學界多從國家主義的含義及作用進行探討,主張相對的而非絕對的,保守的而非侵略的,關注個體的而非蔑視人權的國家主義教育。清末民初尚屬于國家主義教育思潮產生初期,其從民族自決的國家意識中分化出來,具有零散的、未成體系的特點。

五四運動前后,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在起伏波折中向前推進。此時,國際上受歐戰(zhàn)影響,戰(zhàn)爭帶來的滿目瘡痍、頹敗不堪,使精神備受創(chuàng)傷、充滿絕望情緒的人們迫切需要安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世界主義、和平主義的呼聲日益高漲。1919年5 月,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大師、頂尖級現代教育派代表人物杜威來華講學,他的世界級哲學家的影響力、令人耳目一新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來往各地的精彩演講,使國內掀起自由主義、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國家主義思潮則因其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侵略國德、日之所信仰而遭人貶低,國家主義教育流派遂在歐戰(zhàn)后受到冷落。誠如近代著名教育家舒新城所言:國家主義此期“曾一度隱失于教育界”。

1924 年1 月,國家主義派的代表人物陳啟天在《少年中國》雜志發(fā)文《新國家主義與中國前途》,開篇即言:“自歐戰(zhàn)結局以來,文人談士莫不痛詆國家主義的流毒可以擾亂世界之和平,可以摧毀人類之文化,可以殺傷好生之人類,可以消耗無數之金錢,可以淆亂宇宙之真理,可以惡化國民之心理,幾若國家主義為萬惡之所歸,無復存在之余地者,是未免反動過激耳。在歐美國民苦于戰(zhàn)事者數年,一旦歐戰(zhàn)告終,自必贊嘆和平,而向慕世界大同之呼聲大噪一時,此自然之趨勢也?!盵1]這里敘述了國家主義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命運變故及其邊緣化遭際的理由。

1924 年6 月,鄭宗海在《教育匯刊》上發(fā)表《教育上應有之國家主義》一文,認為近年教育思想中的國家主義傾向約而論之為三類:“第一種以教育制度為出發(fā)點,嚴格論之,多為方法問題。第二種以政治為出發(fā)點,其所含之相對的國家主義,亦為國有主義。第三種以文化為出發(fā)點,發(fā)展國性,庶有所貢獻于世界,則國家主義而兼有世界主義之意味者矣?!盵2]上述見解較好地總結了國家主義教育思潮初期學界的論點。

總之,民國初期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潮被時代潮流的矛盾與斗爭裹挾前進,但隱忍時期很短暫。1919 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山東主權喪失,使得國內報國救國呼聲高漲。隨著國內國家主義派別“醒獅派”的勢力逐漸壯大,以及1925 年“五卅運動”的刺激,在國家主義派骨干成員曾琦、左舜生、李璜、陳啟天和余家菊等人的極力鼓吹下,國家主義教育思潮激變成為一場教育運動,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竟臻達盛極一時。

二、國家主義教育運動的形成及轉向

國家主義教育運動的產生、發(fā)展及轉向主要集中在20 世紀20 年代至30 年代初,由前期的社會活動、組織宣傳及理論探討轉向后期的教育學術研究及教育實踐關懷。國家主義教育主張及最終形成教育思想學派是本文聚焦所在,而其中又以現代教育家余家菊堪為代表。

(一)中國青年黨的產生

1923 年12 月2 日,中國青年黨在法國巴黎郊外玫瑰村誕生,發(fā)起人為曾琦、李璜、張子柱、何魯之等,他們都是留學法國、德國的愛國青年。該團體初名為“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以后正式定名為“中國青年黨”,又因以國家主義為政治信仰而稱為“國家主義派”,以“外抗強權、內除國賊”為活動宗旨。1924 年,該派系組織在上海創(chuàng)辦《醒獅》周報作為宣傳工具,因而又名“醒獅派”。國家主義派的主要成員是從少年中國學會分化出來的,關于少年中國學會的歷史及與國家主義派的關系,常燕生《從王光祈先生想到少年中國學會》一文有如下記述:少年中國學會在當時是一個純粹學術,并從事社會運動的團體,當時青年界中的優(yōu)秀分子,差不多全網羅在內。他們所發(fā)刊的《少年中國》雜志,是當時最富于生力,最有價值的雜志。這個學會本有變?yōu)橹袊镄逻\動大本營的可能。但從1924 年以后,因為國內政治社會的急劇變化,以及思想觀點之不同,分化為若干派別,彼此異路歧途。有的是國民黨;有的是共產黨;有的是青年黨;有的是新中國黨;也有的專心學術,超然于黨派之外[3]25-26。其中,中國青年黨的有左舜生、曾琦、李璜、陳啟天和余家菊等,他們作為國家主義派的中堅力量,在國家主義教育運動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國家主義教育運動的蓬勃發(fā)展

大致在“五卅運動”及其后若干年內,國家主義教育運動呈現如火如荼之勢,各種社會活動、教育演講討論、學派特色思想構建均相當活躍。20 世紀20 年代末開始,該學派的各項活動減少,以余家菊為代表的教育家開展的教育學術活動及其成果成為新特色。

1.國家主義派的宣傳活動

1925 年 5 月 30 日,在上海發(fā)生的“五卅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資本家與工人階級矛盾的激化迅速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舉國上下愛國救國的呼聲高漲。國家主義派主張全民政治,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革新,做了大量輿論宣傳工作。除《醒獅》周報外還創(chuàng)辦了一系列宣傳國家主義思想的地方性刊物,如南京《國光》旬刊,北京《新國家》《國魂》《新少年旬刊》,天津《先導》周報,廣州《獅聲》《獨一》旬刊,重慶《救國青年》,成都《振華報》;在國外則有紐約《僑聲日報》、巴黎《先聲》周報等。同時,國內一些重要教育刊物也刊登宣傳或研究國家主義教育的文章,如《中華教育界》《少年中國》《教育雜志》《新教育》《教育與人生周刊》《新教育評論》《江蘇小學教育月刊》《國家與教育》《學燈》及《湖南教育雜志》等。還有一些受到國家主義派影響的團體發(fā)行的刊物,如浙江寧波的“愛國青年社”發(fā)行的《愛國青年》半月刊,江蘇南京“中華教育主權收回運動同志會”推出的《黃鏡》旬刊。

1925 年,陳啟天、曾琦、余家菊、李璜等人分赴杭州、嘉定、南京、青浦、北京等地進行國家主義主題講演。1 月10 日,李璜在浦東中學校演講《我所理想的中學生》,在“國立武昌大學”演講《我們怎樣預備作戰(zhàn)》。3 月 13 日,陳啟天在揚州第五師范演講《國家主義與中國師范教育之改造》。7 月8 日,余家菊在東南大學暑期學校演講《國家主義的教育之意義》,在“國立暨南大學”講演《國恥的教育》《國家主義釋疑》。曾琦在上?!皣Ⅳ吣洗髮W”講演《國家主義與中國青年》《軍事教育的精神》。醒獅社編《國家主義講演集》(第 1 集,1926 年第 3 版)收錄上述8 篇演講稿。

2.國家主義派的組織活動

國家主義派加緊進行組織建設。1923 年7 月17 日,中國少年自強會正式宣告成立,以宣傳國家主義為宗旨。1925 年后,其由最初入會者14人發(fā)展到7 000 多人,淞滬、北京、南京、武漢、長沙均設有支部,并創(chuàng)立《自強》《行健》雜志。

為了聯合各國家主義團體,擴大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影響,曾琦、李璜等人于1925年2 月25日在“中華少年自強會”“光華學會”“愛國青年社 ”“ 國 魂 社 ”“ 國 光 社 ”“ 自 強 團 ”“ 醒 獅 社 ”“ 巴黎先聲周報社”“巴黎救國雜志社”等眾多國家主義小團體基礎上,組織起“中國國家主義團體聯合會”,并在北京、南京、武漢設立3 個分會。其他贊同或聲援國家主義思想的團體還有很多,如湖南“固中學會”,河南“光華學會”“收回教育主權促進會”,上?!吧倌曜詮妶F”、復旦“青年團”,云南“復社”,安徽“安慶青年社”,北京“國魂社”,南京“國光社”,武漢“國鋒社”,成都“惕社”,以及重慶“起舞社”等。

1925 年 7 月,余家菊、李璜、左舜生、陳啟天等39 人發(fā)起成立國家教育協會,宗旨為“本國家主義的精神以謀教育的改進”。國家教育協會成立后,于《醒獅》周報公布“第一年進行計劃大綱”,準備開展六項活動:發(fā)行教育特刊、發(fā)行教育???、發(fā)行國家教育協會叢書、分組研究編輯教育用書、組織各地分會及分赴各地講演[4]。教育特刊附于《醒獅》周報,教育??接凇吨腥A教育界》,《中華教育界》第15 卷第1、第2 兩期刊行“國家主義的教育研究號”。國家教育協會在南京、武昌、北京等多地設有分會。

3.國家主義派的書籍出版

國家主義派出版的書籍主要有:國家教育協會編輯出版的《國家與教育》周刊。協會叢書出版有余家菊的《國家主義教育學》、周調陽的《教育統計學》、陳啟天的《國家教育概論》、楊廉的《西洋教育史》、祝其樂的《國家主義與鄉(xiāng)村教育》、常道直的《德國教育與國家主義》、陳啟天的《國家主義與近代歐美教育》、舒新城的《收回教育權運動》[5];譯著有李璜的《菲斯的告德意志民族》等。余家菊、李璜的《國家主義的教育》收錄余家菊的《民族主義的教育》《中國教育的統一與獨立》《圣基督教與感情生活》《教會教育問題》《國慶日之教育》及李璜的《國民小學教師對于今日中國國家的使命》《國民教育與國民道德》,共7 篇文章。

少年中國學會編的《國家主義論文集》(第1集,1925 年版)收錄李璜的《釋國家主義》《國家主義正名》《國家主義答客難》《再談國家主義的教育》、陳逸凡的《國家主義之今昔觀》、陳啟天的《國家主義與中國前途》《國家主義與教育》《醒獅運動發(fā)端》《中國教育宗旨問題》《國家教育政策發(fā)端》《國家主義與國民教育的改造》、余家菊的《教育建國論發(fā)微》、曾琦的《內除國賊外抗強權釋義》等,共17 篇文章。

少年中國學會編《國家主義論文集》(第2 集,1926 年版)收錄李璜的《國家主義與世界大勢及中國問題》《國家主義的建國方針》《政治生活與國家生活》《倫理教育與宗教教育》、鄧叔耘的《法國近代的兩個國家主義經濟學者》、胡國偉的《國家主義者的道德觀》、胡云翼的《國家主義與新文藝》、余家菊的《國家主義與軍事教育》、曾琦的《國家主義者之四大論據》等,共17 篇文章。陳啟天在《建國政策發(fā)端》中闡述新中國成立三大要義,國家主義及其科學,哲學、歷史根據,政治、經濟、教育原理及政策等。

4.國家主義派的主要教育主張

(1)國家主義教育的必要性

1925 年10 月,曾琦在無錫第三師范學校發(fā)表名為《國家主義者之四大論據》的演講,其中對提倡國家主義教育的緣由有如下分析。

就世界大勢論,英、日、法、美、意五大強國,吾人無論從何方面觀察,皆不能不承認“二十世紀之世界,為國家主義極盛時代”[6]133-139。

就本國情形論,一言以蔽之曰:“內不統一,外不獨立”而已。因內不統一之故,于是各省督軍據地稱雄,擁兵作亂,形同藩鎮(zhèn),勢等寇盜!因外不獨立之故,于是關稅不能自主,司法不能完全,財政頻遭干涉,外交亦受牽制。然欲吾國貫徹獨立自主之真精神,其法在使國民明了國家根本立足點之所在,使全國國民盡能透徹了解國家主義之真意而信仰之,使盡人都有為國效力之愛國觀念[6]133-139。

就社會道德論,吾人非講“國家主義”不足以救中國之亡。自消極言:凡破壞國家者,國民應群起而誅之,自積極言:凡為國建設者,國民應群起而助之,使不肖者有所恐,而賢者有

所勸[6]133-139。

就人類本性論,愛國為人之良能,合乎人心,順乎自然。人類惟能自愛其群,是以能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導洪水而注之海,驅龍蛇而放之沮,然后人得安居而樂業(yè)[6]133-139。

以上,曾琦從國際比較、國內現狀、社會道德及個人本性論述國家主義思想的價值,其中包含國家主義派的教育訴求。

(2)國家主義教育的內容

1925 年7 月8 日,余家菊在東南大學演講《國家主義的教育之意義》,對國家主義教育內容加以簡要說明:國家主義主張發(fā)揚國魂——國家精神;國家主義主張國民養(yǎng)成自尊的精神;國家主義主張國民應服務于國家;國家主義要求統一;國家主義主張獨立;國家主義要求國家的昌榮[7]311-313??梢?,國家主義教育服膺于德意志民族教育救國的基本邏輯,即發(fā)揚民族優(yōu)越性,振奮民族精神,推崇國家至上,激發(fā)國民為國奮斗、不怕流血犧牲的大無畏精神,以完成國家的獨立與統一。

陳啟天則在批判平民教育、職業(yè)教育的基礎上,借國民教育的改造提出其國家主義教育的設想。第一,須確定國民教育的宗旨。國民教育作為培育國民的工具,如沒有統一的指向,何以培養(yǎng)國民性,促進民族團結?第二,收回國民教育的主權。國民教育應由國家操辦,制定統籌全局的計劃與標準,抵抗基督教對中國的文化侵略。第三,劃清國民教育的責任。他認為應該由國家立一個全國國民教育的計劃書,明定國民教育的宗旨、標準、步驟、責任、考成方法與獎進方法而切實實行。國家應承擔國民教育經費。第四,厘定國民教育的材料。要旨如下:“言文科內的國語教材須多取自本國,而取自世界者,當直接或間接有助于國家思想的養(yǎng)成;社會科內的歷史應著重本國史,引起祖國的觀念與民族的思想;體育科應著重雄健的體質之養(yǎng)成?!盵8]第五,改正國民教育的訓練。對五四運動前后重個性而忽視國性的教育進行糾偏,要以嚴肅、嚴格的訓育方法,教育學生遵守紀律,敬愛師長[8]。陳啟天的設想涉及教育宗旨、教育主權、教育責任、教育素材及教育組織方法等諸多方面的國家主義教育詮釋。

(3)國家主義教育宗旨

余家菊在對個人主義、國際主義進行批駁后,認為教育宗旨必須滿足五種性質才能發(fā)揮效用:時間性,“合于此時之需要者也”;空間性,“合于此地之需要者也”;歷史性,“合于此民族之需要者也”。此三者統合,名之曰“國家性”。另外,還有透徹性,“貫徹于各項教育活動者也”;確定性,“明示教育者以努力方針者也”。由此,他提出教育宗旨應定為精忠報國、慈祥愷悌以及獨立進取[9]361-362。精忠報國出自南宋愛國抗金名將岳飛舍身赴死、報效祖國的典故,非常突出教育宗旨的國家性。慈祥愷悌為慈愛友善、和樂協調之意,體現國家主義教育宗旨對傳統文化優(yōu)秀因素的汲取及弘揚;獨立進取則是對外抵御侵略,謀求實現國家的獨立與統一,對內謀求養(yǎng)成優(yōu)秀之國民。

1925 年 7 月,《中華教育界》刊文余家菊《國家主義下之教育行政》,提出時下教育救亡背景的教育宗旨中應包括以下必備部分:“一曰國民之獨立性,對外能抗強御暴,不失其大國民之風;二曰國民之責任心,對內能奉公守法,克盡其國民之天職;三曰國民之和諧性,彼此相扶相助而發(fā)揮其休戚與共之情誼。”[10]350據此,教育宗旨擬定為“養(yǎng)成健全人格,發(fā)揮國家精神,培植共和思想”[9]368。這是對上述教育宗旨思想的豐富,更是從教育功能論整體視域對國家主義教育宗旨的深刻提煉。

5.國家主義派與收回教育權運動

據1921 年《教育公報》第8 卷第2 期陳俶達對日本《帝國教育雜志》所載《歐美人在中國之教育的施設(續(xù))》一文的譯述,其時“中國學校學生人數”與“外國人所設學校學生人數”對比而言(見表1),“由初等教育起,逐漸增加,比例至高等教育,則外國學校學生數約合中國學校學生數百分之八十,其勢力已在伯仲間也”[11]。可見,截至五四運動前后西方人在華辦學明顯強勢,中國的教育主權受到嚴重威脅。其中,英國人經營的學校有香港大學、博學書院、新學大書院等,美國人設立的大學有清華學校、文華大學、圣約翰大學等,英、美合辦的學校有北京匯文大學、金陵大學、齊魯大學,法國人經營的學校有震旦大學、天津工商大學、輔仁大學及若干中等學校。外國人在中國辦教育皆由教會及所屬教派經營,以神學傳道為目的,美其名曰幫助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實則以他國文化灌輸中國國民,奴役學生思想,腐蝕中國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觀念,教會學校實為歐美帝國主義經濟侵略、文化侵略的工具。

表1 中外所設學校學生人數對比

1924 年 4 月 22 日,《民國日報》刊發(fā)《廣州“圣三一”學生宣言》,英國教會所辦“圣三一”學校的學生自發(fā)成立學生會,對“奴隸式”的教會教育加以強烈反抗。“宣言”提出:“我們很知道帝國主義者在中國辦教育的用意,而受過那種教育的更是明了……他們所需要的,是制造幾個洋奴,好替他們做買賣,替他們宣傳,侵略中國,這是從他們平時灌輸給我們——宣傳與科學,可以知道的。他們是想引我們背著進化的道路后退,制造成頭腦簡單奴隸成性的民族,任從他們宰割?!薄靶浴敝鲝垼骸霸谛葼幓丶瘯Y社自由;反對奴隸式的教育,爭回教育權;反對帝國主義者的侵略?!盵12]1924 年6 月18日,廣州學生收回教育權運動委員會發(fā)表《收回教育權運動宣言》:所有外人在華所辦之學校,須要經中國政府注冊與核準;所有課程及編制,須受中國教育機關支配及取締;凡外人所辦之學校,不許其在課程上正式編入教授宗教,同時也不許其強迫學生赴禮拜堂念圣經;不許壓迫學生,剝奪學生之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自由[13]。

隨著國家主義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以宣傳國家民族觀念為要旨的國家主義者,如余家菊、陳啟天等紛紛倡導收回教育權,對該場運動起到推波助瀾作用。1924 年7 月,中華教育改進社第三屆年會于南京召開,余家菊、左舜生、陳啟天等國家主義者與謝循初、常道直等教育界人士提議《請求力謀收回教育權案》。余家菊就謀求收回國家教育權力的原因做如下分析。第一,“為國家之安全計”不得不收回。帝國主義在中國通過教會教育蠱惑國民崇洋媚外,曲解歷史,摧毀國民民族觀念與愛國精神。第二,“為國民性之發(fā)揚”不得不收回。教會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喪失其中國人之特性”“全無中國人的修養(yǎng)”,以西方文明為時髦,以中華文化為卑劣。第三,“為國民情意之融洽”不得不收回。國家危難之際,無民族文化認同感、無休戚與共的情意何以同仇敵愾,共御外侵。第四,“為立國理想之凝成”不得不收回。立國理想為實現獨立與統一之先決條件,而教會教育打壓、摧殘國民愛國精神。第五,“為保障國權擁護國民人格”不得不主張收回。教會學校侵害中國權益,侮辱中國國民,毒害民族文化[14]280-288。同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開封年會通過《教育實行與宗教分離案》和《取締外人在國內辦理教育事業(yè)案》。1925 年7 月,余家菊等人發(fā)起成立國家教育協會,利用《醒獅周報》《中華教育界》等刊物討論收回教育權問題。《中華教育界》第14卷第8 期“收回教育權運動號”刊發(fā)收回教育主權的原因、辦法等文章,使全國形成收回教育權運動的熱潮。

1925 年12 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外人捐資設立學校請求認可辦法》,主要內容為:一是外人捐資設立各等學校須按照相關規(guī)定向教育行政官廳請求認可;二是學校名稱上應冠以“私立”字樣;三是須由中國人擔任校長,如原校長是外國人則須以中國人充任副校長;四是中國人須占學校董事會名額一半以上[15]。此項辦法的規(guī)定和實施,使收回教育權運動取得實際成效。自此之后,教會學校紛紛改頭換面,改由中國人出任校長或副校長,收回教育權運動獲得階段性勝利。

(三)國家主義教育運動的轉向

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于1928 年在南京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實行文化專制政策:政治上殘酷鎮(zhèn)壓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堅持實行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不承認中國青年黨合法地位;教育上則提倡“黨化教育”,淡化“國家主義教育”,國家主義派遭受傾軋和冷遇。國家主義派根據形勢紛紛立言主張開放政治,提倡公民教育、鄉(xiāng)村教育及師范教育,余家菊、陳啟天則傾心于中國教育史研究,這些都表明了國家主義教育運動此后新的轉向。

關于公民教育,余家菊認為,“公民”為“人民之有公權者”。所謂“公權”,應包括集會、結社、出版、言論的自由權、請愿權和選舉權,公民在享受公權的同時也需履行納稅、服兵役等義務。他認為,公民教育的目標應為以下幾點。第一,發(fā)揚民權。教育性質隨國體而異,中國是民主國,自應尊重民權,發(fā)揚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第二,擁護國權。面對內憂外患,必須打擊國賊,抵抗侵略,收回主權,恢復主人翁地位。第三,奉公服役。國民是國家的組成部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教育應培養(yǎng)國民關心國事、維護國權的國家意識。第四,竭忱守法。全國民眾不分等級貴賤,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都要遵守法律,以法律為信條。第五,普及教育。國以民為本,本固邦寧,本如何而固,曰惟教育。教育能使國民了解國事,鑒別是非,提高生產力,民強則國強[16]410-412。

余家菊這里所述公民教育與國民普及教育為同義詞,只是更強調作為公民的國家、民族、使命、責任與義務。國民教育則常融合于學制系統中的初等或部分中等教育,在學制學段中突出國民性及素養(yǎng)能力及知識教育。顯然,兩者交叉統合,在余家菊視野中都有明顯的國家主義教育落實條件及依托問題。

三、國家主義派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

在國家主義教育思潮遞嬗及國家主義教育運動中,國家主義者派的余家菊、李璜、陳啟天傾向于從教育方面宣傳國家主義,以加大國家主義思想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同時,又從國家主義思想角度闡述教育,由此形成一套較為體系化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學說,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師范教育、鄉(xiāng)村教育、軍事教育、愛國教材等方面。

(一)教育目的

余家菊認為,教育目的是一個國家教育的風向標,需要縱觀古今,把握國民之優(yōu)劣、時代之必需、人生之常道,以具體明確的導向指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他看來,教育目的應具備三層含義:“1.吾人欲改造學風,轉移民習,今后教育宗旨第一標的,當為服務精神之培養(yǎng)。2.欲遏今日之亂源而培成未來之生機,則中國的教育目標,第二當為民治態(tài)度之發(fā)揚。民治態(tài)度,本極繁復,第一為因主張而奮斗的氣概;第二為寬容態(tài)度,對于異己,予以尊重而勿加壓迫;第三為團體生活,協同動作。3.欲遏今日之亂源,而培成未來的生機,則中國教育之第三個目標,當為科學精神之鼓鑄。所謂科學的精神者何也?第一為必確見其真方認為真;第二為證據充足,始下判斷?!盵17]31-36

余家菊此處所述的“服務精神”,旨在弘揚傳統文化中“親人”“愛人”等觀念,使國民互幫互助,增強情感聯系,使情意融洽;“民治態(tài)度”則是針對黨派紛爭、打壓抹黑不良習風所帶來的教育瓦解,力圖嘗試糾偏;“科學精神”努力于五四運動后各種新思潮、新觀念、新文化紛繁錯雜亂象中的持中權衡,以及國家主義教育的選擇態(tài)度??梢姡嗉揖諊抑髁x教育目的中蘊含理性冷靜思考與時代性反映。

(二)教育政策

陳啟天認為,教育目的需要憑借教育政策加以貫徹實施,無教育政策則教育目的只能是空談,教育的興邦愿景更是遙不可及。因此,必須有持久一貫的國家教育政策作為制度依規(guī)和實施保障。具體作用為:培養(yǎng)學生立國精神、整理教育以改進國家政治、消除教育上不當的分歧與支離、求教育最大的效率,以及挽回教育主權的旁落和防止國民國性的摧殘[18]165-166。

中國該確定何種教育政策,陳啟天認為其要義在于:“第一,中國教育當確定‘國辦教育’的范圍與維持的經費,包括國辦高等學術的教育、國辦義務教育與平民教育、國辦師范教育與模范中學。第二,中國教育當嚴定各種教育的標準與考成的方法?!盵18]167-168這就從學制、教育綱要標準及教育組織方法方面對國家主義的政策作了設計。

(三)師范教育

在學制體系的學級類型、層階組成結構中,余家菊最為看重師范教育,高度肯定它的教育意義及在國家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此,師范教育應保持一貫的教育方針,若因政局動蕩而導致教育政策隨之變遷,則不利于國民精神的凝聚。

余家菊認為,師范教育的管理及組織是師范教育的主體部分。首先,師范生應實行公費制,這樣才能吸引優(yōu)秀生報考師范。他提出師范生的選拔標準應為:身體強健、言語清朗、態(tài)度和易、意境恬適、忍耐力強、注意精密、存心真摯、智力優(yōu)秀。其次,師資培養(yǎng)采用多樣化的方式。由于教育學發(fā)展面臨師資缺口瓶頸,不僅迫切需要培養(yǎng)大量師范人才,還應提高教師能力。他尤其關注后者,如主張設立“教育指導員”幫助解決教師教學、課程上的諸多問題;實施“輪流補習法”使在職教師“輪流入學,以更新其知識而擴充其胸襟”,也可入暑期學?;蛴谡n余時間前往師范學校,“補習其知能”。再次,師范學校應設計豐富多樣的課程內容。為了培養(yǎng)小學教師,應該注重音樂、圖畫、手工課等,以適應兒童天性,注重常識的豐富和道德的完善。鑒于中學教師需于某一學科深造,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行分別專業(yè)學科教學和研討。高中學科則學術專業(yè)意味更濃,需要更高層次的師范專業(yè)人才擔任師范生教育任務。余家菊還特別強調,幼稚園教師的培養(yǎng)是師范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點。最后,教師從教需加強檢定。他認為,并非經師范學校教育畢業(yè)的學生就一定列入教職,師范教育只是教師從教的充分條件而非充要條件,“似宜取消師范學校之特權,而一并用考試檢定之,以整齊其程度,保障其能力”[19]385-390。這種設想又帶有彈性化或開放型教師教育體制的特征。

余家菊認為,教師的職能在于文化傳授,以自身文化底蘊陶冶學生心性,“當養(yǎng)成學生之闊大胸襟,有上下千古識力,然后對于文化之精髓能了解,能把握,能欣賞,能默會于心胸,能傳之于口舌而播之于筆墨”。為實現上述目標,教師應履行崇高的使命和要求,包括鼓鑄國民精神,使學生擁有國家觀念;具有專業(yè)精神,學習教育學相關知識與技能;注重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師范教育當為生活化的教育,而師范學校之組織經營,要當以生活化的人格教育為其南針”;包含多方面的修養(yǎng),“處理人類者,則既有意志,又有理性,尤未為足,必也更有多方的同情,豐富的常識,敏銳的觀察,然后于各方之人,能為正確的了解,而施以適當的應付或中正的指導”[19]403-407。此外,教師還應在學科鉆研的基礎上,做到學思行結合,學習、研究、應用、改進教育技術。

與余家菊師范教育立說相類似,陳啟天更為突出國家主義思想在師范教育中的滲透。他的主要觀點是:“師范生要明了自己的特殊責任;小學教師對于教育要有濃厚的興趣;固然要發(fā)展兒童的個性,但同時對于國性,也當加以特別的注意;提倡軍事訓練。”[20]40

(四)鄉(xiāng)村教育

鄉(xiāng)村教育思潮興起于五四運動,到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鄉(xiāng)村教育運動,有陶行知南京曉莊鄉(xiāng)村師范學?!吧罱逃睂嶒?、晏陽初河北定縣平民鄉(xiāng)村教育實驗、梁漱溟山東鄒平鄉(xiāng)農教育實驗及盧作孚重慶北碚鄉(xiāng)村城鎮(zhèn)化教育實驗等各大流派。其中,雖然并沒有余家菊所主持的鄉(xiāng)建及教育實驗,但并不能由此忽略其理論貢獻和歷史地位。

余家菊自1920 至1931 年多次撰文或演說研究、宣傳鄉(xiāng)村教育。代表文章如1920 年《鄉(xiāng)村教育的危機》、1921 年《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的涵義和方向》、1922 年《鄉(xiāng)村教育的實際問題》、1931年《近代鄉(xiāng)村教育之緣起》《鄉(xiāng)村教育之目的》等,著作有《鄉(xiāng)村教育通論》。余家菊所討論的鄉(xiāng)村教育內容大抵包括以下幾點:促進鄉(xiāng)村教育的必要性和鄉(xiāng)村教育不振的原因、鄉(xiāng)村教育的目的和鄉(xiāng)村教育運動的方向。

1.促進鄉(xiāng)村教育的必要性

余家菊認為,中國大多數人在鄉(xiāng)村,不振興鄉(xiāng)村教育,則民智無以啟,民意無以發(fā),又何以談增強國力?且都市教育資源相較鄉(xiāng)村更優(yōu)越,不振興鄉(xiāng)村教育,則都市與鄉(xiāng)村更加兩極分化,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與長足發(fā)展。

2.鄉(xiāng)村教育不振的原因

自清末民初新教育運動以來,原有的鄉(xiāng)村私塾及書院辦學模式走向解體,近代學校辦學集中在城鎮(zhèn)以上的中心城市,這也就出現了人們常說的近現代鄉(xiāng)村教育破產論。究其原因,余家菊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鄉(xiāng)間人教育意識淡薄,二是有些教育者不愿意從事鄉(xiāng)村教育。鄉(xiāng)村民眾大多以務農為生,用到文字、數字及書本知識內容的情況少,于實際生計暫時無用,并忽視教育的多重功能和意義。教師不愿意從事鄉(xiāng)村教育工作的原因則主要在于待遇、職位升遷及繼續(xù)提高專業(yè)水平的機會缺少。誠如余家菊所述鄉(xiāng)村教師面臨的困境:“薪俸太薄、無高升希望、無志同道合的樂趣、應付社會的困難、缺少增進知識的機會?!盵21]33

3.鄉(xiāng)村教育的目的

余家菊就鄉(xiāng)村教育目的提出諸多期望,將鄉(xiāng)村教育目的分為普通目的和具體目的。普通目的分為公民、經濟、個己三個方面,“關于公民的目標,乃所以教人具有生活于人群社會之知能性格者也。關于經濟的目標,乃所以教人在經濟界能為健全的生產與消費者也。關于個己的目標,乃所以提高個己的精神而優(yōu)美個己的生活者也”[22]43。

鄉(xiāng)村教育的具體目的應突出“教育目的鄉(xiāng)村化”的理念設計,以展現鄉(xiāng)村教育的具體要求及特色內容。主要包括:培養(yǎng)愛好鄉(xiāng)土觀念;保留鄉(xiāng)村民眾安居樂業(yè),勿使趨向都市;養(yǎng)成重農意識,“勿使舍本務而貪末利”;發(fā)展愛國觀念與世界知識,以破其一孔之見;發(fā)育互助合作精神,以改變孤特獨立之性格;鼓勵試驗改進理想,以破其故步自封之習性;具有講求公益的理想與習慣;激發(fā)參加公民活動興趣;養(yǎng)成講求衛(wèi)生之習尚;兼有從事高尚娛樂之嗜好;樹立鄉(xiāng)村經濟組織的能力與方法,并有“實現之志愿”。他最后提出,鄉(xiāng)村中“無論其為政治的,經濟的,抑社會的”,只要是教育層面努力會有成效的,都是可為的,“皆教育者之所應懸為目標而努力奔赴之者也”[22]50-51。這或許是夸大了教育在鄉(xiāng)村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以教育作為鄉(xiāng)村振興的切實手段和實用工具,仍是一種深刻而富有遠見的思考。

(五)軍事教育

軍事教育是國家主義派主張的題中應有之義,內除國賊、外抗強權,實現中華民族的獨立與統一無不需要增強國民體質、凝聚士氣,以改變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余家菊與李璜從軍事教育的目的、內容等方面進行闡述。

1.軍事教育目的

余家菊提出,軍事教育的目的應是:御外侮;戡內亂;守紀律;嚴組織;壯膽氣;強筋骨;講軍學;習武藝。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西方自由、平等、民主等近代思想傳入中國,一時間宣揚個性、崇尚自由及思想解放成為青少年一代的強烈追求。民國早期,政局動蕩、文化碰撞及西方教育不適國情的嫁接導致教育界、思想界亂象叢生。一時間,學校教育實踐中離經叛道、辱滅師長的行為時有發(fā)生。余家菊稱:“妄以自由為無規(guī)則,平等為無管束??v性任情,毀法亂紀,無所不至其極?!盵9]343-348為矯正流弊,扭轉學風,對青少年實行紀律訓練、必要規(guī)范管理已成為教育界共識,軍事教育于是大興,旨在使青少年嚴以律己、增強體質、學習軍事知識,養(yǎng)成吃苦耐勞的品質,樹立保家衛(wèi)國的志向。李璜如是說:“在日常習慣上,整齊嚴肅;在內心修養(yǎng)上,忠勇弘毅?!盵23]60

2.軍事教育內容

中小學學段學生年齡階段的差異以及培養(yǎng)目標的區(qū)分,在軍事教育上表現明顯。因此,存在具體內容安排的不同及銜接是必要的。余家菊主張,小學軍事教育的內容為:應重基本教練,如軍禮、步法、槍術、隊伍集散、精神訓話,兼及攀繩登梯等技術,野餐露宿等生活。每年于國定之國防日,集合臨近學校舉行閱兵式,曉以國際情勢,以振作其精神而鼓舞其敵愾同仇之概。中學軍事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為:中學則施行軍隊組織,十人一伍,伍有長,百人一隊,隊亦有長,伍長隊長,皆就學生中輪流選充之。實際教練注重隊伍動作,戰(zhàn)斗技術,并課以戰(zhàn)略。間日一小操,一周一大操,每學期舉行野外行軍一次,短則一二日,長則一周[9]349。顯然,在軍事教育內容的安排上,小學教育階段重在軍事知識技能訓練及相關組織活動,培植軍事觀念及報國志向,中學階段則明顯走向實戰(zhàn)性軍事訓練,加強實踐操作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六)愛國教材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媒介和素材資源,是學校課程的主體文本呈現和載體方式。因此,教材在師生協同進行的教學中發(fā)揮獨特作用。余家菊認為,國民之所以缺少愛國行為及實際活動,是因為愛國觀念與愛國意識薄弱,其內在關系在于國家與個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不明了,而這在一定程度上又源于國民未接受愛國教材的教學及熏陶。因此,中小學教育應使用愛國教材加強愛國教育,向國民傳授與國家緊密相關的歷史、地理、音樂等,培植愛國意識,陶冶愛國情感,培養(yǎng)愛國國民。

關于愛國教材的實施,余家菊認為,應由國文、歷史、地理、數學、音樂、圖書、手工等多種具體教學科目共同承擔。以國文、歷史學科滲透愛國內容為例說明如下:“國文科為一國精華之所萃,學校教育之所需,決不能窮竭其所有。故僅可于表彰本國特色,激發(fā)愛國志氣有關者擇要導學。舉例言之,如岳武穆《滿江紅詞》,文天祥《正氣歌》乃至《荊軻列傳》等,皆能使頑夫廉懦夫立者。歷史科示人以本國盛衰之跡,文化進展之由?;蚴谷似鸨Wo之心,或使人起雪恥之念,其用多端。如龍門石像、曲阜孔林,皆一國至寶,舉世無雙,而為歷史科所應教以保護者。如八十來年,海禁大啟,割地喪權,蔑有寧日,又皆國民奇恥而為歷史科所應教以洗雪者也?!盵24]396-397

不同學科教材對愛國主義教育及愛國精神的培養(yǎng)有不同價值,而從學科教學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效而經濟可行的。余家菊所論深得其內在精要。

此外,還可以利用如國慶紀念日、國恥紀念日、孔子誕辰等各種愛國紀念日進行愛國教育,使愛國教育貫穿國民教育的始終和諸多方面,并落實于兒童的生活,形成民族觀念,培養(yǎng)國民深厚的愛國情感。

四、余家菊國家主義教育學的內涵

民國時期國家主義教育運動中余家菊的教育學理論貢獻最大,是其中的標志和圖譜表率。他的系列論著討論了國家主義教育學的相關命題,值得我們特別揭示。

《國家主義教育學》是余家菊的代表作之一,寫于1925 年。在此之前,他與李璜于1923年合著《國家主義的教育》,初步闡述了自己的國家主義教育思想。此時的中國國勢日漸衰落,對內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對外深受國外勢力支配和宰割,教育問題旁落。在此背景下,救國救種論、忠君尚武論等思想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但國內各方勢力盤根錯節(jié)、相互掣肘,民主共和之基礎實屬不穩(wěn),教育基礎更是如此,因而有識之士感嘆“內感國體之飄搖,外應和平之趨勢”[25]1,由此新教育旨趣改為“養(yǎng)成健全人格,發(fā)展共和精神”[25]1。余家菊與李璜認識到教育對救國的重要性,認為教育不僅能確定國體,更重要的是“用教育以綿延國命”[25]1,于是著此書以闡述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余家菊寫下《民族主義的教育》《中國教育的統一與獨立》《國慶日之教育》《基督教與感情生活》《教會教育問題》。其中,大致論述了收回教育權,發(fā)展本民族教育的必要性,客觀分析了宗教在中國的作用及影響?!秶抑髁x的教育》作為余家菊《國家主義教育學》的鋪墊之作,為其對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的整體梳理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國家主義教育學與國家主義是緊密聯系的,兩者在思想邏輯上有主屬概念層次之分,精神內涵則保持統一性。余家菊在《國家主義概論》中對國家主義要義加以簡練概括:“1.國家主義對內求統一,反持分裂割讓之論,專圖一己或一派或一階級之私利而不顧及國家者,國家主義必反對之。2.國家主義對外力求獨立,凡持依賴他國或國際行動而不圖自強者,國家主義必反對之。3.國家主義力求本國之昌榮以冀天下之兼善,既不閉關自守,亦不舍己蕓人?!盵26]也就是說,國家主義謀求國家的獨立與統一,反對外來壓迫或威逼。國家主義是為國家的國民服務而不是為某一家一姓一黨服務,全民都可以參與政治,全民可以從中享受到同等的幸福與福利,國家主義不主張少數人的福利而主張多數人的利益。余家菊提出,要通過教育培養(yǎng)國民政治能力、參政熱情,以及表達言論意見的知識水平。

余家菊在《國家主義教育學》中將國家主義教育定義為:“簡言之,即以國家主義為依歸之教育也。其涵義可隨時伸縮。就中國目前言之,莫急于培養(yǎng)自尊精神以確立國格;發(fā)展國華以闡揚國光;陶鑄國魂以確定國基;擁護國權以維國脈矣。蓋自尊精神為國民昂藏之氣所由出,失此則瀕于奴隸之境矣;國光為數千歷史所鼓鑄而成,理宜引申而發(fā)揚之;國魂為全體國民之情誼所由融洽,步趨之所由協諧,國權為民命之所由保,行動之所憑藉矣?!盵27]5在《國家主義下之教育行政》中,他進一步明確了國家主義教育學的內涵。

第一,“教育應由國家辦理或監(jiān)督”。近代鴉片戰(zhàn)爭以來直至民國初期,教會教育勢力不斷擴大,但并不遵循國家的教育制度,教育部門管理起來十分困難。鑒于此,余家菊提出國家辦理、監(jiān)督教育,將教育權牢牢控制在國家手中,這是國家主義教育思想中旗幟鮮明的一點。

第二,“教育應保衛(wèi)國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擴張滲透,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中華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余家菊主張,通過教育使國民認識到作為國家一分子,有義務保衛(wèi)國家不受外國勢力的侵略,更有責任保持國權完整。

第三,“教育應奠定國基”。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壓抑了國民的天性,形成了落后于時代潮流的生活習慣,如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纏足的陋習都阻礙了社會發(fā)展。余家菊提出,教育應促使國民養(yǎng)成符合時代的公民習慣和平等觀念意識。

第四,“教育應發(fā)揚國風”。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優(yōu)秀傳統。在國門洞開后,西方文化逐漸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產生了巨大挑戰(zhàn),出現了“歷史虛無主義”“全盤西化”的學說,不加分析地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余家菊批判崇洋媚外的思想,主張教育國民養(yǎng)成泱泱大國之風。

第五,“教育應鼓鑄國魂”。余家菊關于“國魂”的解釋非常明白:“國魂者,一國國民之公共心靈者也,亦即一國國民之特別精神也。其于各國民也,有浸潤之功,束縛之用,馳驟之力?!盵27]6因此,作為數千年流傳的國民精神,我們應教育學生繼承和弘揚國民養(yǎng)成愛國之心。

第六,“教育應融洽民情”。余家菊認為,國家統一需要國民具有“一體之感”,鼓吹宗教界限、階級界限、種族界限者都不裨于國家完整與統一,教育應提倡“五族一家”“四民平權”“諸教同等”之真精神[10]348-349。

余家菊所揭示的國家主義教育以愛國主義 相 標榜 ,“國 格”“國 華”“ 國 光 ”“國 魂 ”“國基 ”“國權”“國脈”均以“國”字當頭。但是,其時統治中國的是新舊軍閥官僚,其所提倡的“國光”“國華”,較多成分屬于文化的封建性糟粕,甚至與“國學”“國粹”之類有相當比例的交集。這些東西在五四運動中曾遭到痛擊,國家主義派卻利用學校教育加以復活。因此,余家菊闡釋的國家主義教育學的含義,仍帶有保守及守舊的特征。但是,在五四時期至20 世紀20 年代,教育領域存在偏重個性,忽視群體;偏重個體,忽視社會;偏重自由,忽視集中;偏重兒童,忽視成人;偏重學生,忽視教師;偏重實用,忽視系統等弊端。對于這些教育上的具體問題,余家菊主張以“國家”為中心糾正流弊,改革、發(fā)展教育。正因如此,他的上述見解不僅具有教育學原理的重要價值,也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反響。

五、民國時期國家主義教育運動的歷史評價

民國時期的國家主義教育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聲勢浩大的教育運動之一,它與鄉(xiāng)村教育、職業(yè)教育相對應,構成三大教育思想和活動典范。從教育學專業(yè)角度而論,又以國家主義教育運動最為突出。國家主義教育運動的理論觀念構成國家主義教育學。

教育學的發(fā)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學派之間的相互批評和借鑒。國家主義教育學在批判平民教育、職業(yè)教育,糾正個人主義、國際主義教育偏頗的基礎上,以培植國家觀念、抵御外侮、內除國賊為目的,對教育宗旨、教育政策、道德教育、師范教育、鄉(xiāng)村教育、軍事教育、愛國教材等方面均有所涉獵,形成較為系統的國家主義教育范疇和體系。它一方面積極迎合、吸收西方國家主義思想主張,另一方面承襲傳統儒家文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本邏輯和精忠報國的民族精神。從國家視角出發(fā),以“國家至上”“教育救國”作為觀念信仰,進行學理構建,對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政治界、教育界產生一定影響。國家主義派核心成員如余家菊、左舜生、陳啟天、李璜對收回教育權運動具有直接促進作用,此舉順應時代潮流發(fā)展,對凝聚民心、增強國家民族觀念發(fā)揮出一定積極意義。但因其教育融合于政治,存在不切合中國社會政治運動和制度革命的發(fā)展路徑,終究隨政局變動而逐漸衰微。而作為社會子系統中相對獨立的教育活動,或具有一定普遍適應性的現代教育學專業(yè)理論而言,以余家菊為代表的國家主義教育學因其對教育的深入研究和思考,不乏一些進步性、適時性、全面性的教育思想,仍值得我們借鑒、學習和思考。

余家菊生活的時代和歲月處于清末民國時期,此期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變和教育風潮都成為他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部分。新舊變革、社會轉型及思想矛盾和抗爭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烙印。相對于激進的民族主義者、社會革命論者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而言,余家菊顯示出中庸、平和、折中,乃至于某種程度的保守、學術專業(yè)型思想家本色。他所加入的中國青年黨、國家主義派等社會團體,以及所宣傳的國家主義教育學恰流行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正值20 世紀20 年代末至30 年代初南京國民政府重組和鞏固統治的特殊歷史時期。而這些團體及其開展的活動,有相當部分與北伐戰(zhàn)爭及共產黨領導的農村工農武裝割據政權和革命根據地建設并不協調一致。因此,作為現代中國思想家和教育家的余家菊,長期被人們忽視,在中國現代教育家譜系中也被邊緣化。特殊社會歷史背景下出現這種人物形象地位的差異性評價是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情況同樣不同程度地反映在國家主義派的其他人物身上。當然,對于其中不同人物的具體言行及影響的差異性應做具體分析對待。對此,本文不擬越俎代庖。

中國共產黨成立迄今已經有100 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已經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以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偉大理念與倡議正在不斷推進。黨的集中領導和國家的統一管理成為國家社會制度優(yōu)越性的突出特征。在這種新的形勢下,余家菊的教育理論,尤其是國家主義運動的活動及發(fā)表的許多教育學觀點和理性思考,就有了新時代的特定價值。

余家菊出生、成長于中國中南部的湖北省。江漢平原擁有古老的文明和厚重的儒學思想積淀,便捷的長江航運系統為輸入西方文化和思想觀念提供了便利條件。上述情形,就為余家菊既受儒學思想文化熏陶,捍衛(wèi)本土文化和國家民族的地位,又勇于接受西方科學與思想文化及新社會思潮的傳播和影響,提供了地理環(huán)境場域。近現代中西文化思想的交匯有矛盾抗爭,也有融合吸收,這在不同的人物身上表現出差異。余家菊的思想體系反映了這種特殊的印跡,但主要是融合互補的關系。典型的例證表現在他的國家主義教育學建構中,一方面,出于捍衛(wèi)國家教育主權的利益,極力主張收回教育權,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另一方面,又對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思想流派持吸收和借鑒的包容態(tài)度。甚至在他的理論學說中,西方的科學、民主、理性和工具應用特色與中國教育的國家民族化、本土性及鄉(xiāng)俗道德傳統的保留、儒學文化的現代重構,是不相違背的。它們之間可以彼此相安無事,同臺演出,聲情并茂。

從教育學理論分析,國家主義教育運動中以余家菊為代表所建構的國家主義教育學,具有抵抗西方自由主義、個性主義及實用主義教育學偏向學生、興趣、活動及本位管理等放任自流、缺乏引導的教育的偏頗特征,強調群體社會、控制管理、方向引導的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規(guī)范性,以及國家社會與教育彼此雙方的互動性。也許,國家主義派的教育學主張過于偏重教育的工具性和社會性取向,但無疑是對教育消極隨意、學生過于自我的一種矯正,在當時中國風行美國式教育理論的時代,不失為一種清醒和有理性的選擇。

當然,余家菊及國家主義教育運動中的其他人物,是現代中國教育史上一個較為復雜和有不同評價爭議的思想家群體。但細細考察和客觀審視,我們就會發(fā)現,他們的人生活動重心在教育,主要是在大學和期刊編輯行業(yè)任職。尤其是余家菊,人才培養(yǎng)、教育科學研究和思想文化傳媒成為他的主要職業(yè)。他在中國教育史、比較教育、教育學理論、師范教育、鄉(xiāng)村教育及學科課程與教學方法等教育學的諸多領域撰寫了一系列論著,并在教育學界產生深遠影響。教育學無疑是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和科學性的學科,教育雖然與政治經濟文化形成互動的復雜聯系,但同時還具有自身的內在規(guī)律性及教育活動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不能完全以社會政治或其他領域來代替教育領域的貢獻和學術專業(yè)的價值。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時期的國家主義教育運動,及貫穿其間并進一步系統構建的余家菊國家主義教育學,是值得我們進行思考和探究的。

猜你喜歡
國家主義國民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中國民藏北宋宮廷用瓷鑒賞(4)
一直難忘
高地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當代中國行政執(zhí)法中的國家主義立場
行政法論叢(2018年1期)2018-05-21 00:41:44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邊疆治理現代轉型:從“國家主義”到“國家社會互構”
學理論·下(2017年4期)2017-05-13 16:32:33
國民健康 國家強盛
于田县| 称多县| 安达市| 洮南市| 霍城县| 始兴县| 花莲市| 平舆县| 常熟市| 米泉市| 闽侯县| 临武县| 平安县| 卓资县| 浠水县| 天全县| 玉溪市| 南木林县| 务川| 馆陶县| 临泽县| 淳化县| 古浪县| 东方市| 德州市| 乌拉特后旗| 开平市| 罗城| 佛山市| 二连浩特市| 四子王旗| 威远县| 平潭县| 临沧市| 平乡县| 古丈县| 门头沟区| 平湖市| 连州市| 郴州市| 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