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媛媛
隨著“90后”逐漸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角色,個性獨立自主的他們創(chuàng)造出一些與傳統(tǒng)教育方式相異的辦法,“反向教育”即為其中一種。所謂“反向教育”,是指“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教育方式。例如面對出門拖拉的孩子,家長并不焦急催促,反而假裝毫不在意,放任孩子磨蹭,孩子在遲到幾次后發(fā)現(xiàn)無法指望家長,反轉(zhuǎn)成提醒家長加快速度、注意時間,“久治不愈”的拖延癥煙消云散。如此育兒,家長輕松、孩子成長,所以人們對反向育兒有句戲謔: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反向教育作為一種“異軍突起”的新型教育路徑,不由讓廣大教師與家長產(chǎn)生系列靈魂拷問:反向教育適合每個孩子嗎?它是否可以普遍運用于各種場景?哪些元素的達成有助于反向教育發(fā)揮良好效用?就以上問題,我們試圖抽絲剝繭,探尋反向教育的本質(zhì)邊界,為家庭教育助力。
弄巧成拙的反向教育執(zhí)行盲區(qū)
很多家長對反向教育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形式,誤以為可以把“鍋”甩給孩子,將自己蛻變成無能與弱小之人,讓孩子撐起一片天,逆勢“茁壯成長”。不講究時機的硬性操作絕非明智之舉,容易導致家庭教育陷入一地雞毛的尷尬境地。
反向教育不適合年齡過小的嬰幼兒。嬰幼兒無論是對世界的認知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處于極低水平,他們眼中有太多的問號,他們需要依附于父母才能得以生存。如果家長無視孩子的“真實水平”,為了反向教育而強作反向,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面對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任務,低年齡段孩子會感到恐懼,并懊惱于自己的無能,長此以往甚至形成習得性無助,導致原先在家長鼓勵下“跳一跳尚有可能達成的任務”失去實現(xiàn)的可能性。
反向教育不適合弱安全感孩子。誠如世界上找不到完全一樣的樹葉,孩子們是具有不同人格與氣質(zhì)的獨特個體。有一部分孩子個性細膩敏感,與生俱來安全感較弱,微小的生活事件都能引發(fā)較大的情緒反應。他們情感豐富,對父母的關愛需求強烈。只有在父母細心的照料和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他們才會感到溫暖舒適,脆弱的心靈才能感到安全與坦然。如若不合時宜地對他們進行反向教育,會讓他們被迫掩飾自己的合理需求、壓抑內(nèi)心的軟弱,一味迎合父母的言行,為獲求父母的認可而變成討好型人格,極度不利于他們形成健全與完善的人格。
孩子之所以為孩子,是因為他們尚未有完備的照顧自我、把控自我的能力。他們的健康成長無法脫離父母的幫扶與引導,父母是他們從幼小樹苗成長為參天大樹道路上忠實的陪伴者與盡心的守護者。在確保安全、能力可及的情境下,父母可以相信孩子,讓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承擔一些事務、承受一些心理沖擊。但在諸如戶外游玩的場合中,家長必須做好孩子的后盾,絕不能隨意“拋棄”孩子,置之不顧,視孩子的安全為兒戲,如此放養(yǎng)的方式不能被稱作“反向教育”,而應被批判為“失職”。家長缺失應盡責任與義務,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zhuǎn)的身心傷害。
卓然有效的反向教育核心要素
誠然,反向教育在特定范圍內(nèi)能夠展現(xiàn)良好功效,將它使用于恰當?shù)膶ο笈c場景時,因滿足孩子的部分心理需求,符合教育的一些基本規(guī)律,能收獲其他教育方法達不到的“正面驚喜”。反向教育欲生成卓然有效的教育效果,一般需要契合以下核心要素:
第一,照見孩子,激發(fā)其同理心。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較多不當行為源于他們自身未能清晰認識這些行為習慣的惡劣性,無法換位思考,沒有能力預見其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和后果。家長通過模仿孩子言行,產(chǎn)生鏡面效應,讓孩子觀照自己,使孩子產(chǎn)生反思,最終得以改正行為。
教育場景1:孩子為達目的隨時隨地哭鬧,撒潑打滾耍性子。
面對孩子的尖聲哭叫、滿地打滾,媽媽出其不意對孩子進行“模仿秀”,激烈現(xiàn)場任誰都勸不住。孩子看到媽媽的反向操作后發(fā)蒙,深覺勸慰難度大,只能先止住自己的小脾氣,等待和媽媽共同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前各家各戶都視孩子為寶,用盡所能滿足他們一切需求,即便不甚合理,亦常選擇遷就。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容易嬌氣、任性,自發(fā)學會一套掌控父母的行為模式,難以管教。當家長將孩子的失當言行親身演繹后,激發(fā)孩子對父母教養(yǎng)的同理心,對自身錯誤有了直接與深層認識,撬動內(nèi)驅(qū)力進行自我調(diào)整,最終糾正錯誤言行。
第二,尊重孩子,發(fā)揮其自主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五種需求。在滿足了基本的需求后,孩子亦渴求獲得教師、家長的尊重與認可,如果有機會發(fā)揮自主性,他們會竭力展現(xiàn)最好的自己。
教育場景2:孩子嬌生慣養(yǎng),不具備其年齡所應具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面對受祖輩萬千寵愛的孩子,父母突然表現(xiàn)出喪失各種生活能力,亟須孩子的幫助。家庭出游,孩子被路途中一些事物吸引,獨自跑開有走散風險,父母向孩子撒嬌:“我會走丟的,你得牽好我的手,要不然我不會走了?!比粘I钪?,父母請孩子幫忙準備公文包,給全家買菜……
父母將自己與孩子的角色對調(diào),表現(xiàn)出對孩子的需要,通過反向教育引導孩子鍛煉自我,給予孩子彰顯能力、表現(xiàn)自我的空間。在民主尊重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感受到了責任感與使命感,成長為獨立自主的小大人。
第三,挑戰(zhàn)孩子,調(diào)動其競爭意識。每一位孩子在內(nèi)心深處都期盼自己是優(yōu)秀的,無論在學習領域還是生活領域,他們都希望自己在競爭中能拔得頭籌,這是一種趨于本能的訴求。為此,調(diào)動孩子競爭意識的反向教育可達成父母的教育目的。
教育場景3:就餐時孩子只想玩耍,不好好吃飯。
面對不認真吃飯的孩子,媽媽沒有勸導與代管喂飯,更沒有強行命令,而是夾起女兒碗里的飯,語氣夸張地稱贊此飯好吃。只顧玩耍的孩子意識到情況不妙,叫嚷不行,緊緊把住飯碗開始大口品嘗,甚至藏碗于桌下。吃完飯后,媽媽再對孩子解釋認真吃飯的好處,如果下次孩子再出現(xiàn)類似情況也可以“放任自流”,讓其承擔“不好好吃飯就會餓”的后果。
物以稀為貴,孩子面對豐富的物品資源時,通常不會珍惜,而當他人與其爭奪時,他們會想盡辦法保其所有。家長通過創(chuàng)設虛假游戲情境,激發(fā)孩子競爭意識,“刺激”孩子為保住美味佳肴,先下嘴為強,達到讓孩子放下玩具、安心吃飯的教育目的。同時,如果僅憑反向教育達不到理想效果,還要佐以其他教育手段。
縱觀反向教育的成功案例,我們發(fā)現(xiàn)發(fā)揮良好效用的反向育兒本質(zhì)在于契合孩子發(fā)展的需求,遵循經(jīng)典的教育規(guī)律,這也是家庭教育領域各種教育方式得以成功的基石。所謂的“反向”,只是形式上的一種表現(xiàn),家長、教師不能因此偏頗理解,片面推斷認為“反向即王道”,把教育的責任全部轉(zhuǎn)嫁給孩子。反向教育也僅是一種教育手段,有時同樣需要其他教育方式的配合,方能讓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從被激勵逐漸轉(zhuǎn)化為自驅(qū)力爆棚。
家長應清醒意識到反向教育有其特定的邊界,不能盲目實施于所有孩子和一切場合。滿足以下核心要素的反向教育才適合使用與開展,包括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自主性,不放任驕縱、合理范圍內(nèi)大膽放手,運用自然后果法、增強孩子的同理心,創(chuàng)設游戲競爭情境等。厘清反向教育恰如其分的邊界,有所為并有所不為,用心對待孩子,思考他們的真實訴求,在此基礎上科學選擇并合理使用教育手段,方是智慧家長,最終才能促進孩子的全面與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