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劉禹錫這兩首詩所寫的,是中唐時期發(fā)生在唐長安城靖安坊的一樁聳動全國的命案。
北至二環(huán)南路東段,南至興善寺東街,西至長安中路,東到翠華路,西安城的這一片區(qū)域坐落著長安大學本部校區(qū)和家屬區(qū),毗鄰賽格商場、小寨地鐵站和陜西省歷史博物館,是今日的市中心繁華地帶。而在唐代的長安城,這片區(qū)域則是靖安坊的所在。
在唐代的長安城正中,有一條一百五十米寬的正南正北的朱雀大街,連接著太極宮朱雀門和長安城正南門明德門。在朱雀大街的東西方向各有五十多個里坊。唐代長安城的里坊皆呈方形,由四面高高的坊墻圍成,四面各有一個坊門。坊門按時開閉,晨昏各以擊鼓六百下為號。坊門夜間關閉后不許行人來往,否則就是“犯夜”了。靖安坊是位于朱雀街東第二列的里坊。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拂曉,靖安坊的坊門隨著鼓聲徐徐打開,住在靖安坊的宰相武元衡照例帶著隨從騎著馬去上朝。由于天還沒全亮,同行的隨從還點著蠟燭。剛出坊東門,暗處忽然有人大聲喊道:“滅燭!”武元衡的隨從認為有人對宰相無禮,就大聲呵斥,沒想到不知何處飛來的一只暗箭射中了他。說時遲那時快,幾個黑影從街邊樹下閃出,直撲武元衡,用棍棒擊中他的腿部。這個時候武元衡的幾個隨從已經(jīng)被幾名刺客擊退,有一名刺客抓住武元衡的馬韁,向東南拽行數(shù)十步,將武元衡殺死在坊墻邊,割下頭顱,揚長而去。等到眾人聞聲而至,持火而照,只看到堂堂宰相已經(jīng)臥在血泊之中了。
當天清晨,長安城的大街上回蕩著巡邏兵卒的呼喊聲:“賊殺宰相!”喊聲此起彼伏十多里,朝堂之中的文武百官也聽到消息,都露出了惶恐情緒,不知道是哪位宰相被殺了。這時候,有人認出了武元衡的馬,長安人這才知道被害者是誰。憲宗皇帝還沒走至朝堂,有人通報了武元衡被害的消息,皇帝大吃一驚,連忙通知百官退朝,召見其他幾位宰相一同到延英殿商議對策。據(jù)說皇帝因為這件事,幾天沒有吃好飯。
長安城中充滿了恐慌情緒。賊人在街上留下字條,寫道:“毋急我,我先殺汝?!币馑际?,誰來抓我,我就殺誰。吏卒看到后,都十分驚恐。有大臣建議皇帝頂住壓力,徹查此事。朝廷為此設立重賞:“能得此賊者賞錢千萬,授五品官?!惫?,重賞之下,有人透露了賊人的來歷,是以一個叫張晏的人為首的十多人的團伙。審訊之下,賊人透露,是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讓他們下手的。至此,本以為此案已經(jīng)水落石出,沒想到一個月后,又抓到幾個賊人,聲稱是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派來暗殺武元衡的,沒想到被張晏等人搶先了。看來,想殺武元衡的,不止一個人。
王承宗和李師道是何許人也?武元衡又與其有什么過結?讓我們從頭說起。武元衡出身貴宦,曾祖武載德是武則天的堂兄弟。德宗建中四年(784年),武元衡登進士第,于德宗朝任御史中丞,備受贊許。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武元衡首次擔任宰相,隨后主政西川數(shù)年,元和八年(813年)回京再任宰相。當時的唐帝國,正處于藩鎮(zhèn)割據(jù)的時代,河北等地的強藩不聽中央管理,無異于獨立王國。武元衡一向主張對藩鎮(zhèn)采取強硬態(tài)度。元和十年(815年),淮西節(jié)度使吳元濟謀反,憲宗委任武元衡統(tǒng)兵清剿。與吳元濟聯(lián)結的成德節(jié)度使王承宗和淄青節(jié)度使李師道十分惶恐,認為憲宗之所以堅定剿平藩鎮(zhèn),是因為有武元衡的輔佐,遂決定刺殺武元衡,認為元衡一死,則朝廷用兵必息。因此王承宗和李師道分別派出了刺客。
武元衡被刺殺的消息傳到被貶連州的劉禹錫耳中,劉禹錫感事而作了以上兩首詩,以武元衡宅中佳人的口吻,抒寫良人被難之傷悲。詩中的“墻東”,是指武元衡為刺客所害之地,就在武宅的東墻之外。后代很多詩評家指出,劉禹錫用閨怨詩的格調來寫傷吊宰相之詩,似乎顯得不恭和輕薄。南宋末年的劉克莊就說:“夢得‘畫堂歌舞人’之句,似傷乎薄?!爆F(xiàn)代學者瞿蛻園也指出這兩首詩“雖不為快意語,亦固不許其為人矣”。瞿先生還說,這是因“禹錫與元衡有宿怨”所致。
原來,劉禹錫與武元衡確有宿怨。貞元末年,王叔文、劉禹錫等人想勸武元衡加入革新派,被武婉言謝絕。德宗下葬時,武元衡擔任儀仗使,劉禹錫請求充當儀仗判官,因元衡與王叔文不和,因此拒絕了劉禹錫的請求。自此,劉禹錫等革新派與武元衡就留下了過結。后來劉禹錫被貶朗州司馬,朝廷曾一度想要提拔他當州郡長官,但擔任宰相的武元衡均予以干預,事遂不行。
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唐代自開國以來就存在著以關隴士族為核心的貴族統(tǒng)治階層,而科舉的實行則讓很多寒門之士走上了政治舞臺。包括劉禹錫在內的永貞革新集團中的很多人,就屬于這樣的科舉寒士階層。而武元衡為武則天堂兄之后,屬于傳統(tǒng)的貴族階層。唐代的很多政治事件都可以從這兩個階層的沖突來進行解釋。劉禹錫這兩首詩,也正產(chǎn)生于這樣的政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