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依婷 馮海翔
摘 要:蘇州古典園林有著悠久而滄桑的歷史,其中九座園林為世界文化遺產,多數園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留存于蘇州古典園林內的建筑是園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園主精神審美和物質需求的綜合體現。隨著時代的變遷,部分園林內的建筑存在空置和毀壞,亟待保護和更新。如何進行活化利用使這些建筑重新煥發(fā)光彩,是一項值得研究的課題。文章以耦園走馬樓為例,通過實地調研、搜集資料和邀請專家論證等方法對此進行研究,針對性地提出改造和再利用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古典園林;活化利用;走馬樓;文化遺產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45
0 引言
蘇州古城歷史悠久,擁有以古典園林為代表的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留存至今的蘇州古典園林蘊藏著寶貴而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當置身其中,靜心觀賞、想象、品味,蘇州古典園林讓人不只感受到了曾經園主的物質財富,還有他們的風雅、學識與文化境界。園內廳堂、樓閣、亭榭、山水,無不展現了高超的匠造技藝和高級的藝術審美。從社會公益性的角度看,古典園林應具有遺產保護、研究、展示和提供特色服務等功能,為人們構造學習研究與放松休閑的公共文化空間。蘇州古典園林內各類建筑是“舊體新用”的活遺產,對其活化利用被日益重視。
當前在古典園林研究保護領域中,針對其中建筑改造再活化利用水平仍存在局限性,有的僅改造外部面貌,對內部空間改造和功能提升以滿足使用需求的水平有待改進;有的因急功近利而進行大刀闊斧的不合理改造,造成建筑破壞;有的因循守舊、畏葸不前,而使珍貴的園林建筑被荒置;有的引入不合理的活化利用項目,使園林整體氛圍被破壞。隨著社會發(fā)展,古典園林需同時滿足歷史文化價值傳承和當代活化利用的雙重需求。
1 古典園林建筑活化利用遵循的理念
一是遵循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則,保護為基礎,修舊如舊。伯納德·費爾頓曾說過:“歷史建筑反映了建筑美學歷史、紀錄考古學、經濟社會學,是政治和精神或象征性的建筑物。”根據1964年《威尼斯憲章》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原則,對待歷史建筑要尊重歷史建筑既有的價值和信息,以古建保護為出發(fā)點,以不破壞歷史建筑基本結構和核心形態(tài)要素為原則,允許進行部分空間的調整、部件的更替或設施的添置,內部平面無須大改動即可滿足再利用需求。維修工程的施工原則是“不改變文物現狀”,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構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進行修復施工。為了最大限度保護歷史建筑,經勘察,原有建筑物和構筑物中,除質量差、有礙風貌和后期建的進行拆除外,凡是有物質或文化保護價值的均納入保護范圍。其余相關聯的建筑物、構筑物應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格局,體現整體的統(tǒng)一、協調和完整。修繕時用同種材料按原有風格修復,修舊如舊,以存其真,使修繕后的建筑與古典園林的風格協調。
二是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精神。每一個年代都具有獨特性,會在時代的潮流中留下印記。當代的生產水平及科技發(fā)展應在古典園林中得以體現。運用先進技術可使古典園林重煥生機,其文化內涵得以充實。而當代需求既包括古典園林建筑得到活化存續(xù)的需求,也包括人民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比如對高質量旅游體驗的需求),在改造過程中需著重考慮。如即將啟用的拙政園園林生活展示館就借助了三維立體成像技術、VR技術等,拙政園夜游項目“拙政文雅”借助燈光藝術、投影互動、聲境營造帶來豐富的沉浸式體驗,這些都提高了游客的體驗滿意度。
三是引入再利用項目需與景區(qū)整體格調、氣質和歷史背景相協調。古典園林在當前社會發(fā)揮著獨特的文化價值,可以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活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古典園林,營造中式傳統(tǒng)文化氛圍。如留園的“吳歈蘭薰”活動近年來較受歡迎,利用傳統(tǒng)的船歌、昆曲、評彈、古琴、蘇劇等表演強調獨特的“蘇味”。同時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增設了古人游園賞景的場景展示,身著古典服飾的小姐和丫鬟在園中游賞嬉戲,形象生動。這種穿越式的展示,藝術地再現了明清蘇州園林古宅門第的生活場景,形式十分新穎。而網師園夜游活動則圍繞著網師園“小而精”這一特點來做文章。夜游活動的形式采用了舊時官宦富庶人家傳統(tǒng)的堂會形式,所選的內容以地方色彩濃郁的傳統(tǒng)戲曲、歌舞及絲竹管弦的經典曲目為主,表演風格簡淡素雅,表演或單人或兩三人一組,形式短小精煉。其整體活動素雅輕靈,與網師園小巧精致的特點十分相配。楓橋風景名勝區(qū)為了進一步展示楓橋古鎮(zhèn)的市井風情,圍繞楓橋“漕吳而食,因米成鎮(zhèn)”的歷史背景,完成了楓橋米行的提檔升級,再現了昔日米市繁華盛況。
2 古典園林建筑活化利用設計—以耦園走馬樓為例
2.1 項目概況
2.1.1 園林構造
耦園位于蘇州市古城東隅小新橋巷6號,有著三面環(huán)水、一面臨街的獨特格局(圖1)。耦園現占地面積7800平方米,布局為幾近規(guī)則的矩形。園內分為并列的東、中、西三部分,依次展開,分別為東部花園、中部住宅和西部花園。園內北面靠河的房屋,其東、中、西部通過內部二樓走道相連成一體,東可至園內最東端的雙照樓,西可達園內最西頭的藏書樓。這種以一廊貫通多座建筑群的樓屋被稱為“走馬樓”,目前為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孤例。
2.1.2 歷史沿革
耦園前身為涉園,為清雍正年間陸錦構建。后于同治十三年(1874)為欲辭官隱退的蘇淞太道道臺沈秉成購得,其在舊園基礎上擴地營構,新增東花園。沈秉成與妻子嚴永華取園名“耦園”,“耦”通“偶”,以“耦”作園名,既寓夫妻二人佳偶天成、雙雙歸隱之意,又指園內布局成對稱、對偶之勢。沈嚴夫婦在園內諧隱八年,后耦園歷經民國、建國,另做民居、校舍等用,損毀嚴重。1979年起全面整修,1994年起對外開放。耦園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并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1.3 走馬樓結構
走馬樓占地面積為2175平方米。最西側的藏書樓為上、下兩層,建筑面積約380平方米。樓東西兩端向南伸出,西為平面接近方形的兩層輔樓,東為樓廊,窄而長,下為西花園之過道。走馬樓整體形呈“凹”字形。
走馬樓最東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上層名“雙照樓”,下層名“還硯齋”。雙照樓三面置窗,面南而立,可得日月雙照,是全園賞景佳處。雙照樓樓面見方,面積為65平方米,內頂部為中間向上凹入的木制吊頂,東、南和西三面臨空置窗,北面為杉木板墻,樓西面有一通道與補讀舊書樓相通。
補讀舊書樓為城曲草堂上層的樓廳,是園主舊時讀書之所?!把a讀舊書”出自陶淵明詩句“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表達了園主夫婦向往著讀書學習式的隱居生活。補讀舊書樓樓面闊三間,面積約70平方米,樓內樓板、裝折均為杉木,南面木格半窗,明間北面向后凹凸,東、西次間北面各置六扇木板門供出入。
補讀舊書樓再往西為一組兩層建筑,自成院落,西部與樓廳相接,原為世遺中心辦公樓。樓廳為耦園中部四進的最后一進,坐北朝南,面闊五間,上下二層,東西兩端有廂房,呈“凹”字形的三合院格局,是園主生活起居之所,建筑面積約800平方米,樓檐高約7米。主樓西側有一處獨立封閉院落,名為“鎖春”,其與樓廳上部、原世遺中心辦公樓共同構成走馬樓。走馬樓目前除雙照樓區(qū)域為對外開放的茶室,其余部分均處于空置狀態(tài)。
2.2 項目價值評估
2.2.1 藏書樓的收藏文化
藏書樓是蘇州園林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藏書樓,史料記載其中所藏金石、字畫、典籍皆為精絕,藏書數量更超萬卷,真正印證了沈秉成的一句詩“萬卷圖書傳世富”。當時姑蘇城內的收藏家張之洞、曹元忠、鄭文焯、李鴻裔、潘祖蔭等經常前往鑒賞各種藏品如金石、古籍、碑版、古器等,為藏書樓的???。耦園藏書樓堪稱蘇州園林中藏書樓的典范。
2.2.2 走馬樓的人文歷史
走馬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清蘇州城內縉紳名士的社會生活。明清園林鼎盛之際,園林是士人階層詩意棲居的理想場所,與生活密切相關。當時的走馬樓內亦有結社賦詩、玩花賞月、品茗參禪、作畫弈棋、琴會曲會等精致嫻雅的文化活動,其內容之豐富,幾乎涵蓋了整個士人階層的文化藝術體系。時至今日,游人絡繹不絕地來到耦園探究和體驗昔日的詩意生活,期待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因此,可將定格在歷史的畫卷和文學著作中的文化雅集重現于走馬樓,提高游客的文化體驗度。
2.2.3 走馬樓的經濟效益
國家發(fā)改委于2018年頒布景區(qū)門票降價政策,同時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耦園2020年門票收入同比下降59.8%,僅依賴門票經濟將嚴重影響景區(qū)發(fā)展。滿足游客高品質、多元化的需求及促進景區(qū)二次消費已成大勢所趨。走馬樓占地面積達2175平方米,占地面積大,內部設有多個空間,適合同時發(fā)展多種業(yè)態(tài),可用這些業(yè)態(tài)的二次消費來反哺經濟指標。
此外,園主沈秉成的生平經歷、走馬樓的建筑風格與沈嚴夫婦偕隱的愛情主題都將是走馬樓改造時可利用的特色主題,也是人們在其中可以體驗的重點。
2.3 活化利用策略
2.3.1 建筑結構維護
經實地踏勘,可發(fā)現走馬樓基礎設施陳舊,木構件損壞缺失,梁柱、墻體傾斜和風化,雙照樓屋頂漏水較為嚴重,有白蟻侵蝕痕跡,部分區(qū)域滲水、油漆剝落等。
修繕時需對屋面、屋架、裝折、隔扇、地板、墻面、樓梯等進行全面維修改造:由專業(yè)單位徹底查殺白蟻;加固走馬樓樓板、墻面和扶手護欄等;建筑主體采用原材料、原工藝對屋面進行原樣修繕;在不改變建筑現狀結構形式、不違背傳統(tǒng)園林建筑平面布局制式的條件下,適當增加樓梯數量,以保證二層人員安全疏散。在修繕后恢復原貌的基礎上,完善給排水、電氣系統(tǒng)、空調管道、照明、插座等配套設施,同時安排專業(yè)機構對走馬樓垂直沉降、水平位移、柱傾斜等情況進行定期監(jiān)測。
2.3.2 區(qū)域按功能劃分
為了保障改造后同時滿足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根據走馬樓原有的空間結構和整體格局,將其劃分為四塊不同功能的區(qū)域:園林文化展示區(qū)、接待會獎區(qū)、展覽表演區(qū)和高端茶室區(qū)(圖2)。
①園林文化展示區(qū)即藏書樓部分。園林文化展示區(qū)定位為集文化傳承、智能互動、活化利用于一體并充分展現園林藏書文化的經典樣板。
一樓入口處設置虛擬講解員與游客實時互動。這是將全息成像、感應技術和影視拍攝相結合,在全透明介質中呈現出的一個虛擬人物。藏書樓一樓主廳鰈硯廬定位為展示園主雅集生活的場所。在恢復《鰈硯廬》匾額和沈秉成親題抱對的基礎上,配以沈秉成同時代的晚清風格家具陳設和文房四寶進行實物展示。
藏書樓二樓為文化遺產活化利用體驗區(qū)。此區(qū)域以藏書、閱讀、研學和參與體驗功能為主。這里將定期安排詩經、評彈、蘇扇、書畫等研學課程,以傳統(tǒng)文化及匠心制造為主線,征集愛好者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如雕版拓印。在展陳品方面,耦園管理處已準備了雕版原件、仿古書籍、瘞鶴銘殘片、墨硯及與園主沈秉成相關的字畫以充實展區(qū)。
②接待會獎區(qū)即鎖春和樓廳二層區(qū)域。接待會獎區(qū)定位為能展現蘇式園林特色又兼顧實用性的召開特色商務會議的地方。接待會獎是文化遺產結合現代經濟模式的創(chuàng)新,引導具有深層游園需求的群體,重視園林品牌優(yōu)質資源整合。
利用與線上線下會獎服務平臺的密切合作,結合耦園現有旅游資源,讓客戶在商務會議之余,享用精美蘇式茶點,觀賞評彈茶藝表演,跟隨耦園講解員深度游覽耦園,體驗耦園特色搖櫓船,感受水鄉(xiāng)風情。如此的會獎旅游一條龍服務,能滿足客戶高質量、定制化的需求,同時也會成為耦園景區(qū)收入增長的巨大引擎。
③展覽表演區(qū)即原世遺中心辦公樓。其中多間小型辦公室隔斷被打通,形成大型多功能空間。一樓將被改造成展覽室,可定制字畫、瓶器、木雕、景石、非遺傳承等個性化展覽。同時與外界策展機構深度合作,吸納更多當代藝術品進入耦園展覽,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經典與流行的有機結合,不斷延展文化遺產的生命力。
二樓將成為文化演出的營業(yè)性場所。在引入演出節(jié)目的選擇上,我們首選昆曲。耦園作為國內唯一一座以愛情為主題的園林,園內布局處處體現了沈嚴夫婦佳偶天成、嘯吟終老的真摯愛情,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流麗婉轉、一唱三嘆、動人心扉,似乎注定了為演繹紅塵之戀而生。同時,昆曲在文化趣味和藝術形態(tài)上與園林高度契合。著名園林專家陳從周先生曾就園林美與昆曲美做過專門的研究,并就兩者關系有精辟見解,他認為“以園解曲,以曲悟園”“園林的韻律,曲折高下與昆曲并無二致”。從文藝欣賞的角度來看,昆曲與園林是相通的,昆曲的婉約含蓄是對園林典雅細致的最好詮釋,園林與昆曲是一對最具傳統(tǒng)美學意味的組合,耦園與昆曲的結合正是體現了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價值與魅力。
④高端茶室區(qū)即雙照樓和補讀舊書樓區(qū)域。雙照樓的東、西、南三面置窗,可遠眺古城墻、護城河、東方之門,也能近距離俯瞰東花園內的山石花木、亭榭回廊,在此品茗觀景視野為一絕。雙照樓舊為沈嚴夫婦詩詞唱和之處,近些時為錢穆著書之所。目前此處是經營性場所,已為蘇州城內知名的品茗地。
2.3.3 游線規(guī)劃
為保證游覽的趣味性,同時疏解旅游旺季時無俗韻軒走廊處人流量大的壓力,新規(guī)劃一條水路游線,游客坐船至耦園北面碼頭,由碼頭進入走馬樓中部。根據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中對耦園平面圖的記載,恢復藤花舫西北側與樨廊垂直連接的連廊,直接連通西部花園到中部住宅路徑。在圖3中長方形區(qū)域增加該段連廊,寬1.6米,通過磚細門洞與原連廊及建筑連通,既可分流游客,又可作為進入走馬樓的專用通道?;謴烷乩任髂蟼冗B廊,需將現存湖石假山及紫玉蘭、桂花向南側平移,平移距離需根據現場施工實測。
此外再新增一條陸路游線,目的是與現檢票入口分流,方便游客直接前往走馬樓進行研學、會獎等體驗。該游線由耦園西入口進入,穿過西部花園,來到藏書樓,經西部園林文化展示區(qū)由西往東進行參觀游覽,亦可作為夜游專項路線(圖4)。
3 結語
此次走馬樓活化利用改造,目的是將其打造成保護歷史建筑的良好標桿、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樣板和促進二次消費的品質之地。古典園林內各類建筑的年代、品質和特色具有難以衡量的價值,根據其價值進行活化利用可以取得良好的綜合效益。古典園林不僅是用來定格歷史,還要讓傳統(tǒng)與現代文化在其中共存,讓“舊”與“新”相得益彰。對古典園林最好的保護是進行活化利用,將文化遺產的內在核心價值提煉后融入當今普通百姓生活中,為發(fā)展文化旅游產業(yè)、提升蘇州城市形象增添新動力?!?/p>
參考文獻
[1]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耦園志[M].上海:文匯出版社,2013.
[2]賀宇晨.行走蘇州園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5.
[3]許皓,虞林洪,汪曉琦.蘇州市古建老宅保護與再利用的實踐探討[J].上海城市規(guī)劃,2015(8):56-62.
[4]卓曉嵐,肖大威.歷史建筑空間可復原改造策略[J].新建筑,2021(4):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