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梅,包永清,馬登錄*,王文飆,徐 海,馬桂琳,包扎西加措,楊江海,張彩霞,拉毛杰布,訾云南,郭淑珍*
(1.甘南藏族自治州畜牧工作站,甘肅 合作 747000;2.夏河縣畜牧工作站,甘肅 夏河 747100)
娟姍牛(Jersey)原產于英吉利海峽最南端的英屬娟姍島,是主要乳用牛品種中最小的品種之一。尤以順產、役用年齡長和乳好而聞名,其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乳質濃厚,乳脂、乳蛋白含量均明顯高于普通奶牛,優(yōu)質乳蛋白含量達3.5%以上。耐粗飼也是娟姍牛的一個重要特點。國外在娟姍牛的雜交利用中,主要模式是乳用雜交、疾病抵抗力雜交、肉用雜交和提高繁殖性能雜交[1]。我國引進的娟姍牛雜交模式是與荷斯坦奶牛、本地黃牛和牦牛的乳用雜交。
牦牛是肉用畜種,由于產區(qū)群眾的生活需求,還肩負產奶的重任。因人犢掙奶導致牦牛生產性能下降,已嚴重影響牦牛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獲得更高的養(yǎng)殖效益,近些年,科研人員試圖通過種間雜交來緩解這一矛盾,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其主要做法是在西藏用娟姍牛與本地黃牛和牦牛肉用雜交[1-2],四川紅原縣和甘肅甘南州主要是用娟姍牛與牦牛乳用雜交[3-6]。但由于牦牛產區(qū)海拔較高,且放牧飼養(yǎng),娟姍牛種公牛配種能力弱,自然交配率低;其次牦牛野性大,發(fā)情判定難,人工授精推廣進度緩慢[7-16]。因此,課題組在低海拔地區(qū),用娟姍牛與西雜牛(西門塔爾牛與本地黃牛雜交后代)雜交,將繁育的雜種公牛投放到牧區(qū),與牦牛自然交配生產犏牛,在犏牛中導入娟姍?;?,提高犏牛的產乳性能。本課題組2019年開始在夏河縣達麥鄉(xiāng)8個專業(yè)合作社組群900頭西雜牛母牛,投放8頭娟姍牛種公牛,并結合人工授精進行雜交繁育,截至目前已繁育雜交后代500余頭,生長發(fā)育良好。
試驗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的大夏河沿岸,氣候高寒陰濕,海拔2 500~2 800 m,年均氣溫2.8 ℃,牧草豐茂,灌木叢生,屬半農半牧區(qū)。畜種有牦牛、黃牛、綿羊等,農作物主要有青稞、春小麥、豌豆、蠶豆、洋芋等。在甘南州內屬于海拔相對較低、飼草料來源豐富的地區(qū),適宜黃牛養(yǎng)殖。
2018年4月在夏河縣達麥鄉(xiāng)尕陰山犏雌牛養(yǎng)殖合作社等8個合作社組群西雜牛繁殖母牛900頭,投放娟姍牛種公牛,并結合人工授精開始配種。
娟姍牛種公牛、西雜牛母牛和雜交后代,6—10月份“放牧+補飼”飼養(yǎng),11月至翌年5月份舍飼圈養(yǎng),中午在運動場自由活動。配種季節(jié)給種公牛補飼精料、食鹽、雞蛋等,提高精液品質和配種力。犢牛出生后與母牛同群飼養(yǎng),自由哺乳,勤換墊料,保持墊料干凈衛(wèi)生、干燥,以免濕冷使犢牛肚子受涼導致腹瀉,3月齡斷奶后和母牛分群飼養(yǎng)。
犢牛出生后測量初生體尺體重,記錄出生日期、母牛胎次和毛色特征等,1月齡、3月齡、6月齡、12月齡時測量體尺體重等指標。
體尺體重指標數據用SPSS 17.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結果以“平均數±標準差”表示。
8個專業(yè)合作社共組群西雜牛母牛900頭,投放娟姍牛種公牛8頭,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結合配種。2019年參配母牛468頭,參配率52%;受胎337頭,受胎率72.01%;流產23頭,流產率4.91%;產犢314頭,產犢率67.09%;犢牛死亡80頭,死亡率25.48%,繁活犢牛234頭,參配母牛繁殖成活率50%,其中公犢87頭。
表1結果表明,各專業(yè)合作社組群母牛參配率差異很大,最高77%,最低25%,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組群時購進母牛差異較大,一是部分母牛已經懷孕;二是部分母牛年齡偏小沒有發(fā)情;三是部分母牛體況較差沒有發(fā)情。表1也反映出,部分專業(yè)合作社犢牛死亡率較高,這主要是因為母牛產犢時期正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犢牛出生后因肺炎和腹瀉沒有足夠的藥物和獸醫(yī)及時醫(yī)治所致。總的來看,在高海拔地區(qū)引進娟姍牛種公牛和凍精,與西雜牛雜交生產雜交后代是可行的。
表1 繁育指標
雜交后代體尺、體重采集于達麥鄉(xiāng)尕陰山犏雌牛養(yǎng)殖合作社和達麥鄉(xiāng)富民犏雌牛養(yǎng)殖合作社。初生體尺體重由專業(yè)合作社在犢牛出生時測量,1月齡、3月齡、6月齡、12月齡體尺、體重由課題組定期測量。
根據表2數據統(tǒng)計,雜交后代在高海拔地區(qū)生長發(fā)育良好,初生體重處于父母本之間,顯著高于甘南牦牛(11~15 kg);公牛12月齡體重高于36月齡三級甘南牦牛母牛體重(150 kg以上[4])14 kg,用于甘南牦牛雜交體型適中。表2同時反映出,雜交后代在6月齡(斷奶)前生長發(fā)育較快,公牛增重127 kg,母牛增重120 kg,表現出較好的雜交優(yōu)勢,生長發(fā)育較快;6~12月齡6個月內公牛僅增重16 kg,母牛只有4 kg,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內,體重近乎沒有增加。這說明,一是娟西F1雜交優(yōu)勢明顯,在哺乳和營養(yǎng)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生長速度較快;二是甘南地區(qū)枯草期較長(7個月),飼草料資源匱乏,期間舍飼圈養(yǎng)和補飼只能滿足牛的維持需要,還需進一步加強營養(yǎng)供給挖掘生長潛力。
表2 雜交后代體尺、體重
2020年初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牛犢腹瀉時不能及時治療,有4個專業(yè)合作社的死亡率達30%以上,死亡年齡集中在1月齡之前。其他時期護理得當,發(fā)病較少。2021年產的雜種牛犢在吸取2020年的經驗之后,護理得當,沒有死損。
2021年初,部分公牛投放到犏牛繁育帶與甘南牦牛母牛同群放牧,在配種季節(jié),可與甘南牦牛正常交配。由此可見,娟姍牛與西雜牛的雜交后代因在半農半牧區(qū)繁育,并提前投放到母牦牛群中,能適應高海拔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完成配種任務。
娟姍牛與西雜牛的雜交后代在甘南州高海拔地區(qū)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表現出明顯的雜交優(yōu)勢,能與甘南牦牛自然交配。相對于直接用娟姍牛凍精授配甘南牦牛,生產的雜交后代娟姍牛基因降低了1/2,但根據甘南州近幾年引進娟姍牛種公牛與甘南牦牛雜交情況來看,此方法降低了高價引進的種公牛不適應高原氣候條件死亡損失和不能參與配種的經濟損失。同時,通過橫交固定,有望培育適合高海拔地區(qū)用于牦牛雜交改良的乳肉兼用新品種,助推高寒牧區(qū)牦牛產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