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左圖:清 任伯年 《花鳥圖頁》 絹本設色 59×59cm
右圖:清 任伯年 《梅枝喜鵲圖》28×28cm
海派的“?!敝傅氖巧虾!?/p>
從廣義上來講,上海的文化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是根植于江南地區(qū)傳統(tǒng)的吳越文化,并且融入了開埠以后來自西方歐美地區(qū)的各國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于中國其他地區(qū)的,屬于上海的獨特文化。海派文化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從狹義上看,“海派”是“海上畫派”的簡稱,中國畫流派之一。
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后隨著上海商業(yè)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因從正統(tǒng)文化來看,上海的繁華是離經叛道,左宗棠便稱“海上”為“江浙無賴文人之末路”。在三十年代文壇的“京海之爭”中,北京文人還給“海派”貼上了“勢利”“媚俗”等貶低性質的標簽,并認為海派文人市井氣太重。海派人物畫大師任伯年,當年一邊被很多人批媚俗,一邊卻每天被一群廣州商人堵在家門口,非要買他的畫不可。
程十發(fā)曾有這樣的感慨:“對于上海的畫壇,我一直以為是個浩瀚的海……”海派之中,有至俗的一面,也有至雅的一面?!爸了子谏?,至雅于藝術”,百余年來海派雅俗之爭,說到底,是傳統(tǒng)文人意趣與城市市民審美趣味之異,在多元化的新時代中,這已不再是一個尖銳的問題。
1920 年,一位叫楊逸的上海人出了本書叫《海上墨林》,書中收錄自宋至清末民初在上海的書畫人物741 人,就包括上海籍人和活動在上海的外地人。雖是個人發(fā)起的行為,卻是第一次對“海派”的大型梳理。楊逸當年對“海派”的界定還以地域為限,但此后海派的外延被不斷擴大。時至今日,海派發(fā)端近一百年,我們仍然很難對“海派”作一清晰界定——它既非某種風格的繪畫流派,又不是以地域劃分的某個群體。
上海書畫出版社原總編輯盧輔圣先生說:“海派”并非流派,而是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的一種藝術風氣或文化現(xiàn)象。它“多元”“流動”“變易不居”,甚至如程十發(fā)所言“海派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