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莊夢如,王明東,朱瀟瀟
(淮安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 淮安 223005)
水工建設中探討工程設計參數的最優(yōu)性對提升設計水平、工程質量及運營效率均具有重要作用[1-2],研究水工設計參數最優(yōu)性可從方案對比、利弊性、工程建設必要性等角度考慮。鄧燕[3]、劉中峰等[4]、崔忠[5]根據水工模型試驗理論,設計不同方案的模型試驗,如溢洪道、消能池及閘門等,對水工模型應力狀態(tài)、滲流特征開展評價分析,進而確定工程設計參數的最優(yōu)性,為工程建設提供重要參考。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工程設計最優(yōu)化不僅僅需要考慮結構安全可靠性,同樣需要考慮結構材料的穩(wěn)定性,根據結構材料的力學穩(wěn)定性或滲透特征影響因素[6-8],設計最適配于工程的最優(yōu)參數,進而為工程最優(yōu)化設計提供重要基礎。不可忽視,模型試驗成本較高,而結構材料設計最優(yōu)化與工程適配性還有待檢驗,故一些學者認為利用COMSOL[9]、ABAQUS[10]、ANSYS等[11]數值仿真軟件分析有限元模型在不同設計方案下應力、位移特征的差異性,為工程設計提供可靠依據。本文根據淮安水利-交通聯(lián)合樞紐性水閘工程的閘室底板厚度參數最優(yōu)化問題,開展了不同厚度參數方案的靜力與滲流特征分析,為閘室工程的設計提供參考。
為保障淮安地區(qū)水利資源利用效率與河道交通快捷性,考慮在淮漣一干河新建一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不僅可對水資源進行峰、谷調度,也可作為通行交通樞紐,緩解河道兩岸通行擁堵問題,有效提升一干河周邊水利-交通協(xié)調性。該樞紐工程主要水工建筑包括有水閘、圍堰、交通橋、排沙閘、啟閉機等設施,該水閘樞紐工程為多孔式結構,共有8孔,按照四孔并聯(lián)式設計形式,單孔凈寬為6.0 m,閘頂高程為32.6 m,底板長度與厚度乃是根據工程最優(yōu)設計分析的對象,水閘上游正常蓄水位為12.5 m,枯水位為4.8 m。該水閘支撐結構體系為預應力錨固墩,每個支撐墩直徑為1.6 m,在閘墩同一側中均布置有橫、縱連系梁,可有效提升閘墩抗拉特性。根據預埋傳感器監(jiān)測表明,墩身最大拉應力不超過1.2 MPa,位移以沉降方向為主,最大位移量為8 mm;而滲流監(jiān)測表明閘室內滲流場較平靜,無紊流、渦流等現象,蓄水工況下紊動能分布在6.5~10.4 m2/s2,閘室側壁上靜壓力分布較穩(wěn)定,無顯著壓力集中效應;另一方面,正常蓄水工況下閘室內流速較穩(wěn)定,基本在4.5 m/s左右,水利沖刷作用并不顯著,有效延長水閘使用周期。圍堰采用黏性沙土為堆筑料,采用分層壓實方法,有效降低土體沉降對堆筑圍堰穩(wěn)定性的影響,圍堰與水閘間具有水利緩沖地帶,可作為消能降沖的水工建筑設計區(qū)域,此與閘室底板滲流、排沙降淤具有密切相關聯(lián)系,該工程中所設修建的排沙閘主要降低過閘水流含沙量,水文資料顯示過閘斷面水流含沙量低于2.5 kg/m3。交通橋布設在閘室與啟閉機連接中部,寬度為4.2 m,且與交通橋相對應設置有檢修橋,寬度為2.2 m。閘室配備有平面鋼閘門,并且采用壓桿支撐結構體系作為閘門與啟閉機之間聯(lián)動載體,桿件主要以受壓為主,最大抗壓應力可達18 MPa,啟閉機采用液壓程序控制,開度與流量匹配性較大,確保閘門防滲效果與過閘流量相結合;根據現狀對閘門運營工況下模擬分析得知,其浸潤線分布較安全,最大拉應力僅為0.78 MPa,壓應力分布滿足設計要求。為確保該水閘設計方案適配水利與交通樞紐功能作用,勢必需要討論水閘設計方案對交通橋及閘室靜力穩(wěn)定性影響,因本工程中水閘設施閘頂、側壁部分設計參數均已確定,故重點探討閘室底板設計參數的影響問題。
根據前述水閘水利-交通樞紐地位與作用性,本文采用Abaqus仿真計算平臺對該水閘結構進行有限元建模[10-12],另在計算模型中施加靜水壓力、揚程壓力等,其他結構自重按照均布荷載施加至模型中,研究工況以上、下游水位為正常蓄水位,下游水位為5.6 m。水閘結構按照實際材料本構模型方程進行設定應力變形關系,閘基礎影響深度按照試測法確定為26 m,模型橫向軸線研究長度為8 m,地基與土層間采用薄層界面單元,土體物理力學狀態(tài)參數以室內試驗測定砂土力學參數取值。
經Abaqus劃分網格后,且在閘室底板、閘墩部位等處加密劃分,本模型所采用的微單元體為三角形與四邊形網格,該計算模型劃分后共獲得微單元體168 262個,圖1為該模型二維特征。根據水利-交通樞紐功能設計前提,該水閘模型頂部為水平向單個自由度邊界體系,而底部為零自由度邊界條件,閘室側壁為法向約束條件。為分析方便,本文設定計算模型的X、Y、Z正向分別為水流下游端、結構垂直上方及橫軸下右方。
圖1 水閘有限元模型
根據對閘室底板厚度設計分析可知,其厚度分布范圍不得超過單孔凈寬1/4,同時其厚度不得低于0.70 m,故本文探討閘室底板厚度最優(yōu)設計方案時設定為0.70 m、0.85 m、1.00 m、1.15 m、1.30 m、1.45 m,對各方案的應力、位移特征及滲流特征進行對比,為評價設計最優(yōu)性提供依據。本文根據水利與交通樞紐工程,重點探討不同方案中水閘上交通橋底與閘室耦合部位、檢修橋與閘室耦合部位、閘室底板部位三個關鍵部位的應力位移特征,評價最適配閘室底板厚度設計參數,各關鍵部位所在位置如圖2所示。
根據對各底板厚度設計方案影響水利-交通聯(lián)合樞紐工程設施應力分析,獲得關鍵部位最大拉應力與底板厚度變化特征,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該水閘關鍵部位中拉應力最大為交通橋底部位,其拉應力分布為1.68~5.63 MPa,而各方案中檢修橋底與閘室底板部位最大拉應力較前者具有差幅40.4%~82.4%、13.1%~31.9%,特別是在底板厚度1.45 m,檢修橋底、與交通橋底部位處最大拉應力差距最大,達82.4%。分析表明,水閘樞紐設施中,交通橋底所受張拉應力較大,其底部應配置抗拉效果較好的結構材料,增強橋底剛度,保障交通樞紐順暢。當閘室底板厚度愈大時,交通橋底、閘室底板兩關鍵部位最大拉應力隨底板厚度均為先減后增變化,變化節(jié)點為底板厚度1.00 m時,在該方案下,前述兩關鍵部位最大拉應力分別為1.68 MPa、1.29 MPa,顯著低于結構材料安全允許值;而該方案下交通橋底處最大拉應力相比閘室底板厚度0.70 m、0.85 m分別降低了64.7%、45.5%,在底板厚度0.70~1.00 m區(qū)間內交通橋底最大拉應力平均降低40.4%,同樣閘室底板部位在該區(qū)間內亦具有平均降幅40.7%。當底板厚度超過1.0 m后,交通橋底、閘室底板部位最大拉應力均具有較大增幅,底板厚度1.15 m、1.45 m時閘室底板處最大拉應力較厚度1.00 m時分別增長了56.7%、2.8倍,而在底板厚度1.00~1.45 m區(qū)間內其最大拉應力平均增幅可達65.3%,同樣在交通橋底處,其最大拉應力在該厚度區(qū)間內的平均增長可達51.2%,表明底板厚度超過1.00 m后拉應力的增長敏感程度遠高于前一遞減區(qū)間,從結構應力安全角度考慮[13-14],應避免底板厚度超過1.00 m。相比前兩關鍵部位,檢修橋底處最大拉應力受底板厚度參數影響較小,各方案中檢修橋最大拉應力分布為0.98~1.00 MPa,最大變幅為1.15~1.30 m方案,達1.8%,各方案中檢修橋底拉應力特征值均低于結構材料安全值,故閘室底板厚度設計優(yōu)化時,可不考慮檢修橋底拉應力所受影響。
圖3 關鍵部位最大拉應力與閘室底板厚度關系
計算該樞紐工程水閘底板厚度各設計方案應力時,可聯(lián)合樞紐工程中交通、水利功能的關鍵部位壓應力變化特征,如圖4所示。從圖4中可知,該樞紐工程中閘室底板壓應力為最高,各方案中分布為4.00~9.52 MPa,而交通橋底、檢修橋底部位處最大壓應力較前者分別具有差幅20.8%~29.8%、47.3%~76.5%。當底板厚度增大時,閘室底板、交通橋底部位最大壓應力分別為遞增,但增幅在減小,特別是在底板厚度1 m后,其壓應力增長能力基本達到“飽和”狀態(tài),兩關鍵部位最大壓應力在該方案后基本穩(wěn)定在9.5 MPa、6.8 MPa;當底板厚度為0.70 m時,交通橋底最大壓應力達3.19 MPa,而厚度為1.00 m、1.30 m、1.45 m后相應的壓應力較前者分別增長了1.080倍、1.140倍、1.138倍,在厚度0.70~1.00 m 區(qū)間內壓應力平均增幅可達46.8%,而超過1.00 m后,其壓應力增長平緩,最大增幅為2.1%,平均增幅僅為0.98%;閘室底板部位處最大壓應力與之變化特征基本一致,在厚度0.70~1.00 m與1.00~1.45 m區(qū)間內分別具有平均增幅54.80%、0.13%。壓應力的增長,表明結構抗滑移效果增強,故底板厚度1 m后,交通橋底、閘室底板處結構抗傾覆特性達到穩(wěn)定。在底板厚度影響壓應力特征中,檢修橋部位處最大壓應力仍然無顯著變化,在方案0.70~0.85 m具有最大變幅3.4%,各方案最大壓應力分布為2.12~2.29 MPa。綜合拉、壓應力特征可知,底板厚度設計時應重點考慮交通橋底與閘室底板部位,檢修橋拉、壓應力特征均滿足安全設計要求,從本文各方案應力對比結果可知,當閘室底板厚度為1.0 m時,應力特征最佳,設計效果最優(yōu)。
圖4 關鍵部位最大壓應力與閘室底板厚度關系
根據對閘室底板厚度設計方案的靜力特征計算,可獲得水閘各向位移與底板厚度關系,如圖5。從圖5中曲線變化關系可知,水閘位移主要以豎向沉降為主,其Y向位移在各方案中分布為6.77~14.60 mm,而水閘橫向軸線Z向位移量變化幅度較小,基本穩(wěn)定在3.95 mm,不受底板厚度參數影響。當底板厚度愈大,水閘豎向沉降、順水流方向上位移均有降低態(tài)勢,表明增大底板厚度,有助于降低水閘變形量,提升結構穩(wěn)定性[15-16]。從底板厚度參數抑制Y、X向位移來看,當底板厚度為0.70 m時X向位移為11.9 mm,而在厚度0.70~1.00 m區(qū)間內平均降幅可達33.5%,超過1.0 m后降幅迅速減小,后平均降幅僅為1.2%;同樣在Y向位移中亦是如此,六個方案中平均降幅為13.1%,但在厚度0.70~1.00 m 與1.00~1.45 m區(qū)間內位移平均降幅分別為31.40%、0.85%。分析認為,從結構設計經濟性考慮,當閘室底板厚度1.00 m時,結構位移量值已處于較低水平,超過該厚度后水閘位移值抑制特性較弱,故選擇底板厚度1.00 m為設計方案時,位移特征滿足水閘交通-水利樞紐安全要求。
圖5 水閘各向位移與閘室底板厚度關系
基于各厚度設計方案下水閘滲流計算,獲得典型方案下水閘剖面孔隙壓力分布特征,如圖6所示。從圖6中可知,改變閘室底板厚度,并不影響水閘剖面上孔隙壓力分布狀態(tài),僅其最大孔隙水壓力有所變化,在厚度1.00 m時孔隙水壓力最大為230.4 kPa,而厚度0.70 m、1.3 m時最大孔隙水壓力較前者分別增長了0.34%、14.10%?;跐B流特征計算獲得厚度0.70 m時水閘不均勻系數為2.255,而厚度1.00 m時不均勻系數為1.552。綜合分析認為,閘室底板厚度1.00 m為最佳設計方案。
圖6 孔隙壓力分布特征
(1)水閘中拉應力最大為交通橋底部位,檢修橋底、底板部位最大拉應力與之差幅為40.4%~82.4%、13.1%~31.9%;交通橋底、閘室底板最大拉應力隨底板厚度均為先減后增變化,厚度1.00 m 時為最低,為1.68 MPa、1.29 MPa,且拉應力遞增區(qū)間受厚度參數影響敏感度高于遞減區(qū)間;檢修橋底處最大拉應力受厚度參數影響較小,分布為0.98~1.00 MPa。
(2)閘室底板壓應力為最高;底板厚度增大時,閘室底板、交通橋底部位最大壓應力遞增,但增幅在減小,特別是厚度1.00 m方案后壓應力基本穩(wěn)定,閘室底板在厚度0.70~1.00 m與1.00~1.45 m 區(qū)間內平均增幅分別為54.80%、0.13%;檢修橋底壓應力變幅較小,穩(wěn)定在2.12~2.29 MPa。
(3)水閘位移主要以豎向沉降為主,Z向位移量穩(wěn)定在3.95 mm,不受底板厚度參數影響;Y、X向位移隨底板厚度遞減,但厚度超過1.0 m后位移降幅較小,在厚度0.70~1.00 m區(qū)間平均降幅分別為31.4%、33.5%,而在厚度1.00~1.45 m 區(qū)間為0.85%、1.20%;厚度參數不影響孔隙水壓力分布,其量值以厚度1.00 m方案下為最優(yōu)。
(4)綜合應力、位移與滲流特征,認為閘室底板厚度1.00 m時結構安全可靠性最強、設計最優(yō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