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濤 劉揮
貿(mào)易戰(zhàn),爭的不是正義,而是經(jīng)濟利益;貿(mào)易戰(zhàn),斗的不是軍力,而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衡山之謀
春秋時期,齊魯兩國之間夾著一個小國叫衡山國,衡山國雖小,但卻有著獨特的生存優(yōu)勢——擅長制造大型戰(zhàn)車與各種兵器,在當時有“衡山利劍,天下無雙”之說。然而神兵利器并不能拯救亡國的厄運——彼時,齊國經(jīng)過管仲改革,國力日益強盛,齊桓公素有成就宏圖霸業(yè)的雄心壯志,臥榻之側(cè)豈容他人酣睡,衡山國就成了齊國首先要除去的目標。
齊桓公想派兵攻打衡山國,但是又心存疑慮,擔心無法戰(zhàn)勝衡山國,于是就找來管仲商議。
管仲向齊桓公建議先不要跟衡山國動兵刃,他知道衡山國兵器制造周期較長,如果是大型戰(zhàn)車的話,造一臺要一年半時間。他提議齊國高價進口衡山國的兵器,燕國和代國知道后,為了增強防御能力也一定會跟風購買;秦國和趙國知道后,肯定會認為齊國打算進攻他們,也會去跟著購買。這樣一來,衡山國的兵器價格就會大幅上漲,而現(xiàn)在衡山國的兵器產(chǎn)量就那么一點兒,天下人都來搶著買,價格必然漲到十倍以上。兵器價格暴漲引起的聯(lián)動效應就不是衡山國所能預料和控制的了,到時候管仲自然有辦法打敗衡山國。
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建議,派人到衡山國高價訂購各種兵器,十個月后,燕國、代國、趙國、秦國果然不計價格地先后來爭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讓衡山國君高興到昏了頭,于是衡山國的各種兵器都以高價預訂給了天下各國,衡山國民歡聲雷動,人們都跑去兵工廠制造兵器,以求謀取暴利,衡山國的土地都荒蕪了。
一年之后,管仲又派人去衡山國高價收購糧食,一時間全天下的商人都把糧食往齊國運輸,在之后的五個月里,各國大部分糧食都到了齊國,糧食價格也被齊國抬高了三倍。
就這樣,花了十七個月的時間,衡山國的兵器價格漲了十倍,糧食價格也炒高了三倍。這時,齊國突然宣布不要衡山國的兵器了,還跟衡山國斷交。
衡山國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齊國單方面撕毀了合同,其他高價購買的國家也跟著放棄了購買;衡山國沒有從兵器制造中賺到錢,反而因為舉國投入兵器生產(chǎn),荒蕪了農(nóng)田,國內(nèi)還鬧起了饑荒。無奈之下,衡山國只好派人去齊國高價進口糧食,并很快因此財政破產(chǎn)。
這時齊國開始陳兵邊境,跟魯國約定一起攻打衡山國,齊國攻打衡山國北,魯國攻打衡山國南。此時,衡山國已經(jīng)沒有了一戰(zhàn)之力——國內(nèi)鬧饑荒,國民大部分逃亡到齊國。很快地,內(nèi)憂外困之下的衡山國君做出了一個明智決定——“內(nèi)自量無械器以應二敵,即奉國而歸齊矣”,衡山國舉國投降,歸順齊國。
齊國成了絕對的贏家,兵不血刃就收服了衡山國,還順便掌控了當時的重要物資谷物,掌握了經(jīng)濟主動權。
魯梁之謀
貿(mào)易戰(zhàn)雖然沒有硝煙,但是貨幣的威力卻絲毫不遜于真刀實槍的戰(zhàn)斗。
故事發(fā)生在齊桓公繼位的第二年。魯國和梁國與齊國毗鄰,且總是沖突不斷,齊桓公繼位后,就將這兩個國家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欲吞之而后快。他向管仲問計:“現(xiàn)在我想攻占魯梁兩國,應該怎么做呢?”管仲思考了一下,然后對齊桓公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很多都以織魯縞為業(yè)。如果您穿起魯縞做的衣服,左右近臣也必定跟著穿,士紳們穿起了魯縞,百姓也就會跟著穿。此外,您還要下令齊國不準織魯縞,全力種田。這樣一來,魯縞就只能從魯梁二國進口,魯梁二國就將放棄農(nóng)事而去織魯縞了。”
魯縞本來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只是魯梁地區(qū)的一種紡織品,以絲線為經(jīng),棉線為緯。但是自從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建議,穿起了魯縞做的衣服,魯縞一下子就搶手起來。一時間,齊國的王公貴族都穿起了魯縞,上行下效,齊國舉國掀起了穿魯縞衣的風潮。由于國君下令齊國不準織魯縞,商人們就紛紛跑到魯梁兩國去采購原料,魯縞的價格短時間內(nèi)就被炒高了。
當時魯梁兩國百姓紛紛織魯縞,家家戶戶織機響個不停,連兩國國君也大力支持。就這樣過了一年,管仲派探子到魯梁探聽情況。探子回報說:兩國城中路上塵土飛揚,走路的、趕車的、騎馬的都在忙著運魯縞。魯梁農(nóng)田荒廢,幾乎無人耕種。
管仲于是去見齊桓公說:“時機到了。首先,您應改穿帛衣,這樣一來百姓也就不會再穿魯縞。還要封閉關卡,與魯梁斷絕往來?!?/p>
國君與貴族都開始改穿帛衣,魯縞做的衣服很快就過時了。齊國市場飽和,再也無人愿意購買,而齊國封閉了關卡,導致魯梁的魯縞銷售無門,大量積壓。
又過了幾個月,管仲再派探子去探聽消息,發(fā)現(xiàn)魯梁兩國的狀況已經(jīng)很糟糕了——百姓開始吃不上飯,連朝廷的正常賦稅都交不起。雖然兩國國君都命令百姓去種田,但是從種植到收獲還需要很長時間,而且農(nóng)田荒廢已久,產(chǎn)量也不會太高。
無奈之下,兩國只能向積聚了大量谷物的齊國進口糧食。管仲毫不客氣地把糧食價格一提再提,向魯梁要價每石千錢,這幾乎是正常售價的百倍。就這樣,兩國的財政幾乎被齊國掏空了。
這才是真正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買鹿制楚
楚國位于齊國之南,實力雄厚、歷史悠久,對齊國時有滋擾,嚴重影響了齊桓公的稱霸大計。齊桓公想要發(fā)兵震懾,但是“恐力不能過”,硬碰硬未必能占到便宜,于是在管仲的勸說下,還是決定先打貿(mào)易戰(zhàn)。該怎么做呢?楚王畢竟不像衡山國君那么短視,如果直接購買民生物資,很可能會引起對方的警惕。管仲在思考之后,建議齊桓公以興建狩獵場為名,去楚國重金收購梅花鹿。
很快,上百名齊國商人組織了一個大型采購團,用大車拉著銅錢,到楚國去大量購鹿。他們在市面上到處傳言:“齊桓公好鹿,愿不惜重金購買!”雖然鹿是楚國所特有的,但當時在楚國并不是什么罕見動物,楚國人把鹿當作食物,通常兩個銅幣就可以買一頭。但是齊國商人一來就開出了高價,開始是三個銅幣買一頭鹿,半個月后漲到五個銅幣一頭。隨著時間的推移,鹿的價格還在不斷上漲,原來兩個銅幣的鹿逐漸被炒到十個銅幣、十五個銅幣,有時甚至上百銅幣才能買到一頭鹿。
這件奇事很快就傳到了楚王的耳朵里。楚王一開始還有點兒疑慮,他派人調(diào)查了一下,下面的人回報說齊國買鹿是為了興建狩獵場供齊桓公玩樂。就這樣,楚王根本沒有弄清楚齊國的真正目的,就過早地放寬了心。
齊國重金買鹿在楚國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農(nóng)夫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頭鹿的價值竟然抵得上千斤糧食,于是他們紛紛舍棄農(nóng)田,制作獵具跑到深山里去獵鹿。鹿越來越少,獵鹿的人卻越來越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在管仲的運作和各國商人的推動下,獵鹿成了楚國的舉國運動,人們都放棄本職工作跑到森林里抓鹿,甚至一些士兵也將手中的兵器換成獵具,偷偷地跑去打獵。這一年,楚國的糧田大面積荒蕪,官府和民家的銅幣卻堆積成山。
但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卻讓楚國傻眼了。楚國的大小糧倉都見了底,幾處毗鄰齊國的邊陲要地,更是接連因饑荒而爆發(fā)動亂。楚王一開始還沒有慌,因為楚國有的是錢,他讓人拿錢去齊國買糧食,沒想到齊國卻關閉了邊境,不肯賣糧食給楚國。此外,管仲還讓齊桓公發(fā)布號令,禁止其他諸侯國賣糧食給楚國。楚國空守著滿倉庫的黃金銅錢,卻只能忍饑挨餓。
漸漸地,楚國民心不穩(wěn),日漸動蕩,齊國又派大臣把糧食運到齊國和楚國邊境的一個叫芊的地方,告訴楚國人說:“我們這地方有糧食,如果有誰不想再挨餓了,就離開楚國來我們齊國吧?!庇谑牵笈颂拥搅她R國。
眼看時機成熟了,管仲就集合八路諸侯大軍,浩浩蕩蕩地進逼楚境。此時的楚國民心渙散,軍隊也餓得無力作戰(zhàn),如案上的魚肉,只能任人宰割。楚王只得放下老牌強國的尊嚴,向齊桓公求和,同意聽從齊國的號令,把齊桓公捧上了霸主寶座。
縱觀這幾次“貨幣戰(zhàn)爭”,從頭到尾都貫穿著管仲的經(jīng)濟思想——“輕重之術”。管仲認為商品和貨幣都有價值,價低則賤,賤即為輕;價高則貴,貴即為重。輕重是由流通量來決定的,散之則輕,藏之則重。商品與貨幣的輕重則剛好相反,幣重則物輕,幣輕則物重?!肮噬茷樘煜抡撸斒刂亓?,而天下不吾泄矣,彼重之相歸,如水之就下”,這是說一方面守住本國所有的重要物資,不通過貿(mào)易流通出去;一方面要將別國的重要物資,通過貿(mào)易“泄”到本國來。一句話,通過調(diào)節(jié)戰(zhàn)略性物資的供給,便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控一國的經(jīng)濟命脈。
(源自《世界貿(mào)易戰(zhàn)簡史》)責編:何建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