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立超 張慧杰
摘要:青少年正處于生理方面快速發(fā)展、心理方面急劇轉變的關鍵時期,社交焦慮問題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了解青少年社交焦慮的現狀,分析社交焦慮的影響因素并尋求緩解社交焦慮問題的解決方案,可以引導青少年擺脫社交焦慮困擾進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家庭、學校和社會應高度重視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問題,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關鍵詞:社交焦慮;人際關系;心理問題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10-0009-04
青春期生理與心理發(fā)展的不平衡給青少年帶來許多焦慮與不安。這一階段很容易出現各種相關的心理問題,比如抑郁情緒、應激障礙及社交焦慮問題等。而社交焦慮與個體的身心發(fā)展、社會化成長等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會導致青少年在人際交往中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如果這一問題得不到正確認識以及恰當的引導、改善,將會使青少年回避或減少人際交往,影響個體的睡眠、食欲和身體狀況,久而久之將會影響到他們的身心健康、學習成就、職業(yè)選擇等。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社交焦慮從兒童期到青春期呈現上升趨勢,社交焦慮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存在。
本文為解決青少年社交焦慮問題提供了新視角,也在理論上為青少年社交焦慮的危機干預提供了支撐,即我們可以通過分析社交焦慮的成因并尋求解決策略,幫助個體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變得積極主動,提升個體的人際關系協(xié)調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為改善青少年社交焦慮問題提供有力幫助。
一、什么是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是指個體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出現憂慮不安、恐懼的情緒反應或回避行為,當自己被他人關注、成為焦點時,擔心會當眾出丑,而出現臉紅、出汗、發(fā)抖、心慌、肌肉緊張、口吃、大腦一片空白等恐懼焦慮心理[1-3]。社交焦慮問題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不可忽視,在眾多困擾青少年發(fā)展的問題中迫切需要解決。
二、青少年社交焦慮現狀
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而社交焦慮則是常見的心理問題,大量研究表明,社交焦慮的發(fā)生與青少年的家庭狀況、性別和年齡有關。
(一)社交焦慮是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
目前,中國17歲以下受到各種心理問題困擾的青少年兒童至少有3000萬,焦慮、抑郁、強迫、厭學、網絡成癮及性虐待是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青少年中大約有5.8%~30%的中學生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國內外諸多研究發(fā)現,抑郁障礙在青少年心理問題中最為常見,其次便是焦慮障礙。兒童青少年抑郁障礙的檢出率約為3.5%~44.0%,焦慮障礙的檢出率約為20.3%~26.7%[4]??梢娊箲]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廣泛存在,而社交焦慮作為焦慮障礙下的重要分支,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尤其不容忽視。Koyuncu、Nce、Ertekin等[5]的研究表明,社交焦慮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智健康發(fā)展,比如,社交焦慮者大多伴有抑郁情緒,甚至可能導致自殺行為。學者通過問卷調查對1872名中學生進行社交焦慮檢測分析,得出中學生社交焦慮傾向比率是18.96%[6]。社交焦慮問題在我國青少年群體中已經成為常見問題。
(二)社交焦慮的發(fā)生與青少年階段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有關
青少年正處在身體發(fā)育期,體型和外貌的變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社會交往。周麗華、駱伯巍、彭文波等[7]通過對青少年體像煩惱與社會交往問題的研究表明,體像煩惱與社交問題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社交問題與性器官煩惱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同時,社交焦慮者一般更偏向壓抑、內向、孤獨等,在社交情境中自我負面評價更多,他們敏感于環(huán)境的變化,關注外界對他們的評價,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壓力和挫折容易使他們出現社交焦慮。
(三)不同年齡和性別的青少年社交焦慮的發(fā)生率不同
不同年級的青少年在社交焦慮問題上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初中生的社交焦慮水平最高。研究發(fā)現,初中生整體的社交焦慮水平高于常模,需要得到重視,初一年級學生的社交焦慮情況最為嚴重,其次為初三學生,初二學生社交焦慮與常模對比無顯著差異[8]。由此可見,初中生的社交焦慮問題不容忽視。
許多學者都非常關注男女在社交情感上的差異,且都普遍認為社交焦慮水平在性別上均具有顯著差異,張亞利、李森、俞國良[9]的研究結果發(fā)現,和男性相比,女性在情感上更為細膩、敏感,情緒起伏較大,更容易在經歷人際交往挫折后產生社交焦慮。同時從地區(qū)差異研究中發(fā)現,在農村地區(qū)的女生社交焦慮高于男生,在城市地區(qū),這種差異并不顯著[10]。
三、青少年社交焦慮的成因分析
(一)個體因素
1.生物學因素
生物學因素對社交焦慮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對雙生子和家族的共病研究,發(fā)現基因和遺傳因素在社交焦慮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社交焦慮患者的譜系研究顯示,相比于正常組,廣泛性社交焦慮障礙患者一級親屬的患病危險性比正常人群高出10倍,比較家族遺傳史,有家族遺傳史的個體患有社交焦慮的概率顯著高于沒有病史的個體,可達3倍之高[11]。應該注意的是,基因的遺傳對社交焦慮的作用有限,只是遺傳社交焦慮的易感性,而不是疾病本身。因此,生物學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對社交焦慮有一定的影響。
2.人格特質
學者們認為內向、神經質的個體更易情緒化,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通常選擇逃避交往來減少焦慮情緒。國內外研究發(fā)現,焦慮與個體的人格呈顯著相關,即性格越穩(wěn)定外向,焦慮水平則越低。高宜人性、高謹慎性、高外傾性是焦慮抑郁情緒的重要保護性因子,而情緒不穩(wěn)定的個體更容易受到焦慮情緒的困擾[12]。姜永志、白曉麗、七十三[13]等關于青少年神經質人格的研究發(fā)現,青少年的神經質傾向越高,越容易出現情緒化、沖動和焦慮等特征,使得他們在現實交往中往往更容易產生社交焦慮。
3.自尊水平低
大量關于自尊和社交焦慮的研究表明,青少年自尊與社交焦慮呈顯著負相關關系。高自尊水平的個體在社交場景中對于負面評價也能夠輕易接受,因此較少產生焦慮情緒[14]。而低自尊水平個體對自身受歡迎和人際價值的認同感較低,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認為自身可能受到來自他人的負面評價,傾向于把社交情境知覺為是恐怖的,于是焦慮感便由此產生。
4.不良認知因素
研究表明,認知因素中的自我評價、歸因方式等都與青少年的焦慮情緒相關。一些青少年存在認知偏差因此受到社交焦慮問題的困擾,如高估威脅和低估自己應對威脅的能力,這會增加焦慮的程度[15]。這些青少年傾向于回避社交情景,從而導致自身與環(huán)境之間的不和諧。彭順、汪夏、牛更楓等[16]研究發(fā)現,社交焦慮群體因為懼怕他人的負性評價,及對周圍環(huán)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回避行為增多。
(二)家庭環(huán)境因素
1.家庭氛圍
家庭是青少年性格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場所,在溫暖和諧的家庭里長大的兒童更容易獲得來自父母的支持和關愛,更不容易產生社交焦慮。有研究表明,父母人際關系出現矛盾和沖突,會對子女的人際交往產生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子女容易體驗到更多的焦慮,避免參加社交活動[17]。
2.父母教養(yǎng)方式
父母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容易使孩子產生社交焦慮問題,尤其是父母拒絕、懲罰、粗暴等行為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當父母以嚴厲專制、過分干涉和保護的教養(yǎng)方式對待孩子,會打擊孩子的自信,降低其應對社交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其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出現更多的焦慮情緒與規(guī)避、退縮等行為[18]。
3.家庭結構
健全的家庭結構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而家庭角色的缺失會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相對于雙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子女更易發(fā)生社交焦慮。社交焦慮的留守兒童由于家庭結構缺乏完整性,對自我的認知并不完善,存在自卑心理,會嚴重懷疑自己,害怕別人對自己做出負面的評價[19]。由此表明家庭結構的完整性對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性。
(三)社會因素
1.早期創(chuàng)傷性經歷
個體早期的成長經歷對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早期創(chuàng)傷事件的發(fā)生會阻礙青少年養(yǎng)成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創(chuàng)傷經歷甚至會導致個體心理功能發(fā)育異常,如父母喪失、同伴欺凌、軀體虐待及性虐待等有關創(chuàng)傷事件。許多存在社交焦慮問題的學生大部分曾經歷過同伴羞辱事件,或者曾經歷過他人的恐懼事件,比如被同伴拒絕、欺凌等,使他們傾向于負性的同伴認知,從而更難與其他同伴建立穩(wěn)定的友誼[20]。
2.社會支持
社會支持主要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以及支持的利用度。一般來說,社會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護青少年的心理適應與行為適應[21]。有研究表明,擁有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支持的青少年心理壓力較小,性格上比較開朗樂觀,焦慮感低于貧困生[22]。因此,在成長過程中得到良好社會支持的青少年更容易在社交中從容,心理負擔更小,不易產生社交焦慮問題。
四、青少年社交焦慮的解決策略
(一)發(fā)展健康人格,建立社交自信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典型特點之一是心理上的閉鎖性,不易袒露內心,久而久之易形成封閉的心理狀態(tài),家長和教師應在平時鼓勵青少年開放內心,多與長輩或同伴交流內心想法,教會他們合理表達情緒和交友困擾,形成外向性格,預防或避免社交焦慮問題的出現。
既然自尊水平與社交焦慮水平之間存在負相關的關系,那么提高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便能夠降低其社交焦慮水平。因此,在教育中應該多贊揚而少批評。平時多支持和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自我評價,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并在學生獲得成功時給予嘉獎,促進學生形成對自己的正面評價,提高其自尊水平。
學生要學會在學習中設立合理的目標,如果目標過高不可實現,容易產生挫敗感。要從心理上充滿自信,多用言語暗示自己“我可以”,長此以往在面對社交挑戰(zhàn)時便能夠充滿自信。
(二)轉變教養(yǎng)方式,營造溫暖支持的家庭環(huán)境
家庭良好的教養(yǎng)方式對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是相對比較理性的教養(yǎng)方式,其核心是相互尊重、人格平等。父母更傾向于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包容孩子的不成熟,鼓勵孩子探索新事物,并積極給予反饋和引導。同時父母要注重營造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青少年更易培養(yǎng)自信的心態(tài),在人際交往中也更加主動。
當孩子出現社交焦慮問題時,父母首先要安撫孩子的情緒,認真傾聽其敘述并給予反饋和積極關注,讓孩子平復激動的情緒。父母需要耐心傾聽孩子對當時情景、原因的描述,并鼓勵孩子做出應對焦慮行為的嘗試。盡可能讓孩子將學到的社交技能運用到新的社交情景中,增強自己的社交信心。父母還需要經常和孩子交流社交心得,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社交經驗。
(三)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支持,加強社交訓練
我們要引導青少年發(fā)展出直面社交焦慮,改變消極現狀的能力,這就需要青少年鼓起勇氣,多嘗試接觸新朋友、多進行社交練習。通過這些社交活動,同學之間能夠相互溝通交流,有利于促進其友誼的建立。同時,學校和教師也要平等地看待每一個學生,不戴著有色眼鏡看待成績落后的學生。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友觀,不以學業(yè)成績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對問題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營造平等友好的社交環(huán)境。給予每個學生平等的尊重與支持,對于在班級中易受到忽略的學生加強關注,鼓勵其與他人進行交往。
五、結語
如今,我國青少年中存在社交焦慮問題的人數逐年上升,如果不及時應對,將會對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造成長遠的危害。因此,社會、學校以及家庭應該高度重視青少年的人際交往問題,改善社交焦慮帶來的消極影響,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這個重要的關鍵期,從而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畢玉芳.寫意曼陀羅繪畫團體輔導對大學生社交焦慮干預效果[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10-22.
[2] 張雪燕,胡軍生.自我客體化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身體不滿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3):428-431.
[3] 李承龍,徐坤宇,黃賢穎,等.負面身體自我在情緒調節(jié)策略與社交焦慮間的中介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27(10):1564-1567.
[4] 張曉娟.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6):959-961.
[5] Koyuncu A,Nce E,Ertekin E,et al. Comorbidity in social anxiety disorder: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J]. Drugs in Context,2019(8):1-13.
[6] 曹俊,聶勝楠,李夢然,等. 遵義市受艾滋病影響中學生社交焦慮現狀及影響因素[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8,39(11):1697-1699.
[7] 周麗華,駱伯巍,彭文波,等. 初探青少年學生體像煩惱與社交問題[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1):64-65.
[8] 張佳妮. 初中生社交焦慮及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的關系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9] 張亞利,李森,俞國良. 自尊與社交焦慮的關系:基于中國學生群體的元分析[J]. 心理科學進展,2019,27(6):1005-1018.
[10] 劉勇.城鄉(xiāng)兒童社交焦慮水平的比較[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9):590.
[11] 孫易卓. 高中生社會地位、自尊、負面評價恐懼和社交焦慮的關系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5.
[12] 徐明津,馮志遠,黃霞妮,等. 中學生人格、心理韌性與焦慮的關系研究[J]. 廣西教育,2015(27):104-105.
[13] 姜永志,白曉麗,七十三. 青少年神經質人格與社交媒體錯失恐懼的關系: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0,28(5):1029-1032.
[14] 李菲. 社交焦慮青少年的解釋偏向特點[D]. 鄭州:鄭州大學,2019.
[15] 鐘萍,鄧慧華,張光珍,等. 青少年友誼關系質量與社交焦慮的相互影響:一項交叉滯后分析[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7(6):89-95.
[16] 彭順,汪夏,牛更楓,等. 負面評價恐懼對社交焦慮的影響:基于社交焦慮的認知行為模型[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9,35(1):121-128.
[17] Rudolph J,Zimmer-Gembeck M J . Par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Indirect associations via emotional sensitivity to rejection threat[J].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4,66(2):110-121.
[18] 向洪瑩,向紹勇. 初中生社交焦慮的問題及教育對策[J]. 教育觀察,2019,8(37):70-72.
[19] 何穎. 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社交焦慮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現代職業(yè)教育,2021(40):32-33.
[20] 韓雨洋. 中小學生社交焦慮成因及教育建議[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0(1):51-52.
[21] 劉洋,張偉波,蔡軍. 青少年學生焦慮抑郁情緒特征與研究現狀[J]. 中國醫(yī)藥導報,2016,13(12):53-56.
[22]欒雅淞,曹建琴,周郁秋. 青少年社交焦慮障礙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研究現狀[J].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4,35(7):1115-1118.
編輯/衛(wèi) 虹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