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院霞,徐 麗,高 慧,肖 偉
(蚌埠學院理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理工科本科生必修《大學物理》這門重要的公共基礎課,既要為學習后續(xù)課程打下基礎,也要為將來從事應用實踐和專業(yè)技術的工作打下基礎,提高獨立獲取知識和知識應用的能力,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激發(fā)他們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增強他們的適應能力,提高人才的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和更新,不斷優(yōu)化課程體系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強化思政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教育的培養(yǎng)[1-3]。針對學生基礎和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必要的板書和語言啟發(fā),從而使教學內容由淺入深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教學重點和難點更加突出,以便學生能更好地吸收和轉化的能力。學習重在“溫故知新”,數學的學習尤為如此,所以在每節(jié)課開始對已學舊知識進行復習回顧,再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得到新知識。在整個定律形成過程中,適當啟發(fā)引導,使學生緊跟老師積極思考再進行系統(tǒng)講解,說清定律的來龍去脈,通過典型例題來進一步熟悉定律內容和剖析定律求解方法引導幫助同學們更好的理解和應用定律,然后通過應用從而完成本次課的教學目標。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應用,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無論是在教材和課堂教學上,都不否認其重要性,但實踐起來并非易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受教學時數限制。基礎課是打基礎,但不僅是專業(yè)課的基礎,更是為了培養(yǎng)高級工程化應用型人才提供必要的基礎理論和技能訓練,為培養(yǎng)科學思維方法和能力等打下基礎。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是“錦上添花”,相對目前的實際情況,可以說是“雪中送炭”,是科學的思想方法教育,活化理論;培養(yǎng)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善于從自然科學和新技術中提取營養(yǎng),為學生打下具有自我更新和發(fā)展的能力基礎。學生為主體,教學中強化和深入工程理念,可適當應用和思考導入,課堂中理論聯(lián)系實際應用等。另外,考試既要反映教學目的,又要重視“應用型、工程化”培養(yǎng),知識覆蓋面要廣,兼基礎、應用、分析、綜合等學習要求[4-5]。
課程建設中教學大綱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中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加大整合改革力度,加強實驗、實訓和工程實踐能力內容的建設;加強教材建設,調研科研型和教學型高校相關教材,調研工程應用,積極爭取與企業(yè)共同開發(fā)教材;實訓、實驗和課程設計等教學獨立于理論教學,但不孤立;做到素質教育和工程應用能力結合,校內和外結合,產、學、研相結合。在培養(yǎng)工程應用型人才過程中,注重強化基本方法、技能和動手等能力訓練,強化工程化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課堂中強調知識點及其應用,對于理論推導、物理學史、人文和課堂測試等利用線上教學。在之前的線上和線下教學中,學生對混合式教學評價良好。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把傳統(tǒng)面對面的教室學習的優(yōu)勢和線上信息化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6-8]。教室傳統(tǒng)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可以面對面動態(tài)交流,有知識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還有課堂氣氛和教師人格魅力的感染、熏陶等,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教室教學優(yōu)勢進行教學設計,注重課堂情景設置,積極于學生互動交流,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激勵自信心、上進心,提高教學和學習效果。但本課程理論性較強,完全的課上教學,一步步帶著學生做,學生課后容易對課上的內容遺忘。將講解和設計過程進行視頻錄制,輔助其他教學資源,上傳于相關的網絡教學平臺,以便學生線下下載進行觀摩和跟隨練習,也可方便學生在后續(xù)相關課程學習中進行溫故。線上線下結合,教學資源豐富,互動交流時間充裕;激勵學生去自主探索,主動地獲取新知,讓學生體驗形成過程,提高主動深度思考能力;教學和學習方法多樣化,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效率;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課堂情境,提高關注度、積極性和對新知的探究性。
在新工科大方向下,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采用超星學習通、雨課堂、泛雅網絡教學平臺、釘釘軟件、騰訊等平臺的專業(yè)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除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之外,學生可以利用學習通和網絡平臺,充分調動課堂氣氛,并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觀看教學視頻,教學資料等,學生的學習地點也不受限制自由開展。線上教學能極大地拓展傳統(tǒng)課堂的信息傳播渠道,借助網絡方便快捷的傳播途徑,使知識更具流動性。學習通讓教學和傳播同步進行,上課的同時就能接到學生的效果反饋,并根據學生反饋進行更新和補充,做到真正的教學相長。在線上可方便師生交流互動,教師可發(fā)出提問、問卷調查和思考題布置等,學生及時參與課堂簽到、搶答、提問、直播等現(xiàn)場活動,并進行互動。學生可以在交流討論對話框留言,教師再在方便的時間解答。教師通過交流互動去充分地、快速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可更加具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簡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師教學工作效率,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習通可以成為教師、學生與學習資料之間的紐帶,使用情況也有數據可查,可以直接進行成績統(tǒng)計,還可以進行督學設置,對任務沒有完成的學生進行管理。這些都大大簡化了日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信息化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教學和學習資源,保存了教學設計、過程、效果等記錄,可系統(tǒng)化和經?;虒W反思,教師在反思中逐步走向成熟且提高教師教學工作效率。
《大學物理》加強課程思政的建設,價值觀和德育培養(yǎng)寓于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探索、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深度思考等能力培養(yǎng)[9]。大學物理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當前的社會高級技術水平人才要求越來越高。社會急需工科技術人才。本課程是理工科公共的基礎課,是幫助學生解決工程技術難題的基礎方法和工具。例如運動學中的微積分方法引導學生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考能力;科技前沿如中國“天眼”“人造太陽”等提高學生科學研究興趣和愛國情懷等;科學家簡介,物理學史如光的波粒戰(zhàn)爭、3D電影中的偏振等培養(yǎng)獨立探索、創(chuàng)新能力和工程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課堂教學貫徹“少而精”和啟發(fā)式,使學生可處于積極、主動的最佳狀態(tài)。學生在學習《大學物理》課程時,不喜教師照本宣科。而有些內容,如講穩(wěn)恒磁場中安培環(huán)路定律的應用時,教材中例題若照搬課本上內容,會使學生覺得較生硬,而這些例題的關鍵是安培環(huán)路的選取,必須把為什么選取這樣環(huán)路的理由講清楚。例如在求長直螺線管內某點的磁感應強度( )時,由于磁場的圓柱形對稱性,那首先想到的是選擇一個經過某點且中心在螺線管軸線上的圓作為積分路徑。但在這路徑所包圍的區(qū)域沒有電流通過,說明在這個圓上不存在切向分量,且只有平面垂直的軸向分量,即可說明長直螺線管內的磁感應線是沿軸線的一系列平行線,且不管某點沿軸線怎樣移動,電流分布不變,故同一磁感應線上處處相同。最后交代一下,外側的微弱可忽略不計,因此選課本上長方形作為路徑較方便。